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60|回覆: 0

[醫藥臨床] 王淑玲治療顫證經驗淺析

[複製連結]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王淑玲主任醫師爲河北省首屆名中醫,河北省第二、三、四批,全國第三、四、五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勤於臨床,喜用經方,不薄時方,用藥靈活,筆者有幸跟隨王淑玲臨證學習,受益匪淺,茲對顫證的病名、病因病機、辨證論治進行歸納,並重點介紹了王淑玲主任醫師臨床驗案以饗讀者。

病名考證

顫證是以頭部或肢體搖動、顫抖爲主要臨床表現的病症,在中醫經典文獻中對應的病名大致有顫振、顫震、顫掉、顫症、顫抖、振搖、震掉、震抖、震慄、腦風、肝風、內風、風病、拘攣、拘病、掉眩、虛損、搖動、搖頭風、頭搖、筋痹、振顫等幾十種,主要依據症狀命名,凡是以頭部或肢體搖動、顫抖爲主要臨床表現的病症都可以將其稱爲顫證。中醫學的『顫證』多見於西醫學中的多種錐體外系疾病所致的不隨意運動病症,除帕金森病外,還可見於帕金森症候群、病毒性腦炎、肝豆狀核變性、小腦病變的姿位性震顫、特發性震顫、手足徐動症、痙攣性斜頸和舞蹈症以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等多種疾病。

病因病機

肝風內動 風火相乘

顫證以肢體抖動爲主要症狀,屬風象,【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亦云:『風勝則動。』 由此說明,內經時代已經認識到一切風勝、掉眩病與肝密切相關。蓋因肝屬木,木盛則生風、生火,且肝主筋脈,故肝陽上亢化風,筋脈失於約束,發爲顫證。張景岳【類經·六氣之復病治】:『掉爲顫掉,眩爲眩暈,風淫所致也。』明代·樓英【醫學綱目·顫振】:『顫,搖也;振,動也。風火相乘,動搖之象。』 清代張璐【張氏醫通·諸風門·顫振】曰:『顫振則但振動而不屈也。亦有頭動而手不動者。蓋木盛則生風生火。上沖於頭。故頭爲顫振。若散於四末。則手足動而頭不動也。』清代王邦傅【脈訣乳海·小兒生死候歌】論述小兒急慢驚風引起顫證時提到:『虛能發熱,熱則生風,是以風生於肝,痰生於脾,驚出於心,熱出於肝,而心亦熱,以驚風痰熱,合爲四證,搐搦掣顫。』故王淑玲老師認爲顫證的發生主要責之於肝,肝易化火生風,風陽侵擾筋脈,則肢體抖動發爲顫證。

肝鬱氣滯 痰瘀阻絡

情志不舒,氣機不暢,氣運受阻,導致筋脈氣血不通,不能正常任持,故顫振不拘。明代武之望【濟陽綱目·癇證·治顫振方】曰:『驚恐相乘,肝膽受邪,使上氣不守正位,致頭招搖,手足顫掉,漸成目昏。』情志不遂的同時,若風火盛且伴有脾虛,脾不能行津液,故痰濕停聚。風痰相互搏結,阻滯經絡筋脈,也發爲顫證。

肝腎陰虧 髓海不足

孫一奎在【赤水玄珠·顫振門】指出,『顫振者非寒噤鼓栗,乃木火上盛,腎陰不充,下虛上實,實爲痰火,虛則腎虧,法則清上補下』。病初淺之時主要責之於肝,日久涉及脾腎等臟腑。清代張璐【張氏醫通·諸風門·顫振】謂:『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腎主骨生髓,過勞則傷腎,腎虛則髓少,髓少則骨憊,骨憊則行顫。肝腎乙癸同源,若水不涵木,肝腎俱虧,腎虛髓減,腦髓不充,下虛則高搖。

心脾兩虛 氣血虧虛

清代尤怡【金匱翼·顫振】所述:『脾應土,土主四肢,四肢受氣於脾者也。土氣不足,而木氣鼓之,故振之動搖,所謂風淫末疾者是也。』蓋因心脾兩虛,氣血化源不足,脾主四肢,土氣不足,木氣乘之,心主血脈,血脈不充,不能濡養筋脈,故而發顫。尤氏按曰:『手足爲諸陽之本,陽氣不足,則四肢不能自主……故犯此症者,高年氣血兩虛之人,往往有之,治之極難奏功。』明確提出年高患顫證者多屬於此類。調理脾胃以助後天之本。脾胃一主升清,一主降濁,二者運化有度,則氣血生化有源,精微得以布散,五臟得以柔養,從而延緩臟腑功能衰退而有助於本病。

辨證論治

肝陽化風 ,風陽內動型

臨床可見肢體顫動粗大,程度較重,不能自制,或眩暈耳鳴,面赤煩躁,易激動,心情緊張時顫動加重,伴有肢體麻木,口苦而干,語言遲緩不清,流涎,尿赤,大便干,舌紅,苔黃,脈弦等表現。

治則:平肝息風,舒筋止顫。方藥羚角鉤藤湯合鎮肝息風湯加減,常用藥物有天麻、鉤藤、石決明、生赭石、生龍骨、生牡蠣、生地、白芍、炙甘草、懷牛膝、杜仲、桑寄生、水牛角絲等。

肝鬱氣滯,痰瘀內阻型

臨床可見頭搖不止,肢麻震顫,重則手不能持物,或頭暈目眩,胸脘痞悶,脅肋脹痛,口苦口黏,舌質暗淡甚則有瘀斑瘀點,舌苔厚,脈弦滑等表現。

治則:疏肝解郁,化痰祛瘀。方藥柴胡疏肝散加減,常用藥物有柴胡、醋香附、鬱金、枳殼、木香、陳皮、清半夏、川芎、白芍、炙甘草、丹參、葛根等。

肝腎虧虛,髓海不足型

臨床常見頭搖肢顫,持物不穩,腰膝酸軟,或失眠心煩,頭暈,耳鳴,善忘,老年患者常兼有神呆,痴傻,舌質紅,苔薄白或紅絳無苔,脈細數等表現。

治則:滋補肝腎,育陰息風。方藥引火湯加減,常用藥物有熟地黃、巴戟天、天冬、麥冬、茯苓、五味子、黃柏、砂仁、白芍、炙甘草等。

心脾兩虛,氣血虧虛型

臨床可見頭搖肢顫,面色白光白,表情淡漠,神疲乏力,氣短懶言,或心悸健忘,眩暈,納呆,舌淡,苔薄白,脈沉弱等表現。

治則:益氣養血,濡養筋脈。方藥人參養榮湯加減,常用藥物有黃芪、黨參、白朮、茯苓、陳皮、當歸、陳皮、芍藥、炙甘草、肉桂等。

驗案舉隅

患者男,63歲,2017年4月18日來診,右手震顫進行性加重5年,行動遲緩2年,加重1周。患者緣於5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手靜止性震顫,無肢體僵硬、行動遲緩、嗅覺減退等症,到省人民醫院就診,考慮帕金森病,給予多巴絲肼口服,具體劑量不詳,症狀較前好轉,5年間患者右手震顫進行性加重,反應遲鈍、表情減少、失眠、大便干,2年前患者出現行動遲緩、轉身緩慢,自覺雙下肢酸脹無力、抬腿費力,逐步調整多巴絲肼用量及加服普拉克索(來診時爲多巴絲肼0.125克,日2次,普拉克索0.125毫克,日2次),1周前患者自覺上述症狀較前加重,嚴重影響生活,現症見:右手震顫,多於靜止時出現,緊張時加劇,自主動作減少,起床、翻身、轉身等緩慢,頸肩部僵硬不適,雙下肢酸脹無力,情緒急躁,口角左歪,納尚可,寐欠安,小便可,大便干,日1次。舌質紅,苔薄白,脈弦細。

既往1年前發現口角左歪,未診治,無高血壓、糖尿病等病史。患者辨證屬於肝風內動,且患者老年男性,失眠,中醫採用滋腎平肝、鎮靜安神的治療原則,選用引火湯加減,中藥處方:熟地黃40克,鹽巴戟天10克,麥冬15克,天冬15克,五味子10克,茯苓15克,炒白芍15克,砂仁10克,葛根30克,白朮20克,火麻仁(炒) 20克,龍骨(先煎) 40克,牡蠣(先煎) 60克,炙甘草10克,7服日1劑,分2次口服。2017年4月25日複診患者右手震顫較前明顯減輕,抬腿較前有力,仍雙下肢酸脹,情緒平穩,自主動作較前增多,頸肩部僵硬不適,口角左歪,納尚可,寐欠安,小便可,大便干,日1次。舌暗紅,苔薄黃,脈弦細。患者仍雙下肢酸脹,上方加木通6克,木瓜20,祛濕通絡。7服。日1劑,分2次口服。2017年4月26日複診患者右手震顫明顯減輕,效不更方,隨訪半年,病情未再加重。

根據患者的症狀以及舌脈辨證爲肝腎虧損,虛火上擾,肝風內動之證,治宜滋腎平肝、鎮靜安神爲治則,張景岳有『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使陰得陽生而源泉不竭』之論,故選用引火湯加減,王淑玲解釋重用熟地以甘溫補腎、填精滋陰,巴戟天填精溫陽而不燥,二藥相合深得陰陽互根互用之妙;麥冬甘寒潤肺,五味子補益肺腎,有金水相生之意。茯苓利水以導虛熱下行,天冬養陰,五味子、炒白芍、炙甘草,甘斂陰解痙,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芍藥甘草相配在鬆弛平滑肌方面均有協同作用,白朮、茯苓、砂仁健脾和中,扶土抑木,葛根解肌,龍骨、牡蠣鎮靜安神。正如【臨證指南醫案】言:『肝爲風木之髒,因有相火內寄,體陰用陽,其性剛,主動主升,全賴腎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肅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宮敦阜之土氣以培之,則剛勁之質,得爲柔和之體,遂其條達暢茂之性,何病之有?』(田立茹 李繼安 姚建景 石家莊市中醫院王淑玲傳承工作室)

(註:文中所載藥方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