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81|回覆: 0

[古文觀止] 語音版【孟子】賞析(42)得天下有道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7-11-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孟子】賞析(42)得天下有道

——第六單元 論政治第三節

各位網友,今天,我們講【孟子】系列第六單元的第三節,節選自【離婁上】,孟子在總結夏桀、殷紂失去天下的歷史教訓中,揭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一重要的歷史規律。我們分三段來敘述:

第一段,孟子闡述得天下之道。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這裏的『道』字,指方法。『與之』,指為他們、替他們。『爾也』,是句末語助詞,指如此罷了。孟子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桀和紂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為失去了民眾的支持;之所以失去民眾的支持,是因為失去了民心。要得到天下是有辦法的:得到民眾的支持,就可以得到天下。得到民眾的支持是有辦法的:得到民心,就可以得到民眾的支持。得到民心也是有辦法的:民眾所希望的,就為他們聚積起來;民眾所厭惡的,就不要強加在他們身上,如此罷了。』

第二段,孟子闡述民眾歸附於仁君的必然性。他說:『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音kuàng)也。故為淵驅魚者,獺(音tǎ)也;為叢驅爵(音jué)者,鸇(音zhān)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驅矣;雖欲無王(音wàng),不可得已。』所謂『歸仁』,這裏指歸附仁君。『壙』字,讀四聲,與曠野的『曠』字同音同義,指廣大而空曠的原野。『為淵驅魚』的『淵』字,指深水,『為淵驅魚』,就是替深水把魚趕過來。這裏比喻暴君虐民,是替仁君把民眾趕過來。『獺』字,讀三聲,是哺乳類食肉動物,穴居於河濱之處,捕魚而食。『為叢驅爵』的『爵』字,讀二聲,與『雀』字同義,『為叢驅爵』,就是替叢林把鳥雀趕過來。同樣是比喻暴君虐民,是把民眾趕走,而使他們歸附於仁君。『鸇』字,讀一聲,是鷹類,又名『隼』,性兇猛,常常襲擊燕、雀等食之。『雖欲無王』的『王』字,讀四聲,也就是『王天下』,古代指仁君以仁義取得天下。『不可得已』的『已』字,與『矣』字同義,『不可得已』,就是身不由己。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民眾歸附於仁君,就像水流向低處,野獸奔向曠野一樣。所以,替深淵把魚趕來的,是吃魚的水獺;替森林把烏雀趕來的,是吃鳥雀的鷹隼;替商湯王、周武王把民眾趕來的,是暴虐無道的夏桀和殷紂。當今之世的君王,如有喜好仁德的,那麼,各國的諸侯都會替他把民眾趕來。即便他不想當天下之王,也會身不由己。』

第三段,孟子對當政者提出忠告。他說:『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為不畜,終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七年之病』,指拖延很久,情況嚴重的疾病,這裏比喻不良之政。『三年之艾』,也就是陳艾,常用於灸病,存放時間越久,療效越好,這裏比喻施政良方。『苟為不畜』的『畜』字,與儲蓄的『蓄』字同義,指儲存。『苟為不畜』,就是如果平時不積蓄儲存。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現在那些想當天下之王的人,就像害了七年的重病,要尋求儲存三年以上的陳艾來治療一樣,如果平時不栽培積蓄,終身都得不到。想要稱王天下的國君,如果平時不立志施行仁政,也會終身活在憂愁恥辱之中,直至陷入身死國亡的深淵。』最後,孟子引用【詩經•大雅•桑柔】中的詩句來印證這一觀點:『【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這裏的『淑』字,指善的,好的。『載』字,是句首語助詞,意為則,就。『胥』字,指相互。『及』字,指一起。『溺』字,指陷溺,淹沒。這句話的大意是,『【詩經】說:「那些執政者怎能把政事辦好呢?君臣則一起陷溺沉淪罷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綜上所述,孟子此論的要點是:第一,得天下之道,在於得民心;得民心之道,在於施仁政。一個是民心問題,一個是仁政問題,二者密切相關,相輔相成。這是對歷史規律的深刻總結。

第二,民眾歸附於仁君,就像水流向低處,野獸奔向曠野一樣,是必然的趨勢。桀、紂施暴虐民,就如同水獺驅魚、鷹隼驅雀一樣,是把民眾趕走,而迫使他們歸附於仁君。

第三,孟子告誡諸侯們,治病必須蓄艾草,為政必須行仁政。否則,就會招致憂辱而陷於身死國亡的深淵。

政權的得失,繫於民心的向背。凡自棄於人民者,終究為人民所拋棄。歷史上無數朝代的興替,都逃脫不了這個規律,也一次又一次地證明,兩千多年前孟子提出的這一思想,的確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附:

【原文】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①,所惡勿施爾也②。

『民之歸仁③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④也。故為淵驅魚⑤者,獺⑥也;為叢驅爵⑦者,鸇⑧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驅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⑨。

『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⑩,求三年之艾⑾也。苟為不畜⑿,終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⒀此之謂也。』

——【離婁上】

【注釋】

①所欲與之聚之:民眾所希望得到的,就為他們聚積起來。與,替,為,音wèi。

②所惡勿施爾也:民眾所厭惡的,就不要強加在他們身上。爾也,如此罷了。

③歸仁:此指歸附仁君。

④壙:音kuàng,通『曠』,廣大空曠的原野。

⑤為淵驅魚:替深水把魚趕來。比喻暴君虐民,是把民眾趕走而歸附於仁君。

⑥獺:音tǎ,哺乳類食肉動物,穴居河濱,捕魚而食。

⑦為叢驅爵:替叢林把鳥雀趕來。爵,音jué,通『雀』。喻義與為淵驅魚相同。

⑧鸇:音zhān,鷹類,性兇猛,常襲擊燕、雀等食之。又名『隼』,音sǔn。

⑨雖欲無王,不可得已:即使不想當天下之王,也是身不由己。王,音wàng,即『王天下』,古代指仁君以仁義取得天下。已,通『矣』。

⑩七年之病:指拖延很久,情況嚴重的疾病。比喻不良之政。

⑾三年之艾:即陳艾,常用於灸病,存放時間越久,療效越好。比喻施政良方。

⑿苟為不畜:如果平時不積蓄儲存。畜,通『蓄』,儲存。

⒀【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詩經】上說:「那些執政者怎能把政事辦好呢?君臣則一起陷溺沉淪罷了。」引自【詩經•大雅•桑柔】。淑,善,好。載,句首語助詞,無義。胥,相;及,與;溺,落水。

【譯文】

孟子說:『桀和紂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為失去了民眾的支持;之所以失去民眾的支持,是因為失去了民心。要得到天下是有辦法的:得到民眾的支持,就可以得到天下。得到民眾的支持是有辦法的:得到民心,就可以得到民眾的支持。得到民心也是有辦法的:民眾所希望的,就為他們聚積起來;民眾所厭惡的,就不要強加在他們身上,如此罷了。

『民眾歸附於仁君,就像水流向低處,野獸奔向曠野一樣。所以,替深淵把魚趕來的,是吃魚的水獺;替森林把烏雀趕來的,是吃鳥雀的鷂鷹;替商湯王、周武王把民眾趕來的,是暴虐無道的夏桀和殷紂。當今之世的君王,如有喜好仁 德的,那麼,各國的諸侯都會替他把民眾趕來。即便他不想當天下之王,也會身不由己。

『現在那些想當天下之王的人,就像害了七年的重病,要尋求儲存三年以上的陳艾來治療一樣,如果平常不栽培積蓄,終身都得不到。想要稱王天下的國君,如果平常不立志施行仁政,也會終身活在憂愁恥辱之中,直至陷入身死國亡的深淵。【詩經】說:「那些執政者怎能把政事辦好呢?君臣則一起陷溺沉淪罷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f887af47edacc95b3ce963e7811cd244.jpg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