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22|回覆: 0

[家庭教育方法] 警惕!你可能正在跟孩子『假交流』,對孩子『假關心』

[複製鏈接]
學霸 發表於 2017-10-1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5f0d1324ead8a2b5e37d0c1f24c60f4.png

我之所以分享這個主題,是因為前一段時間,我跟我們學校成績特別好的孩子有過一次對話,對話的內容讓我很震驚,當時,我問了兩個學習特別好的孩子一個問題:『你們願意跟自己的父母在一起麼?』,他們兩個人都搖頭,不願意在閒暇時與自己的父母相處,而這兩個孩子,都是學習成績特別優秀的孩子,他們倆都因為物理競賽成績優異被保送到清華大學。我問:『為什麼不願意與父母相處呢?』他倆異口同聲的說:『因為父母老是講一些大道理』這讓他們不勝其煩,所以不喜歡與父母待在一塊。

然後,我就問他們:『什麼叫大道理?你舉個例子來說說?』同學就舉了個例子:『我爸爸反覆告誡我,除了學好物理以外,還應該多關注其他學科,比如,數學和化學,要進行跨學科的學習,然後,我的物理專業才能走的足夠遠。』他覺得這些話是大道理,他聽不進去。

之所以我覺得很詫異,乃至震驚,因為我覺得,他爸爸說的不是大道理,是人生實實在在的體驗、體會。如果只是鑽研一個學科,你可能不會在這個學科走的很遠,很多時候,需要跨學科的學習,才能有可能觸類旁通,在自己的學科里有所建樹,有獨特的發現,所以,我覺得他爸爸說的很好呀,根本不是大道理,如果我是他爸爸的話,我也可能跟孩子說同樣的話。

740bff0a02b96f56fc17de01be0b838d.png

這事情讓我思考了良久,我覺得,孩子所認為的大道理,不是說大人講的不對,而是,大人講的道理,是大人的人生體驗,而孩子自己卻沒有體驗過,對於孩子們沒有親身體驗過的道理,孩子們往往就認為,這是『大道理』,即便這是大人認為的實實在在的生活中的道理、真理。所以,我就在反思,我自己在給學生講的道理中,有多少是我自己的人生總結、體驗,而並非孩子有過體驗的道理呢?我想,這樣的『道理』是有很多的。

我們大人,常常會講很多道理,但是,這些道理在孩子那裡不起作用。之所以不起作用,是因為這些經驗、體驗沒有與孩子的實際生活建立聯繫。所以,他不可能往心裡去,頂多只是表面上尊敬你,聽你把道理講完,然後這件事情就過去了,僅此而已。原先,我們以為孩子不喜歡大人講『大道理』,是講那些國家呀,民族呀,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遠大抱負遠大理想這些…這理解其實是不對的,這只是大道理的一部分。

剛才我們說的大道理,在我們大人看來是人生經驗的分享,但是,在孩子看來,卻是大道理,這就使得我們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要特別的考慮孩子的經驗世界已經有的經歷經驗,是否跟我們將要闡明的道理有聯繫,如果孩子沒有辦法把你的道理與自己的經驗世界建立起聯繫,那麼,你講的內容就沒有辦法被孩子理解和接受。這就讓我想起,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講過的道理。

比如,孩子,只要你足夠努力,只要你盡了力,盡力而為就好,至於結果,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盡力而為。以前,我覺得我講的沒錯,但是,現在,我覺得自己講的是有問題的。『盡力而為』不但是一個大道理,而且,不可操作。對孩子來說,什麼是盡力而為?沒有標準,很難理解。所以,我覺得,與其跟孩子說學習要盡力而為,不如,給出一個具體的目標,比如,『孩子,你的數學要考98分,語文考98分,達到這個標準,爸爸媽媽就覺得你是做到盡力而為了。』一個具體的目標雖然看起來沒有『盡力而為』來的高端,但『98分』是一個可以捕捉到的具體目標,所以,我認為,我們講『盡力而為』的時候是一句大話,似乎不如『98分』。

又比如,學校現在會教育孩子『團結同學』、『尊敬師長』,其實,對學生來說,這也是『大道理』。因為沒有給孩子具體的操作和實現方式,怎麼做是『團結同學』,怎麼做又沒有做到『團結同學』?是不是跟同學搞好關係,迎合同學,才叫做團結同學呢? 這方面,家長沒有清晰的明確的提供可操作方案,只是講一些大道理,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頭痛的,也是很難去遵守的。

我們可以明確的給孩子闡述,什麼是團結同學呢?同學跟你講話的時候,要看着人家,專心致志的聽,不要走神,這就是團結同學;當同學被老師懲罰的時候,你不要在旁邊看笑話,不要幸災樂禍,這就是團結同學;當同學在課上,回答問題出彩的時候,你要真誠的表示讚嘆,或者是用眼神,或者是用表情,或者是輕微的發出一點點聲音,如果是特別出彩的時候,在體育場,運動場一類的地方,你要為同學出彩的地方喝彩,鼓掌,這就是團結同學。

總之,如果我們講的話、傳遞的信息是清晰的,可操作的,那孩子才願意聽,他才願意去做,清晰的目標是他可以實現的,他覺得做起來不難,看得見,摸得着,有標準。不然的話,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就會遇到一些困惑。我們大人總是習慣的給出一些原則、願景、目標,去激勵孩子,但是,不太願意思考怎麼能夠鋪墊,一步一步的讓孩子去接近這個目標,最後,回過頭來還往往抱怨孩子不聽話。在很多時候,我覺得是冤枉了孩子。

04140eb8f64958f360efddbfe0510167.png

最近,我見了一位學生家長,他帶來了他的孩子,這個孩子最大的問題是反應比較慢。我問他,在哪個學校上學?他要想半天才回答我,要是再問複雜一點,深層一點的問題,他就好像是沒聽見一樣,我問孩子的父母,孩子在家裡的情況,父母說,如果在家的話,可能在回答問題方面要敏捷一些,但是,做事情比較拖拉,很多事情都沒有辦法完成,學習成績也很不如意,家長對孩子的表現很不滿意,也很着急。他們鼓勵孩子,要勤奮,要上進,要向榜樣學習,也會給他講一些勵志的故事,但是卻沒什麼作用。

然後,我就問家長,這孩子在家裡,吃飯快麼?我又問,早上起床,洗臉刷牙快麼?家長就說,還是很慢,就連上廁所,在廁所裡面待得時間都很長,總之,他做每件事情吧,就是特別拖拉,特別慢。然後,我問家長,你們在這種情況下採取什麼措施?他說,我們試了各種各樣的辦法,比如說,一塊兒看一本書,一塊兒看一部勵志的電影,也帶他出去旅行過,也發現了他的一點點優點,及時的給予過鼓勵,也沒有使勁的批評和打壓孩子,但是呢,就是效果不明顯,這孩子好像慢慢廢了一樣,讓家長感覺特別頭痛。他們問我,老師,您覺得我們家長應該怎麼辦?

我提出的建議是:第一,要督促孩子,吃飯快,如果他吃飯慢,超過了規定時間,比如,20分鐘,那你就把飯菜撤掉,沒吃飽,活該;早上起床,必須快,從穿衣到洗漱完畢,10分鐘之內,全部搞定。然後,家長馬上就給我提出了一個反駁的意見,他說,吃飯太快了,不利於消化,不利於腸胃,如果,起床動作快了,孩子可能會丟三落四,甚至有可能把衣服穿反。這個看法,讓我覺得很無語,而且,我也發現,這可能是很多家長習慣性的一個看法。

為什麼我覺得這個看法不對呢?是因為我覺得,如果孩子一旦節奏加快,穿衣服就可能穿錯,就可能丟三落四,那是因為,他沒有習慣快節奏;他在短時間內吃不完飯,也是因為他沒有習慣很快的吃飯,而事實上,對這個孩子來說,或者說,對這樣的拖拉成習慣的孩子來說,吃飯快比消化好更重要,穿衣洗漱快,比丟三落四、穿錯了更重要。寧可他吃飯的時候有些沒消化,寧可他穿衣服的時候出了一些毛病和問題,也要把這樣的習慣培養起來。

其實,各位放眼周圍,在這個營養過剩的時代,哪有孩子因為消化不良而營養不足呢?即便有,也是極少數的案例。然而,我們忽略了對孩子行動敏捷的培養,這是一個致命的錯誤。

我們作為成年人,自己都有體會:在社會上,在單位裡面,跟朋友打交道,那些拖拉的人是不受歡迎的,在單位裡面是缺少競爭力的。可見,敏捷這樣一個習慣,對人安生立命,有多麼重要。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在跟孩子交流的時候,沒有把它作為一個清晰、明確、不允許討價還價的要求而提出來。而是考慮了很多理由,來說服自己,接受孩子拖拉和不敏捷。

比如,剛才說的,吃飯要慢一些,細嚼慢咽有助於消化,這就是一個很錯誤的藉口。這種敏捷之所以重要,就在於,一旦孩子行動快,有雷厲風行的特質,他整個人的人格氣質就發生根本的變化。他可能會從一種消極人格,變成一種積極人格,這種積極人格,體現在:樂觀、專注、勇氣、勤奮、雷厲風行,當他有這樣一種人格,無論是學習,生活,還是將來的事業,我們還擔心他麼?

所以,像我們這些教了一些年書的老師,都發現了一個規律:孩子學習成績好,其實,主要的功勞,不是他找到了一所好學校,找到了一位好老師,而是因為他有好的父母,有好的家庭背景,有好的習慣的養成。

所以,要讓孩子聽大人的話,我感覺,首先,要扭轉孩子的人格特質,從一種無所事事、拖沓、消極、等待的人格特質中,改變成積極的人格特質。當他處在一種積極的狀態當中,這個時候,大人說的話,他才容易聽進去,他的信息接收系統才是全部開放的,否則的話,他的接收系統或者是半開半閉的,或者完全就是封閉的,你就會感覺,說什麼對這孩子都不好使,其實,聽話與否,跟孩子處在什麼樣的狀態中的關係是極大的。

基於我最近接觸的這兩個案例,我在想,我們大人怎麼講話,孩子才願意聽呢?

f0a060b785b573508239326464866c95.png

我給出的建議是,大人首先不要忘記自己曾經也是孩子,不要忘記我們當孩子的時候,希望大人如何跟我們講話。那時候,我們希望大人有耐心,能夠彎下腰來,能夠用我們聽得懂得話來跟我們講話。講話的時候,能給我們有選擇的機會,能夠給我們提供可操作的樣本和清晰的目標。

當我們是孩子的時候,我們還希望,大人不要講那種太遙遠的事情。現在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包括一些老師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說,你現在不努力,將來怎麼在社會上立足呀?這個話道理上是沒有錯的,我們今天的學習和人生道路的選擇,肯定很大程度上會決定我們以後的人生的道路,但是,你要知道,你面對的是兒童,是孩子。兒童和孩子的特點就是想不了那麼遠的事情。你說的再正確,也是白搭,頂多是屬於政治正確,而對孩子來說,實踐不正確,就意味着,你講的那些遙遠的正確的道理,對他們來說,沒有用。

我們是應該回過頭來,站在孩子的立場,講一講當下他能夠做到的,能夠實現的目標,然後,這個目標又是跟他未來的遙遠的理想是連接的,就可以了。我們不用反覆去提,20年後你怎麼怎麼樣,那些話,我們自己當孩子的時候,聽家長說過很多次,有用麼?沒用。除了增加煩躁以外,一點用處都沒有。

最終,我們還是要還原成平等的身份。為什麼呢?因為不平等,就意味着迫使受教育者關閉他的信息接收系統,他天然的就樹立了一個屏障,來屏蔽你的信息,只有平等,才能打開這個屏障。

我們作為成年人,都有這樣的一個體驗,如果領導居高臨下要訓斥我們,我們就把這個屏障樹立起來,甚至,我們可能會反擊他,建立一個愛國者反導系統,去反擊他,根本就聽不進去,即便,表面上好像聽進去了,實際上內心裏面可能是牴觸的,甚至是逆反的。我們成年人都是如此,更何況孩子。所以,大人講話,孩子要願意聽,特別需要有一個平等的態度。

這個平等的態度,是去掉大人和孩子之間隔閡的基本條件。作為大人,儘可能不要用居高臨下的,教育、教訓的口氣說話,而用分享的口氣說話。比如,我曾經經歷過跟你一樣的事情,當時,我是怎麼怎麼處理的,你看,這個處理方法是不是適合你,如果你覺得不適合,我們再討論一下,商量一下,看看有沒有別的辦法,別的方式適合你。這種分享的姿態特別重要。

第二個建議,就是不要講大道理,儘可能把大道理化成事情,案例,化成孩子經驗世界範圍內的事情,他可能更願意吸收,更願意聽。

三個方面,需要我們大人做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可能是所有教育當中,最核心的,那就是,我們要千方百計的,甚至不惜一切代價的,去幫助孩子體驗到『成就感』,當孩子有『成就感』的時候,你說的話,孩子才願意聽。很多孩子數學不好,語文不好,這個不好,那個不好,在家長和老師眼裡,可能就覺得這個孩子沒戲,似乎沒有可以改變的可能性,其實,不是這樣的。

因為,任何一個人,他都有相對的優勢,相對的劣勢,學習成績不好,也許他在運動方面好,或者藝術方面好,或者人際關係好,等等。如果,他在學習以外的某個領域,相對擅長一些,那我們就應該創造條件,讓他在這個領域取得他力所能及的成績,獲得成就感。一旦他有了一次成就感,這就非常非常的厲害了,這對他的人生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他就有可能把這次獲得成就感的那種體驗,那種方法,複製在別的領域,從而產生自信,從而建立起樂觀,專注,毅力,勇氣,勤奮等品質。

這種成就感打個比喻,就相當於火車頭,它可以拽着這個孩子,在人生軌道上前進。這個火車頭可以是數學,語文,英語,物理,化學、歷史,可以是體育,也可以是藝術的某一科,也可以是他的組織能力,他的商業才能,他的手工等等。

千方百計讓他體驗,並千方百計鼓勵他,讓他的這種相對的特長,蔓延開來,蔚為壯觀,聲勢浩大。那這樣的孩子,你再跟他溝通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他比較好溝通。

有這樣一個案例,講的是40多年前,有個英國女孩,上課的時候,老是坐不住,被學校認為,是一個學習有障礙的學生,被很多學校趕走過。她的媽媽沒有辦法,只好帶她去看醫生,看了很多醫生,沒有能夠解決問題,最後找到了一個醫生,這個醫生很有辦法。這個醫生對小女孩說,我要跟你媽媽私下談談,你在這裡等會兒,我們很快就回來,然後,醫生擰開了桌上的收音機,音樂響了起來。他們剛剛離開,這個小女孩就隨着音樂動起來了,自己跳起舞來了,醫生和家長在窗戶外面看了,醫生告訴這位家長說:『夫人,你的孩子沒有問題,她應該進舞蹈學校。』

到了舞蹈學校,女孩如魚得水,後來就考入了英國皇家芭蕾舞蹈學校,成為了知名的舞蹈家,此後,她與人合作,創造了一部音樂劇,她擔任編舞,這場音樂劇已經連續上演了7000場,成為了百老匯歷史上最經典的劇目,這部劇目就是【貓】,這個舞蹈家就是吉麗安·萊尼(Gillian Lynne)。

第四個建議,就是要給孩子創造有規律,有條理,父母經常在家的生活方式,在這樣一種情境中,孩子會比較聽話,當然,也不是絕對的。為什麼這麼講呢?2007年,日本有一個教育家叫三浦展,他發表了一個調查報告【階層是會遺傳的】,不要讓你的孩子跌入下流社會,在這個報告裡,他發現,那些父母經常不在家的孩子,學業成績相對較差,父母經常在家的孩子,學業成績會相對較好。那些經常在便利店吃飯的孩子,學習成績往往不如在家裡面,由媽媽規律做飯的孩子。所以,三浦展給出的建議是,父母要經常在家,跟孩子一塊兒吃飯。父母所能做的,就是改善孩子的生活習慣。

其實,他提出的這個建議,我們不應該感到意外,我們想想歷史上很多名人,比如,胡適、魯迅、毛澤東,他們在自己的回憶錄里常常寫到,對他們影響最大的,往往是他們的母親。而他們的母親都沒啥文化,甚至有可能是文盲。為什麼文盲的母親還能培養出大學問家,大政治家呢?我想,這跟他們的家庭背景有關係,這跟他們的母親做事有條理,很勤奮,有規則,是分不開的。

我常常遇到這種家長,他們很想讓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好,聽話,於是,他們寄希望於學校,希望老師教好,對自己的孩子另眼相看,為此,他們願意付出任何代價,這其實是偷懶的想法。他們是想把孩子扔給學校,扔給老師,讓他們幫助去掉孩子身上不良的習慣,然後,他們在家裡維持自己原來的生活方式,比如,經常不着家的生活方式,或者是因為事業,或者是因為應酬,或者是因為娛樂等等。

其實,這是開錯了藥方,因為,孩子的病根不在學校,而在家。只有家校之間相互的配合好了,孩子才可能有所轉變。學校當然要承擔學校的責任,學校有義務要對學生進行教育,但是,良好的生活習慣,第一任老師是我們家長。而好的生活習慣,是可以遷移到學習上的。我們很少看到那種生活上很拖拉,做事很拖拉,做事不仔細,粗枝大葉的孩子,能夠在學習上一絲不苟,學習上精益求精,沒有這樣的孩子。

最後,我還有一個建議就是,面對面的教育不如肩並肩做事,肩並肩做事孩子更願意聽家長的話。我自己也有這個體會,我相信我們家長都有這個體會。當一家人都忙活起來幹家務,各有分工,你掃地、我洗碗、他歸置物品,全家人凝聚在一塊然後把家務活給幹完了的時候,無論是大人或孩子,情緒都比較好,都處在一種積極的狀態當中,這時候你對孩子提出什麼要求,要給他講什麼道理,相對而言效果要好得多。

肩並肩一起做事,當然不止是一起幹家務活,還可以是一起出去登山、一起做手工、一起打球、一起做遊戲,甚至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和父母一起參與家庭的決策,充分調動他的主人翁精神,讓他有一種擔當和責任感,使他有這樣的體驗,當他有這樣的體驗之後,儼然他就不是一個獨生子女了,而是一個多姊妹家庭中的老大。各位,您不覺得多孩子家庭中,通常老大更有責任感和更容易溝通嗎?

所以我的建議是,要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的決策當中,和孩子並肩做事,這時候他更能容易聽話,他成長的更快。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