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81|回覆: 1

[國學觀點] 光明論壇·溫故·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7-8-3 21: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幹部的黨性修養、思想覺悟、道德水平不會隨着黨齡的積累而自然提高,也不會隨着職務的升遷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終生努力。成為好幹部,就要不斷改造主觀世界、加強黨性修養、加強品格陶冶。要時刻用黨章、用共產黨員標準要求自己,要有「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的精神,時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努力做到「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幹事,清清白白為官。』

『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從辭源上看出自【尚書·伊訓】:『嗚呼!先王肇修人紀,從諫弗咈,先民時若。居上克明,為下克忠,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以至於有萬邦,茲惟艱哉!』文中伊尹講述商湯始修為人綱紀,有過則改,從諫如流,必先賢之言是順的美德,要求居上則明,居下則忠,對於別人不求全責備,對自己則嚴加檢敕,感嘆如此才能擁有天下萬邦,這一切得之不易。

『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這兩句話蘊意豐富。其一是寬以待人。正如前述,『與人不求備』的本意就是不要苛責於他人,換句話說,即要以包容和豁達的心胸來與人相處。這一點是中國傳統倫理所十分看重和強調的,如孔子所說的『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的『薄責』,正是要求『無求備於一人』,亦是『與人當寬,自處當嚴』。這種『不求備』,還內蘊了對他人應有厚德載物的同情心與同理心。『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應寬容他人的過錯,『不念舊惡』,並時時處處考慮他人的處境與感受,『不以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後來荀子以『以繩』『用枻』的對比,更為生動地闡釋了孔子的『薄責於人』之意:『君子之度己則以繩,待人則用枻』。文中之『枻』本意為舟楫,『用枻』比喻為與人方便,體恤、照顧他人;而『繩』意指墨線之直,它是剛性的,不可彎曲,不可通融,故所謂『度己以繩』,即不求自我方便,而嚴格照章辦事。

其二是嚴以律己。和『與人不求備』相對應的『檢身若不及』,就包含有『檢敕其身,常如不及』的謹嚴束己之意。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所十分推崇的美德。前引孔子所說的『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的『厚』,就突出了一種高標準的自覺的責任擔當,即事事求責於己,而非諉過於人,即『反求諸己』,亦如孔子所說:『攻其惡,無攻人之惡』。中國古代哲人曾再三致意於此。如『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孟子·公孫丑上】)又如:『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孟子·離婁上】)再如:『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孟子·離婁下】)文中的『如射』『求諸己』以及『自反』,均是『躬自厚』的具體表現,其宗旨都是主動與自覺的『處己嚴』,堅持從我做起,從自身找原因,而且向着更高的目標不斷自加壓力。

其三是超越自我中心。舊注『檢身若不及』,特別強調其『不自大以卑人,不恃長以陵物也』的謙和品格與忠恕精神。其實,這也是中國古代倫理一貫的鮮明價值取向,在立身處世與人際交往中,非常着意對自我中心的超越,倡導以一種平等心尊重和體諒對方,凡事多替他人着想,要從『他者』的立場來反思自己的欲求是否合理與妥當,『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也含蓄地表達了這一指向,而孔子所強調的『忠恕之道』,則突出地宣示了此意。所謂『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而所謂『恕』,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顯然,不論是『忠』抑或『恕』,其所倡導的都是在人際交往中突破唯我獨尊意識,以實現利人利己的雙贏,而其着力點則是強調對他人的存在、感受和利益的關切,而不是目中無人,更不是恣意妄為。從這個角度來看,忠恕之道其實包含了一種對他人的禮敬之心,『與人恭而有禮』(【論語·顏淵】),一種對他人的『忠敬之心』:『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論語·子路】)。顯然,不論是忠敬之心抑或禮敬之心,既體現出一種審慎戒懼的持己態度,更顯示出一種對『他者』的敬重以及自覺的謙遜,而絕不是自以為是的飛揚跋扈,其底蘊正如唐代文學家韓愈在【原毀】中所說的:『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

『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鮮明地體現了中國文化的一種律己、擔當和追求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藉此兩句話,深刻表達了黨員幹部的自省意識和敬畏意識,以及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幹事,清清白白為官的奉獻情懷。

(作者:胡發貴,系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

柳岸青青 發表於 2017-9-27 23:36 手機頻道 | 顯示全部樓層
這種用白話文解說,而非翻譯的文法,令人噁心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