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31|回复: 0

[汉文堂] 融合、交流,谁在主导历史的前进?(三、发展的关键是交流(下)) ...

[复制链接]
徐彦卿 发表于 2017-6-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此,我们应该区分一下“融合”与“交流”。“交流”是在自己原本的基础上,与外界互通有无。比如两个团队进行学术交流,交流后,每个团队都是自己学术理论的基础上,学习到了对方的一些优点。交流后,甲团队还是甲团队,乙团队依然是乙团队。如果两个团队是进行“融合”,那么要么是乙团队完全被甲团队“融合”,在这之后,甲还是甲,但乙却不是原来的乙了;要么是甲与乙共国“融合”成一个新的团队,甲和乙都不再存在。可以说,“交流”会保持自我的独立性,而“融合”必然会失去自我。

民族间的“融合”,有两个层面,一种是血统的“融合”,其实也就是两个族群通婚。一种是文化或宗教方面的“融合”,比如现在的韩国文化,就是在原有韩国文化基础上,融合了基督教文化。

血统的“融合”,会造成民族认同的迷失和错乱,比如现在的拉美人,是白人和当地印第安人“融合”的后代,但他们现在既不被殴罗巴白人认可为同族,也算不上是印第安人。宗教的“融合”会造成民族认同的分化或变异,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关系,正是由此造成。这两方面,都会造成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涣散,在民族的发展中,实际上是有害无利。

所以,一个民族发展、强盛的关键,不是无节操的与任何民族“融合”,那样仅仅有益于避免近亲结婚造成的遗传病。而是在保持高度民族团结的基础上,参与到大的经济体系中,在这个经济体系中进行经济、产业、技术多方面的互通和交流。亚殴及北非正是因为是全球最大,最全面的经济体,所以率先发展起来。而西殴近几百年对世界各地的殖民侵略,客观上将地球整合成一个更大的经济体。西殴的发展,有其注重技术开发的一面,但还有一面,就是他们站在了世界经济体系的主导地位上,使其它地区的技术、经济、资源都服务于西殴的发展。在电影《钢铁苍穹》中,纳粹残余势力规避在月球,依然使用着第一代电脑,足有一间房子那么大。当纳粹科学家得来自地球的一台智能手机时,发现竟然比自己的大电脑运算速度还要快。虽然这仅是一部电影,但也说明,在一个封闭、微小的环境中,单凭几位科学家,即使他们再聪明,也无法与整个地球技术的发展相提并论。

华夏民族是世界上最为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民族。在明代及其以前,文化、经济、科技各项实力,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由于多种原因,满清入关,导致文明、科技的倒退。被西方赶超。但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再次崛起。虽然全面超越西方还有待时日。但放眼全球,能与西方分庭抗礼的经济体,现在还有哪里?并且,西方是靠持续掠夺世界三百多年,形成的基础,而中国是靠自身几十年的努力,发展起来的。相较之下,华夏民族的优秀已经可见一斑了。有人说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所以今天的成就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是的,为了维护国家的团结,你可以这么说。但即使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那也不代表着每个民族的贡献各占五十六分之一。汉族人口有十亿以上,其它五十五个民族加起来,也不能望其项背,更何况一些小的民族仅有几千、几万人。而且一些民族,比如俄罗斯族,他们是更认同俄罗斯,还是认同中国?维吾尔族、回族是更认同沙特阿拉伯,还是中国?这都很难说。俄罗斯经济在衰退,沙特除了卖石油,啥都不会。而中国的回族,基本上也就会卖拉面,搞清真认证。所以,如果说今天中国的成就,是民族融合的结果,那真是盲人说瞎话。当然,一些少数民族同胞也非常勤劳,在经济发展中也做了不少贡献。但这也得益于汉族创造的大环境。

2db9463e63eb026340ab3c57a1b09986.jpg

(明代与西方技术交流成果之一:噜嘧铳)

所以,今天中国的成就,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勤劳群体,与世界(主要是西方)进行技术、经济交流,进而学习西方技术,发展自身产业,参与到世界经济体系中,一步步建立自己的经济、技术体系,参与到国际产业分工中。才逐渐取得的成就。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汉族几千年来一直保持文化上的独立性、优越性,没有被周边一些蛮夷不劳而获的习性所渲染。同时又能积极学习其它民族、国家的技术。《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哪个民族还有这样的文化?这样的精神?

30c7108de588eda8c674019b91a6841a.jpg

(明代与西方技术交流成果之二:弗朗机)

当然,中国从古到今,一直都有一些融合发生,但也仅是少量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文化,“融合”成为汉族的一分子,这部分人必然较少。因为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多数人“融合”少数人。比如米籍华人,被融合成说英语,吃西餐的“洋人”。所以古代不可能有很多少数民族融合进来。而且,今天的汉族,也绝不是历史上与某个民族融合后,产生的一个异与古代华夏的新民族。否则,就无法解释汉族文化上的连续性、一致性。也无法解释为何今天还有很多汉族人长的和秦俑的面容一样。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