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07|回覆: 0

[樂器] 避人隱逸、避世隱逸抑或即世隱逸? 【漁樵問答】曲意...

[複製連結]
琴懷十年 發表於 2017-12-1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內容摘要:古琴曲【漁樵問答】的作者可能是浙派琴家毛敏仲等人,後來由於宋室南遷,遂派演出嶺南系和蕭鸞系兩個譜本。相對而言,嶺南係指法簡潔、擬聲性弱、旋律明快,當更接近原譜本;蕭鸞係指法繁複、擬聲性強、旋律優美,當是經過後來琴家修飾的譜本。但是,從曲意上說,該曲無論嶺南系譜本還是蕭鸞系譜本表達的都是即世隱逸思想,只是前者著重呈現漁樵心與物游的自在心情,後者則側重描寫隨緣自在的漁樵徜徉其間的湖光山色。不論彈奏哪個譜本,都宜以『靜簡』手法彈出自然、古淡、質樸、寧靜的韻味,令聽眾一聞之下有『神情灑脫』之感。

關鍵詞:漁樵問答 嶺南系譜本 蕭鸞系譜本 即世隱逸 神情灑落

第六段戒守仁心 樵曰:『志不在魚垂直釣,心無貪利坐家吟。子今正是嚴邊獺,何道忘私弄月明?』第六段驚濤罷釣三江五湖,任我遨遊。有時下絲綸獨鉤寒江,方涉江浦也,卻又行到那巴丘,淺水汀洲。懶見那鷸蚌相持,向午也就歸舟。誠恐風波突起處,灘瀨漲惡,要休時,急忙怎得休? 第六段論古今,有許多英雄,爲卿爲相,定伯匡王,成靈氣焰,四海漾榮光。至今都已成空,盡成空。繁華凋謝,竟與草茅微賤同。榮枯勝敗,顯晦興亡,時移勢改,落花隨水去也任流東。追思往哲,何如把釣嚴公,高節清風?王質得遇神仙,至今仰芳蹤。世事竟如何,世事竟如何,竟如何兮竟如何?看那古往今來皆幻夢,百歲光陰過隙駒,莫問是和非。蠟社相攜,杯酒足歡娛。樂我漁樵,笑弄煙霞,俯仰又何求?

第七段尚論公卿 漁乃喜曰:『呂望常年渭水濱,絲綸半卷海霞清。有朝得遇文王日,載上安車齎闕京。嘉言儻論爲時法,大展鷹揚致太平。』

第八段溪山一趣 樵擊擔而對曰:『子在江兮我在山,計來兩物一般般。息肩罷釣相逢話,莫把江山比等閒。我是子非休再辨,我非子是莫虛談。不如得個紅鱗鯉,灼火薪蒸共笑顏。』第七段浮雲富貴 山林居士,原不愛去趨朝。煙霞老叟,清操絕俗轉高。披粗衣,餐淡飯也,草舍團瓢。閒談今古,何羨重茵鼎食,懸佩紫授,並那戴著金貂?月白風清,受用不了。 第七段 今朝會遇,聚談日影移。明日重逢,陰晴又未知,且隨天時。惟有漁人樵子最便宜。

第九段適意全生 漁乃喜曰:『不惟萃老溪山,還期異日得志見龍顏。投卻雲峰煙水業,大旱施霖雨,巨川行舟楫,衣錦而還。嘆人生能有幾何?』第八段鳴和彌清 漁翁樵子也,俱是嚴陵、呂望輩,振起乎那高標。樂山樂水樂陶陶,看漁樵樂意多饒。幕天席地風騷,戴月推敲。 第八段 山兮自蒼蒼,水兮自茫茫。漁樵之樂,蓋在乎山水之間。

到當朝重用。這無疑是避人之隱逸。【楊倫太古遺音】、【太古正音琴譜】本歌詞雖然也提到呂望,但它致意的是『放情物外』、『出沒煙霞』、『樂山樂水』、『笑傲王侯』的田園生活,側重表現的無疑是避世隱逸思想。【理性元雅】、【蘭田館琴譜】本歌詞同樣濃墨重彩地描繪了漁樵的山水樂趣,而『且隨天時,惟有漁人樵子最便宜』一語則將意境翻上了一層,謂只要隱逸者隨遇而安,即使他身居紅塵,其心也無異於山水之間,這自然更傾向於即世隱逸思想。然張進朝【玉梧琴譜】引【紫霞洞琴譜】關於該曲解題云:『【紫霞洞】考唐人云:「漢家事業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之漁樵一話而已。』不言而喻,表達即世隱逸思想的第三本歌詞更加接近曲意。

山水有情,琴者有魂

3161c5a05a863317218f78bce00107b9.png
e77a66a0be2d5dceb24fcc7b2d20303c.png
e8637386cfbf7155e4883523117c0f27.jpg
fd7e06d0a25c7bc429d2f97163ba817e.png

我們傾向於將該曲理解爲表現即世隱逸思想的琴曲,還有更深層的理由,這就是:在中國思想史上,莊子(約前369~約前286)已將作爲即世隱逸者的漁樵形象標舉了出來,且從此一直活躍於古人的生活中。 【莊子•外物】篇爲我們描畫了如下的樵夫形象:老萊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於彼,修上而趨下,末僂而後耳,視若營四海,不知其誰氏之子。』老萊子曰:『是丘也,召而來。』仲尼至。曰:『丘,去汝躬矜,與汝容知,斯爲君子矣。』仲尼揖而退,蹙然改容而問曰:『業可得進乎?』老萊子曰:『夫不忍一世之傷,而驁萬世之患,抑固窶邪?亡其略弗及邪?惠以歡爲,驁終身之丑,中民之行易進焉耳!相引以名,相結以隱。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而閉其所譽。反無非傷也,動無非邪也。聖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奈何哉其載焉終矜爾!』

文中以老萊子一類人爲樵夫,通過老萊子與孔子對話的形式來表達他們的世界觀與人生觀。在他們眼裡,孔子不知大道自然、運化無形、無仁不仁,固執己見、是堯非桀,『不忍一世之傷,而驁萬世之患』,是一個反物真性、爲物所傷的固陋者;而他們則超越是非之端、利害之塗,隱於山林、忘於江湖,是全身葆真、與道冥合的得道者。

漁父則初見於【莊子•漁父】篇,其形象也是以與孔子對話的方式呈現的。話說孔子在杏壇弦歌鼓琴間,有一個鬚眉交白的漁父前來聽琴。曲終,漁父指著孔子問子路是誰,子路告訴他是孔子。漁夫又問孔子擅長甚麼學問,子貢說擅長以仁道經邦濟世,漁父於是說:『仁則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勞形以危其真。嗚呼!遠哉,其分於道也。』子貢將其所見所聞報與孔子,孔子知道遇到了聖人,遂追至湖邊,恭恭敬敬地向漁父求教。漁父警告孔子,他沉溺於是非好惡、仁義愛憎之辨,不在其位而謀其政,身將不保、災將及身,勸他謹修其身、慎守其真。接下來,就出現了如下精彩的對話和場景:孔子愀然曰:『請問何謂真?』客(漁父)曰:『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屯,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內者,神動於外,是所以貴真也。其用於人理也,事親則慈孝,事君則忠貞,飲酒則歡樂,處喪則悲哀。忠貞以功爲主,飲酒以樂爲主,處喪以哀爲主,事親以適爲主。功成之美,無一其跡矣。事親以適,不論所以矣;飲酒以樂,不選其具矣;處喪以哀,無問其禮矣。禮者,世俗之所爲也;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於人,不知貴真,祿祿而受變於俗,故不足。惜哉,子之蚤湛於偽而晚聞大道也!』孔子再拜而起曰:『今者丘得遇也,若天幸然。先生不羞而比之,服役而身教之。敢問舍所在?請因受業而卒學大道。』客曰:『吾聞之,可與往者,與之至於妙道;不可與往者,不知其道,慎勿與之,身乃無咎。子勉之!吾去子矣!吾去子矣!』乃剌船而去,延緣葦間。顏淵還車,子路授綏,孔子不顧,待水波定,不聞拏音而後敢乘。

9456e8882c76680fa45330352111d45f.jpg

智者樂山,仁者樂水

d03703377dea0513162b3cb3af45e021.jpg

莊子常以寓言行文,文中的孔子不一定實指孔子本人,但肯定是指那些『以是非相齎』(【莊子•知北游】)的儒士。這種儒士『不見天地之純』,不知人本於自然大道,本來純真,精誠所至,自能開展真慈孝、真忠貞、真歡樂、真悲哀的人生,而人爲造作一套應當如何忠君、孝親、飲酒、處喪的禮儀規範,將人桎梏於虛偽的牢籠之中。漁父則不然,他通達道術一如的真諦,深知真實的人生無須任何裝點,所以『法天貴真,不拘於俗』。平心而論,悟達天人合一之道的儒家通人(如孔子)同樣認爲人間的道德禮儀不是那些人爲的繁文縟節,而是天道在人間的自然體現,但其中下根者未免難識如此大體,往往沉溺於道德禮儀規範本身不能超拔,其敗類甚至會與政權結盟,將一套偽詐的、戕害人性的道德刑具視爲天經地義的安排。自古以來,窺破此竅者絕少而受其宰制者良多,因此漁父越俗貴真的人生價值在每個時代都彌足珍貴。不過,漁父不像淵明們那樣埋身江湖,而是身在大千、心游塵外。這樣的漁父就是莊子的化身,其隱逸生活一如莊子的夫子自道:『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爲友。』(【莊子•天下】)難怪寓言中的孔子像個小學生那樣,直到漁父划船聲遠去才敢轉身離開。

這樣的隱逸思想無疑是即世隱逸思想,而漁樵實際上就是即世隱逸者的象徵。自此之後,這種隱逸思想和隱逸者一直是傳統中國思想和生活世界的一道獨特風景。稍晚於莊子的屈原(約前339~約前278)也爲我們描繪了這種漁父形象。據屈原【漁父】篇記載,他被楚懷王放逐後,心情頹喪、形容枯槁地在澤畔行吟。 時有漁父見到他,就問他何以至此,他說明原由,漁父於是說:『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爲?』屈原以自己爲高潔、世人爲污濁,不願同流合污,德行不可謂不高,而他因此耿耿於懷、深受其害,智慧則尚欠一間。漁父勸他超越是非、昏明、清濁、高下的對待,不爲物困,與世推移,隨緣自適,則與莊子之漁樵爲同調。

魏晉之際,玄風大扇,漁樵似的隱逸就體現爲對名教與自然關係的圓融體悟。名教指人倫規範,自然指自然天道,對兩者的關係體悟有別,直接導致不同的生活方式。總體上說,時人對其關係有三種看法:一、溺於名教而不知自然;二、越名教而任自然;三、名教即自然。持第一種見地者不會走向隱逸,持第二種見地者可能選擇避人惑避世隱逸,持第三種見地者則走向即世隱逸。依彼等所見,既然名教乃『准天地之性,求之自然之理,擬議以制其名,因循以弘其教,辯物成器以通天下之務者』 ,它們當然也是六合普適、亙古不變的自然秩序。准此,則真正之隱逸既不必也不能是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身隱,只能是即名教爲自然的心隱,如郭象所云:『夫聖人雖在廟堂之上,然其心無異於山林之中,世豈識之哉!徒見其戴黃屋、佩玉璽,便謂足以纓紱其心矣;見其歷山川、同民事,便謂足以憔悴其神矣。豈知至至者之不虧哉!』確如陳寅恪先生說,魏晉之際有不少巧官也以這種見識相標榜(陳寅恪前揭文),但這並不意味著當時沒有身在廟堂心在山林的即世隱逸者。

到了北宋,邵雍創製暢『論陰陽化育之端,性命道徳之奧』 的【漁樵問對】(一作【漁樵問答】)一文,將漁父樵夫並列起來,其主題與莊玄一樣,也是揭示不以我觀物而以物觀物的無我之道,以及善察世間經權消漲、人生進退隱顯的聖人之道,令漁樵從此前高深莫測的思想形象一變而成了鮮活可感的文學形象,其生動的對話甚至潛藏著音樂的旋律與節奏之美。此後,以類似漁樵形象爲題材的詞畫作品接踵而起,人們不斷將漁樵詠諸於教坊、形諸於丹青,漁樵儼然成爲有識之士效法的理想生活的偶像。因此,說琴曲【漁樵問答】表現即世隱逸思想是順理成章的。

今天古琴界經常彈奏的【漁樵問答】,一是吳景略先生(1907~1987)據清張鶴【琴學入門】(1864)本打譜演奏的十段譜本,一是楊新倫先生據【古岡遺譜】本傳授、謝導秀先生記譜並彈奏的八段譜本。本文先據吳景略傳本簡要分析該曲表現曲意的方法,再略及兩本之異同。

該曲先用兩個音調平穩、節奏疏緩的樂句營造出一片自然寧靜、悠遠朦朧的湖光山色,並帶出閒適恬淡的漁父和樵夫。接著,琴曲利用對稱性的樂句,通過音調的上升(問)和下降(答)描寫漁樵之間的問答,將聽眾帶入充滿現場感的對話場景。第五段,以一段清越的泛音描畫漁樵心徜徉其間的青山綠水,並結束樂曲的第一部分。從第六段開始的第二部分繼續表現漁樵問答的內容,不同的是其間加入了一種不成雙的沉重音調,彷佛對世人的執迷不悟深表嘆息,並在問答過渡到高音區後轉向了對划船情景的描寫。接下來,琴曲在高音區以一清脆的掐撮三聲結束第二部分,顯示漁樵將泛舟江湖、劃跡幽岩。第八段開始進入第三部分,主要描寫水上泛舟之樂,重巒疊嶂的青山、微波蕩漾的綠水、隨波輕搖的扁舟、相忘江湖的漁樵畢現於指下,令人流連忘返。最後,清越的泛音再次出現,一方面與前面相應合以結束全曲,另一方面將琴曲的意境加以總結和升華,從而爲漁樵的隱逸生活平添了幾分迷濛、空靈之氣。全曲音調平穩,節奏疏緩,旋律悠揚,無愛憎心,離悲喜情,宛如兩個智通天人、目空今古的老人閒話家常,悠然自得,誠可稱爲古琴音樂中的經典。

【古岡遺譜】譜本的旋律和曲意與此本一樣,如果要說有什麼差異的話,可以說【琴學入門】本著重營造漁樵對話的現場效果及其徜徉其間的湖光山色,而【古岡遺譜】本則著重表達漁樵塵垢名利、心與物游的愉悅自在心情。因此,不論彈奏哪個譜本,都宜以『靜簡』手法彈出自然、古淡、質樸、寧靜的韻味,令聽眾一聞之下有『神情灑脫』之感。

8b3ff805e27bae8d6cb2841d04728f25.jpg

排版:幽篁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