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80|回覆: 0

[儒學動態] 傅佩榮·今日談國學 要回到先秦孔孟思想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6-12-14 19: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傅佩榮·今日談國學 要回到先秦孔孟思想

傅佩榮·今日談國學 要回到先秦孔孟思想

明太祖朱元璋討厭孟子討厭到不行

中國古代最早的夏商周都是封建制度,一個家族因爲統治了全國就封疆薦親。他如果好好做,百姓也沒有意見,會安安分分,但是,到了帝王專制時代以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情況越來越嚴重。通過【紅樓夢】所描寫的大觀園,我們就知道皇親國戚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我們在古代永遠只能是劉姥姥,進了大觀園會感到不可思議,沒想到竟會有這麼好的生活。所以,要了解中國古代的政治,就要看一本書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黃宗羲是明末清初四大學者之一,他最主要的代表作是【明儒學案】,還有一本是【明夷待訪錄】。明夷兩個字是易經里的一個卦地火明夷,意即火是光明,在地底下,大地一片漆黑。明朝末年是一片漆黑,清朝來了,黃宗羲這些人就不一定在清朝做官,因爲他是明朝人。他寫【明夷待訪錄】,意思就是天下一片漆黑,我有學問有理想,希望新的朝代有這個心胸和願望來向我請教。

書里第一篇【原君】,是要說明到底什麼是國君。黃宗羲認爲,自古以來,中國歷史上永遠只有一個壞人,叫作國君。這個話很激烈,爲什麼這麼說?因爲國君有一個原則,就是剝削天下人來養活自己一家人。皇親國戚一輩子吃喝玩樂,而老百姓就只能交稅,不管收成好不好都要交稅,以致歷代以來老百姓承受的苦難和死亡太多太多。黃宗羲在明朝末年就有這樣的進步思想,認爲至少應該回到孟子。孟子說過一句話,叫作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就因爲這一句話,明太祖朱元璋討厭孟子討厭到不行。他把孟子趕出孔廟,不讓孟子在孔廟裡接受祭祀。後來還規定,把孟子書中的某些反動言論刪掉,比如我剛才講的那一句話。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專制帝王不能允許原始儒家比如孔子、孟子真正的思想。那麼,原始的孔子、孟子有什麼思想?那個思想爲什麼跟帝王專制有矛盾?

朱熹和王陽明是兩個極端

今天講國學,如果還是按照規矩,就要照著古人念書的方式講。我們先說儒家,從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出來之後,直到公元1313年(元朝皇慶二年)恢復科舉考試,朱熹這本書就成了儒家思想的代表。到了明朝更爲嚴重,明朝的皇帝把朱熹這本【四書章句集注】當作教科書,從此之後600多年,所有中國念書人從生下來開始,想學儒家思想的,都必須讀這本書。不讀就不能考科舉,就只能永遠當老百姓。那麼要做什麼呢?就要背朱熹的註解。如果朱熹的註解是孔子、孟子真正的思想,我們沒有話說,但偏偏朱熹的註解,用了一個偷天換日的手法,表面上是註解四書,事實上是用四書註解他自己的思想,這個問題就很嚴重了。

孔子、孟子那個時代,並沒有所謂帝王的觀念。周天子的統治相對很鬆散,尤其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各國相對分立,各自過自己的生活,所以讀書人才能夠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是朱熹做註解的時候,就必須接受一個現實,叫作帝王專制。他註解的時候,很自然地就會進入到一個陷阱,什麼陷阱呢?讓老百姓存天理,去人慾。

但是存天理,去人慾這六個字,從來就沒有用在帝王身上過。你看那些帝王和大官們,他們照樣人慾很多,也覺得無所謂。老百姓就要守規矩,就要存天理去人慾,以方便帝王的統治,朱熹不知不覺地成了統治階級的幫凶。但我們也不能怪他,因爲他一生下來就在帝王專制的環境裡面,他根本不知道這個制度有什麼問題。

於是,問題來了。一般人想考科舉、想出頭,十年寒窗,就要背朱熹的註解。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明朝中葉的王陽明。王陽明爲什麼跟朱熹分道揚鑣?他18歲時把朱熹所有的書全部找來念,一直念到【大學】。【大學】一開頭提到格物致知。朱熹講格物致知時是怎麼說的?用我們現在的白話文來說,就是成就萬物的道理。好大的口氣!萬物的道理,都要去了解。格物是什麼?就是你不能只看外面,還要看裡面,要把一樣東西格開來。所以,王陽明18歲的時候,每天早上起來,就在院子裡格竹子,把竹子剖開來研究裡面的結構,這樣才能夠符合朱熹 表里精粗無不到 的要求。結果才三四天就感染風寒了,因爲起得太早,凍感冒了。他就跟他的一個姓錢的朋友說:看樣子我們做不了聖賢了,格竹子,格了三四天就感冒,如果格萬物,那還有命嗎?所以,王陽明是很有決斷力的人,知道朱熹的路走不通,那個話叫空話、大話。

但是讀書人就喜歡說大話,以表明自己特別有理想,能否做到就另當別論了。朱熹的嚮往太遙遠了,到最後,人們評價朱熹就兩個字:支離。學這個,學那個,支離破碎,根本無法統合。王陽明覺悟到朱熹的理論太支離了,變成逐物而不返,追求外物永遠不能回頭,而生命是很短暫、很可貴的,所以王陽明認爲朱熹的觀點有問題,就轉向另外一個極端陸象山,他接受了陸象山的引導。

王陽明認爲格物致知很簡單,把人的心搞定就好了。因爲每個人都有良知,良知是至善的,良知裡面有善惡的標準。其實你這一生想過日子的話,不要向外追求,而要向內,讓良知放在正確的地方。所以,格物是指把各種物質欲望設法去掉,把心放在正確的地方就夠了。不要忘記,這是【大學】這本書1500多字裡面的開頭一段。你要學朱熹,永遠不可能念完【大學】。你要學王陽明,根本不需要進大學,在家裡把心搞定就好了。這是兩個極端。

他們兩個之後,清朝很多學者開始頭腦清晰地批判,最有名的一個是顏元顏習齋,另外一個是戴震戴東原。把顏元跟戴震的書拿來看一看,就知道從宋朝一直到明朝的很多學者說的話都是不負責任的。清朝學者已經替我們做了辯證,分得很清楚,很有道理。但是很可惜的是,當時科舉考試還在,沒有人理他們。

大家只好去背朱熹的著作。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一批人,但最後受到了批評,被認爲接近禪宗。什麼書都不念,跟禪宗不是一樣嗎?禪宗最有名的六祖慧能就是文盲,何必念書呢?覺悟就好了,靠頓悟,靠慧根。這些都是走極端的。我們一般人其實都在這兩者中間,不可能研究萬物,也不可能什麼都不研究,說靠自己覺悟,很多人也覺悟不來,所以一般人都是走中間路線。

孔子不見得支持人性本善

中國真正的儒家,走的是中間路線。孔子的【論語】,開頭第一句學而時習之,學是第一個字。本來就應該學啊,但是學的時候要記得真正的好學是什麼意思。真的好學,不是每天念書,而是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行就是時間,所以儒家的思想,是一種做人處世活在世界上,怎樣做一個真正的人的思想,不是教人念書考科舉,但也不是不用念書、完全靠覺悟。

司馬遷寫【史記】,寫到【孔子世家】,他說,中國人只要談六經的,都折中於夫子,即由孔子來決定,刪【】定【】作【春秋】。孔子認爲某句話很好,就留下來,認爲某句話有問題,就刪掉了。這說明什麼?說明中國文化經過了完全由孔子思想主導的一個挑選。

孔子是了不起的天才人物,根據我們的研究,他的挑選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後代要拿來當作國家教育的材料,一當教材就有麻煩。就往往需要有標準答案,標準答案誰給的?就是當代最有學問的人。但是當代有學問的人跟孔孟真正的思想往往有落差,再加上歷代帝王專制的要求,中國學術的發展就不太理想了。所以,今日談國學,我個人認爲很簡單,就是要回到先秦孔孟的思想。

舉個例子,現在的孩子一到進幼兒園的年紀,家長就讓他背【三字經】。但是【三字經】是宋朝末年的學者編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是誰說的?是朱熹說的。第二句性相近,習相遠是誰說的?是孔子說的。哪有這種編書的方法呢?想編一本給小孩子看的蒙書,讓他接受教育、學會儒家的思想,居然把朱熹的話放在第一句,孔子說的話放在第二句。朱熹比孔子晚了1600多年。更麻煩的是,朱熹在註解【論語】的時候,公開說孔子講性相近,習相遠講錯了。朱熹認爲這兩句話是矛盾的,他的想法是有根據的。

我們知道,朱熹主張人性本善,如果主張人性本善,就必須說性相同,而不能說性相近。而孔子明明說的是性相近,說明孔子不見得支持人性本善。因爲如果真的看【論語】原文,孔子從來不認爲人性本善。很多人說,孟子有沒有講人性本善呢?很抱歉,性善兩個字雖然在【孟子】中出現過兩次,但是孟子本人從來不認爲人性本善。孟子認爲老百姓很麻煩,吃飽了穿暖了,生活很優哉,而沒有受過教育就接近禽獸,所以使契爲司徒,教老百姓五倫。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五種人與人之間適當的關係,就叫作善,所以善是要學的,要有人教的。在【論語】、【孟子】這兩本書里,善是一個行爲,善不是天生的某種本質或者本體。古代人沒有那個觀念,即一樣東西還有背後的本體,所以孟子說得很清楚,如果老百姓按照本能去生活,往往有問題。

孔子也這樣認爲,在【論語】【季氏】篇中,孔子明明說得很清楚,君子有三戒。人要當君子,對三個方面要小心。年輕時血氣未定,不要好色;壯年時血氣方剛,不要好鬥;老年時血氣都衰了,不要貪得無厭。這是孔子的話,人在不同的階段,可能好色、好鬥、貪得無厭。他怎麼會認爲人性本善呢?這太冤枉他了。

孔子的偉大在於從平凡走向不平凡

孔子、孟子的價值就在於他們完全面對人生實際的經驗,不唱高調。所以,我們今天談國學,我一向認爲首先要化解兩千多年以來帝王專制對儒家思想的扭曲。

這個扭曲以朱熹的註解作爲代表。朱熹說人性本善,但孔子、孟子沒有這個觀念。朱熹的書,問題太多了。我只舉兩點。第一,朱熹註解【論語】。孔子說得很簡單,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朱熹註解這句話,迫不及待地就說人性皆善,覺有先後。而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跟人性沒有直接關係,與人性的善惡也沒有扯在一起,但是朱熹迫不及待,一出手就亮出王牌,人性皆善,人性本善,而覺悟有先有後,這是朱熹的手法。所以,朱熹說儒家主張人性本善是他自己的想法。第二,朱熹一貫說孔子是天生的聖人,這真是天大的冤枉。孔子公開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他還說自己不是生下來就有知的,而是非常敏捷地去學習。孔子絕不是天生的聖人,他公開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有誰願意公開說自己少也賤呢?好漢不怕出身低,孔子三歲時爸爸過世了,他是媽媽帶回娘家養大的,家裡面是非常平凡、窮困的。但是有什麼關係呢?孔子的偉大就在於通過個人修煉,從平凡走向不平凡,這個超凡入聖是孔子偉大的地方。但是朱熹一定要強調孔子是天生的聖人。

說句實在話,孔子如果是天生的聖人,他的成就,我們還羨慕什麼呢?羨慕也沒用,天生的就是學不到的。這正體現了儒家真正的貢獻、對人類的啟發,孔子、孟子就是要讓人知道,人皆可以爲堯舜。然而朱熹的註解,讓人感到孔子在天上,我們一輩子也學不到。朱熹的這種話是不負責任的。怎麼會有人這樣做學問呢?而朱熹的思想居然就這樣一路下來,600多年暢行無阻,就是爲了科舉考試,以至到後來中國人都接受了朱熹的觀念,以爲人性本善。

被朱熹註解後的儒家早已面目全非

道家思想一向很少被正確理解。我在中國大陸到處上課,發現兩句老子的話最流行,第一句是上善若水,第二句是道法自然。但是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上善若水還比較容易,因爲它有若,最高的善好像水一樣。因爲水往下流,人都不喜歡居於下游的地方,但是水會向下流,水不跟別人爭,所以水最接近道,它無處不在,一切都包容。所以,從老子的話就知道所謂的道是什麼,道絕不是高高在上的,道是包容萬物的,是萬物的來源以及萬物的歸宿。

再看第二句道法自然。這個自然是什麼意思?絕不是指自然界。在老子思想里,要講自然界,他用了四個字,叫天地萬物。但是道不是天地萬物,道是什麼?道是天地萬物的來源以及歸宿,所以道是很特別的概念,無法去說它。自然這兩個字是指最原始的自跟然兩者的組合,叫作自己如此的狀態,所以,任何一樣東西,只要保持自己如此的狀態,裡面就有道,就這麼簡單。你看到一朵花,這朵花並沒有被人家拿來插在花瓶里,也沒有被扭曲,花裡面就有道。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很自由,很輕鬆,過他自己想過的生活,做真實的自己,他裡面就有道,這就叫道法自然。所以,我們今天有機會學國學,一定要有這個目標,即回到先秦。因爲後面的道家,受到道教的利用,本來面目已經看不清楚了。

古代哲學裡,只有儒家和道家是完整的哲學系統,因爲儒家的天和道家的道這兩個概念,既不是指自然界,也不是指人類,而是代表超越界,是自然界和人類最後的根源。這符合所有哲學系統對完整理念的要求。

今天的儒家,經過科舉考試的利用和朱熹的註解,早已面目全非,所以我們要回到先秦的孔孟思想,所以我寫了這本【國學與人生】。這是我來大陸講國學之後,自己的發心。

這本書有什麼特色?就是所寫的都是我個人學習的心得。我不喜歡做哲學史的介紹,九流十家每一家地介紹一下浪費時間,那個事情太多人在做了。我只選擇以儒家爲主軸,因爲中國文化本來就是以儒家爲主軸,不管儒家是否被利用,是否被扭曲,它還是主軸。然後以道家爲輔,這本書里,孔孟老莊,一樣的分量,每個人都寫了四篇,然後【大學】、【中庸】各寫一篇。前面的經典呢,從【易經】開始寫三篇,【尚書】兩篇,【詩經】兩篇。有一本書,也特別值得注意,不能忽略,就是【山海經】,又寫了一篇。古代思想有一個根源,從這個根源,出現了儒家、道家,後面再發展出現了道教,再後來佛教怎麼進入中國,在中國怎麼發展出禪宗,有什麼成果,也寫了。最後結束的時候,寫了兩個代表,一個朱熹,一個王陽明。我對他們有一定的批評,他們的優點在哪裡,缺點是什麼,我都有一個批評的立場。

這本書又不光是客觀介紹,還是我個人學習國學幾十年的心得。今天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我們不要再陷入前人所設的一些陷阱或窠臼中。即便沒有考試,我們也一定要下決心,在幾年之內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老子】、【莊子】、【易經】這七本書,完整認真地念一遍。念書在精不在多,其他國學材料、經史子集,喜歡什麼就念什麼,念不念、念多念少差別其實不大,但是如果儒家、道家沒有學會,損失很大。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