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39|回覆: 0

民俗趣談今夕何夕七夕話『乞巧』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8-13 11: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60812_002

20160812_002

衡湖爲鏡巧梳妝 崔清湖作(選自【大美衡水湖:全國中國畫名家邀請展作品集】)

七夕最早的記載見於【詩經·小雅·大東】的詩句:『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蹊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得報章;皖彼牽牛,不以服箱』。

穿針乞巧,對月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爲『得巧』。此俗是七夕節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行於後世。【西京雜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至南北朝時期已較爲盛行,劉宋孝武帝劉駿曾作【七夕詩】:『秋風發離願,明月照雙心。……沿風披弱縷,迎輝貫玄針』。梁簡文帝亦有【七夕穿針詩】:『憐從帳里出,想見夜窗開。針欹疑月暗,縷散恨風來』。當時的乞巧習俗不僅在民間流行,在皇宮也很盛行。還有喜蛛應巧的乞巧方式,南朝的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中有載:『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爲符應』。人們在七夕這天將蜘蛛置於盒中,視次日結網情況來判斷是否應巧。在今日浙江等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

七夕乞巧風俗,至唐宋趨於最盛。唐詩中有許多七夕乞巧的描寫。崔顥的【七夕詞】『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王建的宮廷詩『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展現了當時都城長安七夕的繁盛景象;『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林傑的這首【乞巧】是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名詩。

宋元時期,京城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宋代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載:『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人們忙碌購買置辦乞巧物品歡度乞巧節的繁華熱鬧場面,簡直不亞於春節。讀王禹偁寫的【七夕應制】,可見一斑:『斜漢橫空瑞氣浮,橋邊烏鵲侍牽牛。長生殿冷時無事,乞巧樓邊歲有秋。菡萏晚花清露濕,嬋娟新月暮煙收。華對禱祝華胥夢,誰道神仙不可求。』

明清時乞巧形式又有擴展,開始盛行投針驗巧。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載:『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古代七夕節的習俗眾多,除乞巧之外,還有守夜祈福、種生求子、爲牛慶生、曬書曬衣等二十餘項。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亦是乞巧風俗的延伸。

又見七夕,親人團聚,祭牛郎織女,拜巧神,行乞巧,祈求愛情,使這個充滿靈氣的節日,到處飛揚著幸福的味道。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