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99|回覆: 0

[訓詁學] 【每日一字】源·為有源頭活水來

[複製連結]


053ac047a6027dc0e3c95ceb506b6bd3.jpg
a6b6a0926311bc6c523c2401975ad11a.png
1d3e437fee39485e380fe8de6b36eab1.jpg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寫了一個與世隔絕、未受戰亂破壞的理想社會,它風景迷人卻人跡罕至,裏面的人們安居樂業、其樂融融。後世便以『世外桃源』來指不受外界影響或理想中的美好境地。

5b0ede3808a0efa5fe7c56ecb64f3f64.jpg

  源,本寫作原。金文中的原字,從廠從泉,表示山崖之下有泉水叮叮咚咚流出,也就是說水的源頭。因此原的本義就是指水最初流出的地方。現在我們所用的原,可以用來表示最初的、開始的等意思,但這個意義的原,原本是由『元』來承擔的,到了明朝,因嫌與元朝的元相混,而原與元讀音相同、意義相近,故明以後便將這個『元』改作『原』。所以其實『原來』一詞本寫作『元來』,陸游詩裏所寫的『死去元知萬事空』的元並沒有寫錯。而由於原越來越多的承擔了這個引申義,人們便在『原』字上加義符『水』寫作『源』,用來承擔原的本義,源便從原字中分化出去了。

cc251e36d3a33890090520312e9433f3.jpg

  朱熹在【觀書有感】中這樣寫道: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是一首小詩,其中所蘊含的道理卻只大不小。『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一池塘水為什麼能這麼清澈?因為有源頭不斷地送來活水、不斷地注入其中。而人的學習、知識積累也是一樣的道理,找到獲取知識的源頭,從源頭處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汲取新的知識,才能使自己永葆先進和活力。

a46dd0534972f79d0c56cb989e47cbed.jpg

  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對於河流而言,發源之處的水清澈,那麼流出來的水就清澈,反之,源頭的水污濁,流出來的水也就不乾淨了。本茂條榮,源澄流潔。茂盛的根系帶來繁盛的枝條,乾淨的源頭帶來清澈的流水,萬物的根源對萬物的發展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故此,處理事情也要從根源上處理,整頓事物也要從根源上整頓,我們說的正本清源、端本澄源,都是這個道理。而人之心如水之源,源清則流清,心正則事正,對於個人而言,要常懷敬畏之心,常修仁義之德,常思貪慾之害,常養浩然之氣,正心正德。

3dc8acba3473f055f10203eae61006b0.jpg

  士人對於源清源濁,也是有所看法、有所取捨的。傅玄有詩言:『清濁必異源,鳧鳳不並翔。』直接表明,就好像水鳥不會和鳳凰一起飛一樣,如果兩條河水一清一濁,那麼他們的源頭必定也不一樣。王建則說『火山無冷地,濁流無清源。』火山處並不會出現寒冷的土地,污濁的河流怎麼會有清澈的源頭?王維的『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更有一種深切的感慨:鳳凰非梧桐不息,懷有耿介之心的士子則是休息也要選地方,絕對不會在不好的樹下休息,喝水更是一定要喝來自源頭乾淨的水。士人以此表達志向,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操守。

17712c838d17976d03dbc38c5736358c.jpg

  世人常常探討源與流的關係。在日常生活中,源與流常常連起來使用,作為一個詞語,源流本義是指水的本源和支流,引申則用來比喻指事物的起源和發展。萬事萬物各有其源,也各有其流。比如文字,我們祖先幾千年前創造的文字沿用至今,從殷墟甲骨文到今天的漢字,可以看到一條清晰的文明脈絡。我們所寫的每日一字,其實就是追源溯流,探尋文字的源頭活水,試圖展示文字的源與流,這個源即文字的初形及本義,流即文字的演變。再比如文學裏說詩詞的源與流,語言學裏說語音的源與流,哲學裏說某種思想的源與流……都是如此。

0b7b982b8635393fda953929e5da0484.png

  探討這些源與流,其實是在摸索事物的發生、發展、變化,從而使自己理得清楚、看得明白,從中得到一定的啟示。而正是在這種追源溯流之中,我們感受到的,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

fa71abd1ce69802572c8fe8e73754ca5.jpg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只有紮根腳下這塊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紮根這個生我養我的偉大民族,我們才能在前行的路上站住腳跟,才能有底氣、有生氣、有活力。(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

ccabeecb854404fdfe073447f0984f8c.jpg
1dd91cec9b20c2b70e8b0bce74ca47f4.jpg
f8feb935359ab0115f857c10f0c06bde.jpg
8d7642e794822448f47b129bf52cbd1b.jpg
aeb2b9e2382cddb6cfc56c5c28ba1763.png
7dc5bdff0cc5378d0b8d0ac094102630.jpg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