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54|回覆: 0

[中醫理論] 韋貴康·調骨理筋,以通為用

[複製連結]
韋堅周紅海 發表於 2018-1-1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脊柱損傷性疾病伴隨一些脊柱以外相關系統的病症,在這些病症中,常有一些突出症狀,有一定穩定的表現特點,它既是一種症狀,也具有一種獨立疾病的特點,稱為『脊柱相關疾病』,韋貴康提出了以通為用的治療原則。

•韋氏手法是韋貴康在長期的臨床實踐基礎上,以中醫正骨十八法為基礎,結合現代解剖生理學、病理學與生物力學原理,配套理筋手法與對症手法創製的治脊十八法。

•韋貴康發現一些伴血壓異常的頸椎病,隨着頸椎病的治癒或好轉,其血壓異常相應恢復正常或改善,定名為頸椎性血壓異常。

第三屆國醫大師韋貴康從醫、從教50多年,他從骨傷科的骨傷、內傷、骨關節損傷開始,逐步最後定位脊柱病損為主攻方向,掌握中、西醫兩套診療技術,以手法治療軟組織損傷與脊柱相關性疾病而著稱,在長期的醫療實踐基礎上,借鑑和吸取國內外醫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將中醫正骨手法與現代醫學的理論技術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學術思想。

脊柱相關性疾病

督脊觀

脊柱是督脈通路,脊柱內含脊髓神經,脊柱兩側是交感神經干通路,也是膀胱經的通道,故而脊督是一體的。從督脈生理功能和脊椎主治來看,督脈『總督諸陽』,為『陽脈之海』。【黃帝內經】指出脊柱旁開的十五穴是『督脈氣所發』,同時還指出督脈與腦、頭面、五官、咽喉、胸、肺、心、肝、脾、腎、胃腸及生殖器官的聯繫。外邪或脊背損傷的刺激可通過經絡的傳遞作用而影響臟腑的功能,使其循行所過的組織器官功能失常,從而出現相應的症狀;脊柱及其容納的脊髓等的病變,可以通過經絡而在體表上反映出來。如手太陽小腸經脈所出現的主要病症有:喉痛,下頰腫,頸部不能轉動,肩痛似拔,腰痛似折,頸、下頜、肩、腰、肘、臀部位外側後緣疼痛,這些症狀類似於頸椎或尺神經受刺激引起的症狀;足太陽膀胱經所主病症主要有:頭痛,脊背疼痛,腰痛如折,屈髖活動受限,膝中筋如被結紮,足跟似裂,項背、腰、骶、踝、足等部位疼痛,足小趾不能活動等,以上證候類似於現代醫學之頸椎病、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突出症等所出現的症狀。韋貴康認為脊柱相關性疾病產生與督脈、足太陽膀胱經的氣血不暢,經脈痹阻有關,而對脊柱進行正骨和脊旁的分理點按,可使骨正筋柔,血脈通暢,進而調節脹腑功能。現代解剖研究證實,督脈的循行類似脊髓的走向,足太陽經行走於脊柱1.5寸旁線,類似交感神經在脊柱旁的位置;其3寸的旁線,幾乎與脊神經後支的皮神經通路相一致。

六通治則

韋貴康對脊柱相關性疾病提出了以通為用的治療原則。

正則通 『正』即『復位』『糾正』之意。脊椎的增生,關節的移位可擠壓或刺激其周圍的神經、血管等,使血運和神經功能障礙,所支配相應組織器官發生功能紊亂而出現一系列病症。治療上應使骨正筋柔,經脈通暢。韋氏脊柱整治手法中的『單人旋轉復位法』『角度復位法』『側旋提推法』『掌推法』『膝頂法』『斜搬法』『單髖過伸復位法』『單髖過屈復位法』『側臥擠壓法』『旋轉復位法』等10種方法體現了這一原則。

松則通 『松』即松解之意。脊柱周圍肌肉、韌帶等軟組織損傷,傷側椎旁出現肌肉痙攣,進而使關節突關節、鈎椎關節或椎體邊緣的韌帶、肌鍵附着點等發生充血、水腫、滲出發展為纖維性變,以致肌肉、韌帶、關節囊等發生粘連,形成疤痕,以致筋脈拘急,脈道氣血運行不暢,導致氣滯血瘀,『不通則痛』。對此類病理改變韋貴康常采『活筋松解法』『拿筋法』進行針對性治療。

順則通 『順』即順暢之意。韋貴康臨床運用理筋正骨手法在治療軟組織損傷與脊柱相關疾病時時,重視『順生理』的原則,如使用韋氏脊柱整治十八法中的『推散法』『理順法』時,強調肌纖維扭捩損傷應沿肌纖維正常解剖循行方向推按;動脈供血障礙應由近端向遠端推按,靜脈回流障礙應由遠端向近端推按;脊源性腸胃功能紊亂則沿腸胃正常蠕動方向推按。

動則通 『動』包括三個方面含義:一是促進肢體的活動,二是促進氣血的流動,三是肢體關節的被動運動。韋貴康十分重視主動與被動運動的配合,常強調醫者在治療操作過程中應將被動運動與理筋手法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被動運動理筋正骨,活利關節,有助於粘連的解除,肌力的增長,血液及淋巴循環的改善,從而促進關節周圍血腫、水腫的吸收消散,預防攣縮的發生。如頸部的『米』字功,腰部的『拱橋』『飛燕』『抱腿起伏』等。通過活動鍛煉,使肌肉間的不協調得以改善,脊柱力學平衡得以恢復。

調則通 『調』有調節和調和之意。脊柱相關性疾病屬中醫『痹證』『眩暈』『心悸』『耳鳴』『頭痛』等範疇,其病機有氣血不暢、營衛失調、氣血津液不足和臟腑功能失調等。韋貴康除使理筋正骨手法糾正脊椎關節移位和治療相應軟組織損傷外,還對經脈循經部位進行點按和敲擊以激發經氣,調和營衛。如他常用『叩擊法』『傳導法』『反射法』。

榮則通 『榮』即榮華、榮養之意。韋貴康認為人體最直觀的症狀、體徵是了解疾病狀態的依據,而患者的神色容貌是治療後的外在表現,醫者也是通過察言觀色來了解治療的效果,如患者經治療後表現出容光煥發,精神充沛,步行穩健,活動自如等,則是其氣血充足、氣血調和、血脈通暢之徵。

病名研究

通過脊柱損傷性疾病數萬例的臨床觀察,發現此類疾病伴隨一些脊柱以外相關系統,如腦神經、內臟功能紊亂出現的病症,隨着脊柱本身疾病的治癒或好轉,其伴隨的病症也有改善。對這些伴隨病症,暫稱為『與脊柱損傷有關病症』,也稱『邊緣病症』,約有100多種;在這些病症中,常有一些突出症狀,有一定穩定的表現特點,它既是一種症狀,也具有一種獨立疾病的特點,所以稱為『脊柱相關疾病』。

症狀研究

頸段損傷 多出現頭痛,部位多局限於眼眶周圍、顳部、枕部、頂部或一側頭部,疼痛的程度可從輕微隱痛、刺痛或跳痛,常伴眩暈、眼脹、出冷汗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症狀。咽部常見咽部異物感、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易於『發炎』,聲音嘶啞、失音,吞咽困難或可見嗆咳等。耳部常見耳鳴、耳聾、聽力下降等現象,多為單側,頭頸部位置改變時症狀可減輕或加劇。頸部交感神經受刺激時還可出現血壓偏高或偏低、心律失常,頑固性失眠、胸悶胸痛、氣短心悸。低熱、身體異常出汗(汗多或汗少)等。

胸段損傷 多出現心律失常,心悸、假性心絞痛、胸部堵塞和壓榨感、咳喘、胃脘痛,胃脹不適、食欲不振、腹痛、腹瀉便秘、慢性膽囊症、糖尿病及胸背痛等,臨床症狀常規方法反覆治療效果欠佳。

腰骶段損傷 多出現下腹痛、腹瀉、便秘或裏急後重感、排尿異常,痛經、月經失調及性功能障礙等。

脊椎源性疾病常有一些特殊表現,如相同的病證可能發生在不同部位的病損,如排尿異常可發生在上腰段(如腰膨大損傷),也可發生在下腰段(如馬尾神經損傷)或發生在臀部(如陰部神經損傷)等。並且發現臨床症狀與脊柱解剖部位關係密切。

辨證與治療

根據每個病的臨床特點進行中醫分類辨證,臨床多分為瘀滯型 、風寒濕夾雜型、髒躁型、氣血兩虛型、肝腎虧損型。治療原則為:調衡,減壓,消炎。

治療上辨病與辨證相結合,以韋氏手法、中藥、功能鍛煉、牽引(常規枕頜牽引與骨盆牽引或特製均衡牽引)等方法為主。

韋氏手法是韋貴康在長期的臨床實踐基礎上,吸取國內外先進手法經驗整理而成。它以正骨十八法為基礎,配套理筋手法與對症手法,從而形成了『韋氏治脊十八法』,其中包括推散法、活筋松解法、理順法、拿筋法、叩擊法、傳導法、發射法、調理法、單人旋轉復位法、角都復位法、側旋提推法、推法、膝頂法、斜般法、旋轉復位法、單髖過伸復位法、單髖過屈復位法和側臥擠壓法。韋氏手法的特點:①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②以中醫正骨手法為基礎;③結合現代解剖生理學、病理學與生物力學原理;④以客觀指標作為手法定量標準;⑤操作上輕、巧、穩、透,病人無痛苦,療效顯著。

頸椎性血壓異常

1978年起,韋貴康發現一些伴血壓異常的頸椎病,隨着頸椎病的治癒或好轉,其血壓異常相應恢復正常或改善,後又經過論證,提示此類血壓異常與頸椎病有關,故定名為頸椎性血壓異常。

對於頸椎病中頸椎性血壓異常發生率,韋貴康觀察頸椎病550例,在排除非手法治療的適應症以後,使用診斷式手法為主治療,並參照相關資料,結果診斷為頸椎性高血壓123例,佔6.7%,頸椎性低血壓3例,佔0.55%;高血壓以上頸段為多,低血壓下頸段為多。

手法優選指征 ①頸椎病伴血壓異常;②臥位與坐位兩上肢的血壓差>15mmHg;③年齡在60歲以下,病情在5年以下者;④血壓波動較大Ⅰ-Ⅱ期高血壓;⑤用降壓藥物療效不明顯者;⑥無明顯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壓異常。

常用的治療手法 手法治療常採取調骨手法、理筋手法和對症手法相結合,2~3天1次,3~5次為1療程,一般1~2個療程。

調骨手法是核心手法,適用於骨關節錯縫者,理筋手法適用於有或無骨關節錯縫的軟組織損傷者,對症手法適用於有頭痛、頭暈、心驚心悸、上肢麻木症狀者。

調骨手法有坐位單人旋轉復位法、坐位角度復位法、坐位側旋轉提推法以及坐位頭部微屈提推法、坐位頭部後伸斜拉法、仰臥位單人旋轉復位法、俯臥懸位椎按法。理筋手法有點按法、疏理法、牽拉法。對症手法適用於一些突出的症狀與陽性體徵者,進行調骨理筋手法後,根據臨床症狀進行。

坐位單人旋轉復位法:多用於上頸段,患者端坐位,醫者左拇指置於棘突右側,右手置於頭頂部,使頸部前屈35°,側屈35°,右旋轉45°,醫者左手餘4指置於右側頭顳部,右手換置於左側面頜部,向右旋轉時,瞬間稍加大用力,拇指同時用力向左側輕推,常聽到『咯』小聲,即意為手法復位。

坐位角度復位法:多用於中頸段。患者端坐位,醫者左拇指置於棘突右側,使頭部前屈45°,左側屈45°,右手拇指與餘四指分別置於患者兩側下頸部,並向右側旋轉45°時,瞬間稍加大用力,左拇指同時用力向左側輕推,常聽到『咯』小聲,即意為手法復位。

坐位側旋轉提推法:多用於下頸段,尤其是椎間隙變窄或軟組織粘連者,患者端坐位,醫者右拇指置於偏移棘突右側,左手掌托住下頜部,頸部前屈0~15°,醫者背胸部稍屈曲,使患者後頭部緊靠醫者胸背柄處,左側旋轉45°,左手稍用力向上提,瞬間右拇指同時用力向左側輕推,常聽到『咯』小聲,即意為手法復位。此三法為調骨手法之基本手法。

理筋手法適用於無骨關節錯縫的軟組織損傷者,主要在穴位進行點按,在肌肉上進行疏理,牽拉上肢關節。進行調骨理筋手法後,根據一些突出的症狀與陽性體徵,採取針對性對症手法。

近期療效 觀察頸椎性血壓異常243例,採用旋轉整復手法治療,每2天1次,5~7次為1療程,一般做1~2個療程,結果顯效123例,佔50.6%,有效93例,佔38.3%,無效27例,佔11.1%,總有效率88.9%。療程平均25天,手法平均7.1次。

遠期療效 觀察近期顯效以上的頸椎性血壓異常104例的遠期療效。隨訪時間最短1.5年,最長10年1個月,平均3.6年,結果療效鞏固79例,佔75.9%,基本鞏固14例,佔13.5%,復發11例,佔10.6%。其中1年內復發4例,2~3年復發5例,4~5年復發2例。

禁忌症 ①嚴重心臟病慎用;②Ⅲ期高血壓,眼底動脈Ⅲ期硬化者慎用;③血壓>170/110mmHg慎用,可適當服降壓藥2~3天後,待血壓略降後再做手法為宜;④頸椎結核腫瘤者禁用;⑤年老體弱骨質疏鬆者慎用。

脊柱亞健康

脊柱作為一個複雜的整體,共同承擔負重力線,協調肢體運動,是各種重要血管、神經通行的通道,決定了它們相互間生理和病理的內在聯繫。臨床上越來越多觀察發現同一曲度內或不同曲度間多個椎體同時存在病變。在脊柱平衡狀態下,頸腰曲的標準差明顯大於胸骶曲,反應頸腰曲觀察值離散度較大,即頸腰曲改變比胸骶曲頻繁。脊柱的前突值大於後突值,原因可能是為了適應脊柱的功能,維持脊柱整體穩定。脊柱曲度的變化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它是複雜的、無序的過程,50歲以前多遵循『正常-稍變直-略加深』的過程,50歲以後可能由於脊柱全面退變,其曲度變化呈紊亂現象。由於個體結構特異性,脊柱曲度的代償能力有所不同,但一般來說,脊柱生理曲度通過自我調整以協調椎體的運動性和穩定性比例,適應目前應力狀態。在脊柱亞健康狀態下,會出現一定程度的頸肩腰背痛或不適,其中頸曲、腰曲變化較大,胸曲、骶曲變化較小。曲度變化者比曲度無變化者更易誘發脊柱失穩。曲度異常的大小與臨床症狀輕重間的關係並不構成平行特徵,但它在青年人更趨向於正比,而在老年人不成正比。所以,在青壯年脊柱亞健康防治中,更要重視脊柱生理曲度各節段的恢復。

韋貴康治療脊柱病的學術思想,是其多年脊柱病臨證經驗並結合其對於中醫理多年潛心研究所得結晶的總結,對於廣大中醫學者來說,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及學習價值,值得臨床推廣。(韋堅 周紅海 廣西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手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