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45|回覆: 0

[漢風漢茗] 冬日煮茶,如此美妙

[複製連結]
漢風漢茗 發表於 2017-12-2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煮茶,不失爲冬日裡的一大趣事和美事。


寒冬臘月里,萬物寂靜,煮上一壺茶,看著沸水在壺中咕嘟咕嘟地蒸騰,熱氣在空中飄升洋溢,飲上一杯自己親手煮的熱茶,暖意立即傳遍全身,這種感覺無疑是一番愜意享受!

2ad3afd0686a4e4494ddb55da747a6e7.jpg


煮茶不比泡茶,更加考驗品茶人的耐心和功底。可是茶葉選不對,火候不到,湯色和口感都出不來,甚至口感上更不如人意。除了茶具的選擇,對火候的掌握,時間的把控,茶品的選擇,各方面細節都剛剛好才能煮出想要的那個茶味兒。


dfcbc34e658c7bc39779a31c968beaa9.jpg


『輕濤松下烹溪月,含露梅邊煮嶺雲。』


古人的茶里有煙霞和濤聲,因此煮茶除了要意境,更要滋味。經得起煮的茶,必定是有深厚內質的茶,好茶煮一煮,其真味也就徹底地顯現出來了。就如有些高品質古樹茶,如果僅以高溫沖泡,還差強人意,好比高手過招卻無法盡施手腳,只用了七分功力還有三分未盡卻要罷場了。


煮茶能得真香。滿室茶香,莫若煮茶,裊裊繞繞,令人心生歡喜。既有茶香盈室,則與焚香無異。煮茶能得其厚韻,有漢子一般的強烈愛憎;飲後多時,猶見其真情沉厚。


ed042121ab8370be54651c3f2d54596b.jpg


煮茶最爲獨特之處,在於體感,當然體感因人而異。由熱度而至身再至心,直通經脈百骸舒張的暢快感,不能以言語細述。並非所有茶都可以煮,原則上,茶是都可以煮的,但要煮得好喝的,卻要那些品質上佳、底質好的茶。故要煮的茶,必定潔淨、無染、有風骨,亦猶君子。


e864dabbb22cedbb5726a93e7b4b6e5d.jpg


煮茶的兩種常見煮法


第一種是沖泡之後再拿來煮,第二種是不經沖泡直接就煮。兩者煮的方式和投茶量不同,滋味也是各有千秋。


若是沖泡喝過之後的茶葉再用壺來煮。這種方式煮茶,對茶葉品質要求更高,最好是耐沖泡的古樹茶或者是陳年的上好老茶,如果是台地茶,則寡淡或澀麻,不適合再煮。


先泡後煮是許多老茶友喜歡的做法。


一道好茶,先用沖泡的方法把它的內含物質一泡一泡均勻地釋放出來,然後再拿來煮一下,就可以把這道茶的內質全部展現出來了,或許又有一番和先前沖泡時不一樣的韻味。


若是茶葉未經沖泡直接來煮,則茶香更烈,滋味更醇,當然投茶量不宜多,以求其最佳滋味即可。具體比例可以根據茶葉、水量的不同慢慢摸索調整,原則上投茶量宜少不宜多,多了太濃影響口感。

ab442a32647b366b1dec05794958a671.jpg


最適合煮的茶


煮茶雖好,但不是所有的茶都適合煮著喝。一般來說,適合煮的茶主要分兩種,一種是重發酵的茶,如普洱、六堡茶、紅茶、黑茶等。


還有就是年份較長的陳年老茶,也可以用煮的方式品飲,比如老白茶、普洱老生茶、古樹老黃片等。


其中,內質豐厚的大葉種古樹茶是煮茶之首選。滋味較輕的古樹白茶、古樹黃片等就適合直接放進煮壺裡面煮;而滋味比較濃的普洱茶、黑茶等則適合先使用蓋碗沖泡五六遍後再拿來煮,這樣可以避免煮出來的茶湯過於濃烈。古樹生茶煮起來別是一番滋味,更顯醇厚甜潤,濃濃茶香、絲絲冰甜,這是平時沖泡品飲中難以體會到的。


古樹白茶煮起來,則帶有清雅木香蜜韻和淡淡藥香,如極品香檳色澤的茶湯更顯柔潤清甜,這要比平時沖泡醇滑濃郁得多。


如果備有紅棗和老陳皮,可以加入少許:半顆紅棗或一小塊老陳皮加入壺中共煮,以上兩樣補血理氣實乃冬季養生佳品,但不宜放過多,否則奪茶之美味也。


dfde894b682286775f30b73d34a124f5.jpg


煮茶時最易被忽視的細節


1. 煮茶的投茶量減至平時沖泡量的2/3,煮茶壺中注入約壺身2/3的水。


2. 把水煮至微微冒泡還未沸騰約85℃水溫的狀態,再把備好的茶放入煮茶壺中,沸騰後即可飲用。煮茶的時間不能過長,以不同茶的分量、品質爲參考。如果直接用涼水煮,則更容易把茶煮開,茶湯會更濃厚。


3. 留根續水,保持多次出湯濃淡均一。每次最好不要把壺裡的茶湯全部倒完,應該留部分茶湯加水再煮。喝完一壺的2/3水後再煮,切忌反覆沸煮。茶水煮開了,若喜歡濃茶也可以繼續放在炭火上慢慢燉,味道會更好。


4. 避免干燒,避免驟冷驟熱。不管什麼材質的容器,爲了安全都請避免干燒,避免驟冷驟熱,損壞茶器。


06ea24a632b3de2ec7e021e488a67cbe.jpg


三五茶友圍爐而坐,在氤氳茶香中舉盞細語輕言,不需飲酒時的那般豪氣與熱烈,卻多了份溫馨與怡情,享受煮茶的樂趣,茶的濃香已勝過美酒的甘醇。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