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33|回覆: 0

[國畫欣賞] 子學與古代文論的思辨性研究 斷辭之美

[複製連結]
吳中勝 發表於 2017-9-21 09: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相對於西方文化重邏輯理性的言說,中國文化更偏重於詩性言說,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中國文化也有思辨性的一面。中國文化的軸心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就是中國文化史上思辨之風最為濃厚的時期,百家爭鳴,思想激盪,辯士雲涌。諸子的思辨成為中國文化的理性基因,也深遠地影響着中國古代文論的處世態度和擔當精神。諸子的思辨藝術成為後世說理性文字的源頭活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中國古代文論的言說方式和文體風格。

戰國時期,周朝失統,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身處其中的有識之士對治國平天下各有構想,也各有說辭。不少人常常遊說於諸侯之間,成為一群專門靠思想與口才吃飯的遊說之士。他們手無寸鐵,沒有一兵一卒,更沒有權力和地位,但是他們有經天緯地的思想,更有三寸不爛之舌:『談說之士資在於口。』(【商君書·算地】)憑着自己的思想和口才,卻能影響君王的決策,甚至影響時局的走向。有的人佩印封侯,成為一國棟樑;有的人雖不為時人所重,其思想卻成為中華文化的根源性基因,持續地影響着後人。

諸子思辨求真求理的精神成為中國文化的理性基因,深遠地影響着中國士人特別是古代文論家們的處世態度和擔當精神。後世文人之所以較多地繼承子學傳統,與歷代文人的人生定位有關。中國古代的文人士子們歷來把文學當作經國之大業,有天下大事捨我其誰的自信心和責任感,立德、立功、立言是他們的人生目標。謙謙君子,遇人當禮讓三分,原本是不好與人爭辯,但人生短暫,世道紛雜,為了建功立業,又不得不辯。特別是在百家爭鳴、群雄逐鹿的時代,為了闡明自己的治世方略、更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就必然要與其他學派進行論辯。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認為,自己所處的時代『孔子之道不着』『仁義充塞』,各種歪理邪說滿天下,只有抵制各種『邪說』才能挽救世道人心,所以自己要站出來為道義辯解。這是一個大丈夫有社會責任感的體現。與孟子類似,荀子也認為,兇險的小人大行其道,所以君子必須站出來辯解,以維護仁義:『君子必辯……是以小人辯言險而君子辯言仁也。』(【荀子·非相】)孔子說:『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論語·季氏】)也就是說,庶人多議,皆因天下無道。諸子本不想辯,但又不得不站出來辯,一方面是世道所逼,另一方面也是有志難申,故借辯以申述其志。這種不得已而辯的精神對後世文論影響很大。司馬遷的【太史公自序】提出『發憤著書』說,認為聖賢著書『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自己撰【史記】也是志在『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這跟【春秋】一樣,也是一種『議』。劉勰著【文心雕龍】一方面是在為人生而辯,為的是實現自己傳承儒家思想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他也在為文心文理而辯。前代論文的著述雖然很多,但『各照隅隙,鮮觀衢路』,有的『密而不周』,有的『辯而無當』,有的『華而疏略』,有的『巧而碎亂』,有的『精而少功』,有的『淺而寡要』(【文心雕龍·序志】)。這種文論局面,正如諸子面對的混亂世道一樣,劉勰不得不站出來爭辯。葉燮撰【原詩】是為詩學本根而辯,他所處的時代『是非淆而性情汩』(【原詩·內篇】),詩學觀念錯亂,所以他要站出來辯解。

劉勰說:『辯立有斷辭之義。』(【文心雕龍·徵聖】)思辨性的語言思路清晰、思想明確,給人一種決斷之美。諸子論辯講究邏輯推理和論辯方法,注重邏輯的力量,就有這種斷辭之美。劉熙載指出:『戰國說士之言……如善攻者使人不能守,善守者使人不能攻也。』(【藝概·文概】)嚴密的邏輯推理,迫使對手甘拜下風,維護了自己的思想立場,就呈現出一種『斷辭之美』。諸子的論辯藝術對後世文章影響很大,比如孟子的文章對唐宋說理文章就影響很大。劉熙載指出:『韓文出於【孟子】。』(【藝概·文概】)諸子對後世文論的思辨藝術也影響很大。中國古代文論大部分是詩話、詞話、曲話、小說點評之類體式,作者們也多是以一種輕鬆賞玩的心態去評詩論文,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在中國古代文論中,也有不少立志高遠者,欲成一家之言,潛心著述,落筆自成一體。劉勰的【文心雕龍】和葉燮的【原詩】就是典型的代表。劉勰主張『剖情析采』(【文心雕龍·序志】),『剖析』就是一種理性思辨。章學誠稱劉勰【文心雕龍】『體大思精』,就點出了【文心雕龍】思辨性的『斷辭之美』。沈珩在【原詩敘】稱【原詩·外篇】『肆博辯也』,『其文之牢籠萬象,出沒變化,蓋自昔南華、鴻烈以逮經世觀物諸子所成一家之言是也』,就點出其文風直承諸子。【文心雕龍】【原詩】這幾部相對系統的文論著作,當然有辯立斷辭之美。古代文論中,大量的詩話、詞話、曲話,是否也有這方面的特性呢?回答是肯定的,大量的詩話、詞話、曲話,雖然以鬆散隨性為主,但還是有一些思辨性言說。比如清代查為仁說:『詩之厚,在意不在辭;詩之雄,在氣不在直;詩之靈,在空不在巧;詩之淡,在脫不在易;須辨毫髮於疑似之間。』(【蓮坡詩話】)辨析在毫髮疑似之間,可見仔細揣摩、精心把玩之用心,這是否也是一種思辨呢?

(作者:吳中勝,系贛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子學與古代文論的思辨性研究』[項目批准號:14YJC751008]的階段性成果。)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