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64|回覆: 0

[儒家學說] 尼山腳下講儒學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9-19 08: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者:趙法生

尼山聖源書院位於尼山腳下,離孔子誕生的夫子洞只有八百米。書院被北東野村、夫子洞村、周莊等村莊環抱,雞犬之聲相聞,沉浸在濃郁的鄉土氛圍之中。這裏是儒家文化的源頭。但是,在國學教育中斷一百年之後,聖地尼山的百姓對於孔夫子的教誨已經相當隔膜。

聖人故裏倫理狀況堪憂。一位村支書告訴我們,如果老人還能下地幹活,境況還過得去。一旦失去勞動能力,就會被看成是家庭包袱。村裏一些人先富起來了,卻不願意給自己的老父親繳納每年區區數十元的醫療基金費用。看來,新農村建設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重建被破壞的鄉村文化生態,重塑那裏的人生價值和教化體系,才是建設新農村的當務之急。尼山聖源書院的學者們決定,重建鄉村儒學的探索就從孝道入手,就從尼山這個儒家文化的發源地開始。

兩場孝道課下來,村民反應熱烈。第一次講座就有幾個老人落淚,他們回到家裏還傷心不已。婦女們聽了課,內心受到了震動,第二次講座又抱着孩子來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她們想讓孩子也受受教育,將來好孝順自己。來聽課的孩子們有一道作業:每天要幫助長輩做一件事。孩子們一個比一個積極,有的飯前給爺爺奶奶搬凳子,有的給爺爺奶奶疊被子,一年級小朋友龐傳奇的奶奶有腿疾,他年齡小還不會疊被子,就每天給奶奶端便盆。

在孔子的出生地,孝文化的生命力又一次開始煥發了。

尼山腳下講儒學

尼山腳下講儒學

尼山腳下講儒學

尼山腳下講儒學

尼山聖源書院鄉村儒學講堂

尼山腳下講儒學

尼山腳下講儒學

兒童國樂團行禮


通過講課,鄉親們對【弟子規】的人生道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八十二歲的龐德貞老人心臟不好,但他堅持每次都來聽講。他從沒有上過學,但靠自學識了幾十個字,卻堅持將【弟子規】的開頭一段背了下來。不少老人帶着孫子孫女來聽。有的老人拿了自己的課本還多要幾本送給在城裏讀中學的孫子孫女。【弟子規】,這本傳統蒙學教材,本來是教孩子如何孝敬尊重長輩的,現在,它卻成了孫子和爺爺們共同使用的教材。

為了檢驗學習成績,學者們組織了一次學習【弟子規】村民有獎背誦比賽,村民們參與的熱情超出預料。當天,村民們紛紛放下鋤頭來到書院。二百多人的教室早已座無虛席,卻還不斷有人走進來。比賽分為老年組、中年組和少年組,參加者從四歲的孩子到八十五歲的老人。村裏的青年人大多外出打工去了,所以唯獨沒有設立青年組。一對剛結婚不久的青年夫婦主動要求上台合背【弟子規】,流暢的背誦引起了鄉親們的陣陣掌聲。

在頒發學習積極分子獎時,發生了一個小插曲。主持人念了五個積極分子的名字,結果上來六個人領獎,原來村裏兩個大娘的名字是重的。當時教室裏擠滿了人,加之獎品尚有餘數,混亂之中六個人都領了獎。可是,活動結束之後,村民們不幹了。原來,這兩位重名的大娘,一位確實是孝道模範,另一位碰巧卻是出了名的不孝:不但不贍養公婆,甚至連自己的公爹去世都不出來送殯。村民們紛紛質問,這樣的人怎麼也成了模範?要求學者們將獎品收回。學者們經過商量,最終沒有將錯發的獎品收回,希望這個錯發的獎品能夠歪打正着,敲開一個不孝媳婦的心靈。

參加聽課的村民逐漸增多,從開始的數十人到一兩百人,範圍也從一個村子逐漸輻射到周圍幾個村子。聽課的村民中,有兩個腿腳不好的中老年人經常拄着拐杖參加聽講,那個眼睛快要失明的老鄉每次都摸索着來到教室,並且跟着老師大聲唱起孝道歌曲。這感人的情景恰被來訪的牟宗三先生弟子、台灣佛光大學謝大寧教授看在眼裏。謝先生熱淚盈眶地說,我仿佛看到了陽明後學儒學會講的盛況再現。

尼山鄉村儒學建設的推動力量是一個默默奉獻的學者義工群體。他們走村串戶,意在重建現代鄉村的儒學傳播體系。這種體系不同於辛亥之後梁漱溟等人的鄉村建設實驗,因為那時的鄉村,處於解體之中傳統宗法組織,其基本功能猶存。新建的鄉村儒學傳播組織必須是內生性、自發性、開放性和制度化的,當這樣一種內生性的儒學組織最終在鄉村成長起來的時候,就是鄉村儒學建設結出階段性果實的時候。

一年多來,牟鍾鑒、王殿卿、劉示範、張踐、顏炳罡、趙法生、陳洪夫等學者先後進村,每月給村民開設兩次儒學課,即使農忙時節也儘量不間斷,形成了固定的講堂制度。學者們不但分文不取,而且自掏腰包為村民印製課本和發放獎品。學者們依託書院組建了專業性的鄉村儒學推廣組織,招聘義工作為傳播儒學的骨幹隊伍,發起鄉村儒學建設基金以解決資金問題。為了真正使得鄉村儒學成為農民自己的事情,將參與學習的鄉親們分成學習小組,發揮組長和積極分子的作用,並開展不同小組之間的學習競賽,以增強村民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他們還在計劃組建新鄉約以解決鄉村的自我約束和自我發展問題。

為了配合儒學教育,村裏設立了傳統文化宣傳欄,牆壁上寫上了修身齊家的格言。村裏的大喇叭每天都播放【弟子規】與音樂光盤。整個村子沉浸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之中。學者們還試點辦起了老年互助組社,並給生活困難的老人發放生活補助。此外,鄉村儒學講堂還針對當地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病人不斷增多的現實,從省城濟南請來專家義務講解防止三高知識並現場義診,又請來教育專家為家長講解如何在現代社會教育好孩子。


一年來的鄉村建設完全改變了村子的風氣。原先婆媳紛爭是村裏的家常便飯,有的媳婦光天化日之下在大街上打婆婆耳光,這樣的現象現在已經沒有了,代之而起的是孝敬老人的風氣。酒後罵街曾是村子的一大風景,開展儒學教育以後,這一奇特風景不知不覺消失了。以鄰為壑亂倒垃圾的少了,人們寧願往前走幾步將垃圾倒進坑裏。村裏孝親模範越來越多,東野村56歲的孔慶珍下地勞動時不慎把腰摔傷了,住院期間兒媳婦一直伺候在床前,端屎端尿,病友們都以為是她的閨女。村民龐令英有個82歲的叔叔,是個孤寡老人,衣食住行全靠她,今年秋後她就給叔叔買好了保暖內衣,冬天叔叔的心臟病犯了,她又陪老人到縣醫院治病,老人說,我這個侄女比親女兒還親。助人為樂成為村民的新風尚。今年1月3日,一位美籍華人田教授到書院參觀,看到很多農民正在趕集,便問書院門口附近餐館的老闆馮寶清,這裏到集市有多遠,他從未看過中國鄉下的集市是什麼樣子。看到這位先生行動有些不便,鄉下又沒有出租車或者公交車,馮寶清便主動用自己的三輪車將他送到十公裏外的集市,並且按照約好的時間於一小時後回來接他。田先生拿出錢給他,這位村民分文不收,因為他也是鄉村儒學的熱心聽眾。田先生十分感激,逢人便說孔子老家的人好。

一年的鄉村儒學建設使鄉親們感到,他們正在與一個曾經失落的文明重新對接,而他們生活的鄉土正是這一偉大文明的發祥地。從東野村抬頭望去,巍峨的尼山橫亙眼前,沂河水從它的山腳下靜靜流過。當年,夫子在這裏登山臨水,發出『逝者如斯』人生感嘆。今天,孔子觀景台的遺址依然還在,沂河之水又流淌了二千五百多年。鄉村儒學建設正在讓孔子重新走進故裏。儒學建設實踐證明,孔子的道德哲學是建設現代社會必不可缺的道德資源。優秀儒家文化與現代社會的有機結合,將不但是孔子的重光,而且是中華民族的又一次鳳凰涅槃。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