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52|回覆: 0

[國學觀點] 大家手筆中華文明的主要特點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27 09: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文明形成了如下一些主要特點。

一脈相承,階段明顯。中華文明是一脈相承、連續發展的,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某一階段的能量耗盡了就會起變化,變化了血脈就暢通,再接着生長、發展,如此螺旋式上升,使中華文明生命力不絕、延續至今,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中華文明的發展雖有階段性,但沒有間斷和轉移。我們今天還能讀懂數千年前的文獻資料,古代經書上的格言警句還活躍在我們的日常用語中。在歷史演化中,中華文明的中心有過多次遷移,但整個歷史都上演在歐亞大陸東部這塊廣袤的大地上。我們居住的村舍下面,也許就是某個王朝宮殿的遺址;我們無論走到哪裡,都有一種揮不去、抹不掉的深沉歷史感。今天貧窮落後的地方,歷史上也許一度鼎盛。一塊石碑、一棵古樹、一座山峰、一條河流,往往是歷史的見證,仍有故事在民間流傳,彰顯着深厚的文化積澱。生於斯、長於斯的中華兒女,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生活實踐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傳承着中華文明,並不斷賦予其新鮮氣息。

逐漸累積,遺產豐富。中華文明不曾間斷,主要靠文明不斷累積。這種累積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文字記載而形成的大量書面文獻資料;二是眾多的實物,包括器物、遺蹟、遺址等。前者如歷史文獻,數千年文明連續不斷地記錄在史籍中,僅正史就有25部之多,還有【通典】【文獻通考】【通志】等大量的『政書』以及野史、筆記等。中華文明就在這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中保存着,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本身就是一種高度發達的文明現象。後者如考古資料,20世紀以來的大量考古發現,使中華文明尤其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有了越來越清晰和確切的實物證明,這是十分了不起的。除此之外,還有口口相傳的文化傳統、各地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等等。

『統』『興』為常,『裂』『衰』為異。中華文明在統一與分裂、興盛與衰落中交替演進,但以統一和興盛為常態,以分裂和衰落為變態。有學者統計,自夏朝以後的約4000年間,分裂時間總計為1200餘年,而統一時間則為2700多年。即使在分裂時代,分裂政權大都不甘於偏安一隅,而是把追求統一作為最重要的奮鬥目標。一般來說,統一與興盛大致合拍,分裂與衰落基本同步。夏商周三代,尤其是西周,文明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崩壞,諸侯坐大,政權下移,社會動盪。同時,新的因素也在生長,周邊文明的新鮮血液不斷注入中原文明。至秦漢,我國實現了更高層次的統一。秦代首創了大一統模式,以後各朝代對這一模式不斷進行補充、修復和完善。漢王朝大氣磅礴,實現了疆土、經濟、政治乃至思想的大一統,顯示了朝氣蓬勃的氣象。從此,大一統意識在中華民族心中根深蒂固,中華文明的興衰也就隨着統一與分裂的交替而不斷交替。

適度開放,兼容並包。中華文明一經形成,就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能夠在開放中吸收異質文明、在包容中消化異質文明、在多元融會中更新自身。縱觀中華文明發展歷程,並不是沒有閉關鎖國、夜郎自大的時候,但總體上呈現開放態勢。這種開放不像古希臘文明和近代西班牙、葡萄牙、大英帝國那樣是全天候的開放。那種全天候的開放往往伴隨着對外擴張,結果是發生大變異,分化、瓦解、衰落乃至毀滅。中華文明的開放是在保證自我生命機體存活基礎上的適度開放,只要對自身不構成傷害,都能兼收並蓄。有所堅守而又通達,這是中華文明形態雖變而生命恆久的重要原因。在中華思想文化發展史上,無論宗派流派如何眾多歧異,都能經過一代又一代思想家的努力,兼綜和合、融會貫通,最終形成同中有異、異中有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統一的思想文化體系,化為推動中國歷史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