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78|回覆: 2

人性本善的統計學依據 嬰兒天生有助人的欲望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0-3-1 12: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人性本善還是性本惡?這已經是一個爭論了上千年的話題。但最近,科學家幫助人們找到最終答案。據美聯社3日報道,在一個實驗中,科學家手裡的衣服夾子掉地上了。他不用擔心,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會過去幫他撿起來,並且還給他。這個簡單的實驗證明,僅有18個月大的孩子也具有幫助他人的無私品質和能力。

科學家意外的發現,嬰兒竟然個個都是助人為樂的「好兒童」

德國一家人類進化研究所致力於尋找人類大腦發育的過程,以及人類協作精神產生的源泉。科學家在實驗室中研究一群嬰兒面對各種環境時如何反應協作。他們意外地發現,嬰兒竟然個個都是助人為樂的「好兒童」。

心理學研究員每天在一群剛剛會爬的嬰兒面前作簡單的動作,比如用夾子掛毛巾,把書壘成堆。經過一段時間,研究員會故意笨手笨腳地搞砸這些最簡單的任務。比如把夾子掉了,或把書堆碰倒了。此時實驗室24個嬰兒在幾秒鐘之內,同時都表現出要幫忙的意思。

根據研究錄像,一個裹着尿布的嬰兒看看研究員的臉色,又看看掉在地上的夾子,馬上明白了是怎麼回事。他手腳並用地爬過來,抓起夾子,推到研究員腳邊。看起來急切的要把夾子遞給研究員。嬰兒都表現出同樣的熱誠,似乎非常願意幫助笨手笨腳的研究員。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研究員從來不主動要求嬰兒幫助他,也不說「謝謝」之類的話。因為如果做出感謝等表示,很容易改變研究的初衷,使嬰兒在幫助人的同時期望回報。所以整個研究中,嬰兒完全展現了真正的利他主義精神,助人而不圖回報。

嬰兒表現出利他主義的心理證明助人為樂是人的天性使然

3月2日,負責該項研究的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進化研究所的研究員沃內克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人類利他主義天性的研究成果。沃內克說,這項研究通過觀察人腦複雜的發育過程,揭示出人類「利他主義和合作精神」是如何產生。

沃內克提出,嬰兒表現出利他主義的心理至少需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嬰兒大腦發育出足夠的認知能力,可以判斷別人的真實意圖。第二,嬰兒發展出「親社會傾向」,渴望融入社會。一般來說,嬰兒到18個月大甚至更早就會具備這兩個條件,擁有了助人為樂的品質。

不過沃內克補充道,嬰兒助人為樂是有條件的。嬰兒們會判斷人們是否真的需要幫助。在實驗中,如果研究員故意把書碰倒,把夾子丟到地上,嬰兒們通常不會伸出援手。

在人類社會中,研究者處處可以找到人性本善的證據。人們為慈善機構捐款,盡力保護環境,在地鐵上為老人讓座。這些行為除了獲得自我滿足感,通常不會有任何實質回報。可見助人為樂是人的天性使然。

令科學家不解的是,人類是動物界惟一具有利他行為的動物

科學家得出人類行為的結論後,又把目光轉向其他動物。結果發現,人類是動物界惟一具有利他行為的動物。

雖然自然界的很多動物也會互相協作,但往往帶有實質的目的。有些動物會成群結隊覓食,共同抵抗捕獵者。靈長類動物如大猩猩甚至擁有更多人性化的一面。曾有報道,一個3歲的男孩掉進大猩猩籠子裡,大猩猩親自把男孩遞出來。

科學家試圖找到大猩猩這種利他主義的動機。他們曾仔細研究了與人類最相近的動物大猩猩的行為和心理。在三四歲大猩猩身上做同樣的撿東西實驗。結果發現,大猩猩也會撿東西,但缺少主動性。大猩猩的助人動作只限於撿起來,不像嬰兒那麼急切。

而且如果援助動作比較複雜,大猩猩就會無動於衷。它們不會費勁去撿掉在盒子裡的東西。加利福尼亞大學人類學家瓊·希爾克說,如果大猩猩能夠明白人的意圖,也願意幫助人。但它們助人的理由和嬰兒絕對不同。


編輯: 紀驚鴻
本文摘自2006年3月北京科技報
編後語:現在有人將「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話掛在嘴上,為自己自私自利的行為找藉口。殊不知,「人之初,性本善」,人人皆有惻隱之心,有好善好德之心,有助人為樂之心,這是人的本性,天良啊!違背本性而動,逆自然之道而行,只會活得越來越鬱悶、道路越走越窄、離幸福越來越遠。
回歸本性,道法自然才是我們自己最明智的選擇。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3-1 12:41 | 顯示全部樓層
Jackwang--IT(362476302)12:38:12(格雷厄姆QQ群)
人之初 性本惡
Jackwang--IT(362476302)12:39:45
荀子論述『人性本惡』,相對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個進步。既有邏輯,不像孟子信口雌黃;又有論證,不像孟子胡攪蠻纏。與孟子明顯不同的是,他對人性下了定義:『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就是說:性,是天賦的、與生俱來的原始質樸的自然屬性,是不待後天學習而成的自然本能。與『性』相對的是『偽』。『偽』是人為、後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義禮智信就是『偽』,是人為教化的結果。他認為:『性者,本始材朴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後成聖人之名,一天下之功於是就也。』荀子明確把人性限定為人的自然屬性:『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義禮智信歸結為『偽』,是人的社會屬性。

Jackwang--IT(362476302)12:39:54
他認為:性是惡的,偽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惡變善呢?荀子認為要通過後天的禮儀教化來『化性起偽』:『人之性惡,其性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化之化,禮儀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由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他認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惡的,這些都是人性本惡的表現,如順其自然發展,社會就會充滿爭奪、殘暴、淫亂。因此,必須用師法教化、禮儀規範來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偽』。
一葉知秋 發表於 2010-4-25 22:20 | 顯示全部樓層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不適合現在的社會了。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