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56|回覆: 1

[樂論] 中國樂器的當代生命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9-24 06: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60923_018

20160923_018

圖爲海北友松【瀟湘八景】之一【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琴曲【平沙落雁】之解題謂『藉鴻鵠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禪畫亦常以『瀟湘八景』爲題,寫物外山川。在中國,藝術正直映胸中秋壑、生命情性乃至大道修行,離此即被視爲『致遠恐泥』的『技。

20160923_019

20160923_019

從琴與高士、琵琶與俠客、笛與書生、箏與兒女、胡琴與常民生命性的相行相契入手,此種連接根柢地映照出中國人在音樂乃至生命上不同於西方人的一種態度。

    不同樂器的近現代發展

談民族樂器的發展,雖可從諸方切入,但『樂爲心聲』,中國藝術原強調與生命觀照的相連,中國樂器在歷史中完成的生命性又如此之強,因此,若不能在生命性上有所回歸、發展,就可能導致自家立腳處的喪失。可坦白說,能於此返觀者並不多。但雖不多,不同樂器在應對時潮時,因於不同的生命性及樂器特質,也自映現出彼此的不同。而就此:

古琴是高士,既與世間較無涉,乃更能自外於世間之變換;既關聯於美學核心,自然不隨一時之變而轉;既是文人情性,所抒總乃胸中之氣,也必然與其他的美學生活如詩、茶等相關;既無以也不須納入樂隊,更無所謂與時俱進。也因此,琴在近世,從嚴格意義講,談不上有什麼創作。

琵琶是俠者,它有其行走於江湖、呼應人間的性格,但因個性強烈,所以對應時變的能力及主體性仍強,琵琶的當代創作在質與量上皆可觀。其間,雖有走向歌謠化的傾向,但深厚的傳承既在,特質乃仍顯著,從人生情境、生命角色而言,亦仍具江湖本色。只是因歌謠化多了點柔軟,因舞台性多了些表演,少了那份直抒本心的清朗或開闔大度的暢然。

而笛呢?近代的發展既重建了它獨奏之風貌,更遙續了唐笛詩之韻致。

笛樂器的改革緣於笛音域及轉調上的局限,雖做過許多嘗試,例如在按孔上加鍵等等,卻都因笛音色以及簡單結構下氣指唇舌乃更好應用的原因,它仍回到了『一管寫清音』的原點,也仍道器相應。

不過,一九九〇年代後的笛樂也因大樂隊的協奏與現代音樂(新潮音樂)的趨勢,主要著眼於各項表演的開拓,韻致乃迅速流失,其書生、文人的生命形象漸淡,多的是舞台炫技的角色,相較於前期,反無法留下深契人心的作品。

相較於琴/高士、琵琶/俠客、笛/書生的素具或仍具主體,箏/兒女的當代發展就大大不同。箏五聲音階定弦面對西方音樂七聲乃至十二音列、自由轉調的威脅,顯得更爲無力,再加以文人屬性原淡,面對文化變遷,乃特別隨勢而爲,就恐追之不及,其發展因此與傳統形成了一定斷層。

斷層首先出現在表現手法上,其次也緣於樂器型制的變化:由十六弦變成二十一弦後,箏共鳴箱大,箏弦相對須粗,乃使得行韻難用,使箏原先清亮『玉柱冷冷對寒雪』之韻不見。

新派箏與傳統箏在一定程度上像是兩種樂器,箏的傳統,以及雖以民間生活角色出現卻仍隱然遙續古典的部分又常被通俗歌謠似的制式風格或實驗性、舞台性的新作取代。從文化特質、美學傳統看,有心人都不能不正視這種異化。

胡琴的發展在當代最爲顯著,由『地本庸微』到管領風騷,從戲曲伴奏到技巧華彩的獨奏、開闔出入的協奏,使它由常民走向殿堂,但其中『極盡技巧之能事』既成流行,與常民之自然、日常乃成兩極,作爲要角的二胡其柔美委婉、一唱三嘆的韻致尤多流失,亦難免於失卻自家特質之譏。

    雅俗與流變

這種不一的變化,一般總以爲緣於樂器不同特質,及當代人不同觀照,但更與樂器在歷史中完成的生命性有關,而在此,『雅俗屬性』就是其中的一個關鍵。在中國,雅俗之爭是觀照文化變遷的一個重要坐標。變遷通常來自中外接觸,如漢唐,變遷也來自社會結構的改變,如雅樂、鄭聲之爭及宋的民間經濟導致戲曲的興起,但無論哪種,其發動或變化總先來自俗文化。

俗文化,貼近生活,它不直指那文化中不變的宇宙觀與生命觀,所以既易於接觸新事物,也無包袱非得排斥新事物,漢文化的人間性原極強,隨生活而變更屬當然。

雅文化不同,它既直指那文化中不變的宇宙觀與生命觀,又牽涉統治的皇室官家與擁有詮釋權的文人,要變就不容易。面臨文化變遷,雅文化總扮演著捍衛傳統的角色,而它的拒變捍衛既使俗之變不致完全逐勢而爲,外來文化乃無法逕自泰山壓頂,其進入遂非得一定程度地本土化不可。

琴的不變,箏、胡琴的大變,正緣於這雅俗屬性的不同。然而,文化雖有此雅俗之分,文化變遷的發動雖總從俗文化開始,但在傳統俗文化迅速被侵蝕取代時,雅文化則不僅扮演捍衛自身的角色,且還因認同的親疏,唇齒的相依,乃也將俗文化納入捍衛範圍之內。由此,部分俗文化經由篩選也逐漸去蕪存菁地被納爲雅文化的一環,而外來文化與原有其他俗文化的結合則成爲新一代的俗文化。

這種變遷模式適用於歷史中的許多事物,也可以之來觀箏樂及胡琴音樂。

許多原來流傳於民間的箏樂,就因這一波的變化而被有心人納爲古典。可惜的是,這古典仍無力成爲當代發展的參照。而所以如此,固因於這些樂曲的豐厚度,但更關鍵的,還在於當事者是否能以更文化性、更生命性的態度,來因應變遷。

箏如此,胡琴也一樣,民間戲曲胡琴的種種不該被視爲粗陋過時,反須在此觀照它特質之所在,由此使胡琴的發展在傳統與當代間能得兼,對接乃至融合。

    生命美學的回歸

中國樂器之具生命性乃因於中國的文化美學,但生命性的完成則更直接指涉中國的生命美學。

所謂生命美學,意指藝術總須關聯於某種生命境界、生命情性的抒發與完成。

以琴爲例,它是高士,這生命的境界就直指脫塵高潔。所以琴樂最忌媚俗,文人書畫舉『寧拙毋巧,寧丑毋媚』,用於古琴最爲恰當,不僅不能媚俗,甚至忌諱有表演性,因這時就有做作媚俗的成分在。

談表演性,舞台的誇張不必講,曲子處理也一樣,在【流水】這首名曲中有知名的『七十二滾拂』,於此做出連綿不斷的流水聲,也有重複的音型就如流水擊石、如船夫划槳般,許多琴家因怕淪爲平板,遂在音量速度上大作文章,反流於俗,而一代琴家管平湖卻平穩自然地寫出這兩段,卻益見大氣。

益見大氣是因如此才『逝者如斯,不舍晝夜』,才『花自飄零水自流』,中國人說體得大化,是『四時行焉,萬物育焉』,到此,人才不會以己意而犯大道。

不犯大道,就得溶入大化,體得春日花開,秋夜月明,才知人多造作顛倒,才知人只是自然之一環,而所謂的脫塵高潔正在溶入大化,非自以爲有異於常人之高雅處。

於是,琴不僅不能俗,連自認高雅,都是障礙!高士是融入自然,體得春秋,超於物外。在此,生命須有山林之氣,丘壑須是靜觀而得。

同樣,琵琶是俠者,以它的表達幅度,出入雅俗,直捷大氣就必是個基底,媚俗做作依然不許,即便是如今以透明的音色、變化的指法彈出人生的浪漫,也將它彈小了。

高士的人生觀照從自然靜觀而得,俠者的境界則在現前當爲中承擔,這生命的大氣不能拖泥帶水,明朗直捷是人生化繁爲簡的一種境界,只有立於這個基點,才能相應它多變多元的角色而不致失足,所以說,『獨坐大雄』才是琵琶的本色。

笛是書生,帶有文人氣,風流俊逸、悠遠瀟灑是它生命的特質,一樣忌諱賣弄,花指繁弦會使琴失真,琵琶做小,笛的賣弄更如市井,更似難登大雅、班門弄斧之小技,而相對於琴的山林氣,琵琶的江湖行,笛則需有書劍香,書是本,劍是笛清越的音色所致,否則就軟了。

箏是兒女,這裡可以有幽微,有淡雅,有質樸,吟猱按放正是它的功夫,它花指繁弦的副作用較琵琶大,人與人間的情感才是它的根本,生命境界在此體現的是溫潤體貼。

胡琴是常民的謳歌,可以激越,可以憂傷,卻必得自然,這自然來自生活,胡琴當然有【二泉映月】【漢宮秋月】【草原上】等意境深遠的樂曲,但這自然直抒卻是原點,在境界開闊後,可躍入歷史大化的感嘆,但卻永遠有那最直接的情感,坦白說,談境界提升,絲、竹、肉中,肉最缺乏,但能得兼,就是生活中的道。

    人器、道器的合一

儘管,在上述樂器的生命性中,有些價值、有些面相在傳統是更被拈提的,如琴,它有獨特的地位,琴曲、琴論沛然大觀,歷史中,形上形下一體通透,直指生命的完成,而此完成又是中國天人合一思想的具現。然而,即便如此,中國音樂、中國生命卻不能以此即足,這一來因中國歷史文化廣袤綿延,只以一器,難擁全體,二來更因中國的道並不只在這核心中才得顯現。

『道在屎溺』是莊子的拈提,『道在日常功用間』更是禪家的標舉,真正的道要滲於萬般事物、沁於行住坐臥,若能由此觀照,諸方皆可入道。

以琵琶而論,其直捷凝練,開闊大氣,相較於琴的清微淡遠,其實更帶有『當下即是』的禪家風格,能在此不惑於琵琶指法的花指繁弦,就如繁華轉身般,反更能照見藝術或道的本然,以此切入,於生命境界之完成,與琴相比,就另有一番風光。

以笛而言,其清越暢然,映現的恰是吹管樂器的開闊性,自有一股生命舒朗清新之氣。

同樣,即便是箏,如能娓娓道來,聲韻兼備,就能顯現一種淡雅雍容的氣度。

而胡琴,就如我們面對【二泉映月】般,以其器情深,若能更有超越,就扣合著中國文化不離世間的原點,在此乃『極高明而道中庸』。

原來,生命境界固必乃久乃大,固必清朗容物,但其具體樣態原可有別,原可有不同生命情性的開展。

所以有山林之思者入琴,具兩刃相交氣慨者會琵琶,有文人之氣的擇竹笛,富綿綿情思者觀照箏,於生活謳歌的選胡琴,而此諸種選擇,固系以人擇器,實亦以器擇人,人器在此相互影響,所以:

彈琴若失,則酸腐嚴肅,過度幽微,生命乃滯於內而無以開展,能免於此病,琴人就松沉從容,淡定大氣。

彈琵琶若失,就花指炫技,江湖賣藝,不失於此,琵琶家生命就開闔大度,清朗直捷。

同樣,吹笛者若失,既短笛無腔,其人就小,反之生命就清越悠遠,文采逸發。

箏若故顯其大,反常東施效顰,拘其小,則小家瑣碎,能不如此,就內外兼備,親切怡人,得兼溫婉與暢然,生命亦大。

同樣,拉胡琴,若陷其中,情感即耽溺黏膩,不如此,則一唱三嘆,生命的感懷就深。

總之,歷史樂器原有其一定之生命性,執此器者亦必就此生命性觀其長短,於器乃得有成,於人就能相應。

到此,人器合一,道器合一,才真是道藝一體的體現。而中國音樂雖大,從此人器、道器之相接處契入,正如禪門依學人情性舉公案鍛鍊般,一超直入,亦必可期!

(本文摘自【宛然如真:中國樂器的生命性】,林谷芳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3月第一版,定價:78.00元)

知秋 發表於 2020-7-28 17:44 手機頻道 | 顯示全部樓層
生命境界固必乃久乃大,固必清朗容物,但其具體樣態原可有別,原可有不同生命情性的開展。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