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52|回復: 0

[思維啟發] 『统战』有方为什么战国时人才都往秦国跑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8-16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我们知道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去世时已七十五岁,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国君之一。可以这样讲,在康熙之前没有人在位时间超过他。他死了以后,他的儿子,秦孝文王,正式即位只有三天就死了,因为他父亲在位的时间实在太长了。秦孝文王的儿子,秦庄襄王(前281前247),就是秦王嬴政的父亲,主政三年也去世了。三年以后,秦王嬴政继位就在秦王嬴政即位的那一年,李斯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咸阳。李斯是楚国人,年轻时在地方做基层小吏,觉得生活清苦,工作压力很大,又没什么油水,就想换工作。他念过书,所以就跑到齐国稷下学宫,向荀子学帝王之术。他的同学中有著名的韩非。他学成以后不想回楚国了,因为他觉得楚王很昏庸,而其他国家呢,没什么机会,只有秦国有发展,于是就到秦国去了。

商鞅,本来什么也不是,去了秦国,封为上卿;范睢,一介平民,到了秦国,成为国相。李斯也去了。李斯去的时候,是秦庄襄王三年(前247)。他先投奔吕不韦门下,不久,秦王嬴政即位了。李斯刚开始在吕不韦门下当门客,后来吕不韦觉得这个人很有本事,李斯也处处表现自己,就慢慢地提升为客卿,当过郎官,当过长史。这时候秦国的大权掌握在吕不韦手里。这时嬴政已二十多岁了,为了不让他掌权,赵太后和吕不韦一直拖着不给他行冠礼。

『统战』有方为什么战国时人才都往秦国跑

『统战』有方为什么战国时人才都往秦国跑

影视剧中少年嬴政形象

始皇九年(前238),22岁的嬴政终于加冠亲政。他首先拿掉了嫪毐,清除了嫪毐势力。嫪毐是秦王母后的情人。然后除掉吕不韦,逼迫他的母后赵太后放下了权力。嬴政掌实权了。

秦王嬴政即位后不久,曾发生了一件事。韩国的一个水利工程师,名叫郑国,被发现是个间谍。韩国离秦国最近,秦国老去攻打它,每次韩国被攻打后就割让土地。韩国受不了了,有人就给韩桓惠王出了个馊主意,派一个水利工程师郑国,到咸阳去游说:秦国的关中水利条件这么好,但是还经常有旱灾、水灾,就是缺乏水利设施。你要兴修水利,我就是水利专家,我可以帮你修渠。秦国当初拿下巴蜀以后,曾经兴修了都江堰工程。都江堰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粮仓,是世界水利史上的著名工程,是秦国的蜀郡守李冰父子主持的。那么这个好处,秦国人是知道的,所以就在关中修渠,这是嬴政刚即位的次年。每年发动数以十万的民夫修渠,因为修水利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拖住了秦国东进的步伐。修了几年后,郑国的真实目的最终被发现了,原来这个家伙借兴修水利之名,行疲秦之计,意在阻止秦国东征六国,所以他是一个间谍,秦国上下一片哗然。

这件间谍案被闹出来,好像是偶然的,其实也有其必然性。为什么呢?因为秦国这个时候,已经是非常强大了。秦国的强大离不开客卿贡献,过去这些人确实有本事,也带来秦国的发展和辉煌,现在秦国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了,好像这些人的重要性,也就不那么显著了。加上外来人才对秦国本土的官员的利益有挤压作用,双方矛盾就更尖锐了。

秦王虽然容许了郑国继续修渠,可是这件事对于秦国对外来人才的政策不能没有影响,因此,在吕不韦退休,秦王嬴政主持朝政后,大约是在本土官员的强烈要求下,嬴政发布了一个〖逐客令〗,解去所有在秦国任职的六国客卿的职务,驱逐出境,李斯也在其列。在这个情况下,李斯就写了著名的〖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是非常有名的一篇文章,他历数秦穆公以来秦国重用客卿的成就,特别是秦孝公以来,商鞅、张仪、范睢等辅佐秦君,变法图强的历史经验。认为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这不是把人才往敌国推吗不是让这些客卿,到敌国那去就业吗?对秦国有什么好处呢?这就像授敌以兵器,资盗贼以粮物吗?秦王嬴政读到这篇〖谏逐客书〗,他幡然醒悟,马上召回李斯,取消〖逐客令〗。

秦王嬴政审时度势,知错就改,收回成命,很有领导风范,李斯也由此得到重用。

『统战』有方为什么战国时人才都往秦国跑

『统战』有方为什么战国时人才都往秦国跑

李斯与秦王嬴政

很有意思的是,李斯一方面力谏秦王,挽留六国人才,另一方面,在辅佐秦王兼并六国的战争中,提出他的战略重点打击对方的人才。

〖史记李斯列传〗是这么讲的: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什么意思呢?首先重金收买,收买不成,派刺客暗杀,暗杀也不行,就用离间的办法,破坏对方君臣的关系,等敌国人才被破坏了,然后就派重兵收拾对方。

这只是理论上的吗?不是,我们看几个实例吧。先看一个最经典的例子。秦王政十八年(前229),秦王派王翦带兵,准备一举攻下赵国,却遭遇赵国名将李牧和司马尚的抵御。王翦采用反间计,用重金贿赂赵王宠臣郭开,贿赂赵国派往秦国的使节,使之诋毁李牧和司马尚,最终除掉了李牧。李牧死后,王翦势如破竹,大败赵军,并杀了赵军主将赵葱,攻下赵国的东阳,俘虏赵王迁。赵国原来的各处土地,入为秦地,成为秦郡。李牧是战国时期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一般认为,战国有四大名将,秦国两个,白起和王翦,赵国两个,廉颇和李牧。廉颇被离间计陷害,出走魏国,客死在楚国;李牧也是被离间计陷害,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陷害。李牧拒绝交兵权,赵王派人把李牧取代了;李牧不服,赵王派人把他抓起来杀了,把司马尚职务也撤了。

再举一个齐国的例子。齐襄王的遗孀,叫做君王后,她是齐襄王在民间在睢给人家做佣工的时候认识齐襄王的,她觉得这个小伙子不是一般人,就跟他确定了恋爱关系。最后,齐襄王继位为王,所以她也当了王后。历史记载,君王后在她丈夫齐襄王死了以后,主持国政。她去世后她弟弟后胜辅政,辅佐齐国的末代国王田建。秦国收买、贿赂后胜及其身边的人。他们被收买后,不但故意劝说齐王放弃强军备战,故意不发展军备,而且对秦国吞并六国的战争,采取隔岸观火、不闻不问的态度。等到六国先后灭亡,秦国就把屠刀转向了齐国。这个时候五国都被灭了,齐国孤立无援,再想抵抗,为时已晚了。

我们发现,破坏对方人才的策略,不仅仅是李斯的主意,也是秦国的一个长期的政策。

我们前面讲范睢,就曾经使用离间计,成功地让赵国撤掉老将廉颇,而找纸上谈兵的赵括来取代,导致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大败,元气大伤。秦庄襄王时期,还用重金收买魏国的大将晋鄙的门客,让他离间魏安釐王跟他的兄弟信陵君的关系,使得信陵君再次被剥夺了兵权。

如果说,以前的这些例子,是偶尔为之的话,那么在李斯辅佐秦王时,用收买离间乃至暗杀的手段搞掉对方的人才团队,就已经被定为与秦国对外战争相辅而成的一个国策了。

当然这种国策、这种策略能够实行,使得六国的人才凋敝,能人下、庸人上,不光是秦国的战略成功,还需要六国国君本身的昏庸才能做到。

总之,秦国的统一战争,不光是有制度建设基础,有强大的军队和充足的经济条件,还和它的对外战略也有密切关系。对外战略如果失误,再强大也无济于事,至少是事倍功半。

秦国在发展过程当中,它随时调整自己的战略,在选择战略目标的先后重点上,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本国形势和国际形势的变化,随机应变,所以能最终取得成功。

归纳起来说,秦国的对外统一战略有三:

第一,把握时机,选择准确的打击对象,避免六国过早地联合起来对付自己,就是在自己不很强大的时候,要巩固好后方,练好内功;

第二,分化瓦解,远交近攻,交替运用刚柔两手,对远的和近的进行掌控,在近攻时,有外交和军事两手,拒止介入,防止远处的强敌介入,逐渐壮大自己,削弱对方;

第三,重点打击对方的人才,与此同时,瓦解敌国的执政团队,为最后军事上消灭对手,扫清障碍。那么当对方的执政团队被消灭以后,人才没了,最后要收拾对方,找个借口就行了。

〖史记〗记载秦王嬴政统一天下之后,解释说为什么消灭六国呢?〖资治通鉴〗里也有记载,只是不如〖史记〗里清晰。他说这听起来就很好笑,都是借口嘛当初韩王说好的,交土地,交玉玺,请为藩臣,却背约了,反而与赵、魏合纵对付我们,所以我出兵把它灭了;赵王派他的相李牧前来约盟,我就把他质子归还给他了,但他背弃盟约,还攻打我太原,所以我派兵把他抓了,之后他的公子嘉居然自立为王,所以我把他灭了;魏王约好的要入我大秦,最后居然跟赵、韩联合起来攻打我大秦,背信弃义,所以我派大兵把他灭了;楚王说好了献青阳以西的国土,但背弃承诺,反而侵犯我的边疆,所以我发兵把它灭了;燕王昏乱,他派荆轲来刺杀我,所以我把他灭了;齐王听他执政大臣的主意,断绝跟秦国的来使,想作乱,所以我把它灭了。你看看,这就是霸权。

因为人才没了,六国已经不再是秦国的对手了,所以要把它灭掉,去找个借口就是,随便说你答应了要服从我,然后又不服从,那我就把你给灭了。你看,所有的托词都是一样的。

秦国的统一,一般都从商鞅变法算起。六世之余烈,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正好是六世,到秦王嬴政,统一天下。

在这个过程当中,除了商鞅变法带来的制度红利,我们看到,以都江堰、郑国渠为代表的水利,在秦公大墓里发现的铁制农具,都反映了秦国的经济生产力在当时有很高的水平。还有,我们看到的兵马俑所体现的它的军事实力。

这些都是硬实力,实实在在的。那么它软实力方面,比如说对外发展战略,对外交往上,至少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一个就是著名的远交近攻的战略,第二个是不拘一格的延揽人才。

从现在国际关系角度看,秦国它在地缘政治环境当中比较好的把握了它的优势。如果从地理位置来说,秦国其实并不是处于中原。但是事实上秦国正是把握了这样一种地缘的,就是和中原各国之间的接触,并不是那么密切的情况下,它先发展大后方,先扩展自己的实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然后在获得话语权之后,再来展开地缘政治的。

这种外交,就是刚才提到的,远交近攻。和地理位置比较远的国家,建立起一个比较平稳的关系。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能够一步一步地,再向地理位置比较靠近秦国的这些国家之间,展开一些博弈。在这些博弈当中,一步一步蚕食这些国家的领土。

另外一个就是它的同盟战略。远交近攻也好,合纵连横也好,都是用来拆散六国联盟的,至少在秦国吞并战争中,能有效拒止他国干预。首先,所有瓦解六国同盟当中,很重要的是要争取齐国,即使不与秦结盟,至少要保持中立。

秦国在它统一六国的过程当中,这种大战略的发展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当然这也非常得益于他所用的从六国过来的这些人,给他提供了很好的战略视角。因为六国的这些人才,他们对六国内部情况,有比较清楚的把握,在为秦国献言建策的时候,能够真正把握到六国的命脉所在,让秦国在推进它的大战略过程中,比较顺利地展开。

进一步说,〖孙子兵法〗讲,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攻城。就是说像秦国,尽管它经济上的,生产力水平它再高,它经济再发达,与齐国比,至少不分伯仲。齐国有渔盐之利,齐国商业一直很发达。秦军事上很强大,赵国军事也不差,战国号称有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

廉颇、李牧就是赵国的。秦国如果真正蛮干的话,以一敌六,这肯定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但是,在六国来的一些人才,给他策划的时候,他能知己知彼。所以他一开始他就在这个外交上和在这个谋略上比较用心。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他一定要防止六国联合起来,这是他一个重心。六国联合的苗头一出现,他就分层次的,破坏他们之间的关系。

第二个就是他一定要破坏对方的重要人才。到李斯写〖谏逐客书〗,秦王嬴政收回逐客令之后,〖资治通鉴〗里有一句话就讲,李斯献策以重金去收买六国的人才,不能用财收买的呢,那就用刺客,然后如果还不行,就施离间计,最后再以良将随其后,灭掉对手,打击对方的人才,把对方的人才收买、驱逐、消灭,让他不能在自己岗位上,为他们的国家效力。

这个做法很厉害的,李牧、廉颇这类顶级军事人才,逃的逃、杀的杀。还有齐国也是,齐王身边的人都给收买了。

总之,用了防止对方结盟、破坏对方人才这样两个战略。为什么别人不懂这些战略呢?六国的谋臣也懂呀,你可以打散我联盟,为什么我不可以搞一些联盟呢?六国也有人张罗这件事,你可以打我的人才,我也可以打你人才。

所以第三个条件,要让这两个战略要发挥作用,还要六国自己国家的领导层比较昏庸,这些谋略才能起作用。魏安釐王就听谗言把信陵君排挤走了。因此你的领导人昏庸,这样秦国的计谋才能起作用,你不昏庸,它计谋也不起作用。所以在君主时代,领导人的本身的素质过不过硬,很重要。而这时候秦国相对来说,它运气也很好,秦孝公以来的国君,有寿命很短的,但都是明君。

秦王嬴政在打天下的时候,他能够采纳各种谏言。秦孝文王、秦武王在位时间短,秦孝公、惠文王、昭襄王、庄襄王都是贤明的君主。离间信陵君就是庄襄王在位时。秦国的领导层,这一百多年来,总体上是比较精明的。再看魏冉,在秦昭襄王的时候掌政,颇为专权,但给秦国立了大功,秦灭六国的基础,吕思勉认为就是他打下的。

因此,战略是一方面,战略能不能落地起作用,还要看领导层是否贤明,同时对方君主是否配合。六国领导层比较昏庸,往往配合默契地帮助秦国实施自己的谋略。

比如,赵武灵王稀里糊涂,要把国家分两半,王位早早地给了二儿子赵荷(赵惠文王),后来又不甘寂寞,异想天开要分一半给大儿子赵章,弄得兄弟相残。

又比如,燕王哙要把国家让给子之,闹的国家都灭亡了。齐闵王也是,被苏秦忽悠了之后(也有说是苏代),最后被燕国乐毅几乎灭了国,只剩下莒和即墨两个城没有被拿下。楚怀王被秦国骗到武关,客死异乡。

你看这几个国家的国君,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齐国,经过那一次被燕将乐毅打击的战争,实力大损,所以这个六国的国君,包括他的团队都有问题。

再看战国四大公子,孟尝君使用的无非鸡鸣狗盗之辈,平原君不识毛遂这样的人才,春申君愚蠢地被人害死。四大公子中信陵君算最强的,但是也被王兄排挤,本人也缺乏审时度势的胸襟气度。王族出身的四大公子,总体上不能跟秦国的客卿相比。所以秦国的这些战略,远交近攻也好,破坏对方的盟友关系也好,打击对方人才也好,之所以能够多起作用,都是跟对方的管理团队比较昏庸有关。六国的这些管理团队,多数靠血统上位,四大公子都是王室家族的人。跟秦国不一样,秦国这些文臣武将,大多数是通过军功上来的。商鞅也是打了胜仗,收复河西,才被封为商君的。非功臣不侯虽然是实行于西汉,实际上是肇端于秦。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