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38|回覆: 0

[成語典故] 因禍得福

[複製鏈接]
文強 發表於 2016-8-31 09: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因禍得福】相關人物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後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

齊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名“小白”。

【因禍得福】涵義

指對禍患處理得當;壞事變成了好事

【因禍得福】出處

【史記·蘇秦列傳】:“越王勾踐棲於會稽,復殘強吳而霸天下,此皆因禍為福,轉敗為功者也。”

【因禍得福】辨析

【因禍得福】讀音:yīn huò dé fú

【因禍得福】近義詞:塞翁失馬

【因禍得福】反義詞:樂極生悲

【因禍得福歇後語】:塞翁失馬

【因禍得福】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褒義

【因禍得福】造句

1、他遭到雷擊後,失明多年的眼睛竟然恢復了,真是因禍得福

2、因禍得福的原因是,國王認為這類人處變不驚,安之若泰,有指揮千軍萬馬的心理素質。

3、在這種意義上來說,最近的金融風暴可能會使日本因禍得福

4、被閨蜜陷害致死,又因禍得福被龍落託付了龍蛋,又獲得了至高的力量。

5、不過他因禍得福,途中於桂林得真人劉景傳授道門玄義,至此始初窺堂奧。

6、一名本該普通的凡人,自出生一刻,便遭遇劫難,卻因禍得福,與仙府結下不解之緣。

7、君子金心情有點操蛋,不過也因禍得福,自己的異能也進化變異了!心情又好起來了。

8、我不由得失落到了極點,人們都說因禍得福,而此刻的我們卻因禍得福了。

9、所幸今日因避難而到了府上打擾,能夠見到尊顏,面聆見教,也算因禍得福,亡羊補牢,未為遲也。

10、戰事毀了整個西北經商之路,塞外樓卻因禍得福日進斗金。

【因禍得福】成語典故:

管晏字仲,名夷吾,穎上人。早年家貧,曾在南陽經商,與鮑叔牙是好朋友。後來輔佐公子糾失敗後,被鮑叔牙推薦給了齊桓公。齊桓公任命管仲為相國。

管仲很善於在不利的形勢下扭轉敗局,變被動為主動,最後一舉獲得成功。有一次,齊桓公跟夫人蔡姬在湖裡划船遊玩。蔡姬識水性,她也經常划船遊樂,所以坐船就像坐車一樣行動自如。但齊桓公不懂水性,平時也很少坐船。蔡姬一時興起,就與他開起了玩笑,使勁晃動小船。小船蕩來蕩去,齊桓公一時嚇得臉都白了,大叫“別晃!”蔡姬毫不理睬,還哈哈大笑,齊桓公氣得要死,上岸後,就打發蔡姬回娘家蔡國。齊桓公這麼做只不過是因為一時生氣,並沒有說要廢了她。但蔡國卻認了真,很快就把蔡姬改嫁出去了。齊桓公大怒,想立刻率兵去掃平蔡國。但是,一個堂堂諸侯霸主,就因為夫人的一個玩笑鬧翻了臉,然後去滅掉夫人的娘家,是在是很不光彩的事。於是管仲就出主意說:“可以先進軍楚國,質問他們為什麼不按時向周天子納貢。而蔡國一直親近楚國,這樣侵蔡也就名正言順了。”於是齊國大軍南下到楚邊境。

管仲為了擴大齊國的影響,還建議齊桓公興兵閥魯,結果大獲全勝,占領了魯國的遂邑(今山東省寧陽西北)。魯將曹沫趁魯君和齊桓公簽約時,抓住齊桓公,威脅他退還占領的土地。齊桓公沒法,只得簽約歸還戰爭中奪取的土地。過後,齊桓公覺得受了侮辱,就要殺了曹沫。管仲立刻勸阻說:“不能殺。幾座魯城,只不過是一點小利;在諸侯中樹立威望,才是大利。如果各地諸侯知道您連在被劫持的情況下訂立的盟約都不肯背棄,那就一定會立大信於天下!”果然,經過這件事情之後,各個諸侯國都認為齊桓公是一個信守諾言的人,都願意尊他為霸主,不久齊桓公就成了各個諸侯國的霸主,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因禍得福】成語接龍:

因禍得福→福善禍淫→淫言狎語→語笑喧呼→呼吸相通→通儒達識→識文斷字→字斟句酌→酌水知源→源清流清→清歌妙舞→舞文飾智→智昏菽麥→麥秀兩歧→歧路徘徊→徊腸傷氣→氣沖斗牛→牛角掛書→書香人家→家成業就→就虛避實→實事求是→是古非今→今雨新知→知易行難→難乎為繼→繼晷焚膏→膏肓之疾→疾言遽色→色膽包天→天壤王郎→郎才女姿→姿意妄為→為人說項→項莊舞劍→劍及屨及→及溺呼船→船堅炮利→利害得失→失魂喪膽→膽大妄為→為期不遠→遠懷近集→集腋為裘→裘弊金盡→盡其在我→我負子戴→戴清履濁→濁涇清渭→渭濁涇清→清浄寂滅→滅景追風→風雨漂搖→搖搖欲墜→墜溷飄茵→茵席之臣→臣門如市→市井之臣→臣心如水→水中著鹽→鹽梅相成→成仁取義→義膽忠肝→肝膽欲碎→碎骨粉身→身無寸鐵→鐵壁銅山→山遙水遠→遠年近日→日月合壁→壁間蛇影→影只形單→單孑獨立→立馬追駒→駒窗電逝→逝者如斯→斯事體大→大膽包身→身輕言微→微服私行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