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92|回覆: 0

[詩詞賞析] 唐詩里的陝西·王維筆下的輞川

[複製鏈接]
張孔明 發表於 2017-10-20 10: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71019_018

20171019_018

【王維詩意畫】 資料圖片

20171019_019

20171019_019

【縱橫論王維】王志清 著 齊魯書社

每年的秋天,我總愛偕朋帶友,去藍田輞川遊玩。輞川名氣不大,可王維名氣大呵!王維是盛唐大詩人,蘇軾說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的詩,他的畫,多半是在輞川創作的。王維晚年,官至尚書右丞,掛冠而退,隱居於輞川別業,率意於竹溪松林,吟詩作畫,其樂陶陶。其中最富詩情畫意的詩,就是【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自然主義的描寫,產生了浪漫主義的畫面:一陣好雨,盪去了灰塵;樹木花草,豁然清新;雨後黃昏,秋意宜人;山川靜美,滿目空寂。晴空如洗,松林如黛;明月高懸,清輝低泄。一脈清泉,緩緩流動;水清見底,水流石白。水濱竹林,郁郁青青。竹叢笑語聲喧,農家少女歡快,她們洗完了衣服,要回家去了。蓮花亭亭,蓮葉田田;漁船游來,波涌蓮開,打魚人要拋錨下船了。任憑春天的芳華消逝吧,眼前這秋天的景致多美呵!屈原筆下的王孫說『山中兮不可留』,我王維卻要留下來,享受這自然的山色野景了。

這樣的詩情畫意,讓人嘆為觀止,又不能不心嚮往之。要是在一千二百年前,可以約詩朋畫友,買舟而往。沿灞河逆行,取輞河逆進,穿峽谷逆上,東踅西盪,漸入佳境,隱約看見草堂了,那便是王維的別業了。僅行30里,卻別是一方天地。身臨其境,映入眼帘的,不正是王維筆下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嗎?當年王維的摯友裴迪看望王維,就是駕舟逆水而去的。而今要去輞川,真是太容易了。從藍田坐公共汽車,要不了半小時,就到王維別業的遺址了。不讀王維的詩,這裡仍然算得山清水秀,讀了王維的詩,這裡就不免要令人扼腕長嘆了。王維的別業被圈在一家半遺棄的公司大院裡,陳舊的樓房,訴說着這裡曾經的『輝煌』。不要指望找到王維筆下的漆園、鹿柴、竹里館等二十處自然與人文相輝映的唐代美景,能找到那棵古齡一千二百多年的王維手植銀杏樹,就算得大飽眼福了。

立足古銀杏樹下,不能不發思古之幽情。王維去了,銀杏樹還在;輞川變了,王維的詩還在。品讀他神詠天吟的詩句,面對這故地,沒有滋味,勝有滋味,別有滋味!應該說王維隱居這裡,是慧眼獨居的。終南腳下,天子眼皮底下,竟有這麼一個『曲徑通幽』處。『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不遠不近,正好於此半退半隱。歷經一千二百餘年,這裡發生過怎樣的變化呢?『人間正道是滄桑』,輞川自然也不可能例外,但永遠告別詩情畫意恐怕是在20世紀60、70年代以後。成千上萬的工人開進了輞川,成千上萬的樹木倒下了,山巒溝壑,被夷為平地,半現代化的廠區和職工生活區拔地而起。就在王維別業的輞川上游不遠處,為了建起一座樓房,要輞川讓路,於是另一座青山被劈開,使奔流了不知多少年的輞川改變了河床。從此以後,王維別業門前的那條『清泉石上流』的輞河永遠消逝了,與此相對應的『明月松間照』的畫境也蕩然無存了。古老的銀杏樹就孤零零地佇立在舊河床邊上,目睹着自然的、人文的景觀在一夜間消失。好在人們已經覺醒,隨着工廠的搬遷,這裡相對『清靜』了許多。多少個秋高氣爽的季節,我和朋友漫步在王維走過的山澗小道上,總覺得王維筆下的【山居秋暝】不是詩,是夢,是王維留給後人的一個神話般的夢境。『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樣的牧歌式的田園生活,在輞川這塊神奇的地方曾經發生過嗎?

但是,無論如何,輞川還是值得去的。相對都市而言,那裡仍不失為一塊風水寶地。看一眼王維手植的銀杏樹,吟一遍王維的【山居秋暝】,也不失為一種詩情畫意的享受。畢竟那裡還有我們值得回味的地方;畢竟我們在失去了很多之後,還是保留下了那棵最可寶貴的活化石——千年銀杏樹,以及千餘年來人們對詩人王維代代傳承的景仰和懷念。

(作者:張孔明,系陝西人民出版社編審)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