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20|回覆: 0

[文化反思] 新知新覺·中國古代戰略文化的幾個核心話語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7-4-12 15: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重道尚義 慎戰重戰 貴謀尚計 造勢任勢

中華文化在長期的發展進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戰略文化。這一戰略文化力斥強權與霸道,以重道尚義為價值取向,提出『慎戰』與『重戰』交互為用的國防理念,主張在處理國與國之間的矛盾衝突中講求謀略,強調實力是制勝的基礎。這構成了中國古代戰略文化的核心話語體系,體現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和平主義情懷與卓越政治智慧。

重道尚義,以德立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重道尚義、以德立國的處世之道,認為暴力、強權絕非國與國之間的相處之道,各國在處理邦交關係上應遵循親仁善鄰的和平之道。在中華文化中,窮兵黷武一向被斥為『霸道』。先秦諸子對於治國之道雖各持己見,但對於『霸道』則同聲譴責,其中儒、墨兩家的『非戰』思想就是反對『霸道』的典型代表。中國古代王朝的邦交之道大多以道義德教為價值取向,倡導『懷遠以德,不聞以兵』的和平外交原則。在邊疆治理中,倡導修德安民,將開邊墾殖、互市交流、融合發展作為治邊要務,致力於營造祥和安寧的周邊環境。

慎戰重戰,和平永續。中國自古疆域遼闊,強鄰代興,周邊擾攘從未曾停息。面對險惡的地緣環境,中華民族要想生存發展,就必須以強大的國防力量為後盾震懾強敵、維護和平。面對來自周邊的安全威脅,我國古代先哲提出了『慎戰』『重戰』交互為用的策略,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慎戰觀,即以高度理性、審慎的態度對待戰爭。慎戰觀強調『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的原則,擯斥『怒而興師』『慍而致戰』的好戰之舉;慎戰觀倡導居安思危、有備無患的積極國防理念,深刻闡釋了慎戰與重戰、戰爭與和平的辯證關係。將慎戰觀落實到國家治理之中,就是要知戰、備戰。知戰是指深入研究戰爭與和平的關係、戰爭的內在規律、戰與和的利害得失;備戰則是『內修文德,外治武備』,對戰爭常備不懈,以形成對己有利的戰略態勢。

貴謀尚計,不戰而勝。中國古代兵家談論戰事,大都以禁暴止戰為旨歸,強調師以義動,其核心思想可以歸納為『以謀取勝』。例如,【六韜】倡導『文伐』,【孫子】主張『謀攻』。這種貴謀尚計的思想成為後世籌劃戰守的圭臬。總體來看,中國古代謀略運用的精髓可以歸納為:道勝為上、政勝為本、柔勝為用。所謂『道勝為上』,是指道義的優勝是謀略運作的最高目標。『道勝』要求體現軍事行動的道義合法性,取得以德服人、海內歸心的效果。所謂『政勝為本』,是指政治目標、政治謀略是戰略謀劃的主體與核心,政略的實質是有效整合、充分利用諸如時勢、人心、民情、道義、邦交等政治資源,使之發揮最大戰略效能。所謂『柔勝為用』,是指以間接、迂迴、柔性的方式贏得勝利。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通過運用國家軟實力達到戰略目標,實現不戰而勝的戰略效果。

實力為本,造勢任勢。在中國古代戰略理論中,實力是克敵制勝的物質基礎。先秦諸子談論國防之道時,大多將國力放在重要位置。例如,【管子】的『為兵之數,存乎聚財』,【商君書】的『農戰』論等,都強調國家實力的重要性。實力是制勝之基,依託實力形成戰略優勢,進而轉化為勝勢,是戰略謀劃的關鍵。從這個意義上說,謀略就是善用力、巧用力,實現未戰先勝的『形勝』。實現『形勝』,首先要『聚力』,然後要『造勢』與『任勢』。『聚力』就是厚植國力,聚合一切有利因素,形成對敵鬥爭的壓倒性優勢。所謂『造勢』,即依託自身強大的實力,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局勢,以威懾、壓制並最終戰勝對手。所謂『任勢』,是指將客觀的物質力量與主觀的謀略運作有機結合,將固定的、靜態的力量轉化為動態的威勢,進而贏得勝利。歷史證明,正義的力量並不能自動戰勝邪惡,惟有通過『任勢』,依託強大的實力、發揮正義的力量,才能禁暴止亂、實現和平。

(作者單位: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