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樓主: 延章

[禮儀交流] 華夏傳統【節日 禮儀 服飾】之復興計劃 [電子書匯總]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19:59 | 顯示全部樓層
三 親結其縭,九十其儀——『理想型』的周制昏禮詳解
(禮服、妝飾、禮器、禮物、儀程等)

  【婚服】

   我們今天最熟悉的漢族婚禮禮服恐怕就是彩繡龍鳳的大紅吉服、大紅蓋頭了,恐怕很少人知道,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同時也是我們要探究的華夏婚禮的源頭,婚禮服的顏色是玄黑色和纁紅色,並且這種主流的婚服色系一直持續到隋唐以前。我們今天熟悉的大紅婚服其實出現的時間比較晚,到了明代才有明確的定製。顏色是心態的反應,從婚服的變化也可以看出華夏婚禮風貌乃至整個文化風貌的演變。

   周禮婚制崇尚典雅端莊,有着濃郁的神聖感覺和象徵意義,故此,直到宋代的時候,品官以上的婚禮不論是輿服還是婚儀都嚴格遵循周制。昏服的色彩循『玄纁制度』,取天地間最高貴的色彩為之。按照【儀禮·士昏禮】等,將周制昏禮的禮服解讀如下:

   三個重要的章服制度:

   1. 玄纁:

   黑中揚赤即為『玄』。『玄』色較之青、赤、黃、白、黑等五正色尤為尊貴而獨居其上。天之色彩即為玄,實為至高無上之色。以玄『象』天,天神尚質,亦即天神尚德。因此玄衣之用玄,內涵天道思想;『以玄擬天』『玄乃天道』。而用玄說玄,是乃周人的政教思想、政教設施情況的反應。

   纁裳的『纁』色調究竟是什麼?【周禮】〖王之吉服〗疏:『知玄衣纁裳者:見【易·繫辭】:「黃帝堯舜垂衣裳,概取諸乾坤。」乾為天,其色玄;坤為地,其色黃。但土無正位,托位於南方。(南方)火色赤,赤與黃(合),即是纁色。』【楚辭·九章·思美人】的文句:『指嶓冢之西隈兮,(寫落日依在西山之況),與纁黃以為期。』王逸註:『纁黃,蓋黃昏時也。纁,一作曛。』 這樣看來,纁色應該是橙黃色系,但【說文】卻說是『淺絳』;【爾雅·釋器】:『絳』。,故此,纁色應作赤黃色系解。

圖示:玄纁色系示意圖

  2. 『僭越』

  華夏服制歷來等差分明,而婚禮有特例:士人親迎時車輿服制都可上越一級,不算無禮。按公羊解詁:『大夫冕而祭於公,弁而祭於私;士弁而祭於公,冠而祭於私。』昏禮顯然是私祭,所以士親迎用爵弁服顯然是向上越了一級。同樣的,士親迎的玄端是侈袂,三尺三的大袖,昏車用墨車、贄用雁等,都是在假用大夫的等級行禮;同理,新娘的等級自然要從夫,也是上越一級。所以,親迎時婿着爵弁玄端,婦着純衣纁袡,而親迎之後夙興見舅姑的時候,則是士等級的玄端、宵衣了。

  3. 佩綬

  佩綬為禮服上有一定規格要求的配飾。【禮記·玉藻】載:『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征角,左宮羽,趨以采齊,行以肆夏,周還中規,折還中矩,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後玉鏘鳴也。故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則鳴佩玉,是以非辟之心,無自入也。』——這是說玉聲,『采齊』『肆夏』均為樂曲名。

  『凡帶必有佩玉,唯喪否。佩玉有沖牙,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世子佩瑜玉而綦組綬,士佩壖玟而組組綬,孔子佩象環五寸,而綦組授。』——這是說佩玉的級別規格。士昏禮,可以越級假用大夫規格,故佩玉可用『水蒼玉而純組綬』,水蒼玉:根據出土實物,水蒼玉顯現出透明質感,一說其實際為綠寶石;純組綬:黑色發赤黃的組綬

  新人及雙方禮服

  新婿

  1.爵弁玄端服(大夫級玄端)——用於正婚禮。爵弁,玄端服袖展三尺三,收口一尺八,緇衪纁裳,白絹單衣,纁色韠,革帶(用以佩韠),大帶(素熟絹為之,寬四寸,耳及紳緣邊,外玄而內黃色。),赤色舄(或履),水蒼玉純組綬,佩刀,充耳等。

   2.士玄端服(士級別)——用於婚前禮和婚後禮。玄冠,袖展二尺二,收口一尺二,黃裳,白絹單衣,爵色韠,大帶(白繒為之,紳部緣黑繒邊。士紳長三尺)。

  名詞釋義:

  爵弁:爵弁,一名冕。有收持笄,所謂夏收殷冔者也。寬八寸(20cm左右),長一尺二寸(約30cm),前面小後面大,顏色與雀頭相似,大約是黑紅色,用收持笄固定於頂髻。【士冠禮】載:『皮弁笄,爵弁笄,緇組紘,纁邊。』鄭玄註:』纁邊,組側赤也。』可見新郎爵弁帽的帽帶的顏色應是黑色而滾淺紅色邊。

  玄端:玄端為先秦時通用的朝服及士禮服。玄衣,用布十五升,長二尺二寸,因為古布幅二尺二寸,則每幅皆成正方,故稱端。又因其無章彩紋飾,造型正直端方,故稱『玄端』。所謂衣裳之制,玄端主之。可以臨祭,可以燕居,上自天子,下及士夫,影響有過於深衣者。

  纁裳緇衪:玄端禮服一般配纁色的下裳。纁裳用黑色的裙邊。裳用的緇邊,應當是一寸半。

  韠(bì):蔽膝,一般採用同色或近色的,革質。儀禮中只簡略地提到『纁色韠』而已。【禮記·雜記下】載:『長三尺,下廣二尺,上廣一尺,會去上五寸。紕以爵韋六寸,不至下五寸。純以素,紃以五采。』鄭玄註:』會,謂領上縫也。領之所用,概與紕同。在旁曰紕,在下曰純。素,生帛也。紕六寸者,中執之,表里各三寸也。純、紕所不至者五寸,與會去上同。紃施諸縫中,若今之時絛也。』可見新郎蔽膝的顏色為:上面六分之五橘紅色,下面六分之一白色,六分之五的部分,左右用暗紅色滾邊,滾邊之內側又微微露出五彩色絲。

  舄(xì):單平底的履下面再加一層木底的鞋,在古時比較尊貴的鞋,多為帝王大臣穿。應該比較硬。

  充耳:冠圈的兩側還用絲絛各懸掛一顆珠玉,直達耳孔處,名謂瑱(tiàn),俗稱『充耳』。充耳並不塞入耳內,而是懸掛在耳際,象徵意義是時刻提醒戴冠者切勿輕信饞言。

  玄冠:士階層的常用冠帽,又叫『章甫冠』或『委貌冠』。【通典】:『委貌冠上小下大,長七寸,高四寸,前高廣,後卑銳,無笄有纓,形如覆杯,皂色絹為之。』

  新婦

  1.正婚禮時着純衣纁袡禮服,頭戴『次』,以『纚』束髮,插着一尺二長的笄。母親誡女時給她腰間系上叫做『縭』的帨巾。新娘登車時由從者為她披上一件叫做『幜』的御塵罩衣。

  2.婚後禮同夫婿見舅姑的時候則穿普通士人女的『宵衣』(婚後禮)。

  名詞釋義:

  純衣纁袡:纁色衣緣的黑色深衣。袡:衣邊。

  【士昏禮】『純衣纁袡』之『純』,鄭玄注云『絲衣』;而亦有認為是顏色的觀點——王引之【經義述聞】認為『純』通『黗』,當讀tún(黗),【說文】:『黗,黃濁黷也』,【廣雅】『黗,黑也』,【廣韻】『黗,黃黑色也。』黗與純聲、義相近,古字亦通。【禮記·玉藻】『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世子佩瑜玉而綦組綬……』 若訓『純』為絲,則於文不類矣。

  故此,現有人總結,色理明則以絲解釋,絲理明則以色解釋。【士昏禮】中提到『女從者畢袗玄』,色理自明,故理解為『絲質』;【周禮媒氏】云:『純帛無過五兩。』注云:『純,實緇字也。』絲理自明,故為色為之。

  次:一種編好的假髮,戴用時和自己的頭髮梳在一起。

  纚(xì):束髮用的布帛。寬二尺二(約50厘米),長六尺。

  帨巾:也叫縭,是未婚女孩子的佩巾。周制昏禮中,由母親將其系在即將出嫁的女兒身上,稱為『結縭』——【詩經·豳風·東山】有:『親結其縭,九十其儀。』 那三千年前的士卒,那三千年前的新婚場景幻覺,我這後世人每每讀之,總有一股無言酸澀湧上心頭。

  宵衣:即綃衣,黑色,婦女助祭之服。姆於此執禮事亦得服之。綃:生絲。以生絲織繒亦曰綃。

  黼(fǔ):繡在衣服上的黑白相間的花紋。

  新婦的髮型究竟何樣?簡單的纚、笄如何裝飾?笄簪之物容易理解,那麼纚呢?根據彼時的資料,可知當時女子有以飄帶束在發端使其飄垂的習慣,如【詩經·小雅·都人士】:『彼君子女,綢直如發……彼君子女,捲髮如蠆……匪伊垂之,帶則有餘;匪伊卷之,發則有旟。』

  求婚使者:玄端(使者:媒使)

  新婦父親:玄端

  新婿從者:袗玄。即全玄色的華美深衣。

  『姆』:『宵衣』,髮飾用纚、笄。(姆,即以婦道教女子的女師。)

  新婦從者:袗玄,領有黻紋。繡着花紋的單層披肩,纚、笄。(從者:即從嫁的侄娣。)

圖示:周制婚禮玄端服制示意圖

圖示:周制昏禮親迎服制示意圖

   【禮器】

   禮器、禮物、祭牲、食物等置備清單:

   納采 環節——

  男方準備:大雁一隻,作為贄禮。

   女方準備:於禰廟堂上戶西布設筵席(西為上),幾設置於右方。

   問名 環節——

  男方準備:大雁一隻,作為贄禮

   女方準備:①甒醴(甒:盛酒的有蓋的瓦器,口小腹大底小,較深;醴,甜酒。)②觶1隻(飲酒器。圓腹,侈口,圈足,大多數有蓋。春秋時代的觶為長身、侈口、圈足,形狀像觚。③小匙1把,角質。④脯醢。(脯:肉乾。醢:肉醬。)⑤籩、豆。(均為有高足的食盤。籩:用竹子編制而塗以漆;豆:用木質刻制而塗以漆(也有用銅和陶製的,陶豆又稱為『登』)。籩因是竹編品,不能存放濕類食品,專門用於盛放棗、桃、芡、脯、脩、糗餌等乾食。豆因不漏水,主要盛放醃菜、肉醬之類的濕物。)

   納吉 環節——

  男方準備:大雁一隻,定帖一份(如果婚姻能敲定的話)

   納徵 環節——

  男方準備:玄纁二色的束帛五匹(一說玄三纁二),鹿皮一雙。周禮要求,帛和鹿皮必須已經加工,可直接用以製作衣物。

   請期 環節——

  男方準備:①書寫吉日的紅紙。②大雁一隻。③一些有象徵意義的禮品,具體沒有限制和要求。

   親迎 環節——

  男方準備:①家宴 ②照明用的燭炬若干、親迎的墨車、帶幃幕的彩車等。③大雁等贄見禮。

   家宴準備:

   *寢門外的東邊陳放三隻鼎,面向北(北為上位),鼎中所盛之物為除去蹄甲的小豬,合左右體盛於鼎中;舉肺脊、祭肺各一對;魚十四尾,除去尾骨部分的干兔一對。兔臘必須新鮮,魚要體肉完好的鯽魚。(舉肺:行禮所用肺有2種,一為舉肺,離割之,食時可祭可嚌(嘗),故又稱作離肺、嚌肺。二祭肺,刌(cǔn)切之專用於祭,故又稱刌(cǔn)肺、切肺。祭時舉肺、祭肺皆有,食則只用舉肺。)
  *醯醬兩豆、肉醬四豆,六豆共用一巾遮蓋
  *黍稷四敦。敦是專門盛黍、稷、稻、粱等糧食作物製成品的盛食具。敦的形態是由鼎和簋相結合演變而成的,呈一個渾圓的球狀或橢圓狀。
  *酒尊設在室中北牆下。玄酒(水)置於酒尊的西面。用粗葛布為蓋巾,酒尊上放置酒勺,勺柄都朝南。
  *篚:放在酒尊南邊,內裝四隻酒爵和合卺。
  *洗:設置在阼階的東南面。洗:為洗餐具用
  *俎:祭祀時切割或陳列牲畜之用具。為四條腿,前後腿下端加一橫木,使俎腿不直接着地,由橫木承接

   沃盥 環節——

  男方準備:匜,盥。匜用來澆水,流水洗手,水接在盥里。

   合卺 環節——

  男方準備:合歡筵一席,合卺杯

   婦見舅姑 環節——

  女方準備:一籃棗、栗,一籃腶修

   備註:

   *士昏禮,事情都在早晨和黃昏時舉行,必在禰廟中受命。
  *對已經許嫁的女子,要為她舉行表示已成年的笄禮,用醴法,稱呼她的表字。與國君同高祖以內的同族女子,都要在國君宮中接受三個月的婚前教育。如果高祖廟已經遷毀,則在大宗之家接受婚前教育。

圖示:納吉用的雙方定帖

圖示:家宴禮器

  【儀程】

   納采

   納采前女家先告廟。男家先遣媒向女家提親。然後行納采禮,用雁作求婚的禮物。

   女家主人在禰廟堂上戶西布設筵席,筵席以西為上,幾設置於右方。使者(即媒)身着玄端服而至。擯者(女家導引)出來迎接並問事,男方使者說:『吾子有惠,貺室某也。某有先人之禮,使某也請納采。』(您家先生惠賜女兒為某某的妻室,某某先生按照先人的禮法,命在下來敬請您家先生笑納采禮)擯者回答說:『某之子舂愚,又弗能教。吾子命之,某不敢辭。』(某某的女兒天性愚鈍,又未能很好地教育,但先生有命,在下不敢推辭)使者致辭說:『敢納采。』(冒昧奉上采禮)擯者入告於主人。

   主人身穿與賓(指男方使者,下同)相同的玄端禮服,出大門外迎接,主人兩拜,賓不答拜。賓主相揖進入大門。至廟門,相揖而入。如此相對三揖,到達堂前階下,謙讓三番。主人與賓一同登堂,面朝西。賓從西階登堂。至棟下面,朝東致辭。主人在阼階上方面朝北兩拜。使者在堂上兩楹之間授雁,面朝南方。賓下堂,出廟門。主人下堂,把雁交給年長的家臣。

   問名

   擯者出門問事。賓執雁為禮,主人接過雁以後,回到阼階上方,面朝西。使者說:『某既受命,將加諸卜,敢請女為誰氏?』(在下既已接受先生之命,要回去卜問於神靈,冒昧請問令女的名字?)女子的父親回答說:『吾子有命,且以備數而擇之,某不敢辭。』(先生有命,並且把賤女當作候選的對象,在下不敢推辭)把女子之名告知賓,賓受命後下堂。

   賓入門授雁等儀式,與納采的禮節相同。

   擯者出門問事,賓告知事已完畢。擯者入告主人,擯者出門請求以禮酬賓。賓推辭一番,然後答應。具體過程是,擯者說:『子為事故,至於某之室。某有先人之禮,請醴従者。』(先生有事到某某家,某某按照先人的禮法,設席酬勞先生一行)使者回答說:『某既得將事矣,敢辭。』(在下既已辦完事情,就此告辭)。『先人之禮,敢固以請。』(謹遵先人禮法,冒昧再次請先生即席)『某辭不得命,敢不従也?』(在下推辭得不到准許,不敢不聽從先生)

   主人撤幾,重新布設筵席,以東為上首。在房中設置一甒醴。主人至廟門外迎賓,入門揖讓的禮節與前相同,賓主登堂。主人面朝北方兩拜,賓在西階的上方面朝北答拜。主人拭幾,執幾以幾足授與賓,然後拜送。賓執幾謙退避讓一番,面朝北把幾設置於座位左邊,而後於西階上方答拜主人。贊者斟醴,在觶上放置一角質的小匙,匙頭朝前,從房中出至堂上。主人接過醴觶,轉使匙柄朝前,進至筵席前,面朝西北方。賓拜而接受醴觶,復回原位,主人在阼階的上方拜送賓,贊者把脯醢進置於筵前,賓即席坐下,左手執觶,祭脯醢,又用小匙祭醴三番,繼而在西階上方面朝西坐下嘗醴,然後將小匙插置觶中,站起,復又坐下,放觶於地上,隨即一拜。主人答拜。賓即席,將觶放置於籩豆的東邊,下筵席,面朝北坐下,取脯。主人辭讓一番。賓下堂,將脯交付從者,然後出門。主人送賓至大門外,兩拜。

   祭醴的方法:用小匙舀醴,祭醴一次,插匙於觶。第二次祭醴時,再度用小匙舀醴,祭畢,仍插匙於觶(如此以至於三)。賓用右手取脯,併兼用左手捧脯;然後帶着脯回去向主人復命。

   納吉

   以雁為禮物。禮節與納采禮相同。

   用語過程是,使者說:『吾子有貺命,某加諸卜,占曰「吉」。使某也敢告。』(按先生賜命,某某進行了占卜,占卜的結果是『吉』,派在下冒昧告知先生)女子的父親說:『某之子不教,唯恐弗堪。子有吉,我與在。某不敢辭。』(在下教女無方,只怕不配。先生的吉利,我也榮幸有一份,因此不敢推辭。)

   納徵

   禮節與納吉禮相同。

   使者帶着玄纁束帛與儷皮至,說,『吾子有嘉命,貺室某也。某有先人之禮,儷皮束帛,使某也請納徵。』(先生美意,惠賜令女為某某妻室,某某依照先人禮法,派在下奉上鹿皮兩張,帛五匹作為定親的禮物,敬請笑納)致辭,說:『某敢納徵。』(冒昧奉上定親的禮物)主人回答說:『吾子順先典,貺某重禮,某不敢辭,敢不承命?』(先生遵從先人常法,惠賜在下重禮,在下不敢推辭,不敢不遵命)

   執皮的人要把鹿皮折迭起來,紋在裡面,兩手兼握其四足,頭向左邊。兩位執皮人相隨而入,以西為上首,在庭南端的三分之一處站定。賓致辭時,執皮人放開鹿皮外面二足,使皮張開,皮毛顯露於外。主人接受禮物時,主人屬吏中奉命受皮的人從東邊經執皮人的身後出來,在執皮人的左邊接過鹿皮,隨後坐下,仍將鹿皮折迭起來,然後依照自後至前的順序,退至東牆邊。

   請期

   請期,以雁為禮物。主人推辭。賓表示同意,然後告訴主人迎娶的吉期。其禮節與納徵禮相同。具體用語過程為:使者說:『吾子有賜命,某既申受命矣。惟是三族之不虞,使某也請吉日。』(先生先前已賜命與我,在下已多次謹遵先生之命。只因三代人中難免會有不測之事發生從而影響婚期,所以某某派我請先生及早確定迎娶的吉日)女子的父親回答說:『某既前受命矣,唯命是聽。』(在下以前既已遵從您家先生意旨,這次也唯命是聽)使者說:『某命某聽命於吾子。』(某某命在下請先生來作決定)女子的父親回答說:『某固唯命是聽。』(在下只願唯命是聽)使者說:『某使某受命,吾子不許,某敢不告期?』(某某派在下來請先生決定吉日,先生不肯這樣做,在下不敢不告知迎娶的日期)使者告知某日迎娶。女子父親回答說:『某敢不敬須?』(在下安敢不恭候)

   親迎

   在迎娶之日,天色黃昏時,男家布設好筵席。親迎之前,父親醮子(酬子以酒,子不需回敬),告訴他說:『往迎爾相,承我宗事。勖帥以敬,先妣之嗣。若則有常。』(去吧,迎接你的內助,繼承我家宗廟之事,勉力引導她,敬慎婦道,繼承先妣,你要始終如此,不可懈怠)兒子說:『諾。唯恐弗堪,不敢忘命。』(是。只怕力所不及,不敢忘記父命)

   此時,主人在堂上房門西面布設筵席,以西為上首,幾在右邊。

   新婦早已盛裝裝扮,穿着飾有纁色衣緣的赤黑色深衣禮服,面朝南站立於房中。身穿黑色絲質禮服的女師站在新婦的右邊。從嫁的娣侄皆身着黑色禮服,插笄,纚巾束髮,披着繡有花紋的單披肩,跟隨於新婦之後。

   新婿身着爵弁、玄端服,飾以黑色的下緣的纁色裳。隨從皆身穿玄端。新婿乘坐墨車,並有兩輛隨從的車子,隨從人役手執燈燭在車前照明。新婦的車子與新婿相同,並張有車帷。車隊到女家大門外停下。

   新婿上前拜,擯者問事。新婿回答說:『吾子命某,以茲初昏,使某將,請承命。』(某某依照您家先生之命,在今天黃昏時舉行昏禮,遣在下前來迎娶,請予准允)擯者回答說:『某固敬具以須。』(某某早已準備完畢在此恭候)

   此時,主人身穿玄端到大門外迎接,面朝西兩拜,新婿面朝東答拜。主人揖新婿,入門。新婿執雁隨後入門。到廟門前,相揖而入。如此三揖,到達堂下階前,謙讓三番。主人上堂,面朝西。新婿上堂,面朝北,把雁放置於地,兩拜,叩頭至地,新婿下堂出門。新婦隨後,從西階下堂。

   臨別前,父親送女兒,告誡她說:『戒之敬之,夙夜毋違命!』(敬慎行事,從早到晚都不要違背公婆的教命)母親為女兒束好衣帶,結上佩巾,告誡女兒說:『勉之敬之,夙夜無違宮事!』(勤勉謹慎,家內之事,從早到晚,不違夫命)庶母送至廟門內,為女兒系上盛物的小囊,對她重申父母之命。告誡她『敬恭聽,宗爾父母之言。夙夜無愆,視諸衿鞶!』(恭敬地聽着,遵奉父母的話,從早到晚不要有過失。看一看父母的賜物,就會想起父母的教導)

   新婦下堂後,主人不下堂相送。新婿親自為新婦駕車,把引車繩交予女師,她推辭說:『未教,不足與為禮也。』(沒有盡到教人的職責,不敢當此禮),不接引車繩。新娘踏着几上車,兩個從者相對而坐把幾扶穩。女師為新婦披上避風塵的罩衣,新婿於是驅馬開車。車輪轉動三圈後,御者代替新婿為新娘駕車。新婿換乘自己的馬車,行駛在前,先期到達,在大門外等候新娘的到來。【禮記·郊特牲】解釋:男子親迎,男先於女,剛柔之義也。天先乎地,君先乎臣,其義一也。

   同牢合卺、解纓

   新婦到婿家,踏幾下車。婿對婦一揖,請她進門。到寢門前,新婿又揖新婦請入。新婦進入寢門時,贊者撤掉酒尊的蓋巾,以勺取玄酒(水)三次注於尊中,把剩餘的水潑在堂下兩階之間。把勺子放置於尊上。從西階上堂,新婦從嫁的侄娣在室的西南角布設筵席。新婿進室內入席,新婦的位置在酒尊之西,面朝南。

   媵與御(女家與夫家役)相互交換:媵為新婿澆水盥洗,御則為新婦澆水盥洗。贊者撤除酒尊上的蓋巾。抬鼎人盥洗後出門,撤去鼎蓋,抬鼎入內,放置在阼階之南,面朝西,以北為上。執匕人和執俎人隨鼎而入,把匕、俎放置於鼎旁,執俎人面朝北把牲體盛置於俎上,執俎立待。執匕人從後至前,依次退出,回到寢門外東側原來的位置,面朝北,以西為上。贊者在席前設醬,肉醬放在醬的北邊。執俎人入內,把俎設置於肉醬的東邊。魚依序設置在俎東。兔臘單獨陳放在俎的北面。贊把黍敦設置在醬的東邊,稷敦更在黍敦之東。肉汁陳放在醬南邊。在稍靠東邊的地方為新婦設醬,肉醬在醬之南,以北為上首。黍敦設置於兔臘北邊,稷敦在黍敦之西。肉汁陳放在醬的北邊。御在婿席的對面為新娘設席,贊打開婿敦的蓋子,仰置於敦南地上,新婦敦的敦蓋,則仰置於敦北。贊報告新婿饌食已安排完畢。

   新婿對新婦作揖請她入對面筵席,然後一起坐下。都進行祭祀。依次祭、黍、稷和肺。贊將黍移置席上,並把肺脊進授與新婿新婦。新婿新婦就着肉汁和醬進食,二人一起祭舉肺,食舉肺。取食三次進食便告結束。贊洗爵,斟酒請新婿飲酒清口安食,新婿拜而接受,贊在室門之內面朝北答拜。又請新婦飲酒安食,禮節如上。二人皆祭酒。贊進肝以佐酒,新婿新婦執肝振祭。嘗肝後放置於菹豆中。飲乾杯,皆拜。贊答拜。接過酒爵,第二次服侍新婿新婦飲酒,禮節與第一次相同,不進肴佐酒。

   第三次飲酒,以卺酌酒,新婿新婦合卺而飲,卺以紅絲相牽相連,飲半卺杯交換而飲盡。余禮儀節與第一次相同。

   贊洗爵,在室外的尊中斟酒,進門,面朝西北,置爵於地一拜。新婿、新娘皆答拜。贊坐地祭酒,然後乾杯,一拜。新婿、新婦皆答拜。站立起來。新婿出室,新娘則回覆到原位。撤去室中筵席食物,按照原來的布局設置在房中,不設酒尊。

   新婿在房中脫去禮服,交與媵。新娘在室中脫掉禮服,交與御。女師將佩巾交與新婦。御在室中西南角鋪設臥席,媵在稍東的位置為新婿鋪設臥席,都設有枕頭,腳朝北。

   媵、御撤出燈燭。媵吃新婿餘下的食物,御則吃新娘餘下的食物,贊斟房外尊的酒為媵和御漱口安食。

   新婿入室,親自為新娘解纓……

   婚後禮

   次早起床,新婦沐浴之後,飾以發笄和纚,身穿宵衣候拜公婆。

   平明時分,贊引新婦拜見公婆。在阼階上方設席,公公即席。在房外設席,面朝南,婆婆入席。

   新婦手執一笲(籃)棗、栗,從公婆寢門入內,從西階上堂,向東前至公公席前一拜,把棗栗放置於席上。公公坐下以手撫摸棗栗笲(表示已接受新婦所獻的禮物),然後站起,對新婦答拜。新婦回至原位,對公公又一拜,新婦下西階,從侍者手中接過腶脩笲,然後上堂,向北前至婆婆席前,面朝北拜,把笲放置席上。婆婆坐下,手持腶脩笲站起,拜,把笲交與從侍者。

   贊者代公婆設筵酬答新婦。在堂上室的門,窗之間布設筵席,在房中設置一甒醴。新婦端正安靜地站立在席的西邊。贊者斟醴於觶,在觶上放置小匙,匙柄朝前,從房中出來至席前,面朝北方。新婦面朝東拜,接觶。贊者在西階上方,面朝北拜送。新婦復又一拜。贊者將脯醢進置於席前。新婦入席,左手持觶,右手祭脯醢,用小匙祭醴三次,下筵席面朝東坐下嘗醴,把小匙插置於觶中,站立起來,一拜。贊者答拜。新婦又一拜,把醴觶放置於脯醢的東邊,面朝北坐下,取脯在手。下堂出門,在寢門外把脯交給從人。

   公婆進入寢室,新婦伺候公婆盥洗進食。一隻小豬,合左右體盛於鼎中,放置俎上時,則獨用其右體,不設魚、兔臘和稷。都以南為上首。其它食物的設置和迎娶時的布局相同。新婦佐助公婆完成祭食之禮。吃完飯,則侍奉公婆以酒漱口安食,不用佐酒的菜餚。新婦在室中北牆下設席。撤去公婆的饌食,按照原先的次序設置於新設的席前,以西為上。新婦吃公公的餘食,公公辭謝,並為新婦更換醬(作為回報)。新婦又吃婆婆食余之物,御侍奉新婦祭豆、黍、肺、舉肺脊,然後進食,吃畢。婆婆為新婦以酒漱口安食,新婦拜而接受,婆婆拜送。新婦坐下祭酒,然後乾杯,婆婆接過酒爵放置於地。新婦把食物撤置於房中,媵和御吃這些餘食,婆婆親自為她們酌酒漱口安食,即使沒有娣從嫁,也要讓媵先食。至此,媵與御相互交錯:媵吃公公的余飯,御則吃婆婆的余飯。

   公婆共同以『一獻之禮』來款待新婦。公公在庭中所設的南洗洗爵,婆婆則在北堂所設的北洗洗爵。酬酒後一獻禮成。新婦把酒爵放置於薦的東邊。飲酒完畢,公婆先從西階下堂,然後新婦從阼階下堂。有司把婦俎之牲交與女家送親的人,以便向新婦的父母復命。

   公公又以『一獻之禮』來款待送親的人。酒至酬賓,又以一束錦相贈。婆婆酬勞女送親者,酬賓時亦以一束錦相贈。如果是與別國通婚,則另外贈送男送親人一束錦。

   在以上過程中,新婦進入寢門時,贊者撤掉酒尊的蓋巾,以勺取玄酒(水)三次注於尊中,把剩餘的水潑在堂下兩階之間,把勺子放置於尊上。笲上蓋有黑面絳里飾巾,放置於橋上,公公答拜畢,屬吏把笲撤下。醴婦和饗婦的筵席未設時,席和脯醢先安排在房中,在公婆款待新婦時,婆婆要親自把脯醢進置於新婦的席前。婦人所用的洗設置在北堂上,東西與室的東牆角相對。篚放置在洗的東邊,面朝北盥洗。新婦斟酒回敬公公,要更換酒爵,自薦脯醢。公公為新婦洗爵,新婦不敢(按與公公平等的地位),辭謝。公公下堂。新婦要退避於房中。不敢(按與公公平等的身份),拜謝公公為自己洗爵。

   如果是公婆去世後結婚,新婦則在婚禮三個月之後擇日到公婆廟中,具素食供獻公婆的神主。在廟室內西南角設席,面朝東,幾在右邊。又在室內北牆下設席,面朝南。祝和新婦各自盥洗完畢,新婦手執菜笲立於廟門外。祝引導着新婦入內,祝口稱新婦的姓氏對公公的神主禱告說:『某氏來婦,敢奠嘉菜於皇舅某子。』(意思是,某氏來做您家的媳婦,冒昧前來向尊敬的公公敬獻精美的菜蔬)新婦下拜至地,坐下,將菜供獻於幾東邊的席上,回至原位,與上次一樣又一次下拜。新婦下堂,另取一份笲菜,進入室內,祝禱告說:『某氏來婦,敢告於皇姑某氏。』(某氏來做您家的媳婦,冒昧告知尊敬的婆婆)把菜供獻於席上,禮儀與前相同。新婦退出之後,祝關閉上門窗。年長的家臣代公婆在房中設席酬答新婦,與贊者代公婆醴婦的禮節相同。新婿酬勞新婦的男、女送者,與公婆酬勞送者的禮儀相同。
圖示:四庫全書中的儀禮圖(線條、文字進行了修補、標明)

備註

  笲上蓋有黑面絳里飾巾,放置於橋上。公公答拜畢,屬吏把笲撤下。醴婦和饗婦的筵席未設時,席和脯醢先安排在房中。在公婆款待新婦時,婆婆要親自把脯醢進置於新婦的席前。婦人所用的洗設置在北堂上,東西與室的東牆角相對;篚放置在洗的東邊,面朝北盥洗。新婦斟酒回敬公公,要更換酒爵,自薦脯醢。公公為新婦洗爵,新婦不敢(按與公公平等的地位),辭謝。公公下堂,新婦要退避於房中,不敢(按與公公平等的身份),拜謝公公為自己洗爵。大凡婦人以酒食相款待,不要下堂。

  新婦在婚禮三個月以後,逢祭事即可參與助祭。

  對庶子的新婦,則使人用酒來酬答她。庶子之婦不向公婆行進食之禮。

  父親已死的宗子,母親來派遣使者。父母親都已去世,自己親自派遣使者。支子,則以宗子的名義命使者。宗子的同母弟,則以其兄長的名義派遣使者。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20:08 | 顯示全部樓層
四 催鋪百子帳,待障七香車——『發展型』的雜俗婚禮詳解
(禮服、妝飾、禮器、禮物、儀程等)

   平心而論,華夏婚禮的構架幾千年來幾乎沒有大的變化,但風貌則迥異於昔。我們今天最熟悉的漢族婚禮禮服恐怕就是彩繡龍鳳的大紅吉服、大紅蓋頭、鳳冠霞帔加上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對拜了。其實,中國的『大紅婚禮』有明確定製的時候已經到了明代。漫漫三千多年,玄黑色的婚禮服一直是主打,尤其是品官以上始終嚴格恪守周制的輿服和定製;而士庶的婚禮則逐漸有所損益;先是在漢代開始有了婚宴的先例,六朝時一度出現過白色的婚禮服,到了唐代,由於正婚禮可以在輿服上越級的原因,准士庶着絳紗袍親迎,這大概就是紅色婚服的起源,但紅衣新婿牽巾的另一端,他的新娘則一襲青碧,『青質花釵連裳』。

   顏色是心態的反應,即使婚服的基本形制依然延續漢服的禮服複製,但婚禮的風貌卻經歷了一個從莊嚴到喜慶,從理想到世俗的過程。

   【婚服】

   『發展型』的婚禮,自然少不了『發展型』的婚服。這裡的擴展主要針對中下層士庶百姓而言,因為品官以上的婚制還是基本嚴格遵循周制。縱觀歷代士庶婚服,深色系的還是占主流,也許是由於距離最近的歷史留下的印象最深,『傳統婚服=大紅禮服』已經深入人心,所以在這裡我將發展型的婚禮服分成兩種服制(唐宋制和明制)來分別述說。

   按照禮制,親迎時輿服規格可向上越級,士庶親迎穿低品官服。

   魏晉南北朝:有白色的婚禮服。【東宮舊事】記:『太子納妃,有白轂,白紗,白絹衫,並紫結纓。』 白衫不僅用做常服,也可當做禮服。魏晉時期如此大規模地崇尚白色,且使用範圍之廣,與當時玄學盛行的『以無為本,反璞歸真、追求清新淡雅』的風尚有關。

   唐:士假絳公服親迎,有人認為這是紅色婚服的起源;女服『花釵青質連裳,青衣革帶襪履(同裳色。夫有官者則從其夫之品服)』,即青色的深衣。頭上的佩飾為金銀飾以琉璃等的鈿釵,鈿釵有着品級的含義。大膽的色配衝撞,不愧是絢麗的大唐氣象,同時也造就了『紅男綠女』這個成語。

   漢族女子禮服多為深衣制,隱喻女子『德貴專一』,如唐代士女的嫁衣『青質連裳』指的是青色的深衣。然而盛唐時襦裙大盛,到底有沒有襦裙制的禮服呢?這種爭端主要在於對『鈿釵禮衣』的爭論。唐代的正規禮書,如【通典】【會要】【舊唐書·輿服制】【新唐書·車服制】【開元禮】等中記錄到:『鈿釵禮衣者,內命婦常參、外命婦朝參、辭見、禮會之服也。制同翟衣,加雙佩、一品九鈿,二品八鈿,三品七鈿,四品六鈿,五品五鈿。』,既然『制同翟衣』,那麼鈿釵禮衣也應該是深衣制;而認為釵鈿禮衣是一種襦裙式的禮服的觀點,論據最早來自中國服裝史泰斗沈從文先生的【中國服裝史】,書中他指出了盛唐至五代敦煌供養人所着的,搭配鈿釵的層層疊疊的規整禮服正是鈿釵禮衣,如莫高窟103窟壁畫『樂廷瑰夫人行香圖』中的盛裝貴婦,但他並未解釋如何考證得到。這樣的服制並非特例,許多如『于闐王后曹氏供養像』等大量敦煌壁畫中發現了這種層層疊疊的規整襦裙服,及人物髮髻上象徵級別的釵鈿,都具有某種制度的特徵。鑑於沈從文先生一向嚴謹的研究態度,所以輕易按照那些口徑一致,且多撰寫於中唐以前的禮書而推翻這種觀點也有失嚴謹。

   對於『鈿釵禮衣』的考證的確是個難題,因為它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僅僅出現在唐代的史書和禮書中,又鮮有實物傳世。另外有一種現象不能不注意:唐代雜俗琳琅,中國歷史上許多禮制的更易正是起自唐代,頗有深意的是,對於古制舊禮,皇家卻一直奉若圭皋,比如,看唐代的禮書會發現,十分嚴格遵循周禮,也許是三百多年華夏衣冠禮儀離亂的痛苦引發了對華夏先祖經典的深深嚮往使然。比如唐將婚姻六禮儀程寫進了唐律。然而,理想與現實、莊重與喜慶之間始終巧妙而有趣地充盈着綺麗的巔峰盛世。即使上層極力推崇正規的禮製版本,從底層民眾發起的雜禮異服還是大領風騷,最後一點點侵蝕到了高層。

   天寶前與中唐乃至盛唐,衣冠風尚則有如天壤。總之,鈿釵禮衣究竟是什麼模樣?它同敦煌壁畫中的盛唐至五代供養人的鈿釵『制服』有什麼關係?它是否存在着服制上的變異?諸多內容依然待考。

圖示:敦煌壁畫中的晚唐至五代供養人,服似有統一制式的襦裙式鈿釵禮服。

圖示:唐制婚服風貌示意圖

  宋:三捨生及品官子孫可假穿九品幞頭公服,其餘庶人着皂衫衣、折上巾;新婦從風可假鳳冠霞帔,婚服大約是青色。

  明:士婚,若穿深衣,婦則對應地服真紅褙子、紅羅裙,假鬢花鈿;婿也可假穿九品官服(明朝九品官服是青綠色,文官補子為鵪鶉,武官補子為海馬。註:是海中的馬,不是我們熟悉的海洋小動物海馬。),婦則着鳳冠霞帔或花釵,真紅大袖衣或圓領女蟒服(同夫級別)、大紅褶裙。

圖:明制士婚服

  【婚儀】

  古禮婚姻六禮一向被恪守嚴格,還被寫入【唐律】,而隨着時代推移,異域風尚的影響,婚禮的構架雖大致不變,但在環節上多有增減。除此外,還有隨社會習俗、觀念改變而調整的,如問名於卜,後世改為合八字。

  婚儀增補環節多是在六禮框架之內加了諸多雜俗儀節,唐代婚禮儀節至為繁富,其中有承襲先秦古禮者,如納采、納徵、親迎等,有興於胡俗者,如催妝、下婿、撒帳等,這類婚俗雜俗的興起主要在士庶階層,在品官以上基本恪守規整的周制;婚儀簡併之風興於宋。蓋唐末五代之戰亂,使得婚姻禮俗變異較大,特別是南渡後,江淮閩蜀習尚多濡染士庶之家,故北宋末南宋初的莊綽曾感嘆『禮文亡闕,無若近時,而婚喪尤為乖舛。』由於士庶中難行完整的六禮,在官修禮書時也多參照時勢。司馬光所撰【司馬氏書儀】所定婚儀雖仍沿用古六禮,但根據時俗進行了刪改和釐訂。朱熹以【書儀】為基礎,參考程頤的【婚禮】一篇,撰成【家禮】一書,其中婚儀訂為『納采』『納幣』『親迎』三目,遂為定製,成為後世奉行的『簡化版』婚儀的規範。

  婚禮的簡化:宋代將繁複的『六禮』簡併為『三儀』——納采(議婚);納幣(定聘、定期);親迎(完婚)。

  婚禮的增補:主要是些婚儀雜俗添補於六禮構架中,如下:

  納采 環節 從漢代起,納釆禮就已經不僅限於雁了。當然,雁還是最重要的一種。奢靡之風漸興,納采禮依身份的不同而異。百官納釆禮有三十種,且都有不同的象徵意義,如羊、香草、鹿,取其吉祥,以寓祝頌之意;而以膠、漆、合歡鈴、鴛鴦、鳳凰等用來象徵夫婦好合之意;或取各物的優點美德以激勵勸勉夫婦,如蒲葦、卷柏、舍利獸、受福獸、魚、雁、九子婦等。

  隋唐曾規定聘禮的定製,自皇子王以下至於九品皆同,標準為:雁一隻。羔羊一隻,酒黍稷稻米麵各一斛。

  問名 環節 後世這一環節中漸漸消去了占卜的成分,發展到後世,改為『合八字』,或稱『換龍鳳帖』,即換庚帖。這一過程也相當於訂婚。俗稱『小定』。

  納吉 環節 『歸卜於廟』漸漸化成了『合八字』。若二人生辰八字相和則為吉兆,以定婚期。

  納徵 環節 得吉兆後由男方擇期納徵,正式地定聘書,大事才算落定。這也是男方正式送彩禮的環節。周制婚禮『納幣』,幣,原意為彩色絲,後世所謂的『彩禮』正源於此,只是周禮重的是象徵意義,而後世就發展成了實際的財物。貧寒人家往往疲於應酬,貴胄世家又樂在炫耀。歷代也時有命令的規定,如,【通典】記大唐顯慶四年十月詔:『天下嫁女受財,三品以上之家,不得過絹三百匹,四品五品不得過二百匹,六品七品不得過一百匹,八品以下不得過五十匹。皆充所嫁女資裝等用,其夫家不得受陪門之財。』

  請期 環節 在這一環節里後世發展出了『催妝』『送妝』『鋪床』等副儀節。

  催妝——男家往往向女家送去一些脂粉首飾類的小禮物,意在『提示』女家儘快履行婚約,實際也是雙方增進感情的一種方式。催妝有兩次,下一次多是在新娘上車(轎)前。

  送妝——親迎前數日,女家派人將嫁妝送至男家的儀節。

  鋪床——女家派人至男家鋪設新房的儀節,有時和送妝同時進行。女家會派幾位有福氣的年長女性前來幫助布置新房,包括被褥、帳幔、房內器皿等,並要在床上撒上紅棗、桂圓、荔枝幹、紅綠豆等各式喜果。

  親迎 環節 婦家成禮——漢人乃父系社會,婚禮原無在女家舉行之理。游牧民族則因有勞役婚之習俗,婚禮或在女家舉行。【北史·高車傳】載其婚俗云:『迎婦之日,男女相將,持馬酪熟肉節解。主人延賓,亦無行位,穹廬前叢坐,飲宴終日,復留其宿。明日,將婦歸。』六朝以來社會既染胡風,且仕子往往游食四方,因而就婦家成禮之例慢慢就承襲了下來,見於唐人傳奇者比比皆是。 既在女家成禮,則與傳統親迎之禮牴觸,於是二者遂產生巧妙之融合,即先以車自女家迎婦出門,在附近稍事繞行後,再入女家成禮。

  催妝、下婿——先秦時人們更重『克己復禮』,嫁女之家無論父母還是女兒沒有不傷心的,但新娘並不在這個時候哭泣,最多只會在踏上馬車的時候流連地回望階上的父母,然而自此,女家三日不熄火燭,以寄思女之情;後世的人們開始習慣於感情的率性流露,當新郎親迎來到女家時,新娘哭哭啼啼不肯上轎最終發展成為一種小小的儀節。從而,催促新娘上轎也相應出現,謂之『催妝』。催妝也源自胡俗。新娘的親友則要當眾試才——有雅興的,請新郎賦詩,叫作『催妝詩』,質樸的則是五花八門的一番刁難。催妝之後,新娘終於肯出來上轎。上轎前,女家先使一婦人手持燈或鏡子向轎中照一下,謂之『照轎』,認為這樣可以壓邪。並由女童手持銅鏡照在新郎新娘身上,以求幸福圓滿。

  『下婿』也叫『障車』。後世婚禮受胡風的影響,發展出了刁難新郎的習俗,稱之為『下婿』。『下婿』有俗有雅,雅的有文人士子中較為流行的催妝詩、卻扇詩等。新郎在當場吟誦了『催妝詩』後,新娘方始起身上轎。

  花轎——至於花轎的起源,普遍的說法是在宋代,大約是宋代重文輕武,馬匹越來越少之故。花轎在迎歸男家的路上,吹吹打打,呈現出一派喜慶景象。在傳統的婚姻禮俗中,一頂花轎是最不可或缺的道具,由此衍生出來的上轎、起轎、喝轎、宿親、翻鏡、壓街(顛轎)、落轎等一系列講究,把整個送嫁迎娶活動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

  撒谷豆——到了男方家附近,鄰人鄉親還要索取吉利錢,就是『攔門』。送親者以銅錢向空中揚撒,兒童爭着去搶,叫做『撒滿天星』,另有一個手執花斗,將所盛之穀物、豆子以及金錢、果子等物望門而撒——據說是用以禳避阻擋新婦進門的煞神——稱為『撒谷豆』。相傳在漢代已經流行,本意在壓避青羊、烏雞、青牛三煞神,但豆與谷都是多子的植物,所以也寓意多子多福。

  跨鞍——先秦婚禮時,婿升堂再拜奠雁,女方父母交代其女完畢,婿即引婦出門登車,並無其它儀節。唐時,奠雁之前,則有乘鞍之禮,敦煌所出唐代【張敖書儀】云:『(婿)升堂奠雁,令女坐馬鞍上,以坐障瞞之。』此俗應該出自北方胡人,但這種諧音的詮釋顯然是漢人善於捕捉巧合的智慧——『鞍『諧平安的『安』。也有跨火以壓邪的——這一習俗來源於滿族。

  婿騎馬繞婦三匝——先秦婚禮,婦既登車,婿為御(御車人),輪三轉後下車,另車先行,俟婦於門。唐代時則有婿騎馬繞婦車三匝的婚俗,學者呂一飛認為:北方游牧民族典禮多有騎馬繞物之俗,此其風俗所染。此俗影響所及,後世遂無婿為婦御車之禮,而開後世親迎婿騎馬、婦乘轎之先聲。

  傳代——花轎迎至男家,還要經過『攔門』等阻截。新娘要下轎了,但雙腳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條、氈席或麻袋。演變至今,已成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轎、下轎的了。

  拜堂 環節 周制昏禮當晚新娘是不見公婆的,第二天早上有正式的見舅姑儀式。從漢魏到唐代,逐漸把拜堂這一儀式改在新婚之夜進行。新郎迎請新娘進門後,二人牽巾並立在高燒大紅龍鳳喜燭的堂前拜堂成親。新娘有蒙面紅巾、韜穗或遮麵團扇。

  牽巾——新娘到男方家後,由新郎家女眷親自打開轎門請下新娘,再由男方家一位有福氣的女性長輩將一打成同心結的紅繩帶交給新郎新娘,二人之間互牽着紅繩走進禮堂——這叫作牽巾。牽巾是地道的漢族儀節。

  百子帳——漢末漸染胡風,北方多設青廬於門內外迎婦。所謂『青廬』即游牧民族的穹廬,漢人稱為『百子帳』,穹廬本是游牧民族的居室,而漢人只在婚禮時專用於交拜。而且多在南北朝時胡族繁多的北朝盛行,南朝罕有。而到了唐,此俗已普及,【酉陽雜俎】同捲雲:『今士大夫家昏禮,露施帳,謂之入帳,新婦乘鞍,悉北朝餘風也。』甚至此風已經漸染進規整的大夫皇家婚禮。唐陸暢【雲安公主下降奉詔作催妝詩】云:『催鋪百子帳,待障七香車。』

  拜堂成親——宋代交拜之禮已經流行。司馬光【書儀】:『古無婿婦交拜之儀,今世俗始見交拜,拜致恭亦事理之宜,不可廢也。』 但拜天地則見於元代,應該來源於蒙古族的天地崇拜風俗。元代拜堂,於夫婦交拜外,尚有同拜天地之禮,即先拜天地,再拜婿之父母,最後夫婦交拜。這就是後世最流行的『三拜』。

  合卺 環節 合卺禮中增加了賀客,賀客多了後發展了婚宴;合卺後來也稱為『交杯酒』——在唐代即有這一名稱,宋代以後得到發揚。【東京夢華錄·娶婦】記載:新人『用兩盞以彩結連之,互飲一盞,謂之交杯。』需要強調一點,『交杯酒』我們今天普遍理解有點問題,它和『交擘酒』是不同的。『交擘酒』則是我們今天熟悉的『夫妻各執一杯酒,手擘相交互飲』的儀式。

  洞房 環節 先秦婚禮在夫婦合卺同牢之後眾人便退去,新人們攜手入洞房,新婿為新婦解下自訂婚日就系在發間的纓,然後就安寢了。而後世婚禮在這一環節中卻發展了諸多儀節。

  撒帳——在婚筵後,當新郎將新娘迎入新房後,兩人一起在婚床帳中女左男右對坐,隨後由前來參加婚禮的女賓或司儀邊唱邊向帳中拋灑金錢彩果,即所謂『撒帳』。據【戊辰雜抄】載,李夫人初至,武帝迎入帳中共坐,飲合卺酒,令人遙撒五色同心花果,帝與夫人以衣裾接之,雲得果多得子多。也許這就是後世『撒帳』的淵源。

  結髮——侍者將一些預先從新郎頭上取下的頭髮交給新娘,讓她和自己的頭髮梳結在一起,稱為『結髮』。結髮是漢族的原創儀式。

  卻扇——卻扇禮指的是去新娘障面的儀節。自漢代以後,婚禮漸有歡慶的氣氛,新娘的障面成為必要。障面最初是團扇,後來多為大紅蓋頭,或者鳳冠上的絛穗。新娘以團扇遮面的習俗在漢代已有,並託言源自女媧與伏羲成婚。而蓋頭的來歷有人認為源自先秦新婦所穿的御塵的『幜』,也有人考證為胡俗,蓋因胡地多風沙之故,有可能源於唐時的帷帽。

  開始,在眾人的催促下新娘才卻扇,後來則將蓋頭一直罩到進洞房坐帳後,才由新郎自己動手挑去的。新娘將那一份神秘留給眾人,將急切和忐忑留給夫婿。唐代詩風鼎盛,新婿往往賦詩數首才能獲得佳人卻扇。據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二十『嫁娶』載,這一習俗在宋代已十分流行。還有【紅樓夢】中那個蓋頭『掉包兒』之計深深渲染了寶黛的悲劇。挑蓋頭在後世成為婚禮的固有程序,也是傳統婚禮的亮點。

  挑蓋頭用的喜秤一隻。至於新娘的『蓋頭』何以要用秤桿來挑,也有講究:據說秤桿上標明斤兩的星星,由天干地支配合而成,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再加上福、祿、壽三星,恰合十六之數(舊制十六兩為一斤),用以挑蓋頭則大吉大利。

   鬧房——孔子在【禮記·曾子問】中描述當時的嫁娶情景時說:『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燭,思相也;娶歸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端莊的先秦婚禮沒有喧嚷紛鬧大操大辦的場面,在神聖中流露出淡淡的哀傷;而後世新婚之夜,親戚朋友圍坐房中,對新娘百般戲謔,稱之為鬧房,即古所謂『戲婦』和『戲婿』。明代學者楊慎曾提出鬧新房源於晉代,依據見晉人葛洪【抱朴子·疾謬篇】:『俗有戲新婦之法,於稠眾之中,親屬之前,問以醜言,責以謾對。甚為鄙黷,不可忍論。』 但是近世學者楊樹達先生則提出,鬧新房之俗漢代已有,他引證漢末仲長統的【昌言】:『今嫁娶會,捶杖以督之戲謔醴以趣之情慾,宣淫佚於廣眾之中,顯陰私於新族之間,污風詭俗,生淫長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斷之也。』可知,鬧房從其出現伊始,就被視為一種陋俗惡習。

  縱觀『發展型』雜俗婚禮,不論是增是減基本都發於民間,幾乎是民生世情、興衰榮辱的映像。官方一開始總是比較排斥,但又逐漸在排斥中不知不覺地移風易俗。比如【通典】載太極元年十一月,左司郎中唐紹上表反對當時不合禮制的婚禮:『士庶親迎之禮……往者下俚庸鄙,時有障車,邀其酒食,以為戲樂。近日此風轉盛,上及王公,乃廣奏音樂,多集徒侶,遮擁道路,留滯淹時,邀致財物,動逾萬計。遂使障車禮貺,過於聘財,歌舞喧譁,殊非助感,既虧名教,又蠹風猷。請一切禁斷。』這正是物質極為豐富的大唐盛世帶來的繁榮景象;而兩宋間,民眾流離,局勢動盪,故此簡併之風始興,最後影響到官修禮書中的定製,婚禮從古制『六禮』轉為【家禮】『三儀』正是這番道理。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20:10 | 顯示全部樓層
五 漢族傳統婚禮典儀繼承與發展的思考

  在前一段時間的粗略調查中發現許多朋友都對傳統婚禮帶有很大的嚮往,而且大多傾向於純正的華夏婚禮原型--周制婚禮。但在實際生活中,卻從來沒有見到過玄纁色的婚禮服和寧靜端莊的婚禮場面,倒是時常有紅色的戲裝、花轎躍然眼前。

   有位專業做婚慶的朋友分析了這個原因,她這樣說:

   一場婚禮的舉辦往往是兩個家族而並非兩位新人最後能決定的。在我為很多客人操辦婚禮的過程中,我常常看到年輕的新人有很多很好很有創意的想法,但因為父母或對方家庭不能接受而只得作罷。同時,我們還要考慮到現代社會的快節奏、高成本。要完全還原過去的『六禮』我覺得是相當有難度的事,並且天漢網以及各位致力於推廣漢民族傳統禮儀復興計劃的同仁們的願望和初衷是美好的,能不能為大眾所接受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剛才我看了一下大家的留言,感覺都認同從風向我們介紹的『周禮婚禮』,但因為有些東西實在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太遠了又表現的有些迷茫。畢竟假如推廣出來的漢族婚禮假如比現在的在程序上更繁複、更冗長,花費更巨的話,就很難達到推廣的目的,也就很難達成我們希望讓我們的傳統禮儀傳承發揚的美好願望了。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現在有那麼多年輕人(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白領青年)那麼鍾情於西方的『教堂婚禮』『證婚儀式』?雖然在我們看來很多舉辦教堂婚禮的年輕人都不是教徒,沒受過洗禮,用司儀代替牧師來主持婚禮,多少都看着是很滑稽的,但依然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趨之若鶩。原因何在?我想:第一:證婚儀式突出了婚禮的神聖感、把婚禮的意義張顯出來;第二:整個儀式相對簡單,節奏緊湊(一般可控制在20分鐘結束)第三:前期的準備工作和儀式所花費的費用都是大家能承受的。

   所以,我想我們所要向大眾所推廣的是在『周禮漢婚』的基礎上取其最精華濃縮後的『新漢婚』。既要完全體現出我們漢民族的特點和無比優美的傳統儀式,彰顯出婚禮直指人心的意義,同時也要兼顧到可操作性。

   因此,在這裡提出兩條婚禮的思路——『圖景還原思路』和『風貌精華思路』

   圖景還原思路

   對於有條件有意願的朋友們,自然可以按照傳統婚禮的風貌忠實復原,以求原汁原味。包括婚禮的儀式、器物、禮服等。具體婚制的詳細內容見本文第三、四部分

   精華風貌路線

   顧名思義,取古禮風貌而對具體細節不強調拘泥,畢竟時代特徵與先前大所不同,不少禮儀於當今也不大容易執行,更何況,『禮』的本義講的是恰如其分,生搬硬套倒有違禮之本義了。比如,古時是典型的宗族家庭結構,每個大家族都有宗廟,婚禮每個儀程前幾乎都少不了『告廟』;先人與今人的生活節奏相異,而且婚戀方式也大相徑庭,縱使【家禮】中簡併了六禮而成三儀,於今仍顯繁冗。比如,婚前禮中的『納采』為議婚,因為當時男家女家多素不相識,而當今新人多為自由戀愛,媒妁之儀就不是那麼必要了。所以,當今婚禮最能體現傳統風貌的自然在正婚禮部分了。

   參照古代傳統婚禮,設計兩種不同風貌的方案——以周制為藍本的『典雅端莊』型和以唐宋明等婚禮為藍本的『歡慶熱鬧』型。

   前者在周制士昏禮基礎上依據現實條件適當調整損益,神聖典雅、寧靜端莊為基本風貌特色。後者取法唐宋明等婚禮特點,較典雅端莊型華夏婚禮具更多喜慶熱鬧色彩,但又不流於庸、俗、浮、艷,以莊重雅致、喜慶熱鬧為基本風貌特色。

   對漢民族傳統婚禮,不同場合與情況下對古制採用不同的遵循尺度似是較好的選擇。有些已經積澱為歷代昏禮定製與人文傳統的做法,現實中也較易實現的,不妨直接沿用。比如同牢之禮採用的豚、兔與魚,皆是現實易得之物,可不必調整為其它食物。實際上,『禮』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追憶祖先曾有的生活狀態,其祭器、祭食等物,並不單純考慮是否方便與可口。幾千年,華夏新人同食同一種婚禮食物,如同清明食寒、端午食粽一樣,一以貫之的儀式中浸透了文明堅持的精神。

   而對於一些已經難以實現的禮儀程式,生搬硬套刻意為之也並非理性的做法。古禮親迎用墨車、彩車,都是馬車,而現在城市已難覓馬匹,非要弄一架馬車親迎勢必費用昂貴,鋪張浪費的禮儀也直接違背華夏昏禮的本義。所以,必要的調整和適當靈活的變通處理是合適的。

   繁複的儀節動作是華夏禮儀的一個重要特點,無論昏、冠、祭等諸禮,儀式進行中始終伴隨着參禮者相互反覆的揖、拜。按照漢民族的禮義,禮是為了表達心中的真誠與敬意,相互的動作也就是表達內心情感的必須,不可輕易減省。我們建議,復興昏禮,各個環節中涉及的禮儀動作應遵行古法儘量完整地繼承力行,當然,有些程序,因為建築格局變遷等原因也可靈活變通或減省。

   如同許多華夏禮儀一樣,華夏婚禮的演變過程中禮退俗進是相當明顯的趨勢。世俗歡樂的上升深刻改變了華夏婚禮的基本風貌,失去了禮的強有力制約,世俗歡樂難免越界。婚禮背離禮的本意,低俗胡鬧蔚然成風、鋪張浪費愈演愈烈,這已經成為一千多年來漢民族婚禮中不容忽視的文明劣質化演變現象。當代的中國人已經被沉重的婚禮負擔弄得精疲力盡,被五花八門的鬧房搞得不勝其煩,婚禮正在以庸俗和無禮消解着自身可貴的價值。

   復興華夏傳統婚禮,就是讓真正的禮儀重新滋養我們民族的心靈,讓溫潤美好的情感重新浸潤新人的幸福與愛情。寧靜、莊嚴、和諧、美麗,神聖的婚禮理應成為華夏民族最優雅動人的人生時刻。

   我們提倡一種喜慶熱鬧又莊重典雅的婚禮氛圍,反對過分的喧鬧與低俗的鬧房。

   我們提倡一種隆重繁盛又節約適度的婚禮耗費,反對大操大辦、鋪張浪費。

   我們提倡一種真誠祝福、重情輕物的祝賀方式,提倡以新人家庭自己的耗費為主,不收賓客禮金(可收一些有意義的不昂貴的紀念禮物)。賓客的真情祝福本身就是最珍貴最有價值的一份禮物。

   我們提倡新人邀請賓客見證一場神聖莊嚴的禮儀,同時適當招待賓客宴飲,而不是相反。

   我們提倡婚禮應回歸『禮』的本位,成為真正的『婚禮』,而不是婚宴、婚鬧與婚戲。

  轉一個家規中的相關的條文,僅供參考理解當時的婚禮風貌——感謝網友大鄭提供。

  浦江義門鄭氏規範——【婚】部

  婚姻是人生大事,是任何家規中都少不了的內容。鄭氏規範的第72-82條,是對婚姻禮儀的各種規定。強調婚姻『乃人道之本』,婚姻嫁娶的原則是重德不重財。這也是繼承了長期以來的家規傳統。 72、婚姻乃人道之本,親迎、醮啐、奠雁、授綏之禮,人多違之。今一去時俗之習,其儀式並遵朱文公【家禮】。 73、婚嫁必須擇溫良有家法者,不可羨富貴以虧擇配之義。其豪強逆亂,亦有惡習者,毋得與議。 74、立嘉禮莊一所,撥田一千五百畝(世遠逐增),別儲其租,令廉乾子弟掌之,專充婚嫁諸費,男女各以谷一百五十石為則。 75、娶婦須以嗣親為重,不得享賓,不得用樂,違者罰之。入門四日,婿婦同往婦家,行謁見之禮。 76、娶婦三日,婦則見於祠堂,男則拜於中堂,行受家規之禮。先拜四拜,家長以家規授之,囑其謹守勿失。復拜四拜而去。又以扁房(或作『房扁』)授之,使其揭於房闥之外,以為出入觀省。會茶而退。 77、子孫當娶時,須用同身寸制深衣一襲,巾、履各一,事後仍令自藏,以備行禮之用。 78、……(對族人再婚的限制,此處省略。) 79、女子議親須謀於眾。其或父母於幼年妄自許人者,公堂不與妝奩。 80、女適人者,若有外孫,彌月之禮,惟首生者與之,余並不許,但令人以食味尉問之。 81、甥婿初歸,除公堂依禮與之,不得別有私與,諸親並同。 82、姻家初見,當以幣帛贄,不用銀聳(或作『斝』)。他有饋者,此亦不受。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20:13 | 顯示全部樓層
六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傳統婚禮操作方案

  操作方案分為以周制為藍本的『典雅端莊』型和以唐宋明等婚禮為藍本的『歡慶熱鬧』型。

  (一)典雅端莊型昏禮儀程

圖示:寧靜而溫馨的典雅型婚禮展望圖

   【特點】儀式性強,過程不拖沓冗長,摒棄喧嚷的嬉鬧場面,婚宴強調象徵性,杜絕勸酒。莊重典雅、寧靜神聖。

   【時間】為了充分彰顯周制昏禮的儀式性和莊重典雅的特徵,正婚有必要於黃昏時舉禮。此時,新郎和新娘家宜使用蠟燭照明從而營造昏禮的氣氛(特別提示:因有較多蠟燭的使用,注意確保用火安全)。按照方案設計,新郎迎親出發後新郎父母先以一獻之禮酬賓,為了減少賓客等待新人的時間,建議主人向賓客發出的昏禮請帖,將賓客登門時間約定在新郎出發以後。

   【地點】可在家中進行,也可租用酒店、有文化氣息的公園等場合。

   【禮服】強調要突出周制婚禮服的玄纁色系,儘量符合古制。雖說是周制,但不排斥一些與整體風貌一致的後世配飾。

   新郎:婚前禮士玄端,正婚禮着大夫級別的爵弁玄端服,纁紅色的裳。白色中單,白色布襪,紅色笏頭舄或履。玄端服的服飾語言在於無文飾的端直方正,故此,建議不要在新郎禮服上用明顯的紋樣,即使用,也務必用暗紋。

   新娘:纁紅色衣緣的玄黑色絲質深衣。玄色的感覺也可用黑紗深衣配紅色中單來體現。附加蔽膝、佩玉、玄色舄。

   伴郎:士玄端。

   伴娘:袗玄(純黑色深衣),領緣袖緣為青白色紋。

   贊者:士玄端。

   雙方父母及親屬:男子可着士玄端或深衣,女子着深衣或大袖褙子。(士玄端、大夫玄端服制見第三部分圖解)。

   【交通工具】 自然可用現今的交通工具——畢竟,傳統婚禮講的是復興禮義和風貌,又不是在拍古裝電視劇。提倡節約和適度,反對組織豪華迎親車隊。

   【贄禮】 周禮婚禮贄禮用雁,雁是非常有寓意的婚禮祥物,且市場上也有售,所以,建議最好用活雁,但不反對用雁形的工藝品代替。

   【婚宴】依【宴飲禮】簡化版。在新人同牢之後舉行。同牢之前新郎父母與賓客行『一獻之禮』。

   參考: 宴飲禮方案   投壺方案

   ①分席制。賓客席分列兩縱行,主人席列於中間橫席,空出中間場地。待新人至,乃置新人同牢席於中間空場地。

   ②理想狀態是正坐(漢代的跽坐方式)但考慮到習慣問題,對於賓客可不必強求,但同牢的新人則要求正坐。

   ③賓客每人面前食案除了既定的菜餚特別置大羹玄酒(清煮豬肉和白水,所謂『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可行投壺之禮,不用酒令、遊戲等喧鬧之事。

   ④建議賓客着漢服禮服,也不必強求,不過正賓應儘量實現,主人家可為正賓事先準備好。

   【婚樂】 禮樂相和,詩樂相得益彰,可惜詩經樂如今盡遺失。然而有關研究人員正在做詩經樂的復興工作,在這裡暫且按照詩中寓意為婚禮不同儀節配置。

  婚禮配樂議/吳飛(字笑非) 撰

   周制婚禮無樂,而漢代有之。竊思擇詩之雅正而詠,亦可謂無邪矣。今人解詩失之野,古人解詩失之鑿。然則今日用詩,當主體相扣,而不謬古疏,乃能氣象嘉和,庶幾無憾。

   納采:【東門之池】【摽有梅】【關雎】【碩人】【淇奧】。親迎:醮子用【關雎】→往迎路上用【舝車】,同時新娘家用【匏有苦葉】→奠雁時用【著】→奏畢新娘出房門,新娘隨新郎上車,此時可用【桃夭】→新娘路上用【鵲巢】,此時新娘家可選【燕燕】→新娘入門時用【樛木】→合卺時用【綢繆】。見舅姑:準備時用【女曰雞鳴】,行禮用【鴛鴦】【螽斯】【麟趾】。見廟:準備時用【采苹】,行禮用祭祀音樂。

   婚禮詩經含義概覽:

   【關雎】:納采、納幣、親迎日醮子。
  【桃夭】:賀之子于歸。用於新娘隨新郎出門時,及新娘在路上。
  【樛木】:賀新郎得配嘉偶詩,新娘入門時,及婚宴上(周制無,自漢有)。
  【螽斯】:祝福多子,婚宴。
  【麟之趾】:贊仁者得貴子,婚宴。
  【鵲巢】:新娘在路上。
  【何彼襛矣】:新娘在路上(但級別較高)。
  【采苹】:廟見日行禮前。
  【摽有梅】:納采。
  【燕燕】:離別新娘之詩,可用於新娘走後新娘家演奏。但此詩之傳統解釋不適宜婚禮,詩中以勖寡人也不適合。
  【匏有苦葉】:親迎日新娘家準備時。
  【淇奧】:納采、婚宴時讚美新郎。
  【碩人】:納采、婚宴時讚美新娘。
  【女曰雞鳴】:見舅姑日行禮前。
  【着】:親迎新娘走出房門時。
  【椒聊】:婚宴上讚美新娘宜子。
  【綢繆】:合卺時。
  【東門之池】:納采。
  【伐柯】:婚宴上讚美媒人。
  【鴛鴦】:婚禮全程皆可。
  【舝車】:新郎往新娘家迎娶路上。

   如今詩經音樂復興工作尚未完成,可根據不同場合擇用恰當的古樂。

   【儀程】

   1 定婚禮:

   傳統的婚前『五禮』合而為一,即訂婚禮。

   男方家人及媒使前往女方家,或雙方家庭約定至一特定場合進行訂婚儀式。雙方的禮服分別為:男着士玄端(見第三部分玄端製圖解)。男方的贄禮為:雁一隻,玄纁色的束帛(玄色和纁色的絲綢適量,黑色和紅色絲綢亦可)、定帖。按周禮昏禮的風貌,禮物重的是象徵意義而不在經濟內容,在物質為尚的今天,我們特地於婚禮中提倡這一禮儀內涵,故此,贄見禮物儘量以寓意為重,適可而止。

   儀式依照周制婚禮『納徵』禮進行,提倡不減省拜、答拜等禮儀動作,禮辭可取其意。

   2 正婚禮:

   正婚禮是最能體現古禮婚禮風貌的部分,因為它有着鮮明的儀式性。

   ①親迎醮子:婚禮當天下午,新郎穿好禮服,在動身迎接自己的新娘前,於家中接受父親的醮子。儀節為:父親着禮服,為兒子斟一爵酒,新郎拜受,飲干。父母叮囑兒子迎親相關事宜。新郎及從者帶着雁等有象徵意義的贄禮出發。

   ②新郎出發以後,在男方家中或者婚禮現場,賀客陸續而至,由男方父母簡單酬賓,等待新人。這時並不開宴,只是由主人(一般由新郎父親擔任)向眾賓客行『一獻之禮』,由於是一對多,只用行簡化版的『一獻之禮』即可,可省去『辭洗』等內容,只剩下 『獻』『酢』『酬』三個環節。

   ③日暮四合,華燈初上,親迎隊需要準備一些燈籠、燭火等照明工具,人們只知道燭光晚宴的浪漫,卻不知道婚禮燈火有怎樣一種難以名狀的意味。當新郎的親迎車至女家適當距離時可改步行,舉燈燭至門。(此時新娘家也已用蠟燭照明)迎親車在門口等候。新娘父親(主人)穿着士玄端於門外迎接,站位是:主人東新郎西。主人先面向西兩次拜禮,新婿朝東答拜。主人揖,先入門,新郎隨後執雁進入。授雁等其它儀節如【儀禮】士昏禮親迎禮。此時,新娘早已盛裝,但要在自己的閨房中等候暫不露面,伴娘及一位女性師長在身邊陪伴。古禮中新郎要在女家家廟中舉行一個小小的儀式,算是知會妻家祖先,根據當今無宗廟的現況,可改為新郎拜問新娘家的長輩親屬。

   ④周代是典型的夫權社會,周禮中,新娘父母甚至不下階,只目送女兒遠去。隨着現代家庭結構與古迥然,當今新娘父母也可以前去婚禮現場。不過,依然少不了送女兒出閣及訓誡的儀節。新婿拜送授雁後出門,新娘及伴娘跟隨,父母在燭光中送女兒出閣,母親為女兒親手系上帨巾。(帨巾是一種蔽膝,繫於純衣禮服大帶內的腰帶上)

   ⑤新娘在燈籠、燭火簇擁映照下上車。若新郎會開車,應依照古禮為新娘親自駕車象徵性地行駛一小段距離(【儀禮】中為馬車車輪轉三圈),然後將車交給司機,自己乘坐前面的車先行一步。

   ⑥新娘到達婿家或婚禮現場的時候,新郎正在門口迎侯,對新娘揖禮,請她入內。之後每經過一門都要照此行禮。新人步入點滿新昏蠟燭的同牢禮現場。

   ⑦設席。新人剛到達時,即開始布置同牢席(食案一張、正坐用席兩張、建議席位邊再用更多蠟燭增加照明效果、烘托氣氛)於場地中央。夫在西,婦在東。寓意『陰陽交會有漸』新娘席位在北面,面南,北為上;新郎席與之相對。同牢食案設有:肉食(小豬、兔臘、魚,均分割好)、谷飯、肉醬、醬、肉汁等。侍者魚貫而入,前面幾人捧着盛食的陶盆,另外幾人分別執匕(勺)、執俎(可用俎形割肉板)緊隨其後兩邊,將俎和匕放在陶盆旁邊。贊者在侍者的幫助下布置食案。在席前放置肉醬和醬,肉醬在醬的北邊。

   ⑧沃盥入席。伴郎與伴娘交換位置,伴郎為新娘澆水盥洗,伴娘為新郎澆水盥洗。二人又分別為新娘、新郎象徵性地安排一下饌食,如打開食盒等。隨後,贊報告賓客:新人饌食安排完畢,意味着二人要開始行同牢合卺之禮。

   ⑨同牢合卺。即夫婦要共食同一牲之肉,共飲一杯之酒。新郎對新娘行揖禮,請她入席,二人對面一起坐下。

   祭:贊者把一塊肉食進授給新郎新娘,二人一起祭(即切下一小片放在侍者捧上的盞盤上);贊者進授醴酒,新郎新娘再酹灑(灑酒於盞盤)而祭。

   餕:祭後開始食用一塊肉食,只象徵性地吃三次。(如象徵性品嘗小豬肉、兔肉、魚肉,以飯、醬、肉汁等象徵性佐餐)

   酳:贊者分別給新郎新娘斟酒,請他們用酒清口安食,新人要先拜而後接受,贊答拜。

   合卺:贊者進授以紅絲線牽連的卺杯一隻(建議用象徵夫妻同甘共苦的匏瓜,也可以玉等其它材料),斟滿。新人先拜而後接受,贊答拜。新人執卺杯各自飲半杯後交換,飲干。

   ⑩撤饌成禮。新人起身,互拜。然後離開筵席轉入新房。賓客正式開宴,由新人的父母招待(參考宴飲禮方案);新婚之晚,新婿親自為新娘解去頭髮上的作為婚禮信物的纓。

   3.婚後禮

   新婚夫婦次日早晨沐浴,夫婦着士玄端及宵衣,拜問雙方父母。

   新婦攜帶一籃棗、栗為禮。新人向父母四拜。父母收下禮物,可以不答拜。新娘也在這個時候改口對公婆的稱謂。下來新婦為公婆準備早饌,服侍進食,公婆為兒媳婦斟酒作為回饋。隨後新婚夫婦拜別父母,前往新娘的家中拜問。

   若是在某一方父母已經辭世,新人則在婚禮三個月之後於家中設祭祭拜。以奠菜行禮,可依【儀禮】士昏禮新婦奠菜之儀節斟酌進行。

  (二)喜慶熱鬧型婚禮儀程

   【特點】雍容隆重,華而不俗,喜而不鬧,正如同大唐氣象和宋明風韻。

   【時間】於黃昏舉禮雖是婚禮古義,但白天進行仍然符合當今大眾習慣。具體時間可根據自己實際情況而定。

   【地點】同(一)莊重典雅型婚禮儀程

   【禮服】基本以唐宋明婚服為藍本。

   新娘:婚服可不必拘泥於實際出現較晚的紅色,唐宋的青綠色禮服也很有風韻,尤其是鈿釵襦裙禮服。新娘障面可選擇:紅色覆巾、團扇、冠飾上垂下的絛穗。

   新郎:可用深衣禮服,也可用低品官服。需要強調的是,新郎與新娘的禮服服制務必搭配得當——進賢冠絳色公服-青色深衣/鈿釵襦裙禮服;黑色袍衫、折上巾-青色深衣;青綠公服烏紗帽-真紅大袖褙子。

   親屬/賀客:着漢服常禮服、盛裝,如深衣、袍衫、褙子等。

   【交通工具】同(一),即:可用花轎,但用轎車也無可厚非,畢竟傳統婚禮的要點在傳統而非復古。

   【婚宴】不必強調分席制。新娘新郎單設同牢席於場地中間

   【儀程】

   1. 婚前禮

   ①訂婚。傳統的婚前『五禮』合而為一,即訂婚禮。儀程同(一)典雅端莊型婚禮訂昏儀程。

   訂婚儀式中的贄見禮物仍然以雁為祥物,除了雁及玄纁束帛,還有其他一些具有象徵意義的贄禮可供選擇:羊、香草、鹿,寓意祝頌;膠、漆、合歡鈴、鴛鴦、鳳凰之類象徵夫婦百年好合;蒲葦、卷柏、魚等取意各物優點美德勸勉夫婦。

   ②催妝、鋪床。

   催妝原意在『提示』女家儘快履行婚約,男家往往向女家送去一些脂粉首飾類的小禮物,實際也是雙方增進感情的一種方式;婚前幾日,女家派人至男家鋪設新房並要在床上撒上紅棗、桂圓、荔枝幹、紅綠豆等各式喜果。

   2.正婚禮

   ①新郎盛裝,在家中接受父親的醮子及母親的叮囑,開始動身去迎娶新娘。

   ②催妝。為催促新娘上轎,新郎及其親友團可施展『催妝』的本領,但反對現在較為普遍的塞錢才出門的『催妝』陋習。隨着中國當今人民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我們提倡恢復催妝詩這樣的古俗。

   ③照轎。新娘上車/轎前,女童手持鏡子向車/轎中照一下,謂之『照轎』,同時也照在新郎新娘身上,以求幸福團圓。

   ④撒谷豆。到了男方家附近,一人手執花斗,將穀物、豆子,或者代替以上二者的碎緊彩紙望門而撒。

   ⑤新娘下車/轎後雙腳不履地,履在事先鋪好的蓆子或紅地毯上,直到婚禮現場門口。

   ⑥拜堂。新娘新郎二人手執紅綢牽巾的一端進入婚禮現場。牽巾也叫『同心結』,象徵二人永結同心。二人行至堂前拜天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此處的『拜』指的是漢民族正規的『拜禮』,而非古裝電視劇中常見的鞠躬式拜天地。

   ⑦合卺同牢:儀節基本同(一),需要強調的是,合卺也即『交杯酒』,是夫妻交換杯子而飲,不是我們誤解的手臂相挽而飲。結婚證書代表着法律上的夫妻關係認可,而傳統婚禮的交杯酒相當於社會關係上的夫妻認同。

   ⑧撒帳:新郎新娘入新房後,在婚床帳中坐好,女左男右。前來參加婚禮的女賓或司儀向帳中拋灑金錢彩果,同時唱讚詞。撒帳結束後賓客即退出,剩下的儀節將屬於二人世界。

   在這裡需要說明一點:在我們的婚禮方案中反對鬧房的習俗。自從漢代始婚禮有了賀客開始,賀客與新人之間的互動性始終是個微妙的問題,而鬧房這種婚俗自從它產生開始就一直被作為陋俗批判,可以說是婚禮傳統中沉澱下來的怪味果。

   ⑨宴客:新人入新房後新郎父母設宴酬賓,一獻之禮後自由宴飲,提倡分餐正坐但也不反對會食,可用投壺、酒令、歌舞等。參考宴飲禮方案。

   ⑩解纓、結髮:新郎親自將新娘頭上的訂婚信物纓解下。侍者將一些預先從新郎頭上取下的頭髮交給新娘,讓她和自己的頭髮梳結在一起。

   ⑾卻扇:去新娘障面的儀節是漢族傳統婚禮中最有特色的亮點。雖然新郎再也不用像古時那樣忐忑地猜測新娘的模樣,但此時此刻,此情此景,即使熟悉的戀人,那蓋頭下的神秘依然讓將為人夫者怦然心動。新郎手執喜秤一隻,輕輕掀去紅雲一方……

   3.婚後禮

   新人第二日早起沐浴後,前往雙方父母家中拜問,正式確定作為兒媳、女婿的社會關係。儀程同方案(一)的婚後禮。

  (方案完)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20:16 | 顯示全部樓層
出生禮
第一部分:出生禮,生命禮儀的起始

  世界上多數民族,都有比較豐富的生命禮儀。這種生命禮儀是貫穿人的整個生命過程的。它從一個新生命的誕生開始,至生命的逝去而結束。中間經過了成長、成年、婚姻等環節,生命禮儀是生命歷程中柔軟的結點,它承接了上一段生命歷程,又開啟了新的生命前景。生命禮儀是人生的一個個驛站,對於年輕的生命來說,生命禮儀帶來的是新鮮、喜悅、興奮,如同追日的少年,登上山頂目睹太陽噴薄而出的感覺一般。憧憬在心中蕩漾,壯麗的生命前景在眼前展開。而對於成熟的生命個體,生命禮儀則象冬日暖陽般的溫暖,如同雨夜疲憊的路人歇腳的驛站。歷盡跋涉艱辛的生命個體,由年少時對生命的憧憬轉化為了感悟,回望來時之路,心中充滿着回味與感慨。但是不管是如風的少年還是沉靜的中年,或者是安詳的長者,生命禮儀都會給人們心底一份溫和的滋養,溫情的撫慰。

   經過了十月之久的長長的醞釀,嬰兒的哭聲終於終結了父母忐忑的猜想,驕傲地宣布着一個全新生命的到來。沉浸在喜悅之中的大人們為了表達對新生命的愛意、對新生命的祝福,就以各種儀式來為孩子祈福。這就是出生禮。

   華夏民族是一個禮儀文化極其發達的民族,擁有從出生禮、成年禮、婚禮、成長禮到葬禮的完整的生命禮儀體系。華夏生命禮儀飽含了華夏人文特色,有『冠』與『笄』的成年禮,有寧靜優美的『昏禮』,有莊重安詳的葬禮,出生禮也是別具特色。

   漢民族傳統的出生禮,由幾種禮儀組成,嬰兒誕生,有誕生禮;三日後,有三朝禮;出生一月,為滿月禮;出生百天,行百日禮;一周歲時,行周歲禮。這樣,對一個新生命的迎接過程,才算完成了。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20:19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二部分:傳統出生禮的主要風俗
(含誕生、三朝、滿月、百日、周歲)

  漢民族傳統的出生禮,因地域之別而具有不同的風貌和表現樣式,但總的來看,漢民族傳統的出生禮中,大都包含了誕生、三朝、滿月、百日、周歲五種主要禮儀,其具體表現形式也基本大同小異。傳統出生禮的主要風俗有:

   1 誕生禮

   ①男弄璋、女弄瓦:

   【詩經·小雅·斯干】曰:『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意思是說,如果生了男孩,就讓他睡在床上,給他穿華美的衣服,給他玩白玉璋;如果生的是女孩,就讓她睡在地上,把她包在襁褓里,給她陶製的紡錘玩。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意識非常明顯。

   ②男懸弓、女懸帨

   『子生。男子設弧於門左,女子設帨於門右。』(【禮記·內則】)若生的是男孩,則在側室門左懸弓一副;若是女孩,則在側室門右懸帨。帨,音『睡』,是女子所用的佩巾。周禮昏禮中,女子出嫁,母親也要親自為女兒繫結佩巾。顯然,弓與帨,具有鮮明的性別特徵。

   ③名子

   孩子出生後,大人為其取名,稱為『名子』。

   ④報喜

   一般是由孩子的父親赴親友家,主要是岳父母家報喜。所持喜物主要有紅雞蛋等。

   2 三朝禮

   是孩子出生三日後舉行的禮儀,主要風俗有:

   ①射天地四方

   『故男子生,桑弧蓬矢,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志於其所有事,然後敢用谷也,飯食之謂也。』(【禮記·射義】)男孩出生三天以後,父母抱其出外,用弓箭射天地四方。很明顯,這是期待男孩長大後志向高遠。對女孩子,則不行此禮。

   ②接子

   嬰兒出生三天後可以抱出來,俗稱『接子』,俗規,接子要選擇三天內的吉日,天子的太子要太牢(即三牲皆備)行禮,大夫的長子用少牢,士長的長子用一豬,庶人的長子用一豬。

   ③洗三

   又叫『洗三朝』、『洗兒』等。據記載,洗三朝在唐代即已出現,宋代已很流行。這是嬰兒出生三日後舉行的洗浴儀式。各地做法不盡相同,但基本過程大同小異:用艾熬水,給小孩洗澡。前來祝賀的親友拿銀錢、喜果之類的東西,往洗澡盆里擱,叫作『添盆』。洗婆根據親友所投物品不同,口念不同的吉祥話。如,若擱棗兒、栗子,就說『早立子兒』;若擱蓮子,就說『連生貴子』,等等。洗完後,有的還用蔥在孩子身上拍打三下,取聰(蔥)明伶俐之意。洗三時,親朋好友紛紛以紅包賀禮,主人則以糕點等款待,並留親友吃『洗三面』。

   洗後,還有一項重要儀式,稱為:落臍炙囟。即去掉新生兒的臍帶殘餘,並敷以明礬,熏炙嬰兒的囟頂,表示新生兒就此脫離了孕期,正式進入嬰兒階段。

   ④開奶

   這天產婦開始給新生兒餵奶。為了使嬰兒將來能吃苦,餵奶前在奶頭上先灑幾點黃連水,使嬰兒吃奶前先嘗到苦味。而後將糖等汁水用手指抹在嬰兒嘴上,讓嬰兒吃奶。

   ⑤拜床母

   傳說床神有男女之分,床婆貪杯,而床公好茶,所以以酒祀床母,以茶祀床公,民間在婚禮、生育、三朝、滿月等時候有拜床母的習俗,多以澆了酒的肉等為祭。

   3 滿月禮

   又叫彌月禮,小孩出生滿一月舉行,主要風俗有:

   ①滿月酒

   民間普遍流行的滿月禮風俗。此日,親朋好友帶禮物來道賀,主人設豐盛宴席款待,稱為滿月酒。

   ②剃胎髮

   滿月時,為小孩第一次剪理頭髮,稱為剃胎髮。一般是請理髮匠上門,理完後給賞錢。小孩則着新衣。

   ③移窠

   又叫移巢、滿月遊走等。民間風俗,嬰兒初生是不能隨便走動的,到了滿月時就可以了。此時,母親抱着嬰兒到別人房間中去,四處遊走,稱為移窠。

   4 百日禮

   ①穿『百家衣』

   幼兒百日,民間風俗給他穿百家衣。父母期望孩子健康成長,認為這需要托大家的福,托大家的福就要吃百家飯、穿百家衣。從各家取一塊布片,將布片拼合起來做成服裝也就成了百家衣。

   ②戴長命鎖

   長命鎖是掛在兒童脖子上的一種裝飾物,民間認為,只要佩掛上這種飾物,就能辟災去邪,『鎖』住生命。長命鎖的前身是『長命縷』。佩長命縷的習俗,最早可追溯到漢代,據【荊楚歲時記】、【風俗通】等書的記載,在漢代,每端午佳節,家家戶戶都在門楣上懸掛上五色絲繩,以避不祥。到了魏晉南北朝時,這股絲繩被移到了婦女臂上,漸成為婦女和兒童的一種臂飾。在當時,由於戰爭頻繁,加之瘟疫、災荒不斷,人民渴望平安,所以用五色彩絲編成繩索,纏繞於婦女和兒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災祛病延年。這種彩色絲繩,就被稱之為『長命縷』、也叫『長生縷』、『續命縷』、 『延年縷』、『五色縷』、『辟兵繒』、『朱索』、『百索』等。到了宋代,這種風俗,繼續存在。不僅流行在民間,還傳入宮廷,除婦女兒童之外,男子也可佩戴。每到端午節前,皇帝還親自將續命縷賞賜給近臣百宮,以便他們在節日佩戴。宋代稱這種五彩絲繩編結物為珠兒結、彩線結,其形制已較複雜。除絲繩、彩線外,還穿有珍珠等物,在當時汴京等地的街市上還有不少店鋪和市販,專門以銷售這種飾物為生。到了明代,風俗變遷,成年男女使用者日少,通常用於兒童,並成為一種兒童頸飾。

   5 周歲禮

   周歲禮最普遍的風俗就是『抓周』了。

   抓周,又叫『試兒』,『羅列盤盞於地,盛果木、飲食、官誥、筆研、筭秤等經卷針線應用之物,觀其所先拈者,以為徵兆,謂之「試蒣」。此小兒之盛禮也。』(【東京夢華錄】)小孩不經意的一抓,引起大人浮想連翩,這一風俗極為普遍,至今仍然流行於民間,還出現了專為小兒抓周時使用的套裝禮器。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20:20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三部分:傳統出生禮傳承思考

  出生禮被稱為『搖籃邊的禮儀』,世界許多民族的出生禮都與宗教密切相關,但華夏民族的誕生禮儀更多的帶有儒學和世俗的色彩。可以說,華夏傳統的出生禮,是儒家禮義與世俗生活緊密結合的產物。弄璋、懸弓等,禮義色彩濃厚,洗三、抓周等世俗風格明顯。隨着儒學的式微、世俗的擴張,和其它華夏傳統禮儀一樣,傳統出生禮在發展過程中整體上呈現俗進禮退的趨勢。儒家賦予了出生儀式類宗教色彩,莊重、優美、寓意深刻是其優點,但同時,又有宣揚男尊女卑等不良倫理的呈現;世俗將出生禮回歸生活,親切、歡樂是其所長,但同時又走向了庸俗、愚昧和膚淺。

  到了當代,社會將生命禮儀進一步異化,儀式表達的傳統意義正在被徹底顛覆,正在逐漸演變成為積累財富、養蓄人脈、編織社會網絡的工具。傳統的生命禮儀徒具空殼,一些禮儀消失了,另一些『禮儀』卻被迅速製造,婚喪嫁娶之外,喬遷、升學、入伍、升職……不愧是『禮儀之邦』的傳人,這種文明『繼承創新』的本領似乎與生俱來,可悲的是,『承』的是殘缺不全的『禮儀之邦』,『傳』的更是奇形怪狀的『利益之邦』。

  傳統出生禮已經被徹底異化,劣質的成分被無限地放大,積極、健康、優美的元素已經非常稀薄。出生禮已經成為了人際關係的騷擾者,成了讓很多人不勝其煩的負擔。真正優美的民族特色已經基本無處可尋,虛假的、庸俗的『傳統風格』卻異常頑固地被代代傳承。

  復興傳統出生禮,理應將其回歸禮儀本身,回歸為對生命的真切祝福和對為孩子的幸福祈禱,一些庸俗的社會人倫風氣,不應該繼續傳承,出生禮對人們造成情感和物質壓力也理當卸去。我們認為,出生禮不應該迫使人們去攀比金錢的多寡和禮物的貴賤,出生禮儀的耗費應遵循節約、適度、以自己家的耗費為主的原則,原則上,不宜接受他人的禮金,提倡一種真誠祝福、淡薄物質的禮儀態度。同時,出生禮應該增強禮儀成分,把握好生活歡愉的分寸,回歸華夏民族的本真和特色。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20:24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四部分:新『出生禮』操作方案

  尊重傳統,仍將出生禮劃分為誕生、三朝、滿月、百日、周歲五個階段。

  一 誕生禮

  ①男孩女孩皆行佩璋禮

  男孩女孩都是父母的寶貝,不應再以男璋女瓦的方式歧視女嬰。男孩女孩都應該配璋。具體準備方法和佩璋過程是:

  ·擇玉:

  在妻子孕期,丈夫和妻子一道,為孩子選定適合佩帶的玉飾。區別男女,可從玉器的質料、顏色、文化內涵中加以區分。玉器的人文內涵是積澱豐厚的傳統文化,在此無法詳細闡述,這一問題,應由准爸爸准媽媽一起來學習、研究,為將來的小寶寶選擇最能代表父母美好祝願的玉飾品。選定以後,由丈夫到玉器店購買,注意應選擇可以佩帶的玉飾物。

  此佩將伴隨孩子終生,建議精心選擇、適度講究其品質、造型、質量等等,當然,也不需要購買過於奢華的幾千、上萬甚至更貴的玉器。

  胎兒性別鑑定是非法行為,我們不贊成准爸爸媽媽們去鑑定寶寶的性別,因此,佩玉應準備一對。

  ·持玉:

  在妻子進入產房生產時,丈夫持一對佩玉等候。包嬰兒的襁褓上可先作一個小的掛環,以備掛玉佩之用。在丈夫忐忑地等待嬰兒降生的時間裡,丈夫手握一對溫潤的佩玉,必定感慨萬千。

  ·佩玉:

  護士將孩子抱至母嬰房間後,將襁褓置於床上,由嬰兒父親親手將佩玉掛於襁褓上。至此,佩璋禮完成。佩玉不宜過大過重,以不取下而不影響嬰兒母親哺乳為宜。每次換完尿布,將佩玉再次掛上。

  ②懸弓、懸帨禮

  ·備弓箭、備帨:

  弓箭在下面的三朝禮中還將用到。

  這裡,弓箭主要是象徵性意義而非實用意義,因此,不需要真正的大型弓箭,只需弓箭玩具或模型即可。具有弓箭的形狀,能引弓,能發射就行。

  強烈建議由丈夫在妻子孕期時,親自動手製作一套小型弓箭。大小不宜過大,如一個初生兒體長即可。不要小看了這一個親手制弓的過程,將為人父的責任感、喜悅感將油然而生。製作弓一具,箭六支。

  當然,也可以買一套玩具弓箭(不推薦)

  強烈建議由妻子在孕期時,親自動手繡一方佩巾,繡上對女兒的期待和祝願。當然,以不要過於勞累,不影響正常妊娠健康為前提。也可以買一方漂亮的富有涵義的佩巾繡品。(不推薦)

  ·持弓、持帨:

  因為現在的生產都是在醫院,所以由親人在家中等待。持弓、持帨的親人將與產房外持璋的准爸爸同樣充滿焦急、幸福地憧憬着新生命的降臨。

  ·懸弓、懸帨:

  嬰兒誕生,性別確定後,嬰兒父親通知家中等待的親人,親人將弓或帨懸於門之左或右方。我們考慮,宜懸於家中大門外,以與鄰里分享新生命誕生的喜悅。

  當然,也可以懸於醫院的母嬰房門外。

  ③名子

  ·起名:

  在妻子孕期,夫妻應為孩子起好名字。

  ·封箋:

  由丈夫用毛筆將孩子的名字(男女各取一名)莊重地寫於宣紙之上。再由妻子親手將其放入紅色信箋之中,再親手封好。

  ·命名:

  在給嬰兒初次哺乳後進行。

  嬰兒媽媽懷抱嬰兒,爸爸取來信箋,爸爸親手拆開,媽媽親手取出寫有嬰兒名字的宣紙,親口將名字告訴寶寶。

  ④報喜

  由丈夫赴岳父母家、父母家通報喜訊。宜先岳父母,再父母。應穿莊重的漢服禮服。

  到達後,先通報母子平安,再向岳父母(父母)行正式拜禮三次。

  漢民族傳統禮儀之拜禮,行禮方法是:

  直立,舉手加額如揖禮,鞠躬九十度,然後直身(這段叫鞠躬),同時手隨着再次齊眉。然後雙膝同時着地,緩緩下拜,手掌着地,額頭貼手掌上(這叫拜),然後直起上身,同時手隨着齊眉(這叫興)——然後根據禮節,平身或再拜……平身時,兩手齊眉,起身,直立後手放下。

  報喜時可根據各地風俗,帶報喜禮物。以莊重、喜慶、健康、節儉的禮物為宜。

  2 三朝禮

  ①射天地四方

  適用於男嬰,意為鼓勵其志向高遠、志在四方。

  嬰兒出生三日後,父親選擇一處距離較近的開闊地(如醫院內有面積較大的草坪更好),場地應安全、安靜、不宜有過多人。妻子和嬰兒皆穿好衣服,由丈夫陪同,孩子由丈夫抱着,到此開闊場地舉行。(涉及產後需注意的有關事項,應遵醫囑)

  丈夫取六支箭,搭弓分別向天、地、東、西、南、北各射一箭,表達父母對孩子的鼓勵、鞭策和祝福之意。

  ②洗三朝

  以中醫學驗證有效的、適合嬰兒洗浴的中草藥配方燒水,為孩子行洗三禮。

  ·洗前揖拜

  堂中置盆,嬰兒父親和前來拜訪祝賀的親友皆穿漢服,立於堂下。

  嬰兒父親向親友各行正式揖禮一次,受禮者還以頷首禮。

  揖禮:左手壓右手(女子右手壓左手),手藏在袖子裡,舉手加額,鞠躬九十度,然後起身,同時手隨着再次齊眉,然後手放下。

  頷首禮:答禮,用於受禮者對施禮者的答謝。叉手於腹部,微微的鞠躬頷首。

  ·洗兒

  盆中加洗浴用水,抱出嬰兒,由有經驗的嬰兒奶奶、外婆等為其洗浴。

  注意,親友不要向盆中投放物品,以避免不必要的衛生問題。親友觀洗浴過程,給予祝福即可。

  洗浴時應注意房內溫度,避免嬰兒着涼,洗浴過程也不宜太久,洗完即可抱回房中。其它衛生、嬰兒護理等問題,應遵醫囑。

  ·吃洗三面

  洗三朝後,主人留親友吃洗三面,加配其它適當宴席,建議不要過於鋪張浪費。

  強烈建議主人不要收受親友禮金及貴重禮物,當然,親友贈送的有意義的禮物可酌情收下。

  3 滿月禮

  ①為滿月嬰兒拍攝民族傳統服飾寫真照片。

  建議家庭親自為孩子手工製作一套嬰兒漢服,在影樓拍攝嬰兒寫真。

  ②滿月宴

  舉行豐盛而又節儉的滿月宴。邀請親朋好友分享嬰兒成長喜悅,接受親友祝福。

  提倡親朋好友不送禮金,而送價格不貴又別具深意的各種成長紀念禮物。

  主人及賓客皆應穿莊重而又喜慶的漢服禮服。

  宴會時均應注意用餐禮儀,宴會前後應有莊重禮拜。

  ③剃胎髮

  參照民間傳統風俗即可。同時注意遵醫囑,做好嬰兒護理工作。

  4 百日禮

  ①為百日嬰兒拍攝民族傳統服飾寫真照片

  如前

  ②為孩子佩長命縷

  建議佩清新優美的長命縷,當然,也可以掛長命鎖。

  長命縷屬於中國結傳統編織結藝系統,含蓄、優美、清新、活潑,宜由孩子的母親親手為其編結,佩帶。具體編結方法需要母親用心學習。

  5 周歲禮

   ①為周歲幼兒拍攝民族傳統服飾寫真照片。

   如前。

   參考照片:可愛的兒童漢服照(照片中小朋友比較大,僅作參考)

   ②周歲宴

   注意事項如滿月宴。

   ③抓周

   抓周時,父母,孩子均穿漢服,父母着禮服。

   不必買昂貴的套裝抓周玩具,家裡準備一些職業用品、玩具即可。

   抓周用品以職業分類,避免誤導和職業歧視,適當體現時代特色。如用鼠標表示IT行業等。不宜採用官印等含有不良社會理念的用品。

   抓周只是一種紀念性為主、輔以成長歡樂性的儀式,抓周結果不應過於計較和當真。無論孩子抓到了什麼,大人都應該視為孩子抓到了『成長幸福』、『開心辭典』和『美好未來』。

  (方案全文完)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20:35 | 顯示全部樓層
宴飮禮
第一部分:現行宴飲方式與華夏傳統宴飲

  1 現行宴飲方式的勾畫

   吃飯、聚餐、赴宴、party、家宴、下館子、飯局、搓一頓、FB……宴飲的名稱數不勝數。宴飲本應是一種文明交流、真誠溝通、愉悅享受的過程,但是事實上,現在的中國宴飲常常讓我們感到的是厭煩。深究其原因,當代宴飲主要存在這些問題:

   ①人情虛偽、勞心費神,感覺很『累』

   為什麼要去吃這頓飯?答案何止千種萬種。許多時候,人們是被一些理由驅使着不得不去參加一場宴飲的。主人如是,客人也如是。沉甸甸的意圖,複雜的動機,不是吃飯,而是吃罪。

   人們真的想端起那個酒杯嗎?真的想舉起那雙筷子嗎?真的想說出那些祝酒辭嗎?

   餐桌上硝煙瀰漫,那是一場人心之間的戰爭。人們相互成為地獄。

   ②奢侈豪華、鋪張浪費

   這是一個吃的國度,一個菜系比草木還要多的國度。吃的花樣、吃的技巧,吃的旁門左道,汗牛充棟不勝枚舉。只講饕餮遊戲,不問經濟耗費,『天價』早已不是新聞,浪費更是司空見慣。富人浪費窮人也浪費,撐面子充胖子,餐桌上,盡情斗奇巧,肆意競豪奢。

   ③『酒禮』三千,不見一個禮字

   勸酒的花樣何其之多,餐桌上的『規矩』五花八門。真不愧是『禮儀之邦』,可惜的是,酒禮三千,餐儀十萬,一言以蔽之,空。沒有什麼真正的禮儀文明積澱,因為禮字應出自莊重的內心。

   禮義不再,表面的禮容也無存。亂七八糟的環境,亂七八糟的服裝,亂七八糟的姿態,亂七八糟的儀程。吵吵嚷嚷、大呼小叫,猜拳行令、爛醉如泥。抽煙、吐痰、剔牙、黃段子。中國宴飲,杯盤狼籍。

   你會感到,這是一個沒有歷史和文化的國家。我們是一個沒有文明滋養和哺育的、只知吃喝鬥巧的庸俗族群。

   ④『會食』、口水、病菌

   一群人圍坐一桌,同吃一盤菜、同喝一盆湯,唾液相互攪和、病菌充分交流,這種餐飲方式已經延續了一千多年。這種不文明、不衛生的落後餐飲方式已經成為根深蒂固的習慣,人們甚至以為這就是中國的傳統,而把分餐制看成西方特有的東西。

   從分餐變為會食,是華夏文明演變過程中一種倒退,這種倒退的危害恰恰在於,我們已經不認為它是文明的倒退。

   ⑤宴飲色香俱全,唯獨沒有華夏文化滋味

   缺少真正的華夏文化風格,匱乏優美的華夏文化氛圍。不純不正的『中華文化』,似是而非的『中國特色』。『情調』成了西方宴飲炫耀的東西,一個最有情調、最懂得情調的民族,在宴飲品位與文化的比拼中一敗塗地。

   沒有什麼特色的儀式,沒有什麼原創的娛樂,宴飲文化,面目模糊。

   ⑥『樂』與『禮』的嚴重失衡。

   宴飲承載了『禮儀』和『世俗歡樂』兩種屬性,兩者本應有機協調,在不同的時間和宴飲場合此消彼長、相互融合在宴飲過程中。莊重盛大的宴會,禮儀的比重應上升,平常的家宴,禮儀的成分應下降。前者重『禮』,後者重『樂』。一個成熟的宴飲文化系統,應該是『該重禮時重禮,該重樂時重樂』。

   當代的中國宴飲,『禮』與『樂』的關係嚴重失衡,歡樂的成分無限擴張,禮的成分幾乎蕩然無存,置換禮儀的,多是『異化禮儀』與『偽禮儀』,勸酒、酗酒、罰酒、划拳、夾菜、賓主方位、菜品朝向、各地『餐桌規矩』,這些背離了華夏文化本意的偽禮儀泛濫成災,為人們津津樂道。

   2 華夏傳統宴飲的優秀文化元素

   ①宴飲之『禮』

   宴飲過程中注重『禮』的內涵,是華夏傳統宴飲的一大特點。尤其在華夏文明發展早期的周秦兩漢時代,宴飲中『禮』文化的表達格外純正。最著名的與宴飲有關的禮儀是饗禮、燕禮和鄉飲酒禮。饗禮在太廟舉行,烹太牢以飲賓客,但並不真吃真喝,牛牲『半解其體』,並不分割成小塊,獻酒爵數有一定之規。秦漢以後,饗、燕之禮很少完全照搬禮經的規定去做了,但歷朝天子宴群臣,猶有舊禮遺風,皇家常有大宴、節宴等盛大宴飲。

   鄉飲酒禮始於周代,前後延續長達三千多年。直到清朝,尊賢養老、教民王道的鄉飲酒禮仍然存在,道光23年,清政府決定將各地鄉飲酒禮的費用撥充軍餉,才被下令廢止。燕禮,天子、諸侯、士族等各階層皆行,燕,通宴,即燕饗之意。這裡主要談一談鄉飲酒禮和燕禮。

   鄉飲酒禮和燕禮,具有宴飲的形態,但其重點在於表達『禮』的內涵。換句話說,其意在『禮』而不在宴。鄉飲酒禮有一整套完整的禮儀程序,大致分為謀賓、迎賓、獻賓、樂賓、旅酬、無算爵、無算樂等環節。每個環節還細分出許多禮儀流程,比如獻賓環節又分為主人獻賓、賓酢主人、主人酬賓(合稱一獻之禮),其後還有主人獻介、介酢主人、主人獻眾賓。燕禮同樣有嚴格規整的禮儀程序,賓主一獻之後為四舉旅酬、樂賓、無算爵等。

   而這仍然只是大概的流程,具體的行禮方法非常細緻,以『獻賓』環節為例,具體的做法是:主人獻酒之前,先要下堂洗爵。賓不敢獨自在堂上安坐,那樣有役使主人之嫌,所以隨之下堂,此時主人要辭謝賓的下堂,稱為『辭降』;賓謙辭作答。洗畢,主人上堂,然後再次下堂洗手,準備斟酒,此時,賓要辭謝主人,稱為『辭洗』;主人作答後洗手。洗畢,主人拱手行禮,請賓先上堂,雙方謙讓一次後登階。上堂後,賓要拜謝主人為自己洗爵,稱為『拜洗』。主人斟滿酒,高高舉起,稱為『揚觶』,然後獻給賓,賓要先拜而後受爵,稱為『拜受』。賓接爵後,主人要『拜送』,即拜送爵。彼此拜謝時,受拜者都要稍稍後退,以示謙避。賓按照當時的禮節,要先作食前的祭祀,再將爵中的酒飲盡,此時主人要『拜既爵』。

   顯然,有如此細緻近於繁瑣的禮儀程序,鄉飲酒與燕禮的用意並不在吃喝之上。【鄉飲酒義】說:『貴賤明,隆殺辨,和樂而不流,弟長而無遺,安燕而不亂,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國矣。彼國安而天下安,故曰:「吾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著名禮學者彭林教授指出,整個鄉飲酒禮,賓客的尊卑分明;禮數的高低有別;一鄉之人快樂而不放肆;無論長幼都得到惠澤,沒有人被遺忘;安樂而有秩序。做到這五條,就足以正身安國。能做到正身安國,天下也就安定了——這就是鄉飲酒禮想要向參加者傳達的東西。鄉飲酒禮名為飲酒,其實旨在教化,尊賢、養老,這就是它在『飲酒』外形下所着力構建的社會文明之道。『明上下相尊之義』的燕禮也是如此。

   以宴飲禮儀形式承載社會文化內涵,實現社會文明和諧的追求,這就是宴飲之『禮』的可貴之處。換言之,此種宴飲,已經超越了口腹之慾和歡樂聚會的簡單層面,成為一種『有深義的吃』。

   在宴飲場合,對食具的安排人們的舉止還有其它很具體的通行的約束和要求,如【禮記·曲禮】要求,帶骨的菜餚放在左邊,切的純肉放在右邊。干的食品菜餚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湯放在靠右手方。細切的和燒烤的肉類放遠些,醋和醬類放在近處。蒸蔥等伴料放在旁邊,酒漿等飲料和羹湯放在同一方向。如果要分陳干肉、牛脯等物,則彎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大家共同吃飯時,不可只顧自己吃飽。如果和別人一起吃飯,就要檢查手的清潔。不要用手搓飯糰,不要把多餘的飯放進鍋中,不要喝得滿嘴淋漓,不要吃得噴噴作聲,不要啃骨頭,不要把咬過的魚肉又放回盤碗裡,不要把肉骨頭扔給狗。不要專據食物,也不要簸揚着熱飯,吃黍蒸的飯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圇的喝湯,也不要當着主人的面調和菜湯。不要當眾剔牙齒,也不要喝調味的肉醬。如果有客人在調和菜湯,主人就要道歉,說是烹調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醬類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說是備辦的食物不夠。濕軟的肉可以用牙齒咬斷,干肉就得用手分食。吃飯完畢,客人應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碟子交給旁邊伺侯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請客人不要勞動,然後,客人再坐下。

   當然,這些要求現在不需要照搬,但是『吃有吃相、莊重文明』的原則應當遵循。

   ②衛生、優雅的席居、正坐、分餐

   席居和正坐是漢民族良好的生活起居方式,它對文明的存在和發展利大於弊,席居和正坐對漢文明演變的影響難以盡言。席居和正坐的時代,是漢民族歷史上格外健康、英武、進取、優雅的偉大時代,是一個文明不斷上升的時代。

   分餐制是真正華夏原生的飲食方式,並非西方人的發明。我們民族的歷史上,大部分時間都是分餐而食,由分餐改為會食不過千年。我們完全可以說,分餐才是真正的、當之無愧的華夏飲食傳統,會食是民族生活方式異化後產生的偽傳統——文明倒退形成的不健康傳統。

   歷史學家們向人們描述了漢民族由分餐轉為會食的過程:

   古代中國人分餐進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面前擺着一張低矮的小食案,案上放着輕巧的食具,重而大的器具直接放在蓆子外的地上。後來說的『筵席』,正是這古老分餐制的一個寫照。【後漢書·逸民傳】記隱士梁鴻受業於太學,還鄉娶妻孟光,夫妻二人後來轉徙吳郡(今蘇州),為人幫工。梁鴻每當打工回來,孟光為他準備好食物,並將食案舉至額前,捧到丈夫面前,以示敬重。孟光的舉案齊眉,成了夫妻相敬如賓的千古佳話。又據【漢書·外戚傳】說:『許後朝皇太后,親奉案上食。』因為食案不大不重,一般只限一人使用,所以女子也能輕而易舉。

   分餐制的歷史無疑可上溯到史前時代,它經過了不少於三千年的發展過程。會食制的誕生大體是在唐代,發展到具有現代意義的會食制,經歷了一個逐漸轉變的過程。周秦漢晉時代,筵宴上分餐制之所以實行,應用小食案進食是個重要原因。

   十六國時期,頻繁的戰亂,還有居於國家統治地位民族的變更,使得中原地區自殷周以來建立的傳統習俗、生活秩序及與之緊密關聯的禮儀制度,受到了一次次強烈的衝擊。正是在這種新的歷史背景下,導致了家具發展的新趨勢,傳統的席地而坐的姿勢也隨之有了改變,常見的跪姿坐勢受到更輕鬆的垂足坐姿的衝擊,這就促進了高足坐具的使用和流行。唐代時各種各樣的高足坐具已相當流行,垂足而坐已成為標準姿勢。大約從唐代後期開始,高桌大椅的會食已十分普通,無論在宮內或是民間,都是如此。家具的改變引起了社會生活的許多變化,也直接影響了飲食方式的變化。

   中國古代的分餐制轉變為會食制,並不是一下子就轉變成了現代的這個樣子,還有一段過渡時期。過渡時期的飲食方式,又有一些鮮明的時代特點。在會食成為潮流之後,分餐方式並未完全革除,在某些場合還要偶爾出現。例如南唐畫家顧閎中的傳世名作【韓熙載夜宴圖】,就透露出了有關的信息。夜宴部分表現的不是圍繞大桌面的會食場景,還是古老的分餐制,似乎是貴族們懷古心緒的一種顯露。其實這也說明了分餐制的傳統制約力還是很強的,在會食出現後它還有一定的影響力。

   在晚唐五代之際,表面上場面熱烈的會食方式已成潮流,但那只是一種有會食氣氛的分餐制。人們雖然圍坐在一起了,但食物還是一人一份,還沒有出現後來那樣的津液交流的事實。這種以會食為名、分餐為實的飲食方式,是古代分餐制向會食制轉變過程中的一個必然發展階段。到宋代以後,真正的會食——即具有現代意義的會食才出現在餐廳里和飯館裡。

   分餐制的科學和文明已經無需贅言。2003年的SARS危機之後,人們終於承認了會食制度的不文明不衛生,國家甚至制定了餐飲行業的分餐制標準加以推行。但是,千百年形成的落後『傳統』已經積重難返,習慣的力量過於強大,會食仍然是當代中國人飲食方式的絕對主流。

   ③莊重、優美、典雅的宴樂、歌舞

   宴樂歌舞是華夏宴飲文明的驕傲,鳴響的鐘謦、悠揚的絲竹,舞動的霓裳,那是華夏禮儀之邦獨有的氣象。宴樂歌舞的最高形式就是雅樂正聲,那是始自周代的服務皇家貴族的國家級樂舞。宴樂歌舞在華夏宴飲生活中極為普遍,即使在士族的燕禮和鄉飲酒禮這樣等級不高的宴飲中都是重要的宴飲環節。在鄉飲酒『樂賓』環節中,『升歌』奏【鹿鳴】、【四牡】、【皇皇者華】,『笙奏』之曲為【南陔】、【白華】和【華黍】。『間歌』則以【魚麗】-【由庚】、【南有嘉魚】-【崇丘】、【南山有台】-【由儀】相和。【關雎】【葛覃】【卷耳】【雀巢】【采蘩】【采苹】『合樂』之後,正式的禮樂才告結束。

   不僅古代貴族宴飲時的舞蹈豐富華美,士族宴飲時且歌且舞也是常態。酒筵歌舞約有兩種,或觀賞,或參與。唐詩描寫其盛行之狀雲,『歌酒家家花處處』『紛紛醉舞踏衣裳』 。古時華夏男子常佩劍,宴飲至酒酣之時拔劍起而歌舞,亦非常流行。

   更古老的是宴飲時的屬舞,又叫以舞相屬。秦漢時期酒和舞蹈是士大夫階層中最重要的禮儀社交內容。酒席宴上『以舞相屬』,表示賓客互相敬重友好,並且含有溝通情誼的意思。『以舞相屬』的一般程序是:酒席宴中主人(也可以是賓客)起身先舞,跳至客人面前,以禮相邀,這時客人必須起身以舞回報主人的盛情。如果拒不起立,或起而不舞,舞而不旋,都算是失禮和不敬。因此在歷史上就有實因政治觀點不同,志向意趣不投,從而借『以舞相屬』,禮儀失度引發和激化矛盾的事例。東漢大文學家蔡邕因為瞧不起宦官,在太守王智為其舉行的餞行宴會上拒不起舞回報,因此得罪了宦官,被宦官在皇帝面前誣告他『謗訕朝廷』,害得蔡邕流浪江湖十多年。三國時曹魏設宴,張盤以舞屬於陶謙,陶謙不予理睬,張盤強拉陶謙起舞,陶謙舞而不旋,因此激化了二人之間的矛盾,致使陶謙棄官而走。

圖:漢畫像石中的以舞相屬

  ④投壺、流觴、酒令、羯鼓傳花——豐富多彩、健康優雅的宴飲遊戲

  宴飲亦為宴樂,有世俗歡樂性的一面。華夏先民在追求宴飲歡樂的時候,有不凡的追求。華夏傳統文化講究樂而不淫,講究分寸與中和之道,華夏宴飲中流傳最長久的宴飲遊戲,多是將歡宴之樂與風雅之趣相結合的遊戲類型。如:

  投壺。投壺本為禮,自漢代以後禮的意義下降而歡樂的成分增多,即使如此,投壺仍然是一種富有風雅之趣的宴飲遊戲活動。

圖:漢畫像石中的投壺

   流觴賦詩,無對者罰酒。本是從山野清溪的曲水流觴而來,雖移入室內少了些自然的靈氣,但仍不失酒咧詩香的良好宴飲文化品位。

   羯鼓傳花是至今仍然流行的宴飲遊戲,當然,古時傳花更為講究,常在行令時設一架鼓,令官持花在手,發令擊鼓。

   以上的宴飲遊戲,也可以歸入廣義的酒令之中,而狹義的酒令遊戲多是文字令,也是雅令的主要形態。文字令的種類非常繁多,古典文學作品中也常有描述,有研究者對這些酒令進行了概括,這裡舉幾例:

   數字詩令:背誦古詩一句、四言、五言、七言不拘。句中須含數目字,多者為佳,有一數目字者罰。

   某字詩令:如『春字詩令』。每人吟詩一句,要求『春』字在句首,合席依次輕吟,如『春宵一刻值千金』、『春城無處不飛花』。也有要求每人吟詩一句,第一人所吟之詩句必須『春』字居首,第二人所吟之句春字居二,依次而降至『春』字居第七字後,再從頭起。如『春城無處不飛花』,『新春莫誤由人意』,『卻疑春色在人家』,『草木知春不久歸』,『十二街中春色遍』,『昨夜日日典春花』,『詩家情景在新春』。

   左右離合令:據【大業拾遺記】:隋煬帝曾在宮中舉行小型宴會,行拆字之令,以『左右離合』為令格。當時沓娘侍於煬帝之側,煬帝說:『我取「沓」字,為十八日。』 沓娘還令,拆『羅』字為『四維』。煬帝回顧蕭妃說:『爾能拆「朕」字乎?不能,當醉一杯。』蕭妃從容答道:『移左畫居右,豈非「淵」字乎?』

   斷章取義令:據【遊仙窟】:唐中宗時,有一張生夜投崔女郎之舍,與五嫂、十娘共行酒令。五嫂宣令說:『賦古詩,斷章取義,惟須得情。若不愜當,罪有罰科。』十娘遂命行令:『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詩經·關雎】一章,寓求歡之意。張生還令:『南有(木寥,寥字去掉寶蓋)木,不可休息。漢有淑女,不可求思。』——以【詩經·漢廣】一章,寓欲求而無由之意。五嫂於是再還令:『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以【詩經·南山】一章,表示願作津梁,通男女之好。

   一字令:據【全唐詩】卷879:令狐楚曾邀顧非熊共飲。令狐楚知顧非熊捷辯,遂改一字令試之。令狐楚所改令云:『水裡取一鼉,岸上取一駝,將者駝,來駝者鼉,是為駝馱鼉。』共五句,句尾字同用『駝』音。顧非熊還令:『屋裡取一鴿,水裡取一蛤,將者鴿,來合者蛤,是謂鴿和蛤。』亦五句,句尾字同用『鴿』音。令狐楚聞之大奇。

   ⑤大羹、玄酒——杯箸之間的慎終追遠

   傳說黃帝升天之前,嫘祖領着一些婦女拿來了陶碗,提來了玄灑,一人一碗。黃帝站在仙台上,面向大家,舉起盛滿玄酒的陶碗,人們也都一一舉起,祝福後,一飲而盡。【禮記】中也有『玄酒以祭』的記載。古人也常用『大羹玄酒』比喻文章詩詞的淡雅古樸。大羹為何物?玄酒又是什麼酒?學者王仁湘先生在其飲食文化專著中介紹說,大羹即無味的肉羹,玄酒即清水。為什麼這兩樣平凡的東西受到華夏先民如此的重視呢?

   在崇尚禮制的周代,與飲食相關的一系列禮儀制度,是周禮的重要構成內容,正所謂『禮始諸飲食』。孔子遵禮行事,他有一句我們現在都還常常念叨的話: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講的就是一條貴族們必須遵循的食禮,是說進食時落座的蓆子要鋪平正,享用的肉菜要切割得有模有樣,不然這飯就沒有必要吃了。

   『大羹』與『玄酒』,就是周代食禮中的必備之物,是兩樣很特別的食飲。玄酒在貴族們的飲食中有很重要的意義,【禮記·禮運】說進食時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比其他好酒更受重視。又說『玄酒以祭』,是說舉行祭祀時一定少不了玄酒。在【禮記】的其他食禮條文中也提到玄酒,說玄酒要用漂亮的酒器盛裝,並說『尊有玄酒,教民不忘本也』。

   何謂『玄酒』,清水而已,以酒為名,古以水色黑,謂之『玄』。太古無酒,以水為飲,酒釀成功後,水就有了玄酒之名。周禮用清水作為祭品,表現了當時對無酒時代以水作飲料的一種追憶,並且以此作為不忘飲食本源的一種經常性措施。這祭法的施行,可能在周以前就有了很久遠的歷史,應當是產生於更早的史前時代。

   再說大羹。羹是中國古代很流行的饌品,它是將肉物菜料一鍋煮的食法,尤其是在油炒方法沒有推行的時代,人們享用的美味多半是由羹法得到的。【儀禮·士昏禮】說,大羹要放在食器中溫食,又說大羹溫而不調和五味。【周禮·天官·亨人】說,祭祀和招待賓客都要用大羹和羹。何謂『大羹』?注家以為是煮肉汁,而且是不加調味料的肉汁。用大羹作祭品,同用玄酒一樣,也是為了讓人能回憶飲食的本始,同時也是為了以質樸之物交於神明,以討得神明的歡心。招待賓客亦用大羹,則是很尊貴的饌品,而且還要放在火爐上,以便在用餐時能趁熱食之。由於大羹不調五味,熱食味道略好一些,所以須放在爐火上。考古發現過不少周代的爐形鼎器,器中可燃炭,可能就是用作溫熱大羹的,考古學家們稱它們為『溫鼎』。

   我們不知道史前人類只限於享用大羹玄酒的時代延續了多久,恐怕要以百萬年計。換句話說,人類歷程中的絕大部分時光都是在無滋無味中度過的。當以甜、酸、苦、辣、咸這五味為代表的滋味成為人類飲食的重要追求目標時,烹飪才又具有了烹調的內涵,一個新的飲食時代也就開始了。這個時代的開端並沒有導致大羹玄酒完全從飲食生活中退出,這與華夏慎終追遠的文化傳統密不可分。

   服制中以並不『方便』的衣裳制為最高等級,直至通裁袍衫時代,仍要施橫闌作闌衫,就是取其古意提示人們不忘文明傳統。大羹玄酒的意旨如出一轍,其中滋味絕非酸甜苦辣所能描繪。

   一個在餐桌上擺上大羹玄酒的民族,是一個懂得文明傳統與歷史追憶的民族。當華夏的人民厭棄羹玄的無味將其打落在地,華夏就已經不再是真正的華夏。

   ⑥茶——天、地、人間的人道、心道

   茶與酒、與宴密不可分。茶道是真正華夏原創的文明,日本茶道不過效顰之作。茶道無既定之義,若其可定義則茶道已無存。但是人人心中皆可有茶道之義,我以為,茶道無道,茶道即人道,茶道即心道。人心思茶,則茶道生。人心無茶,雖葉如海、器如山、茶經累牘,則茶道已無存。

   茶葉無需名貴,茶器不必奢華,但獻茶飲茶之間,以下事物不可或缺:

  茶葉需淨
  茶器需淨
  茶水需淨
  飲茶之人,其心亦需靜。

   羹玄、茶道,華夏宴飲最神秘微妙的結構元素。

   ⑦幾、案之間,天地之外——宴飲佳境的鋪陳造設

   宴飲環境也是文化,它展示了一個民族是不是真的熱愛生活懂得情調。宴飲環境分為本體環境和外部環境,本體環境是由桌、椅、幾、案等構成的飲食承托環境。外部環境則是房屋、溫度、天氣、季節等要素構成。

   先說本體環境。

   與席居正坐的起居方式相協調,華夏傳統宴飲長期使用幾、案等宴飲家具。每人面前一張食案,席地正坐,這就是華夏傳統宴飲最具標誌性的形態。莊重、古雅,充滿了文明古國的獨特文化氣象。
圖:各種幾、案


圖:漢代木案

圖:翹頭案

圖:戰國渦紋案

   當代中國人宴飲,多是在酒樓或家庭的宴會廳,門窗緊閉只以空調這種工業機械與外部污染重重的城市空氣做交換,大屏幕電視,卡拉OK,人聲鼎沸,壓抑、窒息、嘈雜。

   而華夏先民則要有情調得多。於山水之間設飲歡宴,盡得清風明月之韻,天人和諧之氣。也難怪古代詩人把酒臨風便得佳句,如果讓李白整天悶在KTV包廂里喝洋酒,想必他一句詩也憋不出來。除了純自然的環境,還有半自然的環境,臨江樓閣、臨水軒榭、清風涼亭……在偉大的華夏傳統建築中,先民臨風把盞,遠方山雨欲來。

   華夏傳統文化深得天人和諧之道,講究天地人三者氣韻的貫通,以宴飲文化觀之亦是如此。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微妙的現象,在華夏傳統宴飲場合,不管在哪裡,很少有掩門閉窗的。其中奧妙,難以盡言。

   即使在純室內的宴飲環境,華夏先民也絕不會隔斷與自然的聯繫,飲食佳境的造設,也是着眼於天人的溝通與和諧。【開元天寶遺事】說,唐代楊國忠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為山,周圍於宴席間。座客雖酒酣,而各有寒色,亦有挾纊者。』宴席周圍放上冰雕,造成一種十分涼爽的環境,那些身體稍弱的人甚至要穿上棉衣赴宴,可見降溫效果也是很明顯的。【杜陽雜編】提到同昌公主宴客,方法奇絕。說公主有一日在廣化里設宴,擺滿了美味佳餚,可天氣太熱,於是公主讓人取來澄水帛,以水蘸之,掛於南軒,冷得滿座人都想多穿點衣服。這澄水帛長達八九尺,像布帛一樣輕細,薄得透亮,因裡面有龍涎,所以能消暑毒。 在宋代,酒樓食肆也採用了調節溫度的措施,改善了飲食環境。據【東京夢華錄】和【夢粱錄】等書記載,不論是汴京還是臨安,酒樓食店大門有彩畫,門內設彩幕,店中插四時花卉,掛字畫,夏天增設降溫的冰盆,冬天添置取暖的火箱,使人有賓至如歸的良好感覺。

   ⑧美食、美器——華夏宴飲食具的美學意蘊

   宴飲食具也是華夏宴飲文化的獨特風景。美食與美器的諧和,是飲食美學的追求的境界。有人把華夏宴飲食具之美概括為彩陶的粗獷之美,瓷器的清雅之美,銅器的莊重之美,漆器的秀逸之美,金銀器的輝煌之美,玻璃器的亮麗之美。還有人說,漢代飲食具很好地體現了博大雄沉的藝術特徵。無論是北方地區的彩繪陶器和釉陶作品,還是南方楚人富麗空靈的木漆器,都透出秦漢時期氣吞山河,上九天究九泉的大氣風範。至於唐代的金銀器和瓷器食具,更顯示出包容萬物,有容乃大的胸襟,飲食具造型的豐富多樣與裝飾題材的包羅萬象,正是大唐盛世的真實寫照。而宋代官窯瓷器的潔淨雅致,則反映了文人士子的心態,與民間極富生活化的風格恰成對比,大俗大雅之風並行而不悖,這種時尚一直影響明清各代,但清代青花瓷器對宋風的摹擬卻是多了匠心而少些靈氣,技術上的高峰卻意味着藝術上的敗筆,這雖然是一個諷刺,卻也是藝術發展的必然。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青銅飲食具。爵、鼎、簋、觚、豆、樽、觶、匕,等等,又以鼎和爵最有代表性。鼎為炊煮具,爵為飲酒具。這些器物的造型之美,在華夏宴飲文化中留下了精彩的篇章,也構成了華夏宴飲獨特的風貌。

   ⑨碧筒飲、解語杯——饗宴歡飲的清雅韻致

   不愧是一個富有情調的東方民族,我們的先人真正地知宴、善飲。在宴飲時發明了許多富有清雅之趣的飲酒方式。學者王仁湘先生考證說,古人創造有不少雅致的飲食方法,增加許多樂趣,使人在飽腹之時精神也得到愉悅,達到和神娛腸的目的。歷代好酒者有不少飲酒的招式,不斷翻新的花樣讓人體味到酒之外的一些新滋味。

   如【因話錄】提到唐代宰相李宗閔設宴,暑月臨水為席,以荷葉為酒杯。將盛滿美酒的荷葉繫緊,然後放在人嘴邊,用筷子刺一孔飲下,如果一口喝不完則要重飲一次。荷葉為杯,以筷子刺孔而飲,還不准灑漏,否則要挨罰,挨罰者當不在少數,皆大歡喜。以荷葉為杯的飲法最早出現在曹魏時代,當時有人設宴飲酒,用荷葉為杯,以簪刺透葉柄,以柄為管吸飲,稱為『碧筒飲』,那感覺按古人的說法,是『酒味雜蓮氣,香冷勝於水』。

   蘇東坡亦好此戲,也曾戲飲荷葉酒,並有詩記其趣,言『碧筒時作象鼻彎,白酒微帶荷心苦』。宋人林洪【山家清供】將用荷葉飲酒稱之為『碧筒酒』,以為暑月泛舟,風薰日熾,暢飲碧筒,『真佳適也』。元代張羽還有【碧筒飲詩】,詩句曰:采綠誰持作羽觴,使君亭上晚樽涼。玉莖沁露心微苦,翠蓋擎雲手亦香。飲水龜藏蓮葉小,吸川鯨恨藕絲長。傾壺誤展淋郎袖,笑絕耶溪窈窕娘。

   荷葉能當酒杯,荷花也是可以作酒杯的,古人也曾有過嘗試,另有味道。陶宗儀【輟耕錄】說,有一種將酒杯放人荷花內再進飲的新奇方法,作者還親口體味過,感覺很不錯。方法是折正開荷花,置小金卮於其中,命歌姬捧以行酒。客人就歌姬手中取荷花,左手執枝,右手分開花瓣,以口就飲。陶宗儀說這荷花杯的風致又遠在碧筒之上,名之為『解語杯』。

   飲者聞到的有酒香、荷花香,清醇的感覺一定很美。唐人稱荷花為解語花,所以這裡就有了『解語杯』的雅名。解語花也是美人的代稱,美人持解語杯行酒,這也就是美人杯了。

   古人還有直接以果殼果皮作杯飲酒的,也極是雅致。林洪【山家清供】提及的香圓杯即是,說謝益齋其人雖不嗜酒,嘗有『不飲但能著醉』之句,也就是說酒不等到喝進肚裡就醉了。有時他書余琴罷,讓左右為他剖香圓作二杯,還刻上一些花紋,倒上皇帝所賜酒勸客人喝,味道清芬靄然。香圓果為長圓形,味酸不美,剖作酒杯,說它美在金玉之上,所言雅致而已。【清異錄】還提到五代後唐國君以新橘皮作『軟金杯』事,用大半個橘子皮斟酒,情趣又與荷花香圓不同。國君高興了,還拿這橘杯恩賜近傳,作為褒獎。

   ⑩豈曰無酒,與子同飲。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華夏飲宴之禮,服章是極重要的元素。飲酒禮、燕禮及各種宴飲場合,不着漢服禮服出席是不可想象的。飄逸典雅的漢服,與正坐、分餐、几案、樂舞等共同構成了一幅和諧優美的漢民族宴飲風情畫卷。
組圖:古畫中的華夏宴飲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20:42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二部分:復興華夏宴飲禮的思考

  復興華夏宴飲,其思路就是直接抽取上述華夏宴飲的優秀結構要素加以整合,同時保留現行宴飲方式中積極、可用的部分,結合實際,使我們的宴飲方式得以新生。

  新型的華夏宴飲,應實現『禮』的合理、適度復歸,剔除現行宴飲中庸俗、不健康的成分,由於禮元素的上升及禮對宴飲文化品質重要的提升作用,我們將這種復興後的宴飲方式稱為『華夏宴飲禮』。

  為什麼我們要『設計』一套宴飲方式呢?因為考察古典宴飲,沒有任何一種宴飲方式可以全盤照搬,每一種傳統宴飲,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有的過度宣揚等級觀念,有的高調鼓吹貴族意識,有的過於奢華,有的極其繁瑣,再加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形態的數千年演變,許多宴飲方式已經失去了依存的社會結構基礎,比如,鄉飲酒禮是建立在周代行政區劃分的基礎上,地方長官鄉大夫在鄉學庠(或序)中舉行的賓興賢能之禮。再如燕禮,也是家裡在卿、大夫、士等各種古代社會階層結構之上。最理想的宴飲方式多於唐代以前,但青銅製用品如鼎、豆等異常繁多,殊難實行。

  因此,照搬甚至『微調』式的繼承方式沒有必要也並不可行,如果我們還想從華夏優秀宴飲文化中繼承一點什麼的話,較大的重組和整合過程不可避免。

  需要說明的是,本方案所稱宴飲,是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可以實行的宴飲方式,不是表演性的『宮廷燕禮』『鄉飲酒禮』等傳統宴飲禮儀。

  華夏宴飲禮及宴飲方案,其思路和設計原則有:

  1 『禮』與『樂』動態消長、可伸縮的文化彈性

  我們設計了一套『禮』與『樂』並重的標準型宴飲方案。其適用場合大致為家宴、日常聚會。再此基礎上,根據不同的場合要求,進行靈活的增、減、損、益,即可成為適合該場合的宴飲方式。

  ·增加禮儀的比重,擴大規模,提升結構要素質量,即可用於節慶、慶典、盛大宴會等莊重場合。

  ·增加歡樂性的比重,簡化結構要素,即可用於一般聚飲、休閒餐飲,最簡化形態下還可用於家庭日常餐飲。

  2 禮儀前置原則

  禮儀性的程序放在宴飲的第一階段,以使宴飲者首先安心寧神態度莊重起來,定下莊重典雅的基調,然後再引入歡樂的宴飲要素,使人們能充分享受宴飲歡娛。

  3 禮法、禮器的適當引入

  為表示對華夏文明傳統的尊重和敬意,同時讓人們親身踐行謙和鄭重的華夏禮儀,標準型宴飲禮中首先進行的是經過簡化的『一獻之禮』,分為獻、酢、酬三個環節,這樣,宴飲序幕初開,人們就可以通過相互的敬酒體會人與人發自內心的相互尊敬。

  禮器主要是香爐、陶碗,陶碗中盛大羹、玄酒。

  香爐是烘托氣氛,並以祈福之用。大羹、玄酒則是追思華夏文明傳統和宴飲源流,體現對華夏文化的敬意及對華夏先民的感恩。直接繼承古時的做法加以簡化。

  4 真誠性原則

  宴飲應基於人與人發自內心的尊重和敬意,基於人際之間真誠交流的美好願望,而不是相互利用、口是心非、動機複雜。不想發起宴飲者不必勉強為主,不想赴宴者不必勉強為賓,我們謝絕一切心有旁騖者對我們提供的方案的嘗試和踐行。

  換言之,華夏宴飲禮是一種真誠、莊重、自發、自願、輕鬆、愉快的禮儀宴飲文化活動,做不到的人們不必實行。

  5 可變通原則

  方案中提供一種標準的做法,但這種做法是可以變通的。比如,宴飲標準坐姿為正坐,但是實在不習慣的話可以以各種方式變通,比如改為趺坐(盤腿坐),仍不習慣的還可以用矮凳。

  6 『不醉』原則

  我們堅決反對酗酒、過度醉酒、飲烈性酒、逼酒和被迫飲酒,提倡飲酒應完全自發、完全自願,不應有任何形式和任何程度的強迫和不自願現象。所以,本方案提倡和要求『不醉』原則,具體內容是:

  飲酒應完全自願,不能飲或不適飲者可以茶、水、飲料代替。在宴飲的各個環節,這些代替性飲品均可。當然,一獻之禮等禮儀性環節,宜用水而不是甜味飲料。

  反對飲用烈性酒。

  不提倡醉酒,提倡各人自我控制,並設主人為『監酒』,防止宴飲者醉酒。

  沾唇原則:在宴飲各個環節需要用酒時,若宴飲者不想多飲則沾唇示意即可,任何人包括主人均不應表示異議。即使在一獻之禮環節,酒令、投壺、傳花等『罰酒』環節,沾唇即可表示完成罰酒,任何人均不應提出任何異議。

  任何形式和程度的不自願、逼迫現象,都是直接嚴重違背我們復興華夏優秀宴飲文化的初衷,都是極其不應該的。

  7 莊重為主,歡樂恰如其分的原則

  反對在酒令、傳花、投壺等宴飲歡樂環節過分喧鬧,大呼小叫,反對以色情段子、庸俗笑話、低級趣味的東西做酒令取樂。新型華夏宴飲禮講究禮儀和文明,歡樂應適度和恰如其分。

  抽煙、吐痰、亂吐食物等陋習更不應出現。

  8 話題約束原則

  宴飲禮畢竟是一種禮儀,其歡樂性的一面其意也在放鬆身心、愉悅交流,所以話題應以各種莊重典雅、輕鬆愉快、具有文化內涵的話題為主,涉及利益訴求、人際矛盾、重大政治、激烈爭議、沉痛哀傷等內容的,可能影響宴飲氣氛的話題應予避免。

  9 服飾禮儀原則

  參加華夏宴飲禮,應着正式的漢服禮服或盛裝。如男子玄端、深衣、袍衫類。女子深衣、襦裙類。西裝、牛仔服、休閒服、西式晚禮服等服飾是不協調不適合的。

  10 健康、適度、節約原則

  宴飲不應鋪張浪費,過於追求奇巧。標準的方案中,每人四道菜餚(兩道涼、兩道熱),一道湯羹,之以主食(米飯或麵食等),足夠一人食用。

  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等,不應食用。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