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04|回覆: 0

[日本漢學] 【尚書】對江戶時代的影響

[複製鏈接]
劉世明 發表於 2017-9-28 11: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編者按:歷史上的中華民族,不僅以開放的姿態接納外來文化,從而豐富自己的文化與文學內涵,同時也以文明大國的文化優勢,對東亞國家產生了巨大影響,甚至影響到這些國家歷史、文化與文學的建構。這裡所輯的三篇文章,張德恆、劉世明的兩篇,是關於一個半世紀之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問題,在對江戶時期日本【春秋】【尚書】研究的梳理中,揭示了中國經典文化作為重要的精神資源,對日本近代歷史與文化的影響。王偉的一篇,主要談的是『引進來』的問題,是兩千多年前中國對外來文化的接納、吸收,並希求通過對中外文化的交流研究,揭開【楚辭】等上古文獻中的文化謎團。雖然這些觀點還在探討中,但對我們研究視野的開拓,對推進古代文學與文化的研究,是很有啟發意義的。(劉毓慶)

【尚書】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經典,同時也是東亞諸國家的經典。早在公元六世紀,【尚書】即由五經博士段楊爾傳入日本。公元718年,日本元正天皇則將【尚書】定為大學寮課程的教科書。在日本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江戶時代(1603—1867),【尚書】研究出現高潮。當時著名儒者,如藤原惺窩、林羅山、伊藤仁齋、荻生徂徠、中井履軒、佐藤一齋等,皆有著述。其對【尚書】的關注,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關於聖王之道的探尋

【尚書】自【堯典】開篇,終於【秦誓】,記載的便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治國理民之道。對此,江戶學者極為關注。如古文辭派領袖荻生徂徠曾言:『【書】者,帝王之大訓也。聖人之言,義莫備焉,道之所在也。夫【書】者,義之府也,舍是而何求哉?先王之道與義,折衷於【論語】,先聖后聖,其揆一也。』(【尚書學】)其初,程朱理學盛行,朱子學派講道學,也談堯舜禹湯相承傳的道統。其後,古學派崛起,則更是要從古經古史中探尋道統的蹤跡。如伊藤仁齋、伊藤東涯父子扛着『尊古』的大旗,從儒家經典中尋求儒學的真諦,而荻生徂徠、太宰春台師徒則是將儒家文化上溯到了堯舜禹的原始時代。【尚書】中反覆倡導的『德』『仁』『敬』『誠』等,也被他們認作為『聖道大義』。然而,日本學者在感受『德』『仁』『敬』『誠』的過程中,卻將『忠君』視作了尊王尊聖、恪守道統的第一要義。如林羅山在解讀【尚書序】『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諸桐』一句時,便說:『「放」當作「教」,蓋古文「放」「教」相肖,傳寫之誤也。太甲不順,故尹教誡之於桐,而後順於道。』(【林羅山文集·示恕靖百問】)伊尹為臣,豈可流放自己的君主呢?為了強調『忠君』思想,不惜更改經文。再如【舜典】『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贄』,孔安國【傳】解釋為『二生,卿執羔,大夫執雁。一死,士執雉』,這是指不同級別的人所用的禮物。林之奇【尚書全解】就曾說:『皆其所贄之物,量其貴賤輕重,以寓其等差而已,非有義理於其間。』日本岡白駒則說:『雉性不馴,不可生為贄。士執雉,取其守介,死不失節也。』(【尚書解】)即將此與忠義之行聯繫在了一起。這體現了江戶時代日本學人及民眾的價值取向。重義輕生,美化死亡,忠君死節,變成日本一種普遍的社會信仰,【尚書】等中國經典為其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資源和理論依據。

對民本思想的重視

【泰誓】曰:『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大禹謨】曰:『不虐無告,不廢困窮。』【五子之歌】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些思想直接影響了日本學者,以此為理論基礎,他們構建了自己的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如冢田虎在【尚書補註·大禹謨】中說:『政之善者,在導之以德,而所謂政者,以撫養民為本。』岡白駒在【虞書·堯典第一】中言:『農者,民之本也。交易者,民事之急者也。』(【尚書解】)所謂交易,即是指商業活動。注者把商業對民生的意義與『農』一併提出,這一點的確值得注意。中國的傳統經濟是重農輕商,而江戶學者則農商並重,這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對【尚書】作出的不同理解。如【盤庚】篇有『無總於貨寶,生生自庸』之句,蔡沈【書集傳】釋為『直戒其所不可為,勉其所當為也』。而日人龜井昱則說:『不斂貨財於己,以散之於國,生生自勉也。』(【尚書考】)同樣,佐藤一齋亦言:『貨寶是生生,各自所用,無專以總之於己也。』(【尚書欄外書】)他們希望統治者不要獨占財貨,而是將其施之於人民。此既表達了江戶學者對於商業貨物的態度,又體現了其對下層百姓的牽掛與同情。重『民本』,必關注『人情』,故中井履軒【尚書逢源】說:『事何分大小,人何論聖凡,是人情而已。』中村之欽訓解【西伯戡黎】時亦言:『天與人一心,民情如此,天意蓋可知矣。』(【筆記書集傳】)農商並重,注重人情,對【尚書】中此種思想的發掘,助長並促成了日本町人階級的興起。町人,即都市居民,多為工商業者。他們創造的淨琉璃、歌舞伎、浮世繪、浮世草子等大眾文藝模式,被後人稱之為町人文化。

對政治典謨意義的關注

荻生徂徠曾說:『學【書】者之可從政也』(【尚書學】);豬飼彥博亦言:『此篇(【堯典】)所載,為萬世帝王為治之本』(【尚書纂傳】);宮田五溪更是說道:『夫【尚書】之傳於吾邦也,朝廷立之學官,與我政典並用,而後千歲,無有異論。』(【古文尚書總辨】)可見,【尚書】在日本被立於學官,起着治國政典的作用。而大槻東陽仿照【尚書】文體寫出的日本詔令集——【皇朝尚書和解】,更可視作是【尚書】言政之楷模。當然,政治行為必定會凸顯其實用價值。在江戶時期,【尚書】的這種實踐性最先是從日用倫常之處表現出來的。如中村敬甫在【筆記書集傳序】中說:『大經者,綱常倫理也。』又伊藤東涯在【古今學變】中言:『日用彝倫為當務,濟世安民為極功。』而帆足萬里在註解【禹貢】『六府孔修』時亦說:『六府皆民生日用所須,修之令各得其宜也。』(【書經標註】)同時在陽明心學(日本當時的陽明學派)的影響下,他們將【尚書】完全視作了求心之書。如佐藤一齋在【朱子不疑古文尚書辨】中說:『【咸有一德】,治心之大訓也,廢之而天下復有此邪?』又注【大禹謨】時言:『獨心學醇明,而後灼見情偽,洞察肺腑。』(【尚書欄外書】)由此而造就了吉田松陰、高杉晉作、西鄉隆盛等一批人物。他們喊着『尊王攘夷』『富國強兵』的口號,以佐藤一齋【言志四錄】為行動指南,發動了明治維新運動,徹底終結了德川幕府265年的政治統治。

總之,江戶時期日本的【尚書】的研究,不僅確立了【尚書】在日本文化思想上的崇高地位,而且影響到了日本社會風氣和日本的發展。

(作者:劉世明,系大同大學文學院講師)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