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16|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書法懂得『勢』,才能成為頂尖高手

[複製鏈接]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1-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勢』在中國古典書論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從最為單純的一點一划,到每個字的字形結構以及相生相發的勢脈關聯,或者某種書體的風神意象,某個書家的風貌特徵等等無不可以用『勢』這一概念來描述。『書勢』還是一個遠較書法、書藝或者書道更為初始的概念。如此重要的概念,應有專文討論,故不揣窳陋,略為申說。

1

形勢

在古典書論中,衛恆的【四體書勢】是較早的信而有微的篇章之一。其敘【草勢】謂出於崔瑗,敘【篆勢】謂出於蔡邕,,而【古文】與【隸勢】則出於衛恆自述,其述【古文字勢】曰:古無別名,謂之字勢。可見衛恆時代論書以勢而無別名,以勢論書至遲在蔡邕所處的漢末經已出現。蔡邕另一篇重要書論,即宋陳思【書苑菁華】所載的【九勢】。這一篇專門以勢論書的典型之作,全篇計十三句,竟然九處用到『勢』字,首句便開宗明義曰: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這裡『形勢』一詞便是總括,他包含了書法藝術一切可感的豐富而生動的形態,既有『立天定人』即自然萬有予創作者靈性的啟迪,也有『由人復天』即書法賞析者從書法形象中領會到的生命的暗示。

『形』與『勢』合言總括書法藝術的形象,相對而言,『形』偏於靜態的、表象的、結果的;而『勢』偏於動態的、內在的、因緣的。形乃指凝固於一切書寫材料之上的書寫痕跡。而勢強調的是潛蘊於書寫痕跡背後的那些陽舒陰慘、花笑鳥唱的生命意向。形與形之間的關係,環環相生的過程以及書法形象從虛空中得以創生的動力因由。『王羲之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鍾書如雲鵠游天,群鴻戲海』(蕭衍【古今書人優劣評】)便是以形勢論書。

2

體勢

由上述衛恆【四體書勢】可知,筆勢、草勢、隸勢、古文字勢之類,是用勢指代相應的書體的,這是一層意思。【九勢】中說:『字有相向者,有相背者,各有體勢,不可差錯。』體勢尚有另一層意思,那便是字形大勢,如向與背,偃與仰,欹與正,縱與橫。進而有『主筆主勢』之說,是指決定字形大勢的那些關鍵性的筆劃。至若『結勢』一詞,書論中之『勢和體均』、『異體同勢』等語,都是講字形結構的。

3

骨勢

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中云:『王獻之善隸藁,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王僧虔【論書】云:『郗超草書亞於二王,趣媚過其父,骨力不及也。』羊欣之文乃王僧虔奉勸所進,二人論書,言語一轍,可知『骨勢』亦即『骨力』,亦即袁昂【古今書評】所言:『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之個『骨氣』。『骨勢』、『骨力』、『骨氣』與『媚趣』之類相對言,均指書法內在的精神氣質和力量。

4

勢脈

蔡邕【九勢】中云:『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又云:『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處相映帶。』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云:『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震動,令筋脈相連。』這裡的『勢來勢去』或『形勢映帶』或『筋脈相連』講的都是書法形式要素間內在的、自然而然的、無懈可擊的、不可止遏的關聯。稱『勢脈』。勢脈、筋脈、氣脈,最要如行雲流水貫通無礙。一任自然,就是任勢,得自然之勢即謂之『得勢』;稍涉牽強便稱『失勢』。

歐陽詢【傳授訣】所說『最不可忙,忙則失勢,次不可緩,緩則骨痴』即是此意,古人稱字形為『官令』,後人稱『承接』,管領承接之間,環環相生,便成勢脈。

5

筆勢

從蔡邕【九勢】經衛夫人【筆陣圖】再到張懷瓘【玉堂禁經】,幾乎把各種書之樣態都用勢描述過了。從意象上論有『點如高峰墜石,橫如千里陣雲,豎如萬歲枯藤,戈鈎如百鈞弩發……』;筆的速度變化論,則有『疾勢、涉勢』之說;點劃形態的變化上論,則有『烈火異勢、勒法異勢、策變異勢、啄展異勢、三書異勢、乙腳異勢、倚戈異勢』等等,不一而足。前已言之,筆勢不盡指留在書寫材料上的痕跡、形態及其提供給提供給觀者可能的想象的暗示,筆勢的概念還在於探究那些豐富多樣的筆劃形態得以實現的動力因由,即筆與紙相觸發的狀態,筆的運動進而推究筆的驅動者——手是如何運動的,這便要涉及以下兩個概念了。

a9b8abbcec568ff3074cbba22d36edda.jpg

6

六取勢與換勢

『取勢』就是不同的點劃趨向如何調整而落筆的,所謂『觀古人書尤須察其落筆處』。筆有順入、逆入、側筆取妍等等,即:不同的取勢,點劃以及點劃在空間中連續發展,處相承續,不斷變換,筆在紙上的狀態也必須相應調整,這就是『換勢』。『換勢』首要明確一些關鍵之點,這些點在古典書論中被稱為『節點』或『關鈕』,所謂『節節換勢』即是指此。『節點』有隱有顯,顯處人人易曉,隱處則非善思善悟不易明確。如能洞徹這些關節,便如庖丁解牛,神遇跡化,遊刃恢恢,中音中節。合於桑林之舞,其書便當有節奏。如果昧於關鈕,囫圇直下必然倉皇失勢。在這裡我們舉一個有趣的例子:比如一段『S』形線條,中段雖然很平直,但有一個點,在數學中稱之為『拐點』,他是連接順時針(正旋)與逆時針(反旋)兩端弧線的關鍵點,在數理中,曲線是質點運動的軌跡,『拐點』便是基於事物的真實,從更本質和更抽象的層面上對於運動的體之所指。用這樣的眼光去審視古典大師的墨跡,我們會驚奇的發現:在古典大師的作品中,其『拐點』處必調整換勢,而今人書跡常於此處輕滑寫過,失其『勢』矣。

7

七勢能

勢能是近代物理學中的一個概念,是指物體或粒子在不同的空間位置所具有的不同能量。古代書論中雖然沒有勢能這一概念,但以勢論書已隱含其意了。勢能又稱位能,比如同一個物體處在高處就比處在低處具備更大的能量。勢能和動能是可以相互轉換的。用力把一塊石頭舉高,是動能轉化為勢能,即石頭的勢能增加了。水從高處落下,驅動了發電機的旋轉,是勢能轉化為動能,再轉化為電能。勢能等於物體的質量與所處高度的乘積,而動能等於衝量和作用時間的乘積。回到我們的書法上,則筆從高空落下較筆黏貼於紙上具有更大的勢能,也可以轉化為對紙產生更大的衝量。同樣的高度,同樣的能量,如果落紙時期望產生更大的衝量,則要求觸紙的一瞬間要短,因此筆就不要癱軟委頓在紙上,在落紙的一剎那要有所控制,劉熙載說『起筆欲斗峻』,『力實紙空,透紙而能離紙』,便是此意。古代書論中又有『搖擲其筆』、『凌空取勢』、『破空弒紙』、『老筆盤空』等說,目的都是贏的更大的勢能和衝量。筆法無外兩端,一源於篆,一源於隸,劉熙載所謂『篆取隸合氣長,隸取勢險絕短,蓋運筆與奮筆之辯也』。從筆的動力形態而言,運筆力合氣長,偏於水平運動;奮筆勢險絕短,偏於垂直運動。故古人又有『含忍之力與奮迅之力』之辯。起止之跡用點法、隸法,奮筆奮迅最為空靈有勢,神情流轉;畫之勢則用畫法、篆法,運筆含忍,力合氣長,堅實渾厚。功用不同,運動不同,能量也不同,惟需神而明之,便而化之。

以上,從幾個主要的方面對書法中的『勢』進行了一番粗略的闡述。書跡形態、筆姿筆勢、手的運動三者因果相生,互為表里,和諧一體,而貫徹三端者,一言以蔽之,『勢』而已矣。在與情態的、凝固的形的相對中,勢是躍動的,是生機、是生命。書家們觀蛇斗,觀劍陣、觀夏雲奇峰、聽大江朝涌,自然造化,一切可喜可愕的情狀態勢都可能轉為胸中書意而幻化成筆底煙雲。勢是打通書法自身狹小的畛域而同於自然妙有的契機。勢也是生命情態間的顧盼關聯,神情流轉。勢是力量,又是能量。賴此,書法藝術真力彌滿,萬象在旁,永不枯萎。書法的成敗在於得其勢,或失其勢。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