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14|回覆: 0

[端午節(五月初五)] 民俗趣談端午話『防疫』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6-6-9 21: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民俗趣談:端午話『防疫』

20160608_002

20160608_002

五彩張天師斬五毒紋小盤 明

20160608_003

20160608_003

端陽景圖 清 余樨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五月初五的端午,是包粽子、划龍舟紀念屈原的節日。讀古代端午詩詞,也能欣賞到一幅幅與衛生防疫保健有關的風趣畫面。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着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讀陸游【乙卯重五詩】,看到詩人高冠上插着艾束,忙着進行儲藥、配藥方,為的就是這一年能防病健身平安無事。詩中說的艾束作為辟邪祛毒的飾物,在古代是很普遍的。過端午時,人們在門上插掛艾蒲。【紅樓夢】中亦有『蒲艾簪門,虎符系臂』的描寫。舊時有一副『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的端午聯,說得就更形象。古人把五月看作惡月,且有九個毒日,初五是毒日之首,乃瘟疫流行、毒蟲滋生之時,因此要採取各種防疫措施,而艾草和菖蒲就成了『禳毒辟疫』的兩大法寶。【荊楚歲時記】端午節條載:『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晉代【風土誌】中有語:『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後來長期流行的端午節人們系掛或佩戴艾虎、艾人(健人、豆娘)的習俗,俗意認為就是提升了防毒辟邪的作用。還有貼掛符飾,包括五毒圖、天師符、鍾馗像、桃印門飾、驅邪鏡等。有一幅門上常貼的符詩說的很有意思:『五月五日午,天時騎艾虎,手持龍虎劍,邪魔歸地府』。

端午自古以來是人們非常重視的避邪禳災的日子,此俗不僅流行於民間,皇宮亦盛行,就連天子也不例外。這在李隆基親手寫的【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的詩裏可以看出:『五月符天數,五音調夏鈞。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有趣的是,還有宮廷賜大臣此類節物之事。權德輿在端午節曾得到皇帝賞賜的五色綵帶,他欣喜地寫下這樣的詩句:『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縷同心麗,輕裾映體鮮。』五色綵帶指的是『長命縷』,也叫續命縷。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中記載:『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以後相沿成習,直至現代。人們在端午節這天常要身佩五色絲線編成的綵帶,既美觀,又辟邪,有的系掛上草藥香囊,那就的確有了保健作用,民間有『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之語。更有趣的是,唐時還有大臣送辟邪貢品之事。白居易有一首【百鍊鏡】的詩,寫的就是進貢給皇帝特製銅鏡(天子鏡)的,詩曰:『江心波上舟中鑄,五月五日日午時。瓊粉金膏磨瑩已,化為一片秋潭水。鏡成將獻蓬萊宮,揚州長吏手自封。人間臣妾不合照,背有九五飛天龍……』全詩16行,讀之,也像一面詩鏡,將『天子鏡』鏡裏鏡外的事理映照得活龍活現。而民間端午『辟邪鏡』也很流行。

蘇軾在『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的詞中,展現出一幅宋代婦女『彩線纏臂、小符掛髻、芳香驅毒』的沐蘭浴端午的風俗畫。再看歐陽修『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裏黃驪時一弄。猶瞢忪,等閒驚破紗窗夢』的詞句,更是形象生動地書寫了端午節人們沐浴更衣,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穢氣,舉杯飲下雄黃酒以驅邪避害的情景。端午又稱『浴蘭節』,這天人們用佩蘭、艾蒲等香草泡水洗浴,此俗至今尚存。有的用艾葉、菖蒲等中草藥泡水噴灑房前屋後,還要將艾或菖蒲、雄黃浸製成藥酒飲服。在眾多描寫端午酒的詩中,屬楊萬裏的【端午獨酌】最有詩趣:『招得榴花共一觴,艾人笑殺老夫狂。子蘭赤口禳何益,正則紅船看不妨。團粽明朝便無味,菖蒲今日麼生香。一生倖免春端帖,可遣漁歌譜大章。』節日當頭,沒有來賓,詩人就自己一人在當令的榴花下喝雄黃酒,喝酒之餘還不忘對那用菖蒲、艾葉等五色花草紮成的艾人、艾虎之類的禳邪之物,自我解嘲一番呢。

某些端午習俗帶有『巫』的色彩,但那裏面萌芽着防疫意識。而這沐蘭湯浴、艾蒲等中草藥泡水消毒、戴草藥香囊、喝艾蒲雄黃藥酒以及在民間流行的熏艾葉蒼朮、飲端午茶、吃五黃、十二紅、大蒜蛋等習俗,就閃爍着中醫防病治病的科學光芒了。至於龍舟競賽、射柳、打馬球、鬥草等,也應該看作是端午強身保健之運動項目了。

在古詩裏,在民俗裏,一個『衛生防疫保健節』呼之欲出。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