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81|回覆: 0

[古文觀止] 語音版【孟子】賞析(45)王道之始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7-12-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孟子】賞析(45)王道之始

——第六單元 論政治第六節

各位網友,今天,我們講【孟子】系列第六單元的第六節,節選自【梁惠王上】,孟子回答梁惠王之問,闡述儒家關於王道政治的基本主張。

公元前336年(梁惠王三十五年),孟子來到魏國都城大粱,也就是今河南省開封市。梁惠王向孟子提出治國如何才能得其民的問題,他說:『我對於國事,真是竭盡心力了。河內發生災荒,就把那裏的災民移往河東,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河東發生災荒,我也是這樣做的。考察鄰國的政事,沒有像我這樣盡心盡力的。可是,鄰國的百姓並不見減少,而我的百姓並不見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並沒有正面回答他的問題,而是針對其『好戰』的弊政,用戰爭來打比方。他說:『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填然』,形容鼓聲巨大,充塞於耳。『鼓之』的『鼓』字,動詞,指擊鼓。『之』字,是動詞後面的助詞。『鼓之』,就是敲起鼓來。古代的戰爭,擊鼓則兵進,鳴金則兵退。『兵刃既接』的『兵刃』二字,泛指各類兵器。『接』字,指接觸、交鋒。『兵刃既接』,就是兩軍的兵器已經接觸,戰鬥已經開始。『棄甲』,指丟棄鎧甲。『曳兵』,指拖着兵器。『走』,這裏指逃跑。孟子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大王您喜歡打仗,請允許我用戰爭來比喻。戰鼓咚咚敲響,雙方交戰後,戰敗的士兵丟盔棄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然後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然後停下。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譏笑跑了一百步的人,這樣可以嗎?』

梁惠王說:『不可以。他們只不過沒有逃跑到一百步罷了,這也同樣是逃跑呀!』

孟子提出的這個問題非常巧妙,他認為,梁惠王所謂的『盡心』,只不過是治標而已。因此,他以『五十步笑百步』的生動比喻告訴梁惠王,鄰國好戰,你也好戰,就像在戰爭中逃跑那樣,你的士兵逃跑了五十步,鄰國的士兵逃跑了一百步,同樣是逃跑,本質上是沒有什麼區別的。待梁惠王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孟子才提出施行『王道』政治的治本之策。

孟子說:『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大王您既然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希望您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增多了。這可以看作是孟子使用的『激將法』,意在抓住梁惠王想要使本國民眾增多的良好願望,促使他思考治本的解決之道。那麼,怎樣才能使自己國家的民眾不斷增多呢?孟子概括儒家的治國理念,發揮孔子的仁愛思想,提出了『王道之始』的問題。

【論語·子路】記載: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周朝的社會狀況,哪個諸侯國政治清明,風清氣正,社會和諧,哪個諸侯國就具有親和力、凝聚力、吸引力,近處的百姓就會感其恩澤而心悅誠服,遠方之人就會聞其德行教化而前來歸附。『近者說,遠者來』,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它體現的是民心向背問題,反映的是執政者治國理政的能力和水平,因而,應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政治狀況好壞的重要標尺。

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孟子勸梁惠王施行王道。所謂『王道』,也就是『聖王之道』,孟子認為,為政者應當效法聖王,以仁義治天下,為政以德,愛民惠民。孟子闡述了施行『王道』政治的兩個重要步驟:

第一步,施行王道,從哪裏做起呢?要從『不違農時』做起。孟子說:『只要不耽誤農民耕作的時序,那糧食就吃不完;不用細密的漁網在深池裏捕魚,那魚鱉就吃不完;帶着斧斤按一定季節進入山林砍伐木材,那木材便用不盡。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這樣就使百姓得以供養生者,安葬死者,而沒有遺憾了。老百姓養生送死沒有缺憾,這正是王道的開始。』華夏民族是以農業立國的,為政者只要尊重自然規律,不濫用民力,不耽誤農民耕作的時序,注重漁業、林業的生態保護,就能使百姓有飯吃,有肉吃,有衣穿,過上溫飽生活,做到『養生喪死無憾』。這正是『王道之始』,是施行『王道』政治的基礎。

第二步,要注重教化問題,『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所謂『庠序之教』,就是古代的鄉村學校教育。孟子說:『百姓在五畝住宅區的空地種上桑樹,五十歲以上的人就有絲綢穿了;對雞豚狗彘等牲畜,不要誤失它們繁殖飼養的時節,七十歲以上的人就有肉吃了;一家一戶所種百畝的田地,不要剝奪他們耕耘收穫的時節,數口之家就不會鬧災荒了。注重鄉裏學校的教育,反覆叮嚀孝親敬長的義理,鬚髮花白的老人們就不再會肩挑頭頂,出現在道路上了。七十歲的老人能穿上絲綢、吃上魚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能做到這些而不稱王於天下的,是從來沒有的。』孟子在這裏強調的是,在解決好民生問題的基礎上,要抓好教育,為政者率先垂範,加強道德教化,促進人倫和諧,提升民眾的精神境界。

以上兩個步驟,是對孔子關於『富之』而後還要『教之』主張的細化和具體化。孟子認為,只要做到了這兩條,就會形成『近者說,遠者來』的良好政治局面,進而實現『王天下』的理想。

  面對當時『無義戰』的亂局,孟子嚴厲地批評包括梁惠王在內的那些執政者,他說:『現在,王所飼養的豬狗,拿人吃的食物去餵養,卻不知節制;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知賑濟饑民。人餓死了,反而說「與我無關,是年成不好的緣故」,這和拿兵器把人殺了,反而說「與我無干,是武器殺的」又有什麼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夠不歸罪於荒年,那麼,普天下的百姓便自然來歸附了。』孟子在這裏尖銳地指出,只圖個人的享受,根本不顧百姓的疾苦,百姓餓死,則委罪於收成不好,這才是造成『寡人之民不加多』的真正原因。

從寫作角度而言,本文體現了【孟子】這部書文字精煉,語言生動,敘述清新,層次分明的文章功夫;體現了孟子善用比喻的論述特點,他以『五十步笑百步』、『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這兩個模擬推論,置對方於錯誤境地,再從正面加以闡述,從而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這樣的文章功夫、語言技巧,也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

附:

【原文】

梁惠王①曰:『寡人②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③。河內凶④,則移其民於河東⑤,移其粟⑥於河內。河東凶,亦然⑦。察⑧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⑨,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⑩。填然⑾鼓之⑿,兵刃既接⒀,棄甲曳兵而走⒁,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⒂不百步耳,是⒃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⒄,谷不可勝食⒅也;數罟不入洿池⒆,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⒇,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21)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22)之始(23)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24),五十者可以衣帛(25)矣!雞豚(26)狗彘(27)之畜(28),無失其時(2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30),勿奪其時(31),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32),申(33)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34)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35)而不知檢(36),塗有餓莩而不知發(37)。人死,則曰:「非我也,歲(38)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39)也。」王無罪歲(40),斯(41)天下之民至(42)焉。』

【注釋】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ying)。他在位時,把國都由安邑(今山西運城西)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市),故魏國又稱梁國,魏王又稱梁王)

②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國君對自己的謙稱。

③盡心焉耳矣:真是費盡心力了。盡心,費盡心思。焉耳矣 ,都是句末助詞,重疊使用,增強語氣。

④河內凶:河內荒年的時候。河內,今河南境內黃河以北的地方。凶,荒年。

⑤河東:黃河以東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黃河流經山西省境, 自北而南,故稱山西境內黃河以東的地區為河東。

⑥粟:穀子,脫殼後為小米。在此泛指穀類。

⑦亦然:也是如此。指移其民於河內,移其粟於河東。

⑧察:考察。

⑨加少:更少。加:更。古代人口少,為了增加勞力和擴充兵員,希望人口增多,以人口增多為好事。

⑩以戰喻:請允許我拿戰爭來作比喻。以,拿,用。

⑾填然:鼓聲充塞的樣子。

⑿鼓之:敲起鼓來。鼓,動詞,擊鼓。之,動詞後的助詞。古時戰爭,擊鼓則兵進,鳴金則兵退。

⒀兵刃既接:兩軍的兵器已經接觸,指戰鬥已經開始。兵刃,泛指各類兵器。接,接觸、交鋒。

⒁棄甲曳兵而走:丟棄鎧甲,拖着兵器而走。甲,鎧甲。走,這裏指逃跑。

⒂直:通『只』,只是,不過。

⒃是:代詞,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後止』。

⒄不違農時:不耽誤農民耕作的時序。違,違反,耽誤。農時,指春耕、夏管、秋收的季節。

⒅谷不可勝食:指五穀豐收,穀物吃不完。勝,完全,盡。

⒆數罟不入洿池:不用細密的漁網在深池裏捕魚。數,細密。罟,音gǔ,漁網。洿,音wū,深。

⒇斧斤以時入山林:帶着砍伐木材的工具按一定的季節進入山林。斧斤,砍伐木材的工具。以,依,按。

(21)養生喪死無憾:供養生者,安葬死者的心願沒有遺憾。

(22)王道:以仁義治天下,這是儒家的政治主張。

(23)始,開端。

(24)五畝之宅,樹之以桑:在五畝大的住宅區,利用空地種植桑樹。五畝,先秦時五畝約合現在一畝二分多。樹,種植,動詞。

(25)五十者可以衣帛:五十歲以上的人可以穿上絲織品的衣服。衣,穿,作動詞用。

(26)豚:小豬。

(27)彘:音zhì,豬。

(28)畜:飼養。

(29)無失其時:不要錯過家畜繁殖的時期。無,通『毋』,不要。

(30)百畝之田:一家所受的百畝田地。

(31)勿奪其時:不要因徵調徭役,剝奪其耕耘收穫的時期。

(32)謹庠序之教:嚴謹地辦理學校教育。謹,嚴謹。庠、序,都是古代的地方學校名。周代稱庠,商代稱序。

(33)申:反覆陳述。

(34)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頭髮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着或者頂着東西了。意思是,年輕人知道孝敬老人,都來代勞了。頒白,頭髮花白。頒,通『斑』。負,背着東西。戴,頂着東西。

(35)食人食:指國君所養的狗豬吃人吃的食物。第一個『食』字為動詞。

(36)檢:節制。

(37)塗有餓莩而不知發:路上有餓死的人,卻還不知道開倉賑濟饑民。塗,通『途』,路上。餓莩,餓死的人。發:指打開糧倉,賑濟饑民。

(38)歲:在此指凶歲,即荒年。

(39)兵:兵器,指刀。

(40)無罪歲:不要歸罪於凶歲。罪,歸咎,歸罪。

(41)斯:則、那麼。

(42)至:到,此指歸順。

【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於國事,真是竭盡心力了。河內發生災荒,就把那裏的災民移往河東,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河東發生災荒,我也是這樣做的。考察鄰國的政事,沒有像我這樣盡心盡力的。可是,鄰國的百姓並不見減少,而我的百姓並不見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歡打仗,請允許我用戰爭來比喻。戰鼓咚咚敲響,雙方交戰後,戰敗的士兵丟盔棄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然後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然後停下。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譏笑跑了一百步的人,這樣可以嗎?』

(梁惠王)說:『不可以。他們只不過沒有逃跑到一百步罷了,這也同樣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您既然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希望您的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增多了。只要不耽誤農民耕作的時序,那糧食就吃不完;不用細密的漁網在深池裏捕魚,那魚鱉就吃不完;帶着斧斤按一定季節進入山林砍伐木材,那木材便用不盡。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這樣就使百姓得以供養生者,安葬死者,而沒有遺憾了。老百姓養生送死沒有缺憾,這正是王道的開始。』

『百姓在五畝住宅區的空地,種上桑樹,五十歲以上的人就有絲綢穿了;對雞豚狗彘等牲畜,不要誤失它們繁殖飼養的時節,七十歲以上的人就有肉吃了;一家一戶所種百畝的田地,不要剝奪他們耕耘收穫的時節,數口之家就不會鬧災荒了。注重鄉校的教育,反覆叮嚀孝親敬長的義理,鬚髮花白的老人們就不再會肩挑頭頂,出現在道路上了。七十歲的老人能穿上絲綢、吃上魚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能做到這些而不稱王於天下的,是從來沒有的。』

『現在,王所飼養的豬狗,拿人吃的食物去餵養,卻不知節制;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知賑濟饑民。人餓死了,反而說「與我無關,是年成不好的緣故」,這和拿兵器把人殺了,反而說「與我無干,是武器殺的」又有什麼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夠不歸罪於荒年,那麼,普天下的百姓便自然來歸附了。』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