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06|回覆: 0

[醫藥臨床] 李佃貴·學以致用『化濁毒』

[複製鏈接]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7-8-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濁毒是近些年提出的一個中醫學術概念,雖然其萌芽於學術界的時間已經有很多年,但是作為重要的科研攻關項目,是第三屆國醫大師李佃貴教授團隊鮮明的學術特色,他主持的這項科研工作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立題驗收,對於濁毒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幾年之中,學術團隊發表了大量論文,出版了系列著作,介紹這個學術理論的新成就,並希望以此指導臨床、提高療效、進一步開發系列新藥。因此,『開宗立派,挑戰濁毒』是一個系統工程,必將引起學術界的矚目。『濁毒證』的研究也必然會引發不同觀點的爭鳴,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也是逐漸走向學術繁榮的必由之路。

•模糊更接近世界本來面目

東方與西方看世界的方法有很大區別,學術體系不一樣。

西方的邏輯學要求概念清晰,以便形成推理和判斷;東方的智慧是通過模糊集合走向清晰,有點像二維碼那樣獨特表述,看上去很模糊,實際上很準確。

人體維護健康的因素很多,不能非常清晰準確地用物理、化學指標簡單表示,但是,並不是說維護健康的事情不能談論。中醫說的『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雖然屬於概念『籠統』而模糊,但卻能很清晰準確地表示一個生命狀態。人即使到了外太空、深入海底,也必須『模擬地球生態環境』,也必須一刻不停地『升降出入』,否則就會失去健康,甚至喪失生命。當然,西醫用血壓、血氣分析等指標,也可以作為判斷是否健康的參考,但這只能是抓主要特徵,遠不是健康指標的全部內容。

人體疾病產生的過程也很複雜,一人多病,一病多因,多因多果,時空交錯,不可分割。人體生理病理的精確度難以窮盡,物理化學的各種指標也是海量數據,而且正常值大多屬於統計學的結果,這與中醫學的模糊集合方法相似而不相同。中醫把很多不確定屬性聯繫在一起,可以清晰地判斷其臟腑功能如何,氣血精津液的運動輸布,病症的寒熱虛實。人體與世界萬物緊密聯繫,其關係複雜而有序,是『萬物自然的時空相關』,不是單一線性關係,因此簡單的屬性指標,未必就是世界的本來面目。人在天地之間的氣交之中,模糊更符合世界的本來面目。

中醫『以無為本』,認為『病之有,來於無』。病人帶着痛苦(有)來,醫生要做的事情是把『有病』,變成『無病』。至於病人到底是什麼病,這是次要的。『病起於過用』『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六淫七情所傷,臟腑經絡所傳,那是醫生認識疾病所需要的,與病人的關係相對淡漠一些,更不需要『做成證據』,以便『倒舉證』洗脫責任。因此,中醫的診斷,主要依靠患者的感覺,病人的痛苦就是病。『立即為破』,中醫建立病名,不是展示給別人看,不是要做證據,而是為了使它『變成無』。

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與胸痹為例,就可以充分說明中醫與西醫在疾病診治之中的差異。西醫的診斷,立足於有,從結構和可檢測指標入手,強調排他性,也就是注重永久性,是很過硬的診斷。中醫的診斷,立足於無,從疾病的狀態着眼,強調疾病產生的原因,注重疾病的可轉化性和暫時性,由此與中醫的診治經驗相對接。

•闡明『濁毒化』是理論研究的重點

在中醫過去的論述里,濁與毒往往是分開論述的。清濁是【內經】的『元概念』,是區分生理、病理機制、病症特點的要素。人的氣血、津液都有清濁之分,病邪也有清濁之別,病症也可劃分清濁。因此,與寒熱、虛實一樣,清濁也是被高頻度運用的基本概念。

毒與害相近,利害可以互相轉化。天地萬物,或為利,或為害,有不同程度的生克制化關係。六氣太過成為六淫,就可以概括為毒。因此,【素問·五常政大論】中有寒毒、濕毒、熱毒、風毒、燥毒的名稱。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內生風寒濕熱燥邪,被稱為內生之毒。因此,六氣可化火成毒,七情過分直接傷五臟,也可以化火成毒。

藥與毒是相對的,對身體有利就是藥;假如運用不當的藥物,傷害了身體,就轉化為毒,即使是人參甘草也如此。

『濁毒證』研究,借鑑了【內經】的清濁概念,也吸收了歷代醫家關於寒毒、濕毒、熱毒、瘀毒的診治經驗。

清濁是【內經】說明生理、病理的重要概念,並且清濁不是獨立的一成不變,而是處於不斷地互相轉化之中。比如【內經】云『濁氣出於胃』,又云『濁氣歸心』。十二經脈『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都可以度量。營衛之氣,有清濁不同的屬性,生理狀態下,清者為營,濁者為衛。

『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清濁與臟腑陰陽緊密相連,六腑『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府』。【內經】以清濁說明生理代謝『升降出入』的原理。

生理物質,在內外環境的影響下,可以發生『濁毒化』,在這裡所謂『濁』是清濁之意,『毒』是具有危害的性質。

『濁毒化』是自然的、生理的物質,具備了濁稠危害人體的雙重屬性。古人有這樣的描述,卻沒有明確提出『濁毒化』『濁毒證』的概念。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寒氣生濁,熱氣生清』,【靈樞·陰陽清濁】論述說『濁而清者,上出於咽,清而濁者,則下行。清濁相干,命曰亂氣。』其中『濁而清』與『清而濁』,借清與濁之間的轉化,闡明病機,清濁互化,濁中有清,清中有濁,二者變動不居。

靈樞·百病始生】云:『清濕則傷下。』【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這一病機學說一直指導着中醫臨床辨證。

素問·氣厥論】:『鼻淵者,濁涕不下止也。』『濁涕』代表熱性鼻涕。

靈樞·五亂】說:『清濁相干,亂於胸中』,病人就會因此出現嚴重的胸悶。當然『清濁相干』的病證,還可以發生於許多部位,如心、肺、胃腸、四肢和頭顱,因此由『清濁相干』產生的病症是廣泛存在的。

•做好『化濁毒』是臨床醫生的責任

研究和闡明『濁毒化』,屬於認識論,雖然很重要,但是關鍵在於『學以致用』,要解決『濁毒證』的治療問題,解決的方法和策略,就屬於實踐論。

靈樞·經筋】說:『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陰氣』,清陰氣,就是清陰部的熱氣。後世把『清法』列為八法之一,清肺止咳、清頭明目、清肝瀉火、清心安神、清熱解毒、清熱利濕等等,臨床運用很常見。

靈樞·九針十二原】提出『濁氣在中,清氣在下』的時候,『針陷脈則邪氣出,針中脈則濁氣出,針太深則邪氣反沉、病益。』所以必須掌握好針刺的尺度。

平素體壯的人,患病後出現『重則氣澀血濁,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勁則氣滑血清,刺此者,淺而疾之。』為什麼會形成這種情況呢?岐伯解釋說:『血清氣濁,疾瀉之則氣竭焉』『血濁氣澀,疾瀉之則經可通也。』說明氣血清濁不同,針刺的補瀉手法也不相同。

針刺治療時,有的病人『血少黑而濁』,有的『血出清而半為汁』。需要醫生認真觀察,才能治療無誤。有瘀滯的患者,應該『兩瀉其血脈,濁氣乃避。』其中的『濁氣』,就是『滯氣』。

濁毒存在於人體內部的時候,阻滯氣機,影響氣血升降,妨礙水液代謝,不利於水谷精微的傳化與吸收,這樣的病理機制可以發生在人體的很多部位,可以說從上到下,從裡到外,都存在着濁毒停着的可能。

濁毒停於頭部,影響氣機升降,可以出現大頭瘟等傳染病症,除了發熱、口渴、脈搏洪大等全身症狀之外,還會出現頭痛、嘔吐、眼目腫脹、耳腫、口瘡、鼻塞,喉腫、咽痛等症狀。內傷雜病的濁毒上涌頭部,則可以出現突然昏厥、痰聲轆轆、雙目失明、暴聾、失音等症狀。

濁毒見於胸部,則既影響肺氣出入升降,也妨礙心血的輸布運行。可見胸悶氣短、咳嗽喘息、痰涎涌盛、心慌心悸、心痛徹背、神誌異常等症。

濁毒見於胃脘,影響胃之受納,也影響脾之運化。因此可以見到噁心嘔吐、脘腹脹滿、心下疼痛、飲食難進、痞塊積聚等症狀。

濁毒停於兩脅,就會出現脅痛脹滿,症瘕集聚、口苦目眩等症狀。

濁毒停於下焦,就會出現小腹脹滿、痞塊硬腫、尿閉便堅、神識如狂、婦女月經適來適斷,帶下穢濁,便瀉不暢、男女不育、下肢浮腫等症狀。

濁毒理論有着深厚的歷史淵源,濁毒作為病因病理機制,廣泛地存在於各類疾病的過程之中,是治療各科疾病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濁毒理論具有廣泛的臨床指導意義,不僅有利於辨證之後的正確診斷,更有利於提高臨床各科的療效,開發解毒化濁的各類有效藥物。因此,濁毒理論不僅有重要的學術意義,更有潛在的社會和經濟價值,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