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52|回覆: 0

[政治史學] 觀天下如指諸掌 中國方志的歷史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admin 發表於 2017-8-27 21: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70825_014

20170825_014

民間方志收藏者陳占良收藏的部分方志。資料圖片

20170825_015

20170825_015

常州方志館 資料圖片

古之谷歌地球+百度百科

如果我們想了解某地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今天的第一選擇可能是上網搜索。在沒有百度、谷歌的時代,人們有沒有什麼方法來了解天下四方的概況呢?有,那就是方志。方志就是地方文獻的記載,內容兼含地理與歷史,形式包括圖像和文字。

古代的方志全面記載了某一地區自然和社會的所有信息:地域範圍、機構設置、古今變遷、人口、自然資源、名勝古蹟、氣候災害、文化教育、歷史名人、宗教風俗等,幾乎無所不包。這些內容條目是否有點熟悉?不錯,這就是古代的百度百科。所謂『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靠的就是這種圖書。因爲內容包羅萬象,司馬光甚至稱之爲『博物之書』。很多方志都附有圖錄,說它等於谷歌地球+百度百科,並不誇張。

方志更是地方和國家的帳本,體現其對自然和歷史資源的掌控。基本上有了國家,有了解國家地理和社會狀況的需要,就有了方志。戰國時期的【周禮】已經出現『方志』一詞,屬於司徒的職掌。【周禮·地官·大司徒】記載:『大司徒之職,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以佐王安擾邦國。以天下土地之圖,周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辨其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之名物。』

方志大略有三大源頭:圖籍、地方史和地理書。唐劉知幾【史通】所論秦漢雜記十流,也是『郡書』『地理書』『都邑簿』三類與方志關係最密切。圖籍就是地圖與戶籍冊書。圖書結合,就能知道地理險隘、人口戶籍。有了這些關鍵性的數據,才能談得上實際統治。真正是一圖在手,天下我有。

荊軻爲了能見到秦王,就拿了燕國督亢之地的地圖進獻。可能沒有相關說明性的冊籍,所以荊軻親自爲秦王解說,才有後來圖窮匕見的故事。蕭何入關中,也是先取這類圖書,最後協助劉邦攻取天下。到了漢末,張松獻圖,劉備才開始著手奪西川。在交通和信息都相對閉塞的古代,這些圖籍相當重要。

從方志到總志

先秦時期,不僅有孔孟、老莊、韓非等辨析倫理的賢哲,也有將視野投向大地山川、仰望宇宙星辰的『思想者』。【禹貢】記載了大禹勘定天下爲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還評論了各州土地人民的特點。【山海經】也反映了這一時期的山海想像,成爲後世很多神話的來源。想像瑰麗的屈原,可能正是此書的忠實讀者。

戰國的鄒衍在哲學上提出『陰陽五行』說;在時間維度上,有『五德終始』的歷史觀;空間上,有大小九州之說,稱天外有天,海外有海,華夏之地僅占天下八十一分之一。以當時的諸侯國疆域和地球表面積計算,還真有些八九不離十。沒有現代測量技術,他是怎麼做到的?難道又穿越了?

一定意義上,地記是疆域開始固定的表徵。迂遠之說終究離現實太遠,人們逐漸將視線從宇宙投向大地。十二星次與九州分野的劃分將天空與大地連爲一體,先民們終於可以安心地關注身邊的現實世界了。【隋書·經籍志】記載,光武帝劉秀建國,『始詔南陽撰作風俗』。從東漢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各地『耆舊傳』『風俗記』,『水道記』紛出,當時多稱『地記』,可算是早期方志。也有人將【越絕書】【吳越春秋】【華陽國志】看作最早志書。梁啓超就稱反映西南地區概況的【華陽國志】爲『方志之祖』。

隋唐以降,全國性的方志修纂漸成常態。編修的方法基本都是先修一地的方志,再匯總爲全國性的總志。

唐宋時期的方志多稱圖經或圖志,有圖,也有文字說明。按照【隋書經籍志】的說法,系統修志始於隋煬帝。隋煬帝很忙,但再忙也沒落下對圖書文獻的整理。隋大業年間,詔令全國各郡『條其風俗物產地圖,上於尚書』。全國性的有【諸郡物產土俗記】【諸州圖經集】等。虞世基等重修的【區宇圖志】內容多達1200卷,可謂詳備。

唐人上至皇帝,下至百官士子,都非常重視圖經。德宗規定各州府每3年或5年一造圖經,上報朝廷。當時,還出現了專門以方志名家的丞相賈耽。他纂修的【隴右山南圖】,非常注重比例尺的精確性。爲了避免很多地理盲對古今地名傻傻分不清的情況,又用朱墨加以區別。是不是很眼熟?不錯,這種方法我們今天還在使用。值得一提的是,此書是爲唐王朝收復被吐蕃占據的隴右地區準備的,算是與朝廷需求關係密切的重大攻關項目。

唐代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方志集,要數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該書對大唐四十七鎮,每鎮一圖一志,詳載州縣、道里、戶口、貢賦等,連目光挑剔的四庫館臣都稱讚『體例最善』。可惜南宋時圖亡佚,只好改稱【元和郡縣誌】。

作爲和唐宗並稱的宋祖,在修志方面也毫不含糊。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稱:『方志之書,至趙宋而體例始備。』宋太祖國初下詔『遇閏歲造圖以進』(【宋史·職官志】)。真宗時所修【祥符州縣圖經】居然達1500餘卷;神宗時修【元豐九域志】,徽宗爲此還專門設置『九域圖志局』。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樂史編【太平寰宇記】,首開方志人物、藝文之例,又增加土產、風俗、人物、姓氏等內容,可算是第一部定型的方志。這一時期的方志文字內容漸多,圖漸居於次要地位。

唐宋時期的圖經方志記載詳細,是爲官做宰、居家旅行的必備利器。呈送圖經也是各地接待新到任官員,匯報地方情況的重要方式。張籍送鄭尚書赴廣州,想像他到任之後『海北蠻夷來舞蹈,嶺南封管送圖經』。

唐人還用圖經作導航地圖和旅遊手冊。韓愈路過韶州,提前向地方官借圖經,準備『攻略』。『曲江山水聞來久,恐不知名訪倍難。願借圖經將入界,每逢佳處便開看』(【將至韶州先寄張端公使君借圖經】)。手冊上景點太多,忙不過來,有人感嘆『武陵嘉致跡多幽,每見圖經恨白頭』(晚唐齊己【懷武陵因寄幕中韓先輩、何從事】)。想必和逛網店逛到眼花,恨不得照單全收,是一個理。『柴桑分邑載圖經,屈曲山光展畫屏』(王周【湖口縣】),說的是先看圖再親臨遊覽,就有將2D圖經變成3D真人體驗的快感吧。

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朝新志【大元一統志】修成了,這是我國將方志匯集稱爲『一統志』的開端。明太祖朱元璋也不甘示弱,洪武年間三次編修全國性的【大明一統志】,明成祖更是第一位親自頒布纂修【凡例】的皇帝,真是爲祖國的修志事業操碎了心。

清朝是修志的極盛期。從順治十八年(1661)命賈漢復督修地方志開始,清王朝就投入到轟轟烈烈的修志活動中,僅全國性的【大清一統志】就修了三次。據統計,現存8000多種方志中,70%都是清代編修的。但清代推行的文字獄,使不少涉及違礙文字的明代方志被焚毀刪改。

大數據時代的地理信息與地域文化傳承

古人重視方志,稱之爲『國史之羽翼』,可以『資政』『存史』『教化』。英國李約瑟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也認爲,中國的地方志是『任何國家的同類文獻所不能比擬的』。因此,我國的方志早播海外,美國、日本、歐洲等都有分布,有些還是孤本。

但是,在大數據時代,我們有谷歌地球,有百度百科,還需要方志嗎?大數據給方志文獻帶來的不是消亡,而是永生。方志不僅是當前電子檢索的文獻來源,而且海內外不少研究機構已經整合地理信息系統和歷史人文數據,希望能呈現立體動態的歷史信息。比如哈佛大學包弼德主持的哈佛大學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CHGIS)和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BDB)項目,已經開始大量錄入方志資料,並將之應用到歷史人文研究中。隨著項目資料和電子信息技術的進一步完善,我國兩千多年來地理和人文的相關信息,將以更豐富的內容,更直觀的展示,給人民帶來更深刻的認識。屆時,『觀千載如猶旦暮』『論天下事如指諸掌』也將不再是一種修辭。

宋人有云:『郡之有志,猶國之有史,所以察民風、驗土俗,使前有所稽,後有所鑒,甚重典也。』(宋鄭興裔【廣陵志·序】)雖然顏師古、劉知幾都批評過修志中『矜其鄉賢,美其邦族』『競美所居,談過其實』的現象,但『正、虛、公』還是主流(衛周祚【曲沃縣誌·序】)。從周王朝采問風俗開始,歷代鄉賢耆舊,或口耳相傳,或訴諸筆端,守護地方文化根脈,書寫中華文明姿彩。清代方志修纂就匯集了顧炎武、戴震、錢大昕、段玉裁、全祖望、章學誠等學術大家,未爲人知的作者更不知凡幾。『欲滅其國,先滅其史』。在城市建設、經濟發展日趨同質化、人口流動愈加頻繁的今天,我們有必要回顧地方文化傳統,重新認識『吾土吾民』。

(作者:張宗品 系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師)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