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74|回覆: 0

[思維啟發] 共同價值 中國智慧『中華文明與人類共同價值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7-1-16 14: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由山東中華文化學院等單位主辦的『中華文明與人類共同價值國際學術研討會』日前在濟南舉行。20餘位海內外學者就『中華文明與人類共同價值』展開討論。

一、中華文明的豐富資源和多樣選擇為人類共同價值貢獻中國智慧

與會者對習近平主席面向世界呼籲建構人類共同價值,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高度認同,指出中華文明應當為建構『人類共同價值』貢獻智慧和方案。

中華文化學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潘岳指出,中華文明既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智慧結晶,也是全人類共享的精神財富,為人類文明貢獻了獨特的理念,具有豐富的『包容性』和『內斂性』。當代中國人需要從自身偉大的文明傳統中尋找力量、化解難題、彌合分歧、形成共識;中華文明的整體思維和天下情懷,蘊含的孝悌、仁義、誠信、和合等核心價值,也為構建全人類共同價值提供了根本支撐。面向未來,中華文化學院將立足於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立足於推進中華文明的繼承與創新,立足於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立足於增進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和互鑒,做好中華文化大文章。中共山東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吳翠雲指出,文明和價值是人類社會的永恆主題,不同的文明背後往往蘊含着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世界文明的勃興,正是源於文明間的對話和交流。21世紀中華文明的重構與復興,需要汲取世界不同文明的優秀經驗,而在構建人類文明的偉大事業中,中華文化、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也必將扮演重要角色。

張豈之先生指出,中華文明的代表——儒學是中華民族在古代的共同價值觀,主要包括:『仁者愛人』的仁愛精神,以民為本的民本思想,『和而不同』的文化會通精神,『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等等。這些寶貴的中華文化基因,都可以作為當下人類共同價值的重要內容繼續發揚光大。

陳來先生認為,『人類共同價值』議題的提出十分重要且及時,很值得學術界深入研究闡發。一是『人類共同價值』的提法意味着其適用性不僅限於一國,更適用於由不同意識形態、不同國家、不同文明組成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中華文明基本價值觀世界化、國際化,成為全人類的共同價值觀的過程。『人類共同價值』的提出使價值觀的層次由個人、社會、國家三個層次延伸到世界公共層面。二是『人類共同價值』的意義主要在於國際政治層面,要釐清『全球倫理』和『人類共同價值』的內在關係。『全球倫理』是『人類共同價值』的內在基礎部分,可以落實在個體行為層面,『人類共同價值』則落實在世界不同政治實體的行為上。三是應基於『全球倫理』和『人類共同價值』關係視角討論『中華文明』與『人類共同價值』的關係。中華文明不僅是中華文化的價值體系,更應作為『人類共同價值』的道德基礎,具體來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作為『人類共同價值』公平的基礎;『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可作為『人類共同價值』發展的基礎;『和而不同』可作為『人類共同價值』民主的基礎;『以德服人』可作為『人類共同價值』和平的基礎;『天下為公』可作為『人類共同價值』正義的基礎。中華文明對『人類共同價值』提供的中國化表達,都可以歸結為『仁』,即『仁者人也』,『仁』是『人類共同價值』最根本的原理。

成中英先生指出,在中西文明交往中,中國文化更顯深沉廣博。中國文化基於【易經】、道學與儒學的精粹思想,是人類進行群體生命整合的示範準則,具有價值的理想性與價值的規範性。中國文化中所包含的剛健進取之德與包涵融合之道既是人類原有的共同價值,也是人類可以發揮的共通價值,更是人類應該追求的理想價值。中國人文精神與西方科技知識發展互補互成,東方智慧與西方知識結合,才能追求世界永久和平與人類持續繁榮。

台北藝術大學辛意雲先生認為,比文明多樣化共存更重要的是凝練、融合出人類共同的生命理想與價值。習近平主席所闡發的『人類共同價值』是中華文明在共同理想與價值上展現的時代新面貌。他將『人類共同價值』的要義概括為:目標是『生』,基礎是『讓』,原則是『合』,路徑是『德』,延續是『愛』。北京大學干春松教授也談到了『讓』的傳統倫理。『讓』的實質就是凡事秉持互相以對方為重的倫理本位處理社會事務和家庭內務,達到家族成員和社會成員之間的分享與和諧。在國際關係上,『讓』的傳統倫理具有有益的借鑑價值。

台灣政治大學董金裕教授以東亞文化圈中常見的『四勿猴』形象為引子,論述了【論語·顏淵】『四勿』說的意蘊及其在法治時代的意義。他認為儒家文化以禮為教,由於具有防患於未然、操之於自己的特性,在現代社會中,依然可以與法政相輔相成而發揮其作用。深圳大學景海峯提出,重建儒家的學統對創造性地轉化儒家的思想資源,乃至於復興當代儒學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互鑒互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中國方案

浙江大學董平教授認為,在全球化格局之中,中國與世界其他文明傳統之間的聯繫已經越來越密切,『人類命運共同體』事實上正在形成,正是基於這一全新的觀審維度,『文化自信』正在成為一種社會主體意識,中國自身文化的主體性正在回歸。

山東師範大學王志民教授立足世界文明史,以中國稷下學宮與希臘的阿卡德米學園為例對中西文明進行了橫向比較分析。二者既存在相通、相似的文化精神特質,又各具特色和差異,它們共同構成了世界文明史上閃耀着智慧之光的輝煌雙璧,成為中西文明共存共榮的歷史例證。

加拿大學者貝淡寧(Daniel A.Bell)將中國的政治模式歸納為『賢能政治』,即通過政治尚賢制選拔高層領導人。他認為推選政治領導人的恰當方式取決於國家規模、政治文化、歷史和國情。民主選舉制並非衡量政治進步的唯一標準,其本身也並不完美,賢能政治作為選拔領導人的手段,同樣也可以成為一種判斷的標準,這是中華文明在構建穩定政治秩序方面對世界的貢獻。

澳大利亞學者李瑞智(Reginald Eric Little)先生對此深有同感,他認為西方文明推行的一些做法存在着明顯的缺陷,儒家經典和中國當代的做法都是本着『仁』『義』二字為原則,創造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奇蹟。中國文化是新的全球推動力,可以改善世界人民的生活,中國文明可以給世界帶來很多有益的借鑑。他還指出,目前外國人『搞懂中國』仍存在語言和歷史、文學經典障礙,中華文明要着力解決這些固有的障礙和挑戰,以便於其他國家自覺主動學習中國文化。對此,張豈之先生寄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者、研究者和傳播者要致力於增強中華文化的親和力、感染力、吸引力和競爭力的工作,把中華優秀文化打造得易於學習和接受。

旅美學者、作家錢寧先生認為,孔子學說通向現代文明的路徑之一是將『道理』發展成為『定理』。他比較了儒家學說與一些現代文明的重要概念,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始於『施』,而基於『勿施』,即『恕』。平等就是不將『己所不欲』強加於另一方,自由應以『勿施』為界限。中國人民大學韓星教授進一步提出,以忠恕之道為價值指導原則的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對話、交流、借鑑和融合,是文明多樣性及其發展的內在動力。他認為,『忠恕之道』是實踐『仁道』的基本途徑與原則方法,當今已經成為全球倫理的『金規則』。

中國孔子研究院楊朝明認為,要在各文明交流互鑒的過程中為中華文明確立世界坐標。政治、經濟是文明土壤孕育的花果。當前,中國正逐步成長為世界經濟的重要『動力源』和『穩定錨』,由中華文明自身的特質所決定,中華民族也將為世界文化貢獻『定心丸』與『穩定劑』。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面對紛紛擾擾的多元追求,有德之民族,有德之國度,有德之文明,若北辰燦然居中,這就是中國的文化坐標。

(作者系山東中華文化學院副教授、副編審)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