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12|回覆: 0

[中醫理論] 溫病泛論·溫病的發病、病機與分類

[複製鏈接]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7-7-29 17: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自然界存在着風熱、暑熱、濕熱、燥熱、伏寒化溫、溫毒、癘氣等溫病的致病因素。但這些病因是否引起發病?在同樣的環境條件下,為什麼有人發病,而又有人不發病?溫病發病的機制如何?溫病的種類有哪些?對這些病種如何劃分更有利於指導臨床實踐?本文謹就這些溫病學的基本知識作一介紹。

【溫病的發病】

溫病的致病因素侵入人體的途徑是口、鼻、皮毛這些人體與外界相通的體表器官、組織。但邪氣是否能通過這些途徑侵入人體,一旦侵入人體之後會發生哪種類型的溫病,就涉及發病因素與發病類型的問題。

發病因素 溫病的發病因素可以概括為體質因素、自然環境因素、社會因素三個方面。

體質因素 體質因素是指人體正氣的充盛與否,抗邪能力的強弱,這是溫病發病與否的決定性因素。【素問遺篇·刺法論】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觀點,明確指出了人體正氣充盛,對外界致病因素的防禦能力強,抗邪有力,則邪氣難以干擾、侵犯人體。一般來說,在人體正氣充盛的情況下,不容易受邪氣侵犯而發生溫病。

自然環境因素 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依託。生存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着人類的生活質量,也與溫病的發生與否密切相關。如環境優美,氣候變化正常,則不易發生溫病。而環境惡劣,氣候變化反常,或暴冷暴熱,或乾旱淫雨,或空氣污染,則極易導致溫病發生甚至流行。

一年四季自然界的氣候不同,不同的地區氣候特點不同,也都直接影響着溫病的發生和發病種類的不同。如夏季炎熱多雨或江南水鄉炎熱潮濕,則易發生濕熱病;而乾旱季節或乾旱地區則易發溫熱病。

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包括社會制度、社會的發達程度與科學技術水平等諸方面,對溫病的發生也有着直接影響。古人云:『大亂之後,必有大疫』『大災之後,必有大疫』。這就指出,如連年戰亂或水旱災荒,而又社會制度不完善及科學技術水平落後,對戰後、災後疾病的防治措施不力,就必然引起溫疫的流行。

溫病類型 溫病的發病類型是指溫病發生後,病變初起所表現出的症候類型。溫病的種類雖多,但發病初期的臨床症候,不外先見表證和初起即見里熱證兩種類型。一般來說,初起先見表證者,稱為新感溫病;初起即見里熱證者,稱為伏氣溫病,亦稱伏邪溫病。

新感溫病 感而即發的溫病,稱為新感溫病。也就是說,感受邪氣當時就發病。因邪氣首先侵犯體表,故新感溫病的臨床特點是初起先見發熱,微惡風寒,脈浮數等表證症狀,繼而再由表入里,由淺入深。因其初起有一個明顯的表徵過程,病位淺而病勢輕,對人體損害尚輕淺,若及時採取措施,治療亦較容易,預後多較好。這類溫病如風溫、濕溫、溫燥、冬溫等。

伏氣溫病 伏而後發的溫病,稱為伏氣溫病。也就是說,因為伏氣溫病的發病特點與其發病季節的氣候特點(主氣)不相符(如春溫發於春季,而初起即見里熱熾盛證;伏暑發於秋、冬,而初起即見暑濕內蘊之證),所以古代一些醫學家認為,這類溫病的發病特點是感受邪氣的當時並不發病,邪氣伏於體內,過一段時間後,伏邪自內而發(伏邪自發);或伏邪由外感時令之邪所誘發(新感誘發)。因其以伏邪為主而發病,因此伏氣溫病的臨床特點是初起即見高熱,口渴心煩,舌苔黃,脈數等里熱證症狀。或雖兼見表證而呈表里同病,但仍以里熱為主,表證短暫而輕。因其熱邪伏於里,未發病之先已有傷陰趨勢,發病之後,熱勢燎原,傷陰更甚,故伏氣溫病往往來勢迅猛,病情深重,且病程長。這類溫病如春溫、伏暑等。從臨床實踐來看,不論是新感溫病還是伏氣溫病,均須按溫病的辨證綱領辨治,而不必拘於其新感與伏氣之別。

【溫病的病機】

溫病病變的機制,總括來說,是各種溫病的致病因素侵襲人體後,正邪相爭,從而擾亂了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導致人體動態平衡的破壞,出現臟腑功能失常,氣血陰陽失調的病理性改變。由於致病因素有別,侵襲人體後所造成的病種各異,其具體病變機制及臨床表現也就有所不同,這些內容將在溫病的辨治中再具體介紹。

【溫病的分類】

溫病種類繁多,臨床表現各異,因而其辨治也有所不同。臨床上,為了執簡馭繁,更便於對各種溫病進行診斷、鑑別診斷及辨證論治,就有必要按某些共性對其進行分類。溫病的分類方法一般有三種:一是按病名分類;一是按發病類型分類;一是按病變性質分類。

按病名分類 由於四時氣候不同,致病因素有別,發生於不同季節的溫病的臨床表現及發展變化規律也有所差異。古代溫病學家以發病季節為主,把各種溫病在加以『溫』字的前提下,分別命以不同名稱,作為對溫病進行分類的一種方法。這些名稱中,有以季節命名的,如春溫、冬溫;有以季節之主氣(氣候特點)命名的,如風溫、暑溫、濕溫;有以季節與其主氣結合命名的,如秋燥(溫燥)。另外,也有以病變特點及流行特點命名的,如溫毒、溫疫;還有以其伏而後發命名的,如伏暑。現將幾種常見溫病病名的概念及其特點分述如下。

風溫 發生於春季的新感溫病。因感受風熱邪氣而致病,初起先見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咳嗽,口微渴,無汗或少汗,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等肺衛表證的臨床表現。繼而由表入里,深入發展,可傳入肺、胃、大腸氣分,亦可逆傳心包,深入營分。如西醫學中的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大葉性肺炎、休克性肺炎等。

春溫 發生於春季的伏氣溫病。因其初起即以里熱為主,與春季的主氣不相符,古人認為是冬季感寒,伏寒化溫,春季自內而發或由新感誘發。初起即以里熱證為主,或發於氣分,或發於營分。進一步發展可致痙厥、出血,甚至耗損真陰而致亡陰液脫,來勢兇險,病情嚴重。如西醫學中的重型流感、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

暑溫 發生於夏季(夏至到處暑期間)的新感溫病。因夏季或炎熱乾旱,酷暑炎炎;或炎熱多雨,濕熱熏蒸,故暑溫又有暑熱病與暑濕病之分。①暑熱病:是感受暑熱邪氣引起的,以里熱證為主的暑溫病,屬溫熱病範疇。②暑濕病:是感受暑濕邪氣引起的,以里濕熱(熱重於濕)為主的暑溫病,屬濕熱病範疇。在暑溫病中,無論是暑熱病還是暑濕病,均發病急驟,病情較重,多見竅閉神昏、動風、出血之證。若暑溫病出現動風證候,則又稱為暑風或暑癇。如西醫學中的流行性乙型腦炎、鈎端螺旋體病等。

由於夏季氣候炎熱或濕熱熏蒸,所以發生的溫病病種亦多,除暑溫外,還有一些其他暑病,擇其常見者簡介如下。①冒暑、暑咳:冒暑,是夏季偶然感受暑熱或暑濕邪氣引起的病變。其病變部位在口、鼻、皮毛與肺, 病位淺而病情輕,一般僅見發熱、惡寒、頭暈等臨床表現。如有咳嗽見證,則又稱暑咳。如西醫學中的夏季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②中暑、暑厥:夏季在烈日或高溫下作業,暑熱邪氣卒中人體,而致高熱,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者,稱為中暑。若中暑而又見四肢厥逆者,稱為暑厥。如西醫學中的中暑、中暑性休克。③暑穢:暑濕穢濁之氣卒中人體,而致發熱,頭痛煩躁,胸脘痞悶,甚則神昏的病證,是中暑的另一種類型。④暑瘵:暑熱或暑濕邪氣侵襲於肺,損傷肺絡,而致咳吐痰血或驟然吐衄,口鼻涌血的病證。因其多發於夏季,又狀似癆瘵(肺結核),故名『暑瘵』,但其與癆瘵的病因、病機、治法均迥然不同。如西醫學中的肺出血型鈎端螺旋體病。

濕溫 發生於長夏季節的新感溫病。因感受濕熱邪氣而致病,初起見惡寒發熱,身熱不揚,身重脘痞,舌苔白膩,脈濡等臨床表現,以脾胃為病變中心部位,導致水液代謝失常,病程長,纏綿難愈。如西醫學中的傷寒、副傷寒及其他沙門菌屬感染的疾病、鈎端螺旋體病、急性期血吸蟲病等。

秋燥(溫燥) 發生於秋季的新感溫病。因感受燥熱邪氣而致病,初起先見肺衛表證,並有燥傷肺津之特點,進而可傷及胃腸津液,一般病勢輕淺,病程短而易於痊癒。如西醫學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等。

伏暑 發生於秋、冬季節的伏氣溫病。因其初起即見暑濕病的臨床表現,與秋、冬季節的主氣不相符,古人認為是夏季的暑濕邪氣內伏,至秋、冬季節由時令之邪所誘發,故稱之為『伏暑』。本病初起多見表里同病(衛氣同病或衛營同病),進而發展為暑濕或暑熱諸證,每多深入營血,導致竅閉神昏之重證,起病急驟,病勢深重且纏綿難愈。如西醫學中發於秋、冬季節的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腦炎、鈎端螺旋體病、傷寒、流行性出血熱等。

冬溫 發生於冬季的新感溫病。因冬季氣候反常,應寒反溫,人體感受風熱邪氣而致病,其病變及證治與風溫同。

溫毒 因感受溫熱毒邪而引起的,具有傳染性的新感溫病。除一般溫病見證外,又有局部紅、腫、熱、痛,甚或潰爛的特點。溫毒是一類溫病的總稱,它包括痄腮(流行性腮腺炎)、大頭瘟(顏面丹毒)、爛喉丹痧(猩紅熱)等病。

溫疫 因感受癘氣之邪所引起的,具有強烈傳染性的新感溫病。溫疫是一類溫病的總稱,包括傳染性極強,造成大流行的重型流感、疫痢、霍亂、鼠疫等。

除上述病名外,溫病的其他病名亦很多,如瘧疾、黃疸以及痢疾等,此不一一列舉。

關於溫病的病名,歷代溫病學家的說法不盡相同,對每一個病名的界定也不完全一致。因而就難免有一病數名(如伏暑,又名晚發、秋溫、冬溫),或名同而病異(如冬溫,既指發於冬季的風溫病;又有人指冬季而發的伏暑病)的混亂現象。應該說,溫病的每個病名,一般能涵蓋該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對臨床治療有參考作用,他在歷史上曾起過積極作用,作為溫病的一種分類方法,也有一定的意義。但總起來看,病名分類這種分類法,沒能更好地突出『證』,即證候的概念。溫病雖然種類繁多,名稱各異,但從病變性質來看,不外溫熱病與濕熱病兩大類,依此歸類,則對溫病的臨床辨證論治更具指導意義。因此,本文僅將溫病的病名作一概括介紹,而其辨治方法,則按溫熱病與濕熱病分類。

按發病類型分類 即根據溫病有感而即發,初起先見表證者;有邪氣伏而後發,初起即見以里熱證為主者這種臨床特徵,而將溫病分為新感溫病與伏氣溫病兩類。這種分類方法,旨在說明溫病初起的發病類型,『證候』的概念亦不夠突出。新感溫病與伏氣溫病雖初起發病類型不同,究其病變性質,亦不外溫熱病與濕熱病兩類。

將按發病類型分類與按病名分類這兩種分類方法聯繫起來看,屬新感溫病的有風溫、暑溫、濕溫、秋燥(溫燥)、冬溫、溫毒、溫疫等;屬伏氣溫病的有春溫、伏暑等。

按病變性質分類 溫病的名稱雖多,發病的類型雖有不同,但從其致病因素及其臨床表現來看,其病變性質不外溫熱病與濕熱病兩大類。因感受溫熱邪氣而發病,具有起病急、傳變快、變化多、熱象偏重、易傷津液等特點的稱為溫熱病;因感受濕熱邪氣而發病,具有身熱不揚、脾胃運化功能障礙、水液代謝失常、病勢纏綿難愈等特點的稱為濕熱病。

將按病變性質分類、按病名分類與按發病類型分類三種分類方法聯繫起來看,屬溫熱病的有風溫、春溫、暑溫(暑熱病)、秋燥(溫燥)、冬溫、溫毒、溫疫(因溫熱性癘氣而致病者)等;屬濕熱病的有暑溫(暑濕病)、濕溫、伏暑、溫疫(因濕熱性癘氣而致病者)等。

在三種分類法中,以按病變性質分類的方法最能概括溫病的全貌,並最能反映出不同溫病的性質及臨床特點,而且能突出『證候』的概念,便於掌握兩類不同性質溫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從而執簡馭繁地對溫病進行辨治。(劉景源 王慶俠)

(責任編輯:高繼明)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