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54|回覆: 0

[日本漢學] 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系主任近代日本為何從中醫轉向西醫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6-7 05: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早期西方醫學為什麼會認為食物有毒而有損於人體健康?這個觀念如何影響了江戶時代的日本人?浸淫於中醫學說與文化的日本如何在近代轉而接受西醫?

2016年6月3日下午,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系主任、賴肖爾文化史講座教授栗山茂久(Shigehisa Kuriyama)受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之邀,做了題為身體的觀念:圖像後的歷史(Reimagining Medical History)的學術報告,將上述問題串聯了起來。本次報告以東西知識交會點江戶日本的情況為例,通過四幅圖像說明了中西身體觀念的微妙分殊,展現了圖像能夠為醫療史研究提供嶄新的視野。

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系主任近代日本為何從中醫轉向西醫

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系主任近代日本為何從中醫轉向西醫

講座中的栗山茂久

西方醫學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

栗山茂久在報告中挑戰了聽眾對西方醫學抱有的固定印象即對客體的客觀觀察是近代西方醫學發展的基礎和起點,啟發大家對何謂客觀進行再想象(reimagining)。他邀請大家嘗試觀看Andreae Vesalii的解剖學著作De Corporis Fabrica(1543)的封面圖像。

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系主任近代日本為何從中醫轉向西醫

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系主任近代日本為何從中醫轉向西醫

De Corporis Fabrica的封面圖像

他指出,該圖像展示了解剖教學的場景,但細看之下,圖中人物並非完全關注本應成為注意力中心的屍體:他們有的被動物的屍體所吸引,有的在交頭接耳,有的在觀察邊上抱柱而立的裸體男子,甚至圖像中心的導師(即作者)本人的視線也並未停留在屍體之上,而是直視讀者,並用手指指向高處的骷髏。這隱藏的信息是,骷髏(skeleton)應該成為被觀看的中心,而不是被解剖的屍體的子宮(womb)本身。

緣何如此?聽眾在互動問答中提出了各種解釋:有的認為,這暗示了骷髏是人體的基本結構,亦即解剖學的基礎;有的認為,這說明死亡終將戰勝一切。栗山茂久解答說,圖中作者本人的手勢提醒讀者將視線從打開的子宮移向上方的骷髏,確實是在暗示我們出生即死亡的開始,也就是說,人的肉身是終究要腐朽的。而我們現在關於解剖學的流行觀點是把身體當作客體,如此好像就是以一種科學的態度來對待身體了。

但在16世紀的西方醫學家看來,正因為肉體是速朽的,所以它們不能成為科學觀察的對象。解剖學的關鍵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要從速朽的肉體中看到永恆的形式。因此,身體不是一個客體,而是一個窗戶。肉身作為物質,反而成為一種視障。這是西方(醫學)思想中一個十分微妙的方面,即(科學的)觀察是一種矛盾的凝視(a paradoxical gaze)。

為了進一步說明這一點,栗山茂久又向大家展示了一幅畫:Hans Holbein the Younger的The Ambassadors(1533),並請大家現場畫速寫,看看大家是如何把握畫中的核心信息的。

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系主任近代日本為何從中醫轉向西醫

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系主任近代日本為何從中醫轉向西醫

Hans Holbein the Younger的The Ambassadors

隨後,他解釋說,16世紀的這類變形畫(anamorphosis)要求觀眾採取不尋常的視角去發現隱藏的畫中畫。在這幅畫中,隱藏的就是變形的骷髏。這其中蘊藏的道德教訓是告誡人們:塵世的浮華細節是如何遮蔽凡人對世界本真的認識。

栗山茂久進一步引導大家看畫的細部:Dinteville(左側人物)帽子上的骷髏徽章和圖左邊緣帷幔後露出的十字架,它們都在觀者視線的延伸線上,意味着肉身的死亡(mortality)和肉體在信仰中的重生(resurrection),兩者相互呼應,暗示了圖中兩位飽學的大使已完全參透了生命的奧義繫於上帝這一點。這個例子再次向我們揭示了西方(科學)哲學中的微妙之處。

中西醫對人體認識的微妙差異

栗山茂久接着又展示了來自Santorio Santorio的De statica medicina(1614)。

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系主任近代日本為何從中醫轉向西醫

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系主任近代日本為何從中醫轉向西醫

Santorio Santorio的De statica medicina

Santorio Santorio(註:以姓為名據說是當時意大利精英階層的風尚)是世界上第一個試圖對人體代謝進行科學測量的人。他堅持30年稱量自己進食前後的體重變化,並根據這一西方醫史上的著名實驗撰寫了【醫學統計法】一書。他的實驗過程正如該書封面圖像中所示的做法,即一邊進食,一邊觀察自己體重的變化。

Santorio的實驗反映的是從古代到早期現代西方人的這樣一種觀念,即食物是身體的物質性來源。在古代西方醫學知識中,食物也被認為是四種體液的來源,包括blood(血,進而構成肉)和feces/urines(廢物excrement:大便、尿液)。四種體液中的大部分被認為是對人體有毒有害的,而只有少部分能成為身體的一部分。因此,直至早期現代,西方人仍然認為食物是危害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要想保持健康,就必須不斷淨化自身機體。這是現代之前的西方醫學認知,所以在路易十四的時代(17世紀)仍然流行放血療法、排泄療法和嘔吐療法等等。

Santorio實驗得到的結論是:人體每攝入8份食物,有3份變為排泄物,而剩下的5份則變成肉眼不可察覺的蒸汽從毛孔中排出了。從他的實驗以降,西方醫學得到的一個結論是:保持毛孔打開,讓來自食物的有害物質排出體外,是保持健康的關鍵(比如,當時的西醫認為,感冒的病因是因為寒冷使毛孔閉合,阻塞了廢物排出體外的通道,與中醫的風邪概念恰好相反)。

明治維新之前,西方醫學對日本產生的影響

根據日本現代醫學史的一般說法,1774年出版的【解體新書】(註:由杉田玄白譯自德國醫學家J. Kulmus所著的Anatomische Tabellen的荷蘭語本,是日本第一部譯自外文的人體解剖學著作)已經把近代西方的身體觀帶到日本並產生了重要影響。那麼,這種說法是否正確呢?

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系主任近代日本為何從中醫轉向西醫

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系主任近代日本為何從中醫轉向西醫

【飲食養生鑒】

栗山茂久向大家展示了1850年發行的浮世繪作品【飲食養生鑒】(Inshokuyōjōkagami),這幅在江戶時代流傳甚廣的匿名作品(一說是歌川國貞Kunisada Utagawa所作),旨在教導庶民健康飲食的理念。既然這幅作品的誕生晚於【解體新書】近100年,它對人體的描繪理應反映出西方解剖學的理念。然而從這幅圖像來看,觀眾得到的印象恰好相反。乍看之下,它仍然是用傳統的東亞繪畫技法展示東亞傳統的身體觀念,即來自【黃帝內經】的五臟六腑說。一種可能的解釋是,1874年,日本官方才開始全國性的醫制改革,或許西醫理念(包括解剖學)要到那時才開始自上而下地滲透到一般庶民的常識世界中。

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系主任近代日本為何從中醫轉向西醫

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系主任近代日本為何從中醫轉向西醫

五臟六腑圖

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說西方醫學是在明治維新之後才對日本產生真正影響的呢?對此,栗山茂久的答案是否定的。栗山茂久提醒到,我們除了注意到畫面中的人體好像被描繪成一個繁忙而分工有序的工廠(或曰微型社會)外,其實,還可以發現其中所有小人的忙碌都是在製造廢物,這並不是東方的觀念,而恰恰是來自上面提到的西醫的觀念。

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系主任近代日本為何從中醫轉向西醫

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系主任近代日本為何從中醫轉向西醫

【飲食養生鑒】(局部放大)

如果再對照文本材料,就會發現,出版於1851年的川本幸民編纂的新學類書【氣海觀瀾廣義】中已經引入了食物有毒的西醫觀念,而進一步查考文獻,則可發現,1801年的一本名為【養生七不可】的通俗讀物中早已出現過這一內容。而與之同時傳入日本的還有灌腸器等醫療器械。這種食物有毒的觀念早已被現代西方醫學所拋棄,以至於今天的人們鮮少注意到它在近代東亞的傳播和影響,而僅僅矚目於解剖學傳入的問題。

醫學是關於焦慮的學問

從西方傳到日本的關於人體體內廢物堆積的焦慮,以及由此帶來的排毒養生法,對日本人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健康=平衡是傳統醫學的觀念,無論是西方的四種體液說,抑或中醫的陰陽,皆是如此。然而栗山茂久認為這仍然是非常模糊的觀念。他指出,醫學不僅是理論和實踐的科學,也是關於焦慮的學問。

中醫(道家)的虛(depletion)與邪氣入侵是對好東西流失的憂慮,而傳統西方醫學則憂慮壞東西的累積。近代日本受到西方的影響,開始從擔憂好東西的缺失轉變成擔憂壞東西的累積,20世紀初引入益生菌的理念而發明養樂多就是一個例子。

也許要進一步考慮的問題是,這種焦慮是如何傳播的?(How do anxieties travel?)為什麼日本人會接受西方人對體內廢物累積的焦慮?日本的傳統里是否有類似這樣的淵源呢?

栗山茂久又提到中醫里有關積的理念。這一理念早已傳入日本,但是在日本對中醫理念的接受中,演變出這樣一種獨特的認識,即認為氣是由人力驅動的,而不是中國的道家認為的那樣是自然流動的。所以日本人相信勞動能讓氣在身體中流動,一旦停止勞動,氣便會滯阻,並導致身體的病痛(這也是對日本人勤勞的醫學理念上的一種解釋吧)。

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系主任近代日本為何從中醫轉向西醫

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系主任近代日本為何從中醫轉向西醫

大地震鯰繪

作為旁證,日本的鯰繪(Namazu-e,Earthquake catfish prints)也反映出有關過剩的焦慮,以及隱含其中的金錢與食物之間存在的聯繫。在日本古代民間信仰中,人們認為地震是由巨型鯰魚的地下活動造成的。日本安政時代江戶(現在的東京)大地震(1855年)後,出現了大量以鯰魚為主題的浮世繪,稱為鯰絵,是庶民藉由發泄對天災人禍不滿的時事類諷刺畫報,內容五花八門。有的詛咒巨鯰為地震元兇,有的讚賞它掃除社會積弊,也有描繪木工、泥瓦匠和商人等等與鯰魚一同歡慶的諷刺畫因為地震時房屋倒壞,這正為他們帶來了生意。我們可以注意到,鯰繪在象形地展現金錢的得與失時,用的是嘔吐、排泄、狼吞虎咽等與飲食及代謝有關的動作。

(本文根據栗山茂久報告概括整理,未經其本人審定。)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