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61|回覆: 0

[成語典故] 兵不厭詐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9-11 11: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參與【兵不厭詐】相關人物

主角:楚成王 晉文公

【兵不厭詐】的故事簡介:

公元前633年,楚國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第二年春天,晉文公派兵攻佔了楚的盟國曹國和衛國,要他們與楚國絕交,才讓他們復國。楚國被激怒了,撤掉對宋國的包圍,來和晉國交戰。兩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對陣。

【兵不厭詐】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兵不厭權、坐而論道、華而不實、畫餅充飢
反義詞:先禮後兵、埋頭苦幹、腳踏實地、兢兢業業

【兵不厭詐】的出處以及釋意:

兵不厭詐,漢語成語,出自【韓非子·難一】:『臣聞之,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間,不厭詐偽,君其詐之而已矣。』指用兵作戰不排斥運用詭變、欺詐的策略或手段克敵制勝,也指用巧妙的手段騙人。

【兵不厭詐】故事的主人公簡介:

楚成王(?-公元前626年),羋姓,熊氏,名惲,楚文王之子,母息夫人,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6年在位。
晉文公(前671年或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狐姬。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
 

【兵不厭詐】歷史典故經過:

公元前633年,楚國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第二年春天,晉文公派兵攻佔了楚的盟國曹國和衛國,要他們與楚國絕交,才讓他們復國。楚國被激怒了,撤掉對宋國的包圍,來和晉國交戰。兩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對陣。
晉文公重耳做公子時,受後母迫害,逃到楚國,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問重耳以後如何報答,重耳說:『美女、綢緞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給您什麼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國執政,萬一遇到兩國發生戰爭,我就撤退三舍(舍為十裏)。如果楚國還不能諒解,雙方再交手。』
為了實現當年的諾言,晉文公下令撤退九十裏。楚國大將子玉率領楚軍緊逼不舍。
當時,楚國聯合了陳、蔡等國,兵力強;晉國聯合了齊、宋等國,兵力弱。應該怎樣作戰呢?晉文公的舅舅子犯說:『我聽到過這樣的說法:對於注意禮儀的君子,應當多講忠誠和信用,取得對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戰陣之間,不妨多用欺詐的手段迷惑對方。你可以採取欺騙敵軍的辦法。』
晉文公聽從了子犯的策略,首先擊潰由陳、蔡軍隊組成的楚軍右翼,然後主力假裝撤退,引誘楚軍左翼追趕,再以伏兵夾擊。楚軍左翼大敗,中軍也被迫撤退。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城濮之戰。晉國取勝後,與齊、魯、宋、鄭、蔡、莒、衛等國會盟,成為諸侯霸主。
在這個故事中,還引申出另一個成語『退避三舍』,用來比喻退讓或迴避,避免發生衝突。
兵不厭詐』這則成語的厭是:滿足,詐:欺騙手段。用兵作戰可以儘可能多用欺詐的戰術迷惑對方,以獲取勝利。

【兵不厭詐】事件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在用兵方面不排斥採用欺騙,在學習生活中我們要多採用不同的學習方式,來提高自己的學習水平。
再各種競爭中都有互相的戰術欺騙,以達到自己的意圖和目的最早是從古代戰爭引申來的古意是打仗的人,不能厭煩欺騙就是說戰爭中時時刻刻都有陰謀,現在運用於各種競爭中。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