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286|回覆: 0

[醫藥臨床] 【本經】苦參除濕去驚 殺蟲通淋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8-28 10: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苦參『味苦、寒。主心腹結氣,症瘕積聚,黃疸,溺有餘瀝,逐水,除癰腫,補中,明目止淚。』(【本經】)

腹中有症瘕、停水、痞痛、食積等脹滿不舒皆結氣一類。苦參苦寒沉滯,並無疏通、決泄、破結效用。然多種心臟疾病,或胸悶氣短、心動驚悸、疼痛牽引、怔忡不寧,多因心血瘀滯,痰飲內停,熱毒內浸病理,或繫心髒結氣一類,余常以【千金翼方】五參丸以治。

五參丸 苦參45克,沙參30克,人參30克,丹參9克,元參15克,以上五味,搗篩煉蜜為丸,食訖服十丸如梧桐子大,日二,漸加至二十丸。以此三分之一量可做湯劑服用。原方下註:『主治心虛熱,不能飲食,食即嘔逆,不欲聞人語』,似不能指導臨床實際應用。余據貴州石恩權教授經驗,以此方為治療多種心臟疾病基礎方,按病論治,隨證略有加味,在糾正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方面有穩定療效。曾治心肌炎全心擴大、奔馬律、頻發早搏、胸脅悶、心前區隱痛,以五參丸加炙甘草、石斛漸愈;有風心病者氣喘咳嗽、心悸不寧、全身浮腫、小便黃少、大便滯而腹脹,二尖瓣雙重雜音、心音強弱不等、心律不齊,病情日重,心衰不能控制,以五參丸加熟大黃、茯苓、白茅根等服二周余心氣漸復;有冠心病感冒後頻發憋悶疼痛、牽掣肩背、心中動悸不安、咳嗽黃稠痰、心率快而律不齊、頻發早搏,用五參丸加魚腥草、敗醬草、川貝、膽星,藥後諸證平穩。

余僅知苦參利濕熱,運用五參丸經驗,知苦參善清心中伏火,去驚悸之虛煩,有顯著抗心律失常作用也。

自擬桃仁橘核湯 前列腺肥大或增生炎症,結塊有形,稍類症瘕,若小便黃熱而澀滯,自擬桃仁橘核湯(桃仁、熟大黃、炒小茴、桂枝、烏藥、青皮各10克,吳茱萸5克,橘核、王不留行各30克)加苦參12克常有良效;子宮肌瘤因津液不行,聚而為痰,漸與濕熱、瘀血、相火合為症塊,余常以芩連四物湯加苦參、鱉甲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清濕熱與相火。

丹溪論濕熱黃疸不必分五,同是濕熱,如盦相似,輕者小溫中丸,重者大溫中丸。

小溫中丸方 針砂十兩,苦參、山楂各二兩,吳萸一兩,蒼朮、川芎、神曲、香附各半斤。

大溫中丸方 針砂十兩,苦參、陳皮、蒼朮、青皮、厚朴、三棱、莪朮、黃連、白朮、甘草各二兩,香附三兩。

上方均細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服七、八十丸。余臨床治黃疸所用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等方,如下焦濕熱毒重者,尤其小便黃赤,或伴有下肢皮膚紅疹、水疱、瘙癢者,常酌加苦參。

仲景當歸貝母苦參丸 治妊娠小便難,以土濕木陷、郁而生熱、熱傳膀胱,苦參清濕熱而通淋澀也。濕熱蘊結之『溺有餘瀝』,大約為熱淋一類,或伴發熱,或有灼痛,或有尿血,或少腹窘急,余於八正散、小薊飲子等方中加苦參,『心清則小便利,心平則血不妄行』。

濕熱流注下焦,病久難已,淋出如脂液,腰酸腿軟,乃屬膏淋,余常用程氏萆薢分清飲加苦參清心除濕、分清泌濁,虛證明顯者用地黃丸、固精丸也常酌加苦參除濕熱。

東垣昇陽除濕方 婦科因月事不調、漏下不止、勞倦所傷之氣虛濕熱白帶,余以東垣昇陽除濕方(黃芪、柴胡、蒼朮、羌活、當歸、獨活、蔓荊子、防風、升麻、藁本、炙甘草)加苦參常效。

地方名醫用苦參經驗方

貴州段仲隆氏苦參散 以苦參炒焦研細末,每服15克,日3服,米湯送下;貴州陳真一氏以苦參200克(酒炒),馬蹄香150克,生甘草300克熬膏合前二味制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克,日3服,治多種濕熱毒痢疾,腹痛裏急,或下紅白色黏凍膿血,有良效。小便餘瀝、白帶淋漓、大便膿血皆下焦濕熱毒結聚也。

祛風解毒湯 紫花地丁、地膚子、赤小豆、土茯苓各15克,苦參、甘草各12克,蟬衣、僵蠶、連翹各10克。清熱解毒與利濕解毒同用,透解臟腑氣血久郁之風熱濕毒,治療多種與過敏有關疾病,如過敏性紫癜、蕁麻疹、急性腎炎、支氣管炎、過敏性結腸炎類。苦參或有抗過敏之特殊功能也。

【金匱】苦參湯 以苦參一斤煎湯外洗,治狐惑蝕於下部,殺蟲解毒化濕。

【醫學正傳】有方 苦參、蛇床子、蕪荑各30克,雄黃、枯礬各35克,硫黃15克,輕粉6克,樟腦6克,大楓子肉15克,川楝子15克。為細末豬油調敷,治疥瘡及陰蝕、漆瘡、丹毒諸般惡瘡。

貴州外用方 苦參60克,蛇床子、百部、益母草各30克,治濕疹。又有愈風丹苦參500克,研取頭末得200克,土桃蛇2條,烏梢蛇、白花蛇各1條,用酒泡蛇數日,去骨取肉,曬乾共為細末。皂角一個切細,無灰酒浸一日夜,新水一碗煮取濃汁,去渣熬膏和前藥為丸如梧桐子大,口服六、七十丸,以防風通聖散加羌活、皂刺、生地煎湯送服。清泄惡毒穢濁,治麻風癩疾、手足麻木、毛落眉脫、遍身疱疹、皮膚瘙癢成瘡及一切疥癬風疾皆效。苦參味略同於黃連、黃柏、黃芩、膽草,而其寒性、燥性尤烈,故能殺濕熱所生蟲疥及治多種皮膚頑疾,【本經】雖未明確揭出,然『逐水除癰腫』等語或暗示之。

一般而論,苦參外用量稍大為宜,內服則必用濃米泔水浸數日曬乾或用酒炒,或用砂鍋炒焦去苦澀腥濁之氣,其藥性始良。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