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11|回覆: 0

[考古方法與思路] 良渚反山M12琮王製作與社會分工

[複製鏈接]
是飛 發表於 2017-8-10 21: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良渚反山M12:98玉琮通高8.9公分,上射徑17.1-17.6、下射徑16.5-17.5公分,器重6500克。報告書中稱之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堪稱琮王”。玉琮側面上分別以淺浮雕和微刻刻劃眾多鳥紋和神人獸面紋圖像。四面側面連續開展全長約68公分,可說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最宏偉的微刻玉作。琮王作為微刻的對象,玉工劈劃規模之巨大,氣吞萬里,由設計以至最終完成,所秉持驚人魄力和毅力,心奪造化。今後對良渚琮王微刻深入的研究,尚有待專項工程的開展。

  良渚琮王無疑是嘔心瀝血的結晶。然而,一直以來令人大惑不解的是玉琮下射為何存在超過十公分凹凸不平的部分?報告書解釋為“下端有取料時形成的凹缺”。最後玉匠仍無奈地在這凹凸表面上,完成微刻的工作。為什麼良渚時代這樣貴重玉禮器上,竟在開料過程中出現如此重大的失誤?如果是偶然的敗筆,也無話可說。不過,再查看被稱為瑤山遺址的琮王,上端射面亦同樣出現長十多公分長凹凸的缺陷。這些都無法以“偶然”的解釋,作為器表凹凸缺陷出現的原因。

  從另一角度考慮反山和瑤山兩件琮王的製作,是否可能由不同空間和社會階層玉工所分工完成?這兩件玉琮表面上的精拙對立難以兼容的痕跡,未嘗不可以就此作出更合理的解釋。在玉料採集的階段,前期玉工對玉料的素材加工,留下切割或者是打擊痕跡。玉料素材轉入到後期玉工手中,為了以大為尚的原則,無法將前期玉工加工的痕跡完全消磨。另外,琮王在後期加工過程中,也可能存在一些分工,如中孔空心鑽孔、玉琮四面平整、各側面上的區劃、淺浮雕減地等磨平工序。由於轉角神人獸面紋、鳥紋和側面直槽神人獸面紋於空間密切的對應,因此對減地淺浮雕和微刻必須要作整體的策劃。微刻的工匠,必定是玉雕最重要的設計者。微刻工藝也是難度最高的技術,一般被編排在琢玉工程最後的階段才下手。良渚琮王的製作,很可能是在社會上不同空間玉工集團合作完成的,其中可能包括平民、貴族以至王者的參與。這樣的角度讓我們更逼近良渚社會玉器生產的實況。

35979856e532e83e4d275dc8b23eb286.jpg

反山M12:98玉琮下射面玉料開料時形成大面積凹凸面,玉工在凹凸面上微刻

a7fafe29acb057ac72c0bc307a31a01c.jpg

瑤山M12-2784玉琮,高6.05、射徑12.7公分。上射面玉料開料時形成凹凸面


反山、瑤山玉琮上凹凸面缺陷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鄧聰 香港中文大學 原文刊於:【良渚玉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出版, 2015)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