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02|回覆: 0

[中醫理論] 中醫治癌注意六個關鍵問題

[複製連結]
沈舒文 發表於 2017-12-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在癌症的發病中,正氣虧損,正不勝邪是發病基礎,癌發之後,癌損正氣,正不敵邪,是致使癌瘤擴散轉移的重要因素,故而中醫治療癌症要將補虛扶正放在整體論治的重要位置。

•中醫治療癌症處方遣藥中,要扶正氣、調臟腑,同時要選用破結聚、抗癌瘤的中草藥配入治療方案中,構成整體宏觀調治與局部抗癌用藥的組方方案。

•在癌症治療早、中期相當長時間內,要將促進納食進谷放在重要地位,最大限度恢復胃納脾運功能,晚期易出現痰氣動膈,當注意溫胃降逆化痰濁。

目前,中醫辨證論治診療技術在癌症的治療中發揮着獨特療效優勢,這也是不少癌症患者選擇中醫治療的原因所在。然而,在中醫診療過程中,任何環節不嚴謹或醫者的經驗不足都可影響臨床療效。本文就影響癌症臨床療效的因素談幾點體會。

1 癌發於正氣虧損 補虛扶正貫始終

癌症的發生多為正氣衰退,內環境失穩,致癌因素蓄積體內,擾亂臟腑,致使痰濕毒瘀聚為有形而發病。在癌症的發病中,正氣虧損,正不勝邪是發病基礎,癌發之後,癌損正氣,正不敵邪,是致使癌瘤擴散轉移的重要因素,後期癌瘤肆虐,也始於正氣衰敗。故而認為,正氣在癌症的發病及發病後疾病的進與退中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中醫治療癌症要將補虛扶正放在整體論治的重要位置,充分發揮正氣在抗癌、防止轉移中的積極作用。

對癌前病變,如胃黏膜異型增生,我在此前428例的證候研究中得出73%具有虛實關聯證候結構特徵,其虛以氣陰兩虛為主,即脾氣虛胃陰虛,補虛扶正用黃芪、人參、黃精、太子參、麥冬、石斛等益氣養陰藥配和胃制酸藥如半夏、刺蝟皮等及變換配用抗癌中草藥為組方格局,在二十多年的應用中對逆轉癌前病變,消除異型增生效果良好。在癌症發生後,疾病相當長的穩定期內不同程度見有睏倦乏力、精神疲憊、不思飲食、口乾思飲等氣陰兩虛的表現,見睏倦、神疲、納差突出者補虛以人參、黃芪、白朮、黃精、靈芝等補脾氣;見口乾、舌紅少苔者配以天冬、麥冬、石斛等養胃陰。也有個別病人其虛及腎,見畏寒肢冷、舌胖苔滑,虛及腎陽者,藥用附子、巴戟天、仙茅、淫羊藿等溫補腎陽,改善虛寒狀態;見腰酸困、頭暈耳鳴等腎精虧虛者用熟地、枸杞、女貞子、黃精等滋補腎陰;腰困膝軟者用懷牛膝、寄生、川斷、杜仲補腎強腰膝;尿頻者用菟絲子、益智仁、覆盆子固腎縮尿;患者出現恐懼、焦慮、失眠多夢用酸棗仁、柏子仁、菖蒲、遠志補益心血、安神定志。癌瘤手術後多以傷氣傷血為主,補虛扶正用當歸補血湯(黃芪30克、當歸10克)加枸杞15克、阿膠15克(烊化)、砂仁5克(後下)等補氣生血。化療、放療傷正主要為損氣傷陰,補虛扶正以補氣養陰為主。

癌症晚期病變轉移,臟腑虛衰往往氣血陰陽俱敗,隨着癌瘤肆虐擴散,氣滯、痰濕、毒瘀、水停,次生內邪旋起,要補虛培本與瀉實治標相兼,補虛培本以補脾腎、支持體力、促進納谷為主;瀉實在調整臟腑功能,消除邪實內蓄為要,減少病人虛衰、脹滿、疼痛等痛苦,延長生命。

2 化放療後養氣陰 噁心嘔吐和胃氣

化療、放療是現代醫學治療癌症積極有效的方法,但化放療,尤其是化療是把雙刃劍,在殺傷癌細胞的同時損傷正氣、摧殘免疫,所產生的毒副作用往往使有些體虛患者不得不中斷化療,也可使有些患者從此正氣虛敗,病重難返。那麼,化療、放療損傷正氣,具體損傷正氣的哪個方面?言其補虛扶正補什麼?十多年前某醫院腫瘤科提出了化療傷氣、放療傷陰的致虛學說,並制有協定處方,但其研究至今尚無定論。以我臨床所見認為,化療、放療傷什麼沒有專一性,一般而言,化療傷氣亦傷陰,更傷胃;放療傷陰亦耗氣,更傷肉。化療傷氣在脾與肺,以睏倦、乏力、氣短、汗出、白細胞降低為表現;傷陰在胃與肺,以口乾、思飲為所見,且氣傷重於陰傷。化療期間患者最為痛苦的是出現噁心、嘔吐、厭食等胃腸道反應,此是化療傷胃,胃失納降的表現。化療脫髮是精血虧損,血不養發的表現,化療結束後都可恢復。化療後或化療間隙的治療要堅守益氣養陰,兼和降胃氣,對抗化療損傷氣陰,傷胃礙脾,白細胞降低的副作用,用藥如黃芪、人參、黃精、麥冬、靈芝等氣陰雙補,補氣要重於養陰。和降胃氣以潤為養,潤養與降逆相配,我取竹葉石膏湯與橘皮竹茹湯制方意,組成和胃止嘔方:人參10克、麥冬12克、姜半夏10克、橘皮12克、竹茹10克、粳米20克、生薑3片、大棗4枚,頻服,對化療期間嘔吐作用好,方中麥冬配半夏剛柔相濟,和胃氣養胃陰。放療傷陰亦耗氣,更傷肉(放療部位組織損傷),養陰益氣用藥與化療後治療用藥大體一致,傷肉者放療部位皮膚角化變硬當治陽明,用黃芪、當歸、桑葉補脾胃兼養血潤燥即可。

對化療後白細胞降低的治療,求治於先後天之本,從脾生血,腎生精,精化血治療,用黃芪、人參、白朮、黃精等補脾胃之氣,激發生化之源;用鹿茸、枸杞、淫羊藿等補腎中精氣,使精化血。為提高白細胞,我臨床自擬方:黃芪30克、鹿茸粉3克(沖服)、淫羊藿10克、枸杞12克、砂仁5克,對提臨床效果顯著。如若兼血色素、紅細胞低,上方去淫羊藿,用鹿角膠10克易鹿茸,加阿膠珠12克、當歸12克。對化療後其他副作用或不良反應的治療,若化療後出汗不止,為表虛不固,配五味子、煅龍牡、浮小麥;有患者化療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出現肢體遠端麻木,以下肢居多,此乃肝血受損,絡脈失榮,不榮則不仁,以黃芪30克配當歸15克、川芎12克、雞血藤20克、木瓜15克、桑枝15克、蜈蚣兩條,養血通絡和營。也有在化療期間或化療後出現足跟痛,此乃腎虛骨損,配伍骨碎補15克、熟地20克、川牛膝15克、地鱉蟲5克、千年健15克,水煎服,並在藥渣加艾葉30克、花椒15克包煮,熱敷足跟。至於化療脫髮往往會在化療結束後發可逐漸復生,不需治療。若嫌頭發生長緩慢,配二至丸(女貞子、旱蓮草)、桑椹、辛夷、零陵香補腎養血生發。

3 治癌必當調臟腑 發生轉移阻漫延

癌症初發的重要病機是致癌因素擾亂了相關臟腑功能,癌症發生後臟腑功能處於失調狀態是其必然性,所以治癌必當調整相關臟腑,以恢復臟腑功能特性為目標之一。首先需要一提的是癌症患者當得知患癌之後大多數都不同程度存在恐懼、焦慮不安、失眠等表現,治療當從疏肝寧心,安神定志用藥,用合歡皮、酸棗仁、人參、遠志、石菖蒲等。

調理臟腑,如肺主氣司呼吸,肺呼腎納使肺宣肅有序。肺癌之發,先傷肺氣,繼痰瘀毒結聚阻肺氣使肺宣肅失常,見氣短、胸悶、咳嗽、咯痰,用太子參、人參、黃精、沙參等甘補溫潤補肺氣陰,蘇子、桔梗、款冬花、百部等宣肅肺氣,改善肺司呼吸功能;氣短作喘,為腎不納氣,配蛤蚧、五味子納氣平喘;癌傷肺絡,絡破咯血,配仙鶴草、白芨、側柏葉補絡止血,並配烏梅、五味子、全蠍、貝母鎮咳與止血合用,止血才有效。食管為胃之上口,納食之門戶,與胃的功能特性一致,以納降為順。食道發生癌變,納降受阻,咽食哽噎,我認為潤降優於和胃,用太子參、麥冬、沙參等養陰潤降,半夏、蘇梗、瓜蔞、威靈仙等開痰下氣,寬胸利隔,以降為通,可改善咽食哽噎。胃納谷消食,與脾納化相助完成對水谷的轉輸,胃癌之發,胃不納而脾不運,脹滿、納差、嘔吐者,用黃芪、人參、白朮等補脾助運,半夏、砂仁、枳殼、刺蝟皮等和胃制酸,調整胃納脾運之功能。腸屬陽明之腑,以通降為順,腸癌之發,多為脾虛少運、氣血瘀結,積滯腸中,腑氣不降,用黃芪、黨參、白朮、當歸、桑葚子等補脾益氣潤腸;三棱、莪朮、枳實、木香等通降結滯,恢復腸道通降功能。又如肝主疏泄、主藏血,肝癌之發,若是感染病毒後癌變,毒混於血中傷肝體而滯肝絡,治肝癌先用山萸肉、五味子、女貞子等養肝陰而補肝體,配葉下珠、垂盆草、半邊蓮等清蘊毒,柴胡、鬱金、鱉甲、蜈蚣等疏肝通絡,調整肝臟疏泄與藏血功能。乳腺為肝經所達之所,治乳腺癌用黃芪、天冬、枸杞益氣養陰,配瓜蔞、枳殼、蜈蚣、王不留行等寬胸行氣疏通肝絡。

癌症若發生轉移,原發癌變擴散轉移至臨近組織器官,在調治原發癌變部位臟腑功能的同時,治療角度要前移到癌變部位,截斷病機逆轉,阻滯浸潤漫延,如癌瘤發現淋巴轉移,應散痰結阻浸延,配用夏枯草、浙貝母、海藻、昆布等化痰軟堅散結之品;肺癌發生骨轉移,配骨碎補、補骨脂、蟄蟲等補腎強骨化毒瘀阻止浸延;胃癌肝轉移配蚤休、鱉甲、天葵子、水蛭解毒通肝絡;胰腺癌、膽囊癌發生腹膜轉移配青皮、木香、三棱、莪朮行氣破結,肝轉移配蜀羊泉、蛇莓、半邊蓮、鬱金疏利肝膽;卵巢癌鄰近組織轉移配土貝母、白英、龍葵阻止浸延。此外,癌症出現較為劇烈的疼痛,以癌瘤結實阻絡居多,非一般行氣活血止痛藥能見效,我常用制南星配蟾蜍皮、蜈蚣、全蠍等蟲類通絡止痛藥,蟾蜍皮用砂炮製,研細,每付藥4克沖服。癌症轉移疼痛,以骨轉移、肝轉移或原發肝癌疼痛為著,骨癌疼痛配自然銅、蟾蜍皮、蘇木、降香、七厘散等化瘀理氣止痛;肝癌疼痛配降香、乳香、沒藥、三七等化瘀止痛,疼痛難忍無熱象者可用川烏、草烏止痛,此外,蜈蚣、全蠍、蟾蜍皮等蟲類藥可用於各種轉移性癌症疼痛。

4 抗癌選配中草藥 功效與藥理相參

中醫對癌症辨證論治的基本方法是從局部與整體、正虛與邪實的相關性中辨析證侯特徵,把握病機趨勢,確立整體調治,在綜合證候多維度的處方遣藥中,其一要扶正氣、調臟腑,整體調治組方用藥;其二要選配破結聚、抗癌瘤的中草藥配入整體治療方案中,構成整體宏觀調治與局部抗癌用藥的組方方案。

癌瘤的性質,中醫大體認為是氣痰毒瘀結聚而成,諸邪之中,以痰凝毒結瘀滯為核心。以我之見,毒邪瘀結在癌變中為禍首,邪盛為毒,邪烈為毒,癌症肆虐轉移,具有邪毒蔓延的特性。現代藥理研究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草藥大部分屬於清熱解毒類藥,還有具有毒性的中藥取其以毒攻毒,其次是軟堅散結藥、蟲類搜剔通絡破結藥。

在攻邪抗癌維度的處方配藥中,抗癌中草藥的選遣當根據癌瘤部位、癌結特徵、現代藥理研究成果與臨床經驗選配。如食道癌以痰氣結聚為噎,選配夏枯草、浙貝母、石見穿、硇砂等解毒化痰散結抗癌藥;肺癌痰與毒結聚,配魚腥草、夏枯草、蚤休、浙貝母、炒蜂房等解毒化痰抗癌藥,我尤推崇炒蜂房,蜂房內之蜂巢其形像肺,取類比象用之確有療效;胃癌以氣滯毒結絡瘀結聚,選配枸橘、藤梨根、烏骨藤、黃藥子、莪朮等解毒破結抗癌藥;腸癌為氣與痰濕結聚,選配三棱、莪朮、土貝母、烏骨藤、枳實等破泄痰濕毒之聚;肝癌、膽胰癌,濕熱毒瘀結聚滯氣滯水,選配白花蛇舌草、天葵子、蜀羊泉、蚤休、鱉甲、蜈蚣等清熱解毒、通絡抗癌藥,癌結滯水,配半邊蓮、半枝蓮;乳腺癌氣滯痰結毒聚,選配夏枯草、蛇莓、蜀羊泉、蒲公英、王不留行、蜈蚣等散結解毒通絡藥;宮頸癌毒瘀濕結聚,滯損沖任,選配蛇莓、龍葵、蜀羊泉、土貝母、全蠍等解毒通絡抗癌藥。需要一提的是選配抗癌中草藥要變換交替使用,抗癌用藥療程較長,以免長期恆用某味抗癌中草藥產生耐藥性或不可知的蓄積毒性。癌症出現胸、腹水當利水,胸水用葶藶子、白芥子等;腹水用半邊蓮、青皮、商陸、二丑等解毒破氣利水濕藥,我曾治一肝癌腹水,在組方中配商陸10克、二丑10克等通腹瀉水而無功,改用配甘遂1.5克、大戟1.5克研末,用其它藥葉沖服,用後水樣便日七、八次,腹水消至大半,繼用補氣養陰、行氣消脹緩圖治本。

5 承危延年轉生機 當促進納食進谷

中醫認為:人有胃氣則存,無胃氣則亡。在癌症發病過程中,患者能否納谷進食是判斷胃氣存亡、疾病進退的重要標誌。癌症患者在患癌早期往往就會出現食欲不振,漸見消瘦,中期幾乎普遍存在不思飲食或無飢餓感,此乃脾胃納運功能衰退的表現,晚期臨終多因不能進食,『絕谷則亡』。故此,治療癌症在疾病治療早、中期相當長的時間內處處要將促進納食進谷放在治療的重要地位,培植後天,激發化源,對穩定病情,制止消瘦具有積極意義,晚期更要將促進納食進谷作為挽救危重,延長壽命的治療重點之一,最大限度恢復胃納脾運功能,使『得谷者昌』。

癌症患者影響胃不納食的原因一般有三,一是脾胃虛敗,胃不納而脾不運;二是濕食中阻,困脾礙胃而胃不納;三是積滯於腸,腑氣不降而胃拒納。此外,食道癌、胃癌食難進或進之嘔吐,多因癌瘤阻塞谷道影響咽食納谷。在癌症的治療中,促進納食進谷,糾正脾胃衰敗,用藥以甘補溫運為主如黃芪、人參、太子參、白朮、黃精、砂仁等。甘溫補後天,鼓舞脾胃之氣,改善食慾,促進納食進谷,與此同時,甘溫進補可激發生化之源,改善貧血及身體虛弱狀態。有部分患者存在似飢不欲食、口乾不欲飲、舌紅少苔,此病偏於胃陰涸而食不納,僅甘補溫運而飲食難增,可在甘溫補脾之內配麥冬、沙參、玉竹等滋養胃陰,胃潤則食進,我於2016年8月曾治寶雞肺癌患者張某,消瘦不欲食,強食則作嘔,口乾舌紅苔厚,從胃陰虛而脾有濕治,方藥:生硒參10克、黃精15克、白朮30克、白蔻仁5克、半夏10克、麥冬15克、玉竹15克、炒萊菔子15克、炒蜂房6克、蛤蚧1/2對、夏枯草15克、炙甘草5克。12劑,兩周後前來複診時自述服3劑後胃口開,腹中飢,吃羊肉泡饃大半碗。臨床若見脘腹脹滿、舌苔膩、口中有異味而不欲食者,斯脾虛不勝濕,濕濁困脾礙胃,用砂仁、蒼朮、草果、白朮等苦溫燥濕健脾促進食,白朮可用至30克,健脾增食顯良效。舌苔黃膩而口苦不欲食者為濕熱蘊胃礙脾,用白蔻仁、薏苡仁、厚朴、半夏、枳實等清化濕熱可促進食;若見噯腐食少苔膩者,為濕食中阻使胃不納而脾不運,在苦溫燥濕藥中配神曲、麥芽、山楂、雞內金之屬消食化積;若見大便多日不解或無便意而不思飲食者,積滯於腸胃不納,用枳實、檳榔、炒萊菔子消食導滯促納食;進食慾嘔用姜半夏、砂仁、蘇梗、生薑、大棗和胃降逆,嘔止食可進。

總之,促進納食進谷是治療癌症恢復體能,抗癌延年的重要策略,癌症納差不欲食者儘管有上述三種原因,但臨床中往往虛、濕、滯多相兼,尤其是脾氣虛而濕濁困、胃不納而脾不運者居多,促進癌症患者納食進谷,要補脾潤胃、化濕消食兼通腸導滯,但具體組方用藥又根據虛、濕、食、積等執重執輕,因果關聯組方,遣藥有偏重,補瀉有緩急。

6 臨終前痰氣動膈 溫胃降逆化痰濁

癌症患者,尤其是食道癌、胃癌、肝癌、膽囊癌、轉移性癌在臨終前兩周以內骨脫形銷,不能進食,但有些患者出於對生命延續的本能渴求,要求進流食或水,但稍進流食滴水就會出現嘔噦不止,或咽中連連有聲,泛吐涎沫,涎流出口為拉絲狀,連延不斷,這種狀態可發生在患者臨終前兩周內。現代醫學認為是病人口腔肌肉變得鬆弛,積聚在喉部或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上噦有聲者,醫學上稱為死亡咆哮聲,此時用吸痰器吸痰常會吸不出東西反倒給病人帶來更大的痛苦。此症可從肝胃虛寒、濁陰上逆、痰氣動膈辨治。【素問·舉痛論】曰:『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從溫中補虛、降逆止嘔用藥,我用吳茱萸湯加味方:人參6克、吳茱萸4克、生薑18克、大棗4枚、姜半夏6克、益智仁6克、砂仁5克、麥冬6克,煎湯少許頻服,可使嘔噦痰涎、動氣上膈減少或停止,從而減少病人的痛苦。用時將病人頭側偏,頭枕抬高以免痰涎進入呼吸道發生窒息。此外,患者在臨終前一兩天內反覆出現手足厥冷、循衣摸床、脈微欲絕,雙目恐懼失神態,直至臨終壽寢。若手足厥冷,冰涼不過膝肘、額頭更冰涼,此乃病人處於脫水狀態,周圍循環血量銳減所致,為中醫少陰心腎陽衰欲脫證,不可加衣被而回陽,可用四逆湯合當歸四逆湯(附子10克、乾薑10克、炙甘草5克、當歸12克、桂枝10克、白芍12克、細辛4克、通草5克)水煎,囑家屬用毛巾浸水煎液,溫敷四肢末端,減少病人畏寒肢冷狀態,以盡孝道。值得一提的是癌症病人臨終前其面容失神態,有對死亡的恐懼貌,家屬可握緊其手,給他親情的力量,直至冥目正寢。(沈舒文 陝西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