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55|回覆: 0

[城建考古] 陝蒙史前石城發現與年代的一點思考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7-8-11 17: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內蒙古中南部、陝西北部相繼發現了一些史前石城,並率先由內蒙古文博單位在包頭市附近和岱海地區展開發掘,確認了一批遺蹟保存良好、遺物出土豐富的史前石城聚落,揭開了我國北方地區長城沿線史前考古的新篇章。時至今日,陝蒙兩地發現的史前石城大約七、八十處,發掘或試掘者亦有約二十座,對比分析可以看出,兩地石城在陶器類型、建造技術、聚落結構等方面高度相似。近年來,隨著筆者參與工作的神木石峁、榆林寨峁梁兩處龍山時代石城聚落的發掘取得重要收穫,陝蒙兩地史前石城年代比較的材料愈發豐富,故此略談一二。

  

  陝西北部石城聚落的發現

  目前資料顯示,陝西北部最早開展工作的石城聚落爲榆林市佳縣石摞摞山遺址,該遺址處在黃河一級支流——佳蘆河流域,是1987年陝西省文物局在全省文物普查時發現的,遺址面積逾10萬平方米,2003年發掘,石城由山峁頂部的內城,山體中下部的外城以及沿西南外城平行的護城壕組成,發現了內涵豐富的龍山時期遺存。

  

  陝北地區石城聚落的大規模工作與張忠培先生倡導的“河套地區先秦兩漢時期文化、生業及環境研究”密切相關,在該項目研究理念的指導下,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爲主,開展了陝北地區石城聚落的流域調查和重點試掘工作。流域調查工作主要實施於無定河一級支流——大理河流域,發現了二十座龍山時代的石城聚落遺址,並在2004和2005年對金山寨和寨山遺址進行發掘。刊布的考古資料顯示,金山寨遺址面積約12萬平方米,所處山峁三面環溝,沿坡壘砌石牆,遺址上散落有大量龍山時期陶器、石器等遺物殘件,發掘的房址多爲石砌白灰面結構。寨山遺址面積約2萬平方米,亦爲臨溝矗立的黃土山峁,沿坡地帶發現多處石牆殘跡。出土陶器以喇叭口圓肩圜底瓶、直口圜(平)底瓮、筒形罐、單耳罐、寬弧襠單把斝等爲主要組合。

  

  另外,陝西省考古研究院2005年在吳堡縣後寨子峁遺址也有重要發現。遺址分布在三座相連的山峁上,在地勢較低的兩座山峁上發現石砌圍牆遺蹟,牆外還發現有護城壕。出土陶器以缸、瓮、喇叭口尖底瓶、鼓腹罐、高領罐、盆、平底碗、單耳杯爲主要組合,不見空三足器。

  

  2008年開始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可視爲陝北地區石城聚落髮現和確認的一次飛躍性工作。隨著前期發現研究的逐步深入,學界對陝北史前石城的關注越來越多。“三普”期間,史前石城的調查成爲陝北特別是榆林地區的一項重要工作。截至目前,雖未有準確數據見報,但在大理河以北的陝北高原腹地,史前石城聚落的數量已具相當規模。

  

  2012年神木石峁石城的發掘確認,揭開了陝北乃至整個北方地區石城聚落考古工作的新篇章。除了對石峁城址及城內重要地點進行發掘外,石峁考古隊還就石峁遺址所在的禿尾河流域展開石城聚落專題調查,確認了數座史前石城聚落。

  

  2014至2015年,石峁考古隊還發掘了榆林寨峁梁遺址,該遺址與石峁同處禿尾河流域,在石峁遺址正南方向約20公里處,三面臨溝,現存的石砌城牆長度逾200米,城內發現了繞於山坡、高低錯落、成排密布的房址。出土陶器數量豐富、器型多樣,以直口圜底瓮(罐)、單把寬弧襠(斝式)鬲、雙鋬鬲、喇叭口圓肩平底瓶、圓腹罐、高領罐、帶耳罐等爲主要組合。

  

  上述工作表明,陝北地區是史前石城聚落的主要分布區域,特別是一些經過大面積發掘的遺址,揭示出的考古學文化面貌非常一致,集中體現在陶器組合上。若以尖底瓶和空三足器爲主要標型器,陝北地區史前石城大致可分爲前後時期,前期以喇叭口鈍尖或圜底尖底瓶、口沿下貼附平行泥條的筒形罐和斂口瓮等爲主要陶器組合,本地學者一般定期爲“廟底溝二期”;後期以空三足器、直口圜底瓮、斂口瓮、豆、管流盉、甗等爲主要陶器組合,內部還可細分,本地學界一般稱之爲“龍山時期”。 


e83a692d79f8a5435598c80c47381cf3.png

  

  內蒙古中南部石城的發現

  

  內蒙古中南部石城聚落的考古工作開展早、關注多、研究深入,依據學界主流意見,該地區石城聚落大致分爲三個組群:一是包頭市東近的大青山南麓,二是呼和浩特市東南的涼城縣岱海周邊,三是準格爾旗和清水河縣的南流黃河兩岸。

  

  大青山南麓石城的選址極有規律,在黃河北岸的台地上,自西向東依次有阿善、西園、沙木佳、黑麻板、威俊5個地點9座石城聚落。其中,阿善和西園遺址發掘出土的器物較爲豐富。發掘者認爲,阿善石城屬於發掘揭示的“阿善三期文化”時期,陶器組合在阿善遺址第三期和西園遺址第三期中均有體現,以口沿下貼附平行泥條的斂口瓮、折腹缽、圓腹罐、喇叭口罐(或瓶)等爲主,未見空三足器。

  

  岱海位於呼和浩特市東南陰山南麓的涼城縣,20世紀80年代相繼發現了老虎山、西白玉、板城和大廟坡等石城聚落,其中以老虎山遺址發現最早、面積最大、揭露最多、遺存最豐,合圍的石砌城牆中沿山峁等高線整齊排列著很多房址,故此,發掘者將同類遺存命名爲“老虎山文化”,陶器組合以空三足器(單把鬲,或稱單把斝式鬲、雙鋬鬲)、斂口瓮、筒形罐等爲主,其中筒形罐腹部多裝飾對稱的器耳。

  

  黃河自西而東流至內蒙古托克託附近南折而下,流經準格爾旗和清水河縣,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發現較多的石城聚落,主要有:白草塔、寨子圪旦、寨子塔、小沙灣、馬路塔、後城嘴、寨子上。與前兩處石城聚落不同的是,南流黃河兩岸出現了新的陶器面貌,以白草塔石城最具代表性,陶器組合爲:空三足器(雙鋬鬲、單把鬲)、豆、高領罐、斂口瓮、筒形罐等。需要指出的是,該區域同時還存在著類似阿善三期的石城聚落,如小沙灣石城,陶器中明確出現似尖底瓶的喇叭口圓肩籃紋瓶,底部附有一下凸泥鈕。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內蒙古中南部地區的石城聚落同樣可以分爲前後兩期:前期明確不見空三足器,同時還發現類似尖底瓶的喇叭口瓶;後期以空三足器最具代表性,且又有詳細分期的類型學證據。  

  

  年代整合

  

  陝北和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同爲史前石城聚落的主要分布區域,兩地石城早期通見斂口瓮和筒形罐,較爲一致的特點是口沿下都附有數道平行泥條;“喇叭口尖底瓶”與仰韶文化時期典型器物區別明顯,底部形態具有強烈的“示意性”,目前大青山南麓雖未見完整器物,但南流黃河兩岸的小沙灣石城F4亦有明確的共存器物群。

  

  張忠培先生認爲空三足器的出現代表了龍山時代的來臨,筆者有同樣的認識,如此,則本文所說陝蒙地區史前石城後期已進入龍山時代,以空三足器最具特色。後期又可細分爲早晚兩段。早段以寨峁梁、石摞摞山、老虎山等石城爲代表,典型陶器有:單把(斝式)鬲、寬弧襠雙鋬鬲、直口圜底大瓮、細柄豆、雙鋬手筒形罐、斂口瓮等。晚段石城較多,如寨峁、白草塔、寨子塔、寨子上等,以雙鋬手鬲(瘤襠或尖角襠)、三足瓮、粗柄豆、折肩罐、管流盉、甗等爲主要陶器組合。

  

  絕對年代同樣重要,目前所見的材料顯示,本文所說的前期上限在公元前2400至2500年,近幾年來隨著以石峁遺址爲主的測年數據不斷公布,明確說明陝蒙地區史前石城的下限當不晚於公元前1800至1900年。(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衛雪 邵晶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原文刊於【中國文物報】2015年8月14日第7版)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