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29|回覆: 0

[醫藥臨床] 從『外內合邪』談眩暈的辨證論治

[複製連結]
王志芳 發表於 2017-11-2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外內合邪,見於【素問·咳論】,是指因臟腑本身先有損傷,內疾產生,又在外感邪氣牽引下發生臟腑的病變表現。

『眩』是指眼花,『暈』是指視物模糊昏花,或眼前發黑,頭暈旋轉,站立不穩,因二者常同時出現,故合稱『眩暈』。由於引起眩暈的疾病很多,而且不同疾病的病因也有所不同,其病因多為情志所傷、飲食不節、失血、勞倦過度等方,而主要病機有肝陽上亢、腎精不足、心脾兩虛、脾虛濕擾四個方面,所以筆者將從外內合邪方面對此做下淺談。

肝陽上亢眩暈

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肝為風木之髒,肝有病變則多化風,因『風善行數變』,故表現出眩暈症狀。在內常為肝陰不足,陰不制陽;或腎陰不足,水不涵木,使肝陽發生偏亢。然而肝陽偏亢常因症狀較輕,故表現不甚明顯,但此時已有病邪內伏。到了人體內正氣虛損到一定程度,再感受外來風邪或者情志刺激,如暴怒,外內合邪導致『血之與氣並走於上』,肝陽化風成生『內風』上擾清竅而致清竅不利,生成眩暈症狀。然而辨證時不可單獨以眩暈來判斷疾病的本質,還應辨證論治。在這裏眩暈為肝陽上亢所引起,故辨證時應同時考慮到肝陽上亢的症狀,如面赤、煩躁易怒,甚則經脈拘急、抽搐、角弓反張等其他症候。而治療時當以鎮肝息風、平肝潛陽為原則,也可用稍加服用滋肝陰的食物或藥物。

腎精不足眩暈

腎藏精,精生髓,髓的產生離不開腎精的作用。『腦為髓之海』,腦髓的生成和腎藏精密切相關。失血、勞倦等致使氣血損耗,症狀輕時可能表現不明顯,但由於體內氣血濡養臟腑功能不足,導致臟腑功能開始衰退,正氣已傷,此為內因也。氣血為體內臟腑功能的物質基礎,故氣血不足則臟腑功能減弱,就容易遭受外來病邪的侵襲,而久病及腎,使腎精不足,精不生髓,髓海空虛,腦失所養,則見腦轉耳鳴、脛酸眩暈、目無所見、懈怠安臥。此雖多為久病、正氣不足時多見,亦為外內合邪所致。這類眩暈是由於腦的病變,尤其是虛性病變為主,故臨床時應四診合參,綜合辨證,對於此類情況臨床多以補腎、填精、扶正為主要治療手段。

心脾兩虛眩暈

心的生理功能為主血脈、主神志,故當心氣虛,血液化生不足,則導致神失所養,而出現眩暈。脾胃虛弱,健運無力,氣血生化乏源,影響到心,心主血脈的功能亦會受到影響,形成心脾兩虛的症狀,從而出現眩暈。在這種情況下,心脾虛,氣血不足為眩暈的內因,而有內因的存在,又容易再遭受外邪的侵擾,如情志刺激、六淫邪氣等,導致『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靈樞·口問篇】)。同時在辨別眩暈的病因、病機應結合全身症狀,綜合判斷,不可以偏概全。在對於心脾兩虛引起的眩暈應以溫補心脾為主。

脾困濕擾眩暈

脾喜燥而惡濕。當人體內有濕邪時,容易上擾清竅,使清竅不利而致眩暈症狀。如果脾氣健運,運化水飲機能正常,水精四布,自然無水濕的停聚。而當脾氣虛衰,運化水飲機能出現障礙,痰濕內生。因為有內在脾虛原因的存在,同氣相求,『內濕』容易招致『外濕』,使內外交困,外內合邪,從而導致痰濕內聚,上蒙清竅,使清竅不利,故常在食少、腹脹、便溏等脾虛症狀上兼以出現眩暈的症狀,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云:『因於濕,首如裹。』所以治療時當以化痰祛濕,溫補脾陽為主。

靈樞·百病始生】云:『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疾病的發生並非無原因的,是由於人體的正氣不足,無法抗邪,外邪乘虛而入,則生病,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若無正氣不足為內因,外邪入侵為外因,外內合邪,則疾病就不會發生,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所以眩暈症狀的產生往往反應了人體臟腑已發生病變,故需重視。

因疾病的發生多為外內合邪,故在疾病治療後期應除惡務盡,不可使暗邪內伏。但另一方面我們更應做到未病先防,【素問·上古天真論】言:『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自身正氣的充足是保證不受邪氣侵襲或愈後良好的重要條件。(王志芳 河北中醫學院)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