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18|回復: 0

[儒家学说] 政治蓝图的构思·〖论语·季氏〗篇释义

[複製鏈接]
黄朴民 發表於 2017-11-3 09: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季氏〗为〖论语〗的第16篇,全篇共计14章。孔子在本篇中集中阐释了两个问题:他的基本政治立场以及相应的政治主张;他关于君子德行操守的观点。表面上看,这两者似乎并不相交集,但是如果从深层次进行思考,我们认为,它们之间还是有其内在的联系的:一定的政治立场,总是建立在一定的德行操守基础之上,而一定的德行操守,也能帮助一个人在动荡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正确选择坚定的立场、合理的态度、恰宜的对策。

孔子的政治观,其核心内容是提倡建立合理和谐的社会政治秩序与政治伦理。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所能认同的建立和谐社会政治秩序的根本途径,就是尊卑有序、上下有等,内外有分、男女有别的『礼治』秩序。然而,他所面临的社会政治现实,乃是大动荡、大变革的岁月,『礼崩乐坏』,诸候争霸,大国兼并,学术下移,原来的『礼治』秩序正在迅速瓦解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坚守自己的政治立场,怎样履践自己的政治原则,就成为了任何一位思想家无可回避的现实挑战。

从〖季氏〗篇所反映的孔子政治立场来看,孔子是坚持自己所遵信的既有『礼乐』秩序的基本立场的。对这种『礼乐』秩序的执著,实际上体现了孔子思想意识深处的『大一统』情结。在孔子看来,『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是最好的政治统治模式,是天下『有道』的具体象征:『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可现实中,这种『大一统』政治格局业已遭到摧毁,天下由此而进入了『无道』的状态,而且是每况愈下、愈演愈烈,这加剧了政治的混乱、社会的动荡,『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候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现实既然如此,形势确比人强,这时候能拒绝随波逐流,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的,就尤其显得难能可贵。孔子对此高度重视,并借用周任的言辞来表达士人在『无道』『无序』政治状态下应有的态度,『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其含义即〖卫灵公〗篇所说的,『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在此基础上,孔子进而提出了治国安邦的一些重要原则:

第一,政治的清明与否,取决于财富分配上能否做到公平合理。按孔子的认知,即国家的安定,不在于财富的多寡,而在于人们能否共同享有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不在于人口递增多少,而在于人们能否有安全感、归属感,否则,财富再多,也仅仅是满足少数权力寡头、利益集团的欲求;不仅如此,这势必会导致贫富分化的加剧,社会矛盾的激化、社会冲突的蔓延,有弊无利,等于是饮鸠止渴,自取败亡:『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应该说,孔子这一观点与老子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政治理念是基本一致的。在社会资源分配上,不能做到『雪中送炭』,反而变本加厉,剥夺弱势群体最后一点可怜的生存条件,那么,只能造成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贫富悬殊目益严重,阶级对立空前紧张,到头来社会陷入动乱与崩溃,各色人等玉石俱焚,同归于尽。

第二,政治的施行,要推重文德而尽可能戒除武力。孔子主张『德治』,而『德治』的要义,则是行『王道』而去『霸道』,提倡『德化天下』,反对依赖武力去征服对手。尽管孔子本人对军事有相当高的造诣,深谙『射』『御』等基本军事技能,也主张合理的军事防卫,即所谓『执干戈以卫社稷』,但是,从本质上说,他的立场是『反战』『非攻』的。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他不愿在人们面前炫耀自已的军事素养、军事技能,甚至有意地加以淡化与掩饰。〖卫灵公〗篇记载,『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就是其有关军事的立场体现之一个明证。这种基本立场,在本篇中同样有鲜明的反映,他主张『修文德』以服远人,反对『谋动干戈于邦内』,就是他『为政』之道的一个重要原则:『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一点,是与稍后的商鞅等法家一味主战、好战立场完全相左的。

第三,政治的重点,是内政居于首位。搞好内政,确保内部的团结与和谐,清明政治,改善管理,化解内部的矛盾,争取民心的归附,这才是应对与解决外患的根本保证,『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反之,如果企冀通过挑起对外的冲突,来转移国内民众的视线,祸水外引,操纵民意,或许也可以收到暂时的效果,延缓国内矛盾总爆发的时间,苟延残喘,不绝如缕,但终究不是『治本』的方法,抱薪救火,完全无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

此外,本篇中孔子对君子人格的修炼也发表了大量的意见。其主要精神,与〖雍也〗〖公冶长〗〖卫灵公〗诸篇所述基本相一致,但具体的提法则有独到新颖之处。如『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的君子交友之道:需要注意避免的『三愆』过失;『君子有三戒』的『修已』要领,以『三畏』为主旨的君子敬畏之心;观察事物、考虑问题时所秉行的『九思』方法,『见善如不及』的学习态度等,均是条理清晰,切中肯綮的德性培养之具体门径。概括起来,这些『修己』『进德』的门径,大致不外乎以下几层意思;

一是交友要慎,要善于从他人身上学习长处,以弥补自身的不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完全符合『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道理,也是孔子之所以汲汲提倡『毋友不如已』之原因所在;『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二是行事要敏。要善于观察,多动脑筋,说合适的话,做恰当的事,冰雪聪敏,自有分寸,见机而作,灵活圆通:『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总之,是要善于把捏分寸,恰到好处,收放自如,见好就收。

三是处世要敬。要恭敬谨慎,态度严肃,怀有敬畏之心,拥有感恩之心,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态度去面对挑战,解决问题,立于不败之地,即所谓『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特别是要有所戒惧,知所进退:『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励志勉节,为普通人做出表率。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