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52|回復: 0

[中医理论] 百病皆生于气 调气为治病之本

[複製鏈接]
王金亮 發表於 2017-8-31 21: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人生全凭一口气』『天有一丸红日,人有一息真气』。维持人体生命者是元气,元气与人生死攸关。元气充足,运行正常,是人体健康的标志;元气不足,或升降出入失调,则疾病发生。临床中,尽管疾病千变万化,病情错综复杂,但其基本病理可归纳为元气的反常变化。〖内经〗首先提出『百病皆生于气』的理论,强调了气与人体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致病因素乃邪气。所谓邪气,是相对于正气而言,不正则为邪。医家张景岳早有明示:『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素问·气运行大论〗记载:『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病虽有内伤外感之分,然气之为病则一。』医家云:『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离。故其在外有六气之候,在内则有九气之乱。而凡病之为虚、为实、为热、为寒,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只一「气」字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六气太过或不及,即成致病之『六淫』。情志过极,则正气受损而逆乱为患。〖素问·举痛论〗有『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之说。虽只明言九气为病,实则概括无论外感、内伤,皆可导致气的病变。

气在人体升降出入,环流不休,称为『气机』。临床上气之为病,主要是『气机』之升降出入失调。〖素问·举病论〗所列举气上、气缓、气消、气下、气泄、气乱、气耗、气结,皆属气机失调的各种表现。『清气』应升反降而致飧泄;『浊气』应降反升则成月真 胀。脾气升则健,胃气降则顺。若脾胃升降逆调,则见呕逆,嗳气,痞满,腹胀,胃脘痛,或见泄泻脱肛之症。又如肝主升发,肺主肃降,故为人体气机之常态;反之肺气肃降失司,则见上逆咳喘气促。清阳之气不升,则眩晕、神疲、气短。故此,中医认为:人体各脏腑之气的运行,皆有一定的规律,而各脏腑之间又是相互协调作用。若气机升降失调,则脏腑生理功能活动障碍。气机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故有『百病皆生于气』之论。

『治病必求于本』是中医学的著名论点,然何以为本呢?张景岳云:『本致病之源也,人之疾病,或在表,或在里,或为寒,或为热,或感于五运六气,或伤于脏腑经络,皆不外阴阳二气,必有所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故中医论,本即指阴阳二气。调节阴阳二气,使其归于平衡协调,是治病之根本。〖内经〗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之道,气调而止。』『疏其气,令其条达,而致平和。』故中医之治,无论立方施药,还是施以针灸,都是借针药一气之偏,以调人体之盛衰,使机体气血、阴阳归于平和,则体健无病也。故调气乃治病之根本也。

中医临症,调气之法良多,不同的症状,采用不同的调气方法。张景岳云:『夫所谓调者,调其不调之谓,凡气有不正,皆赖调和。如邪在表,散即调也。邪在里,行即调也。寒邪壅滞,泻即调也。虚羸困惫,补即调也。由此类推,则凡寒之、热之、温之、清之、升之、降之、抑之、举之等皆调气之大法也。』中医认为,『调气』是治病之根本。临证应用调气法,首当分清表里、虚实、寒热,才能治有目的。故〖内经〗有『谨候其气,无使倾移』之论。(王金亮)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