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65|回復: 0

[大禹文化研究] 大禹宗族的姓氏总谱

[複製鏈接]
听松客 發表於 2017-7-1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夏 蒲

8c1eaa99fdd3a86c35340e08b14d7e96.jpg


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曾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后来历经变迁,其姓氏不断发展增多。寓居三峡地区的居民大多由上述姓氏演变而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禹文化。
(一)轩辕与嫘祖的后裔大禹。禹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姒姓,亦称大禹、夏禹、戎禹。一说名文命。夏后氏部落领袖。鲧之子。鲧因治水无功被杀,他奉舜命继续治水,劳身焦思,十三年中,三过家门不入,终于用疏导的方法治平水患。后因功由四岳(四方部落首领)推荐,被舜选为继承人,『尽力于沟洫』,发展农业生产。舜死后继位。居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后都阳翟(今河南禹县)。传曾铸造九鼎,用铜作兵器。在位时,四岳推举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死,又推举皋陶子伯益为继承人。后在东巡时死于会稽,其子启夺伯益位自立,建立夏朝。司马迁〖史记〗曰:『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也。』史载,黄帝有四妃传子25人,而西陵之女嫘祖为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生高阳,高阳即帝颛顼,高阳生鲧,鲧生禹。可见,大禹是轩辕黄帝和西陵嫘祖嫡系玄孙,黄帝和嫘祖是大禹的高祖父、高祖母。从黄帝至大禹,世系图谱为:轩辕--昌意--高阳(颛顼)--鲧--禹。这五代人中,大禹的曾祖父昌意和父鲧,这两人不在帝位,为人臣。从黄帝到禹的历代帝王,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
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到了商氏,姓子氏,周代姓姬氏。
(二)大禹宗族的八十九姓氏。据文献记载,我国的一些古老姓氏 ,世代相传,绵延至今。明代陈士元撰〖姓希〗和凌迪知撰〖万姓统谱〗刊印于嘉靖年间(1522-1566),被称为『历代姓书之集大成者』。其中〖姓希〗收录姓氏3635个,而涉及大禹宗族的姓氏共84个。根据〖史记〗增加夏后氏,〖越绝书〗补入梅氏,〖新唐书〗补入娄氏,侯氏,〖辞源〗补区氏,共5个姓。在大禹宗族89个姓氏中,一是最早的姓氏4个,崇(父鲧封于崇)、苡(母女嬉食薏苡生禹)、姒(大禹本姓)、虹(尧初禹封于虹)。二是夏朝用国为姓13个,有夏后、有扈、有男、斟寻、彤城、褒、费、杞、曾、辛、冥、斟、戈等姓氏。三是夏后氏衍生的姓氏13个,有观、窦、毒、纶、东楼、楼、偻、杞、夏、把、夏侯、娄、侯等姓氏。四是由大禹葬地会稽衍生的姓氏30个,有会稽、稽、嵇、越、植、坦、戒州、诸、诸稽、余、乌、余不、乌余、欧阳、欧、区、欧羊、欧候、闽、沤、瓯、摇、讴、驺、多、杭、疆、灵姑、梅、畴等姓氏。五是其他衍生的姓氏29个。有扈、户、男、斟戈、灌、彤城、彤、币、弗、莘、弋、成功、功、弓、雍丘、司空、题、禹、雨、鲍、寝、计、沛、郁厘、泊、阳、庐、寻、似等姓氏。
(三)、大禹的后裔越王勾践。两千多年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动人故事,至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那发奋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为我们炎黄子孙为振兴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努力拼搏的动力。越王勾践是大禹的正宗传人,是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杰出代表,这是有目共睹的。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其世系如下:大禹(居阳城(今河南登封),后都阳翟,河南禹县)--启--太康--王相--少康--无余(按:〖史记〗曰,禹崩会稽,陵庙在焉,封少康庶子无余,使守禹祀,历二十余世)——夫镡——允常——勾践。然而他的后裔世系,却一直鲜为人知。据史料记载,越王勾践后裔血亲,有越、驺、讴、瓯、区、欧、欧侯、欧阳等各氏族。因姓氏众多,谱牒浩繁,无法一一赘笔。天长地久,人宗高皇,玄历尽史,前赴后涌,无穷无尽。水有源,树有根,人有祖。水有源头,畅通四海而有后浪;树有根,则枝叶茂盛;人有祖,却子孙繁衍如瓜瓞之绵绵。俱古物之稽考,夏氏之起源自从盘古分天地,伏羲八卦定四方,神农皇帝制五谷,轩辕皇帝制衣裳,尧舜封山把贤访.禹王治水分九江。谓者夏禹治水,初奠山川,宇宙之江山不改。夏氏之起源轩辕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骆明,骆明生古鲧,古鲧生大禹。大禹治水有功,德授天命,舜帝让位,万民选举,建立夏朝,以国姓夏,继代相传十四代历十七帝共四百七十一年。大禹王 〖史记·夏本记〗记载:『大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