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69|回覆: 0

[文化反思] 【西遊記】的進化史·『網文』歷經千年成經典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12-14 18: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西遊記】的進化史·『網文』歷經千年成經典

【西遊記】的進化史·『網文』歷經千年成經典

西遊記】就像一個包子,不同作者想宣揚的主旨就是包子餡

西遊故事在產生後的一千多年裡,是怎麼發展變化的?首先問大家一個問題:【西遊記】到底在宣揚什麼?佛教?道教?還是其他?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知道,【西遊記】的成書過程非常複雜,它不是某一個人自己憋了很久寫出來的一本小說,而是經過幾百年、許多作者的創造累積而成,只是有一個高手做了統稿、再創作的工作。了解了這一點,就能知道【西遊記】就像一個包子,不同作者想宣揚的主旨就是包子餡,肉、白菜、香菇都拌到了一起,被包到了一個包子裡。不能因為咬一口發現有一塊香菇就說這個包子是香菇餡的。

西遊記】的故事原型,大家都知道,是唐朝的玄奘法師西行求法,這件事在唐朝就已經很有傳奇色彩。玄奘法師的經歷被記錄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和【大唐西域記》裡,這兩本書都是和尚寫的,是專業的佛教讀物,寫作的目的當然是為了宣揚佛教。值得一提的是,【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的很多內容都成為【西遊記】故事的源頭。

過了一二百年後,到了宋朝,出現了西遊故事,比如【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它和唐代流傳的玄奘求法的事跡一樣嗎?不一樣,因為唐代流傳的玄奘取經故事基本還是事實,但是宋代西遊故事裡有很多虛構的成分,神仙、妖魔鬼怪、包括孫悟空的原型猴行者、沙和尚的原型深沙神都出來了。我們目前看到的【西遊記》裡神怪的原型,就是在那時出現的。

再往後,到了元朝,又過了三百年左右,已經有了一本書名叫【西遊記】,內容講的是唐僧、孫悟空等人去西天取經。此後的【西遊記】都是在元朝【西遊記】的基礎上改編或者擴寫的。從這個時候起,西遊記的宗教性開始降低,文學性變得更強。為什麼呢?因為這本書從寺院走向了老百姓,不光和尚講,說書人也開始講了。它從佛教讀物變成了通俗的神怪小說。元末明初,朝鮮有本書叫【朴通事諺解】,就是【跟朴翻譯學韓語】,就記錄了買【唐三藏西遊記】的對話。

當時人是把【西遊記】當閒書看的,和我們今天網絡小說的地位差不多,悶的時候圖個好看,如此而已。順便說一句,這種海外的關於中國的古籍很珍貴,因為很多內容在我國的古籍里已經找不到了,但是在朝鮮、韓國、日本的古籍里還保留着,這個關於西遊記的內容就非常有價值。

來看一段元朝的【西遊記

我們來看看元朝的西遊記是什麼樣的:西域有花果山,山下有水簾洞,前有鐵板橋,橋下有萬丈澗。橋澗邊有萬個小洞,洞裡多猴,有老猴精,號齊天大聖,神通廣大,入天宮仙桃園偷蟠桃,又偷老君靈丹藥,又去王母宮偷王母繡仙衣一套,來設慶仙衣會。老君、王母具奏於玉帝,傳宣李天王引領天兵十萬及諸神將,至花果山與大聖相戰失利,巡天大力鬼上告天王,舉灌州灌江口神曰小聖二郎,可使拿獲。天王遣太子木叉與大力鬼往請二郎神,領神兵圍花果山,眾猴出戰,皆敗,大聖被執當死,觀音上請於玉帝,免死,令巨靈神押大聖前往下方去,乃於花果山石縫內納身,畫如來押字封着。使山神土地鎮守,飢食鐵丸,渴飲銅汁,待我往東土尋取經之人,經過此山,觀大聖肯隨往西天,則此時可放。其後唐太宗敕玄奘法師往西天取經,路經此山,見此猴精壓在石縫,去其佛押出之,以為徒弟,賜法名悟空,改號為孫行者。

這一段故事裡,和今天的【西遊記】對比下就能發現:第一,孫悟空住在花果山,山下有萬丈深淵,這和現在的【西遊記】差不多,現在的【西遊記】還說這個深澗通往東海龍宮。但花果山不在大海里,而是在西域,而且在唐僧去西天的必經之路上;第二,偷仙衣、設仙衣會的情節,在今天的【西遊記】被挪到了黑熊精身上,為了劇情需要,他偷的是佛衣,而且最後被分了一個箍。他的待遇跟孫悟空實際上是一樣的;第三,孫悟空在花果山被打敗後,就地被壓在山底下了,沒有去佛祖那裡。這裡的押字在今天的【西遊記》裡就是六字真言;第四,巨靈神,在這裡只是負責押送孫悟空而已,今天的【西遊記】他被編成攻打花果山的先鋒官。所以,這些內容都是為了文學性被編來編去,沒有特別深的涵義。

元朝之後,大量道教文化進入其中

在元朝的西遊記產生後,到我們今天看的【西遊記】產生前,有大量道教文化進入其中,給【西遊記】增加了很多內丹術的內容。一般認為這是全真教道教徒做的,大概發生在十四世紀到十五世紀之間。

比如孫悟空在須菩提祖師那裡學到的口訣,這是全書里唯一比較詳細的口訣,裡面的精炁神、性命、金烏、玉兔等都是典型的內丹術術語。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情節在元朝的西遊記故事裡也是沒有的,這一情節里也有很多關於內丹術的暗示,比如配詩:一點靈光徹太虛,那條拄杖亦如之。或長或短隨人用,橫豎橫排任卷舒。這首詩描寫的是人的心。靈光、那條拄杖是屢屢出現在全真七子詩詞裡的意象。馬鈺的詩一點靈光晃太虛,王重陽有詩一條拄杖名無著,節節輝輝光灼灼。偉矣虛心直又端,裡頭都是靈丹藥。一點靈光、拄杖指的都是人心,還有光明一顆摩尼珠,劍戟刀槍傷不着。也能善,也能惡,眼前善惡憑他作。摩尼珠是佛教寶珠的梵語音譯,道家稱為丹,這個詞在全真教徒的詩句里經常見。所以大化鬧天宮這段,作者實際是寫了這顆真心的無窮威力。

再比如,孫悟空和六耳獼猴打到西天雷音寺的時候,如來佛正在講經,這也是【西遊記》裡如來唯一一次具體講經:不有中有,不無中無。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為有,非無為無。非色為色,非空為空。空即是空,色即是色。無定色,色即是空。空無定空,空即是色。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為照了,始達妙音。這一段話很像佛經,但是一查就知道,這段話出自【太上洞玄靈寶升玄消災護命妙經】(下文簡稱【護命經】),是道教的經典,柳公權就寫過【護命經】。現在人不熟悉,但當時的人是非常熟悉的,所以讓如來佛講這個東西,讀者、聽眾肯定會哈哈一笑,算是一個笑點。我認為作者這樣做更主要的目的是傳達他的觀點佛和道是一體的。現在網絡上有很多解讀,認為作者這樣寫是黑佛、黑道或者是對佛道都不待見,但在明朝,在很多人看來佛、道是沒有特別明顯的邊界的,尤其是當時社會的精英階層,他們認為儒釋道三教聖人講的都是一樣的。

還有上靈山必須要從山下的玉真觀後面上來,這體現了作者認為道教的內丹術修煉到一定程度,成佛成仙都一樣。過凌雲渡時,唐僧看到了自己的屍體,這和內丹術里的出陽神拋卻軀殼一樣。唐僧上岸時,覺得自己輕輕的,原著里說相親相愛是元神、洗淨當年六六塵,其實是明確的暗示,唐僧此時已是元神狀態了。這又是道教內丹術的東西。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西遊記】,是借佛教取經故事的外殼,來講道教的東西,體現了明代三教合一的傾向。有人說【西遊記】是揚佛抑道的,實際上不是。【西遊記】確實批判了一些道士,但批判的是什麼類型呢?比如虎力大仙比丘國的國丈,他讓國王吃一千一百一十一個小兒的心肝,說是可以延年益壽。還有蜈蚣精,孫悟空說他是個提罐子燒爐火的道士,對他充滿了不屑。這些人雖然都是道士,但是他們不修內丹,修煉的都是旁門。什麼是旁門呢?在菩提祖師給孫悟空傳法的時候就已經批判過,這些旁門不重視精炁神,不重視人體內部可以自己修煉,而是靠外在的小兒心肝、金丹聖水等等。

明朝的很多書都對這種旁門有記載,簡直不忍卒讀,比如14歲女孩的月經,認為吃了之後可以延年益壽。【遵生八箋】最後面幾頁,全是這種東西。這在明朝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社會現象,很多社會精英甚至皇上都去試。所以【西遊記》裡有對這種社會現象的批判,而這並不是批判道教本身。只不過因為這種社會現象的倡導者往往是以道士的身份出現,所以在我們現代人看來,就容易以為【西遊記】是批判道教。大家要知道,任何角度的解釋都有它適用的範圍,超過這個範圍就容易不靠譜。我們解讀【西遊記】,應該是基於對歷史、文獻的分析,既不能過度,也不能忽略它的本意。

西遊記】是一個累積型的混合體

最後,我們再來看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玉皇大帝應是道教的主神,他手下有四大天王,但是四大天王原本並不是道家的神仙,而是佛教里四天王天的守護神。到了中國後,在老百姓這裡,他們既是佛教神,也是道教神,其實是變成了民俗神。哪吒也是這樣,看過我的解讀的朋友就知道,他本是佛教毗沙門天王的三太子,是佛教神。哪吒一步步從佛教神變成了道教神,然後又變成民俗神,他變化的過程跟【西遊記】非常相似。二郎神也是這樣,原型是佛教毗沙門天王的二太子獨健,後來也慢慢變成了道教神,最後變成了一個民俗神。托塔天王的原型是佛教毗沙門天王。所以,從宋代開始,佛教或者其他外來神一直在本土化,咱們的老百姓一直在把這些外面來的神和信仰變成咱們自己的東西,加入咱們自己的體系中來,這個過程到現在還沒有停止,人們的關注度也沒有停止。

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西遊記】是一個累積型的混合體,現在看到的【西遊記】是一個一體的平面,它裡面有許多朝代的元素,有的東西是元朝人加上的,有的是宋朝人加上的,有的是明朝人加上的。所以我們看【西遊記】,不應該把它當一張平面照片,而應該用立體的眼光去看,把它放到有景深的空間中來,才會更加充分地理解這本書,同時也會更加充分地理解咱們中國的文化。

有的朋友曾經問中國的文化用一句話來概括是什麼樣的?我覺得這樣問是不客觀的,因為中國文化非常複雜,很難用一句話或兩句話甚至一本書概括出來。舉個例子,【三國演義》裡的桃園結義、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實際上大概是在宋代以後受草原民族文化的影響。在歷史上,劉關張三人的兄弟情沒有後來文學作品渲染的那麼深厚,三國時候,他們三人並沒有結義。再比如【射鵰英雄傳》裡郭靖和拖雷建安答(拜把子),這個風俗實際在蒙古更興盛,到了宋元遼金時向我們的文化滲透,疊加到我們本土的結義金蘭這種文化上,就被放大了,才產生了桃園結義的橋段。【西遊記】中的玉皇大帝、如來佛,這些神實際呈現出的是他們在民間信仰中的面目,跟正統的道教和佛教還是不太一樣的。這個特點,我個人認為算是大傳統和小傳統的碰撞。大傳統是社會上層精英的傳統,小傳統是老百姓的思想,這二者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部流傳久遠、深受各年齡階層喜愛的【西遊記】。

互動環節

提問一:您怎麼看待【後西遊記】【西遊補】這些【西遊記】的續書?

李天飛:剛才說了,【西遊記】處於社會上層和下層的中間,所以在產生之後不斷被演繹,而且有兩個趨勢,一是越來越貼近大眾,比如清朝的【昇平寶筏】、民國時期的【盤絲洞】,再到現代86版電視劇【西遊記】。

還有一個趨勢是往上走,精英們也發現了【西遊記】的價值,比如【後西遊記】,主角小孫行者的名字叫孫履真,這肯定是個有學問的作者給起的,包括大顛,不了解唐代的歷史文化很難知道這個。還有文明天王,他的兵器是孔子寫【春秋】時用的筆。孔子寫【春秋】,寫到魯昭公十四年西狩時,忽然出現一隻麒麟,不料樵夫把它當作怪物打死了。孔子看見,大哭了一場,知道生不逢時,遂將這春秋之筆只寫了西狩獲麟一句,就投在地下了,故至今傳以為孔子春秋之絕筆。不料這麒麟死後,陰魂不散,托生為文明天王,這枝春秋筆因孔子投在地下無人收拾被他竊取成了兵器。這種梗,明顯是書生們編出來的,離老百姓比較遠。還有造化小兒,他就會扔圈,什麼名利、酒色財氣、貪嗔痴愛等幾個圈來套小行者,都被小行者躲過了,最後被困在好勝圈裡。這些內容更像寓言,而不是故事。寓言是為了講道理的,故事是為了看熱鬧。【後西遊記】【西遊補】這兩本書寓言的色彩特別強講道理是文人墨客擅長的,講故事他們未必能講的那麼精彩。包括今天的【悟空傳】,走的也是上行路線,所以深受小資們喜愛。

提問二:老師剛才提到了【悟空傳】,老師怎麼去看這種衍生的文學比原著更火?

李天飛:【西遊記】產生之後,就不斷有衍生的書籍。現在的【悟空傳】很火,實際上當時的【後西遊記】也很出名。用我們今天的話說,【西遊記】這個大IP出來之後,就不斷被演繹,研究這個被演繹的過程,也是學術研究的一個方向。另外,您剛才說的有關四大名著的問題,首先四大名著這個概念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而是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層面提出的。【西遊記】為什麼會成為一部經典?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我個人認為,【三國演義】是講江山的,寫了一百多個英雄,基本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水滸傳】講哥們兒義氣,寫了一百零八將,其中有三十六人是歷史上的確有的;【紅樓夢】講美人,也寫了一大堆人物;唯獨【西遊記】是一個半人歷史上真實存在的玄奘大師和一個可能存在的孫悟空,把這個故事撐起來了,可以和這麼多英雄美人相抗衡,實際體現了信仰的力量,非常了不起。

提問三:有這麼一種說法,【西遊記】是四大名著中文學水平最差的,嚴格說不應該歸在四大名著里,您怎麼看?我們現在了解【西遊記】主要是通過相關影視劇,而這些影視劇和原著有很大的差距,老師怎麼看這個問題?

李天飛:原著的問題,這個具體看讀者的想法了。原著好比是原漿,各種解讀就是勾兌的酒,包括我解讀【西遊記】,和大家看到的其他的解讀也沒有什麼本質不同,只能說我勾兌的負責任一些,沒有什麼甲醇或者其他不該放的東西。但如果真的想喝酒的話,還是得喝原汁原味兒的,這是沒什麼可講的。【西遊記】也好,【水滸傳】也好,不是說翻來覆去地看個幾千遍就一定能懂了,還是那句話,一本書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產生的,要看懂一本書,也必須去看相關的東西。可能你看完【西遊記】之後,覺得看不懂什麼,但是你去看一下【道德經】,去看下全真七子的文集,或者再去看一下【大慈恩寺法師傳】、【大唐西域記】,看一下明朝一些文人的文集、元朝【西遊記】雜劇,這些東西看上去跟【西遊記】好像沒有任何關係,但實際上卻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中國的傳統文化就像一張網,【西遊記】、【水滸傳】只是其中一個點,把這個點提起來,必然會引起其他點的震動,只不過有的點震動得早,有的點震動得晚,波傳過去的慢,但從一個點出發,都可以彎彎曲曲走到別的點去。

舉個例子,一說人參果,馬上就可以聯繫到【述異記》裡的西方神樹、西王母、上古神話、【穆天子傳】,但是想從一個點到達另一個點,不是讀一本書就能做到的,必須要廣泛閱讀,才能在腦中形成傳統文化的一張網。現在許多朋友對傳統文化陌生,就是因為他的腦中沒有形成一張網,而是一個個點。這就像捕獵,網越大、越密,捕到的獵物才越多。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