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98|回覆: 0

[漢風漢茗] 焙茶的知識,你知道多少?

[複製鏈接]
漢風漢茗 發表於 2017-12-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焙茶又稱制茶或者炒茶。即是用溫火對茶葉進行烘培,是一種古代流傳下來的制茶技術。

  焙茶是為了再次清除茶葉中的水分,以便更好地保存貯存。用寓貯於焙、既貯又培的制茶方法,是古人留給後代的一個寶貴資源。經過烘焙是蒸青綠茶經烘焙而成,口感獨特,火香濃郁,而且具有去油膩的效果。

  焙茶必用文火煨,使茶葉常溫,這樣水分逐漸蒸發後而茶葉的又都保留在,所謂色、香、味俱全,在這等技術上形容一點也不為過。焙茶既是烘焙茶葉,又是貯藏茶葉的方法。

  在進行焙茶時的火源要保持一定的距離,行業習慣上一般採取『一寸』為界,當然各地在製作上會有所差異,北宋蔡襄在他的【茶錄】中描述『溫溫然,所以養色香味也』。宋代焙茶時還要用焙簍和火爐。『先將煮燃的炭放於火爐中,再以未煮燃的炭圍在已燃炭的四周,上用輕灰稍加覆蓋。把空焙簍先放爐上烘烤,"以驅散茶焙中的潮氣,再將茶置於焙中』。茶焙中的溫度也要有一定的控制,『以探手爐中,火氣雖熱,而不至於燙人手者為佳』。焙好的茶料則存於『漆器中緘藏之』,如此焙貯,以保持茶色常新。

ea7f607572a7b3725b4604a2af35aacc.jpg


引申知識:【茶錄】中的茶器有哪些?

茶焙 茶焙編竹為之裹以箬葉,蓋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以有容也。納火其下去茶尺許,常溫溫然,所以養茶色香味也。

茶籠 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箬籠盛之,置高處,不近濕氣。

砧椎 砧椎蓋以砧茶;砧以木為之;椎或金或鐵,取於便用。

茶鈐 茶鈐屈金鐵為之,用以炙茶。

茶碾 茶碾以銀或鐵為之。黃金性柔,銅及喻石皆能生鉎,不入用。

茶羅 茶羅以絕細為佳。羅底用蜀東川鵝溪畫絹之密者,投湯中揉洗以冪之。

茶盞 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

茶匙 茶匙要重,擊拂有力。黃金為上,人間以銀鐵為之。竹者輕,建茶不取。

湯瓶 瓶要小者易候湯,又點茶注湯有準。黃金為上,人間以銀鐵或瓷石為之。

  明代的散條形茶,放於茶焙中培時,則先用大盆貯火,再在舊火灰里埋進未煮燃過的炭,再用已燃過的炭塊蓋子上面後,將火盆放於茶焙下烘茶。以焙至炒米香為佳。

5bed8cd15e512d44144ea22b2d00d207.jpg

249b9c8e0791aa0922a816a15258dc1d.jpg


  焙茶會導致茶葉的內含物質凝聚,在沖茶時可以泡出焙火之前更多的物質。焙的較成功的茶葉,在沖泡時他的頭三泡都不錯,較耐泡水較順。焙不好的就只有火燥味水硬,泡時就一下子把物質衝出來,第二泡就沒味了。

  根據焙火程度的不同可分為:欠火、輕火、中火、足火、高火、病火。

  欠火:干茶用手捻碎後不是粉末狀而是片狀或顆粒狀,茶多表現為清香,細聞還夾雜有青味或其他的雜味,多見於只經過走水焙的毛茶或因為發酵不足不敢深焙的茶,為不合格的火。

  輕火:茶多表現為花香,香氣高揚,多見於黃觀音等清香品種中,湯色多為淡黃色,葉底可見明顯的『綠葉紅鑲邊』,適合由綠茶、花茶等茶類轉向接觸岩茶的茶友。

  中火:茶多表現為花香和果香的複合,見於肉桂等傳統高香品種,湯色多為蛋黃色葉底隱約可見『綠葉紅鑲邊』,適合已經品飲過一段時日岩茶的茶友。

  足火:茶多表現為果香,見於水仙等傳統耐火品種,干茶時可見葉脈突出俗稱『露白骨』沖泡至葉面舒展開後可見葉片上有很多突起的泡點俗稱『蛤蟆皮』或『起泡』,湯色多為金黃色適合有一定岩茶茶齡的茶友。

  高火:茶多表現為焦糖香,見於肉桂、水仙等品種,湯色葉底不可見『綠葉紅鑲邊』,湯色多為深黃色

  病火:茶多帶焦味,見於火溫過高吃火較急的茶,湯色葉底不可見『綠葉紅鑲邊』,湯色多為黃黑色,茶湯渾濁,葉底全部或部分碳化,久泡葉片也不會舒展開,不適合飲用,屬於焙火失敗的茶品。

  炭焙茶是傳統工夫茶的加工工藝,現在市面上已經所見不多,可從三個方向來分辨:

  1.從茶幹上來分辨:真正的炭焙茶,它的茶麵是不會像上蠟一樣油油亮亮的,它看起來有些灰灰霧霧的不太起眼,但內涵茶韻、喉韻、泡水、後勁十足。

  2.從泡開的茶香上分辨:真正的炭焙茶當您泡開後,其茶香隱含一股深沉內斂的炭火香,感覺有些甘甘甜甜的,而非一般電焙的(巴火香)。

  3.從茶湯中分辨:真正的炭焙茶開湯後不管是輕焙重焙,其湯色不論橙黃、橙紅必定是明亮清澈的。且茶湯中所蘊含的炭香一定是從第一泡陪您到最後,是真正始終如一的。

傳統方法焙完的茶,不適宜立即引用,因為有陣濃厚的『火辣味』適宜存放一段時間,等這些『火辣味』去掉後再行品用。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