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97|回覆: 3

[政治史學] 大明帝國究竟有多大,及【尼布楚條約】賣國條約考證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6-5-29 11: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長期以來,官方出版的明朝印象,總是暴力、血腥、宮鬥、黨爭等,地圖也是北方蒙古、滿清等獨霸一方,而明朝搖搖欲墜,真實的歷史是怎樣的?真的如通行版那樣描述的嗎?

一、【明史】的荒謬。【明史】中,把蒙古分裂出來的已經臣服明朝的瓦刺韃靼以及女真等列入外國傳,甚至包括朵顏三衛都被列入外國傳,滿清這樣修史的原因是想混淆視聽,否定自己是明朝臣屬,建國屬於亂臣賊子行為,修進外國傳則能與明朝平起平坐。

二、藩國與屬國刻意混淆。
藩國通常是處理地方勢力和邊境民族勢力的封建編制,藩國不具備獨立主權,而屬國有一定獨立主權,國標用制也可以不一樣,比如年號、曆法、度量衡等。

三、羈縻。羈縻或稱土司制度,中央朝廷對西南少數民族採用羈縻政策,承認當地土著貴族,封以王侯,納入朝廷管理。

四、實際控制與本土說的荒謬。本土說是西方歷史引進的一個話題,針對殖民領土而言,而中國自古無本土與非本土之論,只要是法理和制度下,皆為國土。實際控制論也是同樣荒謬,導致否認中國明朝對西伯利亞的主權。我有套很大的房子,人只住了一部分房間,另一部分房間長期沒人住,難道說這房就不是我的嗎?就算暫時租給別人住,那房的所有權難道不是我的嗎?

五、【尼布楚條約】賣地賣國。
在尼布楚會議上,清朝代表曾提出以勒拿河至北冰洋為界的第一方案,繼而讓步提出第二方案,即以外興安嶺的北支(諾斯山)直至亞洲大陸最東北的沒入大海深處的諾斯海岬(即楚科奇半島)為界。但最後因為談判的清朝代表的能力問題以及要平叛準噶爾的叛亂等原因希望與俄國保持和平而再次讓步放棄了第二方案和這幾百萬平方公里土地,連以貝加爾湖為界的第三方案也放棄了。最後以額爾古納河至外興安嶺至烏第河為界,西伯利亞那片遼闊富饒的土地以及生活在其上的蒙古族的近親民族從此成為了俄國的土地和子民。中國在該條約中放棄了從額爾古納河到貝加爾湖的領土,該條約實際上不利於中國。【尼布楚條約】應算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理由及議論:
⒈外興安嶺附近地區自古就是中華民族東北少數民族的聚居地,自唐朝以來,遼朝、金朝、元朝、明朝都對該地區實施了有效統治,明朝還在該地區設立奴兒干都司進行管轄。而俄羅斯最初只是一個莫斯科公國,其主要領土在歐洲,外興安嶺附近離俄羅斯本土相距一萬公里還遠,清初的時候,俄羅斯一些匪徒才流竄到外興安嶺附近殖民。而此時滿清正處於某些磚家所謂的「康乾盛世」時期,俄羅斯此時彼得大帝才剛剛實行改革,一個處於盛世的國家,在家門口打一個遠道而來的侵略者,卻要死傷數千士兵才攻下只有幾百沙俄匪徒占據的雅克薩城。以當時清的國力,本應能夠將沙俄侵略者逐出國門,但是最終卻犧牲了一部分領土(貝加爾湖以東原屬中國的尼布楚土地)。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清軍武器落後,滿清軍隊崇尚騎射,廢棄了明朝的火炮,因此對抗沙俄侵略者的火炮時死傷慘重。二是滿清剛平定中國不久,其殖民統治尚不穩固,故不願與沙俄消耗。所以就簽訂了該割讓領土的不平等條約,【尼布楚條約】的文本以滿文和拉丁文簽署,唯獨沒有漢文,顯示了兩個殖民者互相勾結。這個不平等條約開了很壞的先例,此後滿清政府不平等條約一個接一個,喪權辱國,就是從所謂的「康乾盛世」開始的。聞一多先生在他的【七子之歌】中就表明了【尼布楚條約】是個不平等條約:「……吾國自【尼布楚條約】迄旅大之租讓,先後喪失之土地,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臆其悲哀之情,蓋有甚於【邶風】之七子……」

⒉尼布楚條約是中俄雙方在平等基礎上簽訂的一個不平等條約。戰勝後還能賣國,這不是康熙開的先例,也不是沒有後來的追隨者。南宋在岳飛的率領下節節勝利,眼看收復被占領土、直搗黃龍和迎回二帝在望,南宋皇帝反而非要臨陣殺將,然後甘為兒皇帝並對金稱臣納貢。尼布楚條約之後就是【越南條約】,越南原本和琉球一樣是中國的屬國,法國意圖殖民越南並引發了中法對抗,卻在鎮南關一帶被中國軍隊打得落花流水。更加出乎意料的是清廷主動叫停止戰,同法國人談判並割讓越南,從而讓法國獲得了通過軍事手段無法取得的利益。為啥戰勝了還能賣國?宋高宗趙構不想迎回他的父親和哥哥,目的就是想保住個人的帝位。康熙出讓土地是害怕沙皇繼續糾纏,從而令滿清在西北和東北進行兩線作戰,那樣對滿清政權的生存極為不利。清廷丟掉越南也是想苟延殘喘,列強早就在本土占領了中華的許多土地,還會在乎中央並不直轄的越南?只要將法國人的注意力困在越南,使得他們沒有時間和精力騷擾北京,滿清朝廷就自以為燒高香。百草止水不由感嘆,這些帝王和政權全為自身利益着想,根本就不在乎民族利益和國家主權,因為在他們眼裡自身或小集團利益勝過一切,這就是一切專制政權的本質!


















我們可以從上面看到,明朝在那些地方是有駐軍並且有駐官軍。並且明成祖和太子去那裡都是直接車駕去的,具體的看上面的圖。

【史料】:
○壬子 車駕次禽胡山 上制銘刻石曰瀚海為鐔天山為鍔一掃胡塵永清沙漠賜其泉名靈濟△以明日 萬壽聖節敕免文武群臣賀△瓦剌順寧王馬哈木等遣舒黑的兒等來朝賜宴勞之
  ○甲寅 車駕次廣武鎮賜其泉名清流 上制銘刻石曰於鑠六師用殲醜虜山高水清永彰我武
大明太宗孝文皇帝實錄卷一百三

○丙子 敕前鋒都督劉江等曰騎士哨了若遇寇東走即瓦剌之人詣阿魯台者西走即阿魯台部下往瓦剌者須並執之蓋虜情多詐不可不察
大明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一百五十一

○甲辰駐蹕雙泉海即撒里怯兒之地前鋒都督劉江等兵至康哈里孩遇虜與戰斬虜數十人馳報 上度虜必大至命江等嚴哨了下令各營曰虜中亦有能漢語者或夜假言語相通因而劫營當謹備之
  ○乙巳前鋒獲虜諜言馬哈木太平等兵距此百餘里 上喜曰朕固知虜不遠令諸軍秣馬以俟早發
  ○丙午車駕發雙泉海次三峽口前鋒都督劉江等哨見虜眾馳報 上率師兼程而進命皇太孫於寶纛同行專以鐵騎五百護衛
大明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一百五十二

○戊寅 敕前鋒都督劉江等曰朕昨夕觀氣候瓦剌之寇已動爾等尤宜慎重毋或怠忽
  ○辛巳駐蹕廣武鎮遣指揮塔不歹等往覘瓦剌事勢是日雲南元江等府故土官知府那直男那邦曲靖軍民府龍華寺僧志禪等貢象馬等物 皇太子命如例宴賜勞
○丁亥 車駕次殺胡城敕成安侯郭亮督饋運赴應昌 命清遠侯王友廣恩伯劉才以所領將士先赴開平伏息時諜報虜偽知院失乃干潰散西走至廣武鎮欲率眾來降遣指揮廓廓帖木兒等招之仍命王友等途中如遇失乃干降須善撫綏之不降即掩擊之 敕尚書吳中都指揮章安督饋運赴禽胡山
○庚子 車駕次永寧戍時清遠侯王友等將至禽胡山與失乃干相距一程友等迂道避往應昌致軍士乏食者多死 上聞之震怒
○ 敕忻城伯趙彝刑部尚書吳中等督運糧餉赴禽胡山
○命清遠侯王友廣恩伯劉才統領守營馬步官軍於飲馬河上築殺胡城駐札 上率將士精銳者循飲馬河西北行△都指揮婁鬼力獲至虜人口孳畜命送殺胡城仍敕清遠侯王友等撫養之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6-5-29 11:54 | 顯示全部樓層




七、關於西伯利亞和外東北的考證。

雅庫南部與之相鄰的遼陽省北部的統軍機構征東招討司,即設在黑龍江入海口處的弩兒哥(即明代的奴兒干),與骨嵬(庫頁島)隔海相望。

  雅庫地區在遼陽行省極北部,據【開原新志】記載:有一種北山野人(北山即指外興安嶺)乘鹿出入。又據【遼東志】記載:"北山野人"呈給明朝政府的貢品,有海貂皮、海騾皮、海獾皮、殳角(海象牙)魴須、好剌(諸色鹿),要之大都是北海產品。可推見他們在元朝時居住在自外興安嶺東端的小海(鄂霍次克海),往北到北極圈、北冰洋岸的雅庫地區,向元朝政府進貢,受元朝遼陽行省管轄。

  又據【開原新志】記載:"北海之南、大江之西"居住着一種野人,"住平土屋,屋脊開孔,以梯出入。臥以草鋪"。據【遼東志】記載:此種野人"與吉里迷為鄰",與吉里迷不同類。據【明實錄】載:此類土著部落頭領,多為"女真野人頭目"。野人女真即清之鄂溫克即雅庫特一種轉音,鄂溫克,不僅生活在黑龍江流域及外興安嶺,亦生活在外興安嶺以北至北冰洋的雅庫地區。從明朝初年永樂等朝【實錄】記載:野人女真(鄂溫克、雅庫特)向明朝政府進貢,即可知野人女真不過因循元朝舊制,即可推見野人女真向元朝政府進貢受遼陽行省管轄。

  (四)明代對西伯利亞遠東地區的管轄考

  繼元之後明代東北地區屬奴兒干都司管轄,奴兒干都司建於永樂七年(1409年)。自永樂元年(1403年)邢樞等招撫建州、海西,野人酋長"悉境來附",奴兒干地區首領把剌答哈來進貢,明朝政府設奴兒干衛,任把剌答哈為指揮同知。此後復增設至一百三十一衛加明初設的兀良哈三衛計,一百三十四衛並設奴兒干指揮使司以轄之。

  奴兒干都司設治於黑龍江下游,距海口一百五十公里的特林明朝政府派駐都司的官兵,少至五百,多達二三千,每二年更換一次。

  自永樂九年至宣德八年(1411-1433年),明朝政府特派太監亦失哈等多次考察奴兒干地區,並建有永寧寺及【敕修永寧寺記】和重修永寧寺兩石碑。
  奴兒干都司管轄範圍廣大,奴兒干都司管轄範圍西起鄂嫩河,東至庫頁島,北達外興安嶺,南瀕日本海,包括黑龍江流域和烏蘇里江流域至庫頁島的廣大地區。但是也有人認為,奴兒干都司的管轄範圍達到外興安嶺以北至北極圈、北冰洋岸的雅庫地區,如"北山野人"。北山即外興安嶺南支及外興安嶺北支諾斯山延伸至白令海岬的雅庫等廣大地區,此種野人乘鹿,以捕海產進貢。【明會典】記載:"野人女真去中國遠甚,朝貢不常。"這是說雅庫地區的北山野人並非不朝貢,而是朝貢不常。按【明會典】載,建州海西女真一年一貢,三年一貢的應是野人女真,

(五)後金及清前期對西伯利亞遠東地區的管轄考

  後金及清前期繼承明朝舊制,在完成對外興安嶺以南的統一後,進一步加強對東北亞雅庫地區的統治。

  對東北亞雅庫地區西面的貝加爾湖及葉尼塞河上中游地區,清政府先是招撫,進而進行了統一戰爭。據【清太宗實錄】記載:1637年(崇德二年),索倫領袖葉雷臣屬於清後,又率眾西逃。皇太極命寧古塔駐軍,卦爾察兵、蒙古兵等軍隊,七百餘人追捕。

  【清太宗實錄】崇德二年六月辛丑(1637年7月25日)記載:"是日,敘追殺喀木尼漢部落葉雷功。.....爾(俄爾多木)至博穆博果爾處,率博穆博果爾追之,行一月追及......至溫多河(勒拿河的支流維提姆河,此處部落向蒙古汗進貢,而蒙古汗向清朝進貢),追獲葉雷等,皆殺之。"又據曹廷杰【東北邊防輯要】卷下【征索倫】第二至三頁考證:"崇德四年,太宗文皇帝諭曰:葉雷復逃,錫庫特追至北海,閱七月始還。知此次追兵直抵北海,其路實由今黑龍江西北,經俄羅斯尼布楚城,至北海溫多地方也。......(另一路)當日進兵,應由蒙古恰克圖入今俄羅斯,楚庫柏興,經柏海爾湖何爾爾城去伊聶謝柏興也。時俄人略地尚未至柏海爾湖,故大敵所及,如入無人之境。"

  1639年索倫族領袖博穆博果爾背叛清朝,清軍對黑龍江上游再次用兵。
  據【清太宗實錄】卷五三載:崇德五年,十二月己未(1641年1月23日):"......與齊洛台地方,獲博穆博果爾。"同年十二月庚申(1641年1月24日):"......至甘地,獲其弟及家屬,又越十四日,至齊洛台(赤塔)地方,遂獲博穆博果爾,及其妻子家屬,共男婦幼稚九百五十六名口,馬牛八百四十四。"曹廷杰【東北邊防輯要】卷下【征索倫】第四頁考:"今俄柏爾海(貝加爾湖)西北二千餘里,有堪斯克,尼布楚西南數百里有(乞塔)。齊洛台即乞塔轉音。錫庫特兵自蒙古北邊追躡,越兩月十三日,至今堪斯克地,里道頗合。自甘地越十四日,至齊洛台。今堪斯克急行十四日,亦可至乞塔。然則當時追兵,當由蒙古車臣汗北邊,向西追至其地,又回而東南追至乞塔也。"據曹廷杰考證,可知清軍曾到達貝加爾湖西北二千餘里的甘地(堪斯克地方)。這樣東北亞雅庫地區西邊的葉尼塞河中下游地區在沙皇俄國東侵前已由清朝政府所涉足。對雅庫地區,清政府進行了招撫,據乾隆元年【盛京通志】卷三四【人物】記載:招撫雅庫地區,努山起了很大的作用。"努山,原為長白山東之巴海人,善騎射,勇毅過人,在攻克撫順時(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奪幟取城,功第一,而讓功於他人。後奉使黑龍江,收奇勒里國入版圖。"時間約天命初年。奇勒里非黑龍江下游使犬部,而是外興安嶺以北的勒拿河流域到濱大東海鄂霍次克海北部的雅庫地區的使鹿部即鄂溫克部,也即是明代野人女真之一部。關於使鹿部在外興安嶺以北的勒拿河流域的雅庫地區,在【鄂溫克人的原始社會形態】一書第53-55頁的調查材料中也可得到印證:"根據鄂溫克老人們的記憶,他們在勒拿河時總共有十二個氏組,後來遊動到額爾古納河流域的僅是其中的四個,即布利拖天氏族、卡爾他昆氏族、索羅共氏族和給利氏族。以後又從勒拿河流域遷來了一個索羅拖斯氏族,從布利拖天氏族中分化出一個新的固德林氏族,從索羅共氏族中分化出瑪羅夫、特吉孟、恩快衣、索木孫等四個分支。在離勒拿河遊獵到黑龍江時,這四個氏族除了都有自己的氏族長外,還有一個部落長率領着。......關於索羅拖斯氏族的來歷就流傳着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是很早以前的事了,遊獵在漠河一帶的一個鄂溫克老獵人,帶着自己的姑娘,回到了久別的勒拿河故鄉,探望自己的親友。他們在一個索羅拖斯姓的親友家裡做客一個時期,他的姑娘就被這家大孩子深深的戀愛着了。一對年輕的情人,朝夕相處,真是有着說不盡的喜悅和幸福。但是他們從來是把自己的喜悅心情埋藏在心裡,不曾在自己的大人面前透露過,而大人們也竟是沒有覺察到。不久,老獵人又領着自己的姑娘返回漠河一帶了。從勒拿河到漠河,路途相隔是這麼遙遠,這對於正在熱戀着的一對情人來說,是沒有比這感到更痛苦的。那年輕人常常為此而坐臥不安,心神不寧。他考慮再三,決定要去親自找尋那個姑娘。當出發時,他什麼也沒多帶,只帶了三根針和筋線,準備修補襪子。他在一路上不知走了多少天,也不知走了多少路,總之,修補襪子的三根針都用斷了,全身的力氣都使盡了,他才走到額爾古納河西岸的一個村子。村人們了解到他的情況,都非常同情他,給了他許多援助,才使他得以再一次的振作起精神,渡過額爾古納河,來到漠河一帶,最後找到了他所心愛的那個姑娘。這樣在歷盡千辛萬苦以後的一天,他終於實現了自己的願望,和那個姑娘結成了夫婦,在一起過著幸福的生活了。據說,他們先後共生了四個孩子,這就是以後成為索羅拖斯氏族的最早的四個兄弟。"

  這些材料表明在沙皇俄國東侵前使鹿部(雅庫特、鄂溫克)分布的範圍廣大,北起北冰洋、南越外興安嶺南支到黑龍江流域,自由地徜徉往來於東北亞雅庫等廣大地區美麗壯觀的山水之間。

  以上史料、資料都表明後金政府通過招撫,通過統一戰爭,將西伯利亞遠東廣大地區納入後金管轄。

  據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底至崇德元年(1636年)初,【清太宗實錄】記載:"東北濱海之國,率皆效順";"今東、西、北三方,咸稟聲教,無纖芥之可虞,上餘明國一路耳"。

  崇德元年二月,後金政府第一次對外宣布:後金國,"東漸於海,西柢湯古忒 ,北至北海,各國歸附,"。

  到崇德七年六月,皇太極更詳細地總結了以往通過戰爭、招撫統一東北及東北亞雅庫等廣大地區。皇太極鄭重宣布:"予纘承皇考太祖皇帝之業,嗣位以來,蒙天眷佑自東北海濱,
  迄西北海濱,其間使犬、使鹿之邦,及產黑狐、黑貂之地,不事耕種,漁獵為生之俗,厄魯特部落以至 斡難河源,遠邇諸國在在臣服。"
  "使犬、使鹿之邦","產黑狐、黑貂之地",除一部分地域在黑龍江流域外,其它部分在葉尼塞河流域、勒拿河流域的烏第河北側的外興安嶺西北支、東北支--諾茲山(深入東西伯利亞海、白令海的金山哈達)。

  綜上所述,清代對東北及西伯利亞遠東廣大地區的管轄,是歷代中央王朝、地方政府,與東北及西伯利亞遠東廣大地區部族長期來往,或局部管轄、全部管轄的進一步發展的結果。同時地理發現亦為漸進過程,亦為由近及遠、由粗到細、由模糊到清晰的累進過程。

  這就是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尼布楚談判前,及談判時中方反覆提出"以雅為界"的重要歷史依據,亦為中方提出"以雅庫為界"的根本原因。

【史料】:

東北邊防輯要  (清)曹廷杰 撰
恭讀康熙二十二年聖祖諭曰,大兵前臨雅克薩以朕諭旨,遣人宣布俄羅斯諭之。曰不忍將爾等遽行殄滅爾等欲各安生業共享太平則當即返雅庫地方以雅庫為界,於彼處捕其貂皮於彼土收其物產勿入我邊界恣意妄為,,又曰俄羅斯果能遵旨即回以雅庫為界,而我兵駐札愛琿則於雅克薩地方安置哨兵令疆界寧謐。二十四年正月諭曰姑再傳旨羅剎爾,不欲相安無事可速回雅庫於彼為界,捕貂收賦勿復入內地。二十五年諭大學士勒德洪學士麻爾圖曰,日者大兵往征俄羅斯破雅克薩城釋俄羅斯不誅赦之使生還,其時不並取尼布楚地者蓋以尼布楚畫為疆,索使俄羅斯不得越尼布楚界界外聽其捕牲也。謹按二十二年二十四年聖諭皆言雅庫而不言尼布楚,二十五年聖諭則言尼布楚而不言雅庫,均系與俄羅斯畫界之地考。俄羅斯總記有雅古薩部即雅庫,也亦曰亞谷斯科亦曰亞古德斯科亦曰雅谷。內府圖所載惹鞠斯歸當即其地 【 廷傑謹案一作阿谷即疴哥德斯科又曰郭列穆斯歸和屯其地北極高七十三度偏東三度五十分】 二十五年九月察罕汗上疏,引咎聖祖嘉其情詞恭順又憫其屬人無棲托之所爰捐尼布楚以畀之,至乾隆二十二年八月俄羅斯因尼布楚口糧議,借黑龍江挽運上諭軍機大臣等俄羅斯驛遞來人,在理藩院呈遞薩納特文書,內稱伊國東北邊界居人被災現造船挽運口糧必由東路尼布楚地方,陰葛達河額爾袞河及黑龍江行走求勿攔阻等語。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6-5-29 11:57 | 顯示全部樓層
瀛環志略會校-卷之四


亞古德斯科(一作牙谷)。在義爾古德之東,南境抵外興安嶺,與黑龍江接壤。康熙年間,議定疆界,立有界碑。其地寒甚,冰雪之消融者,每歲止得三四月。人戶稀少,射獵之外無生計。峨人取其所得之皮,以當賦稅。
疴哥德斯科(一作阿谷)。在亞古德東北。地盡亞細亞之東北隅,寒冽過於亞古德。土人亦以獵獸為生,峨設官以賦其皮。城建海濱,與海東各島通商,以收皮貨。
  岡札德加(一作甚察加)。在疴哥德之東。東界斜伸入海,形如大刀頭。其地終年寒冽,草木稀疏,海鳥翔集如蠅蚋。居民捕魚為食,穴地而居(即東省所謂魚皮韃子)。峨人設口收皮,朝臣有重罪者,流竄於此。




侵奪中國領土最多的是沙皇俄國。

  【中俄尼布楚條約】中將兩國邊界最東段烏第河以南一塊列為『待議地區』,沒有劃定歸屬,但在俄國勢力擴張到遠東後,不經過任何談判就占據了這一地區。
————中國歷代疆域的變遷

○烏底河公中地方考

  廷傑謹案康熙二十八年分界盟約清文第一條內雲烏地河以南興安嶺以北中間所有地方河道暫行存放俟各還國察明後或遣使或行文再行定議雍正五年定例雲烏特河等處地方暫置為兩邊公中地方均不得侵占居住案烏地河烏特河皆即此烏底河也

  ○界碑地考

  康熙二十八年己巳十二月丙子遣官與俄使分立界碑其在格爾必齊東岸者則大清一統志盛京通志皆載之其在額爾古納河者則欽定皇朝通志載之大清一統志曰分界石碑在齊齊哈爾城西北二千五百里黑龍江城西北一千七百九十里格爾必齊河口東岸 【 廷傑謹案此或有誤宜云在齊齊哈爾城西北一千七百九十里黑龍江城西北二千五百里里到方合】 盛京通志曰分界石碑在吉爾巴齊河口東岸 【 謹案吉爾巴齊河即格爾必齊河也輿圖雲安巴格爾必齊河志雲大格爾必齊河】 欽定皇朝通志金石略雲御製與俄羅斯定約分界碑文康熙二十九年國書行書俄羅斯蒙古捷提諾五種書額里古納河摩崖此外立碑地方諸書皆未記述惟楊賓柳邊紀略載威伊克阿林界碑其略曰威伊克阿林極東北大山也上無樹木惟生青苔厚常三四尺康熙庚午與俄羅斯分界天子命鑲藍旗固山額真巴海等分三道往視一從亨烏喇入一從格林必拉入一從北海繞入所見皆同 【 時方六月大東海尚凍】 遂立碑於山上碑刻滿洲俄羅斯喀爾喀文廷傑謹案方略言立界碑于格爾必齊河諸地則不止一處明矣大清一統志盛京通志皆止載格爾必齊河而不及額爾古納欽定皇朝通志止載額爾古納河而不及格爾必齊蓋當日珥筆諸臣各紀其所知也或遂疑康熙時本無立碑威伊克山之事謂楊賓草野傳聞未足為據而何願船北徼界碑考以楊賓系康熙時人親至黑龍江所記必有所本且曰我聖祖神靈首出威加四海格爾必齊河界碑系在黑龍江北岸額爾古納河界碑系在黑龍江南岸皆在龍江一省之西北境其龍江省之東北隅袤延數千里斷無不立界碑之理則其勒石於威伊克山有必然者然疑其山當在外興安嶺極東北隅近北海處則又未為翔實也

  廷傑謹案平定羅剎方略康熙二十七年五月癸酉上命內大臣索額圖都統公國舅佟國綱及尚書阿爾尼左都御史馬齊護軍統領馬喇往主其議並派八旗前鋒兵二百護軍四百火器營兵二百每翼前鋒參領一員署前鋒參領一員署前鋒侍衛二員每旗護軍參領二員署護軍參領六員每翼火器營協領一員參領一員每旗章京一員令都統郎坦班達爾沙副都統納秦札喇克圖率之偕往何氏北徼界碑考則雲二十七年五月時俄羅斯使臣費要多羅等至色冷格地方遣使來期我使至彼集議聖祖命大臣索額圖都統公佟國綱尚書阿爾尼左都御史馬齊護軍統領馬喇往主其議並率漢翰林部屬等官暨西洋官二員兵萬餘人前往均謂以噶逆阻道還方略又載二十八年四月復遣索額圖等赴尼布楚就議官兵同往者量增於前又命調黑龍江兵千五百人各帶仗械由水路赴尼布楚與索額圖等會十二月丙子遣官立碑于格爾弼濟河諸地西清黑龍江外紀載分界盟約清文雲中國大聖皇帝欽差分界大臣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內大臣都統一等公舅舅佟國綱都統郎談都統班達爾善鎮守黑龍江將軍薩布素護軍統領瑪喇理藩院侍郎溫達會同俄羅斯察罕汗使臣俄昆尼等在尼布楚地方公議得云云合諸書觀之則當日分界大臣官屬甚眾柳邊紀略所云固山額真巴海三人不過鑲藍旗一旗之員固屬可信且康熙二十八年己巳於十二月遣官則立碑當在二十九年紀略雲康熙庚午亦與欽定皇朝通志金石略雲康熙二十九年相符又言時方六月情事亦合廷傑又案亨烏喇即吞從 【 從:在第二字河下】 河此入者由齊齊哈爾東逾內興安嶺順吞河入混同江也格林必拉即格楞河從此入者由愛琿舊城東逾外興安嶺南枝順格楞河入混同江也北海即指索倫河東海灣從此繞入者由雅克薩城東北至欽都河源上外興安嶺東抵索倫河口沿海濱繞入混同江也蓋威伊克阿林在混同江南岸奇吉泊下今其地名特林即威伊克阿林之合音界碑巍然尚存並有一碑額曰永寧寺亦勒滿蒙漢數體字當系立界碑時所建固非在外興安嶺極東北隅近北海處也據此則由混同江北岸瀕海至索倫河由索倫河至格爾必齊河源外興安嶺上諸處亦必有碑故方略以立界碑于格爾弼濟河諸地該之惜有識者不及見及見者不能識即威伊克阿林之界碑猶幾至湮沒失傳耳

○外興安嶺山脈河道中俄分屬考

  何願船曰興安嶺亦曰新安嶺有內外二嶺內興安嶺盤旋黑龍江省境內數千里襟帶三江之左右 【 松花江黑龍江嫩江也】 以山在內地不具記若外興安嶺則為北徼分界之山實吉林黑龍江二省外障所繫於邊防甚鉅而諸家志乘言之甚略今故詳征典實以備掌故按一統志雲大興安嶺在敖嫩河北小肯特山東自此綿亙而東直抵黑龍江入海處會典事例雲山之南為中國地山之北為俄羅斯地案盛京通志雲盛京統部疆域北至黑龍江外興安嶺五千一百餘里俄羅斯界黑龍江將軍所轄疆域北至外興安嶺三千三百餘里俄羅斯界黑龍江城北至外興安嶺二千五百里俄羅斯界今按外興安嶺橫亙數千里為北徼之大分水嶺其袤延與新疆之天山相等然天山隨地異名蓋以百數外興安嶺則別名甚少惟職方外紀有東金山之目或以為即外興安嶺別名然據地圖金山阿林自外興安嶺以北連峰不斷直抵東北海隅與諾斯哈達相連則知山脈長遠幾及萬里允為東北鉅鎮矣又曰外興安嶺山脈自鄂嫩河源肯特山分支東北行連峰不斷達俄羅斯境皆曰外興安嶺又東北曰楊阿林楚庫河出焉又東北烏的河出其北麓又東北伊坦珠河出其北麓此三水均西北流注色楞格河又東北分東西二支西支包白哈爾湖之東之北繞列訥河源沿其西至北海其東支東北行恩吉德河出其南麓南注黑龍江又東北尼布楚河出焉南流至尼布楚城注黑龍江又東北衛底穆河出焉西北流注於列訥河自此分為二大支一東行抵海為外興安嶺一東北抵俄羅斯之郭列穆斯科境為金阿林二大支之閒廣袤各數千里盡窩集也

  東抵大拉該海南與中國相接外興安嶺一支折而東行安巴格爾必齊河出焉河以東屬中國河以西屬俄羅斯又東行卓羅克齊河綽魯納色勒烏魯穆河格爾必齊河鄂爾河鄂爾多昆河烏爾蘇河波羅穆達河皆出其南麓注黑龍江屬於中國其北麓窩集屬俄羅斯又折而東北行有額爾格河巴爾坦河皆出南麓屬中國其北麓窩集屬俄羅斯又折而東行南麓有托克河精奇里江諸水屬中國北麓有拉瑪河東流注大拉該海屬俄羅斯由是分為南北二支其南支又分為二一折而南行千餘里為達爾剔薩阿林阿爾吉河烏能河烏拉喀河皆出西麓欽都河恩古里泊寧尼河楊奇尼河皆出南麓二麓之水皆注黑龍江屬於中國一折而東南行麓水南流者曰西里穆底河曰恆滾河曰噶穆河皆屬中國麓水東流者曰達溫河曰鄂和達河曰烏拉克河曰烏底雅河曰鄂斯都爾納薩河曰阿老河諸水皆屬俄羅斯曰烏底河自此以南至索倫河為甌脫地山脈又東南行索倫河出北麓東注海是為中國吉林省三姓副都統所轄地又東南行沿噶穆河之北岸又折而東行抵混同江海口其西麓南麓水皆注噶穆河及混同江其東麓水曰阿拉河瑪尼噶河吉特河其北麓水曰鄂古河圖胡魯河皆注於海此皆外興 【 脫安字】 嶺之南支也其北支東北行沿拉瑪河北岸而東有鄂拉河納勒春河出東麓注大拉該海又折西北行其東麓所出諸水為達達哈河奔什納河山脈遂與金阿林一支相合廷傑謹案通志於盛京統部疆域黑龍江將軍所轄疆域及黑龍江城北至外興安嶺俄羅斯界俱詳里到而何氏於安巴格爾必齊河以東外興安嶺以南大拉該海以西凡屬中國諸地又皆一一指明此東北中俄分屬之定界言邊防者當究其朔也
都司一奴兒干都司衛三百八十四:
朵顏衛、泰寧衛、建州衛、必里衛舊【會典】作兀里、福余衛,已上洪武間置,
兀者衛、兀者左衛、兀者右衛、兀者後衛、赤不罕衛、屯河衛、安省衛,已上永樂二年置,
毛憐衛、虎兒文衛、失里綿衛、奴兒干衛、堅河衛舊【會典】有溫河撒力衛,已上永樂三年置,
古賁河衛、右城衛、塔魯木衛、蘇溫河衛、斡灘河衛舊【會典】有灘納河、兀者前衛、卜顏衛、亦罕河衛、納憐河衛、麥蘭河衛、兀列河衛、雙城衛、撒剌兒衛、亦馬剌衛、斡蘭衛、亦兒古里衛、脫木河衛、卜剌罕衛、密陳衛、脫倫衛、嘉河衛、塔山衛、阿速江衛、速平江衛、木魯罕山衛、馬英山衛、土魯亭山衛、木塔里山衛、朵林山衛、兀也吾衛、吉河衛、札竹哈衛舊【會典】有撒竹籃、福山衛舊【會典】作福、三肥河衛、哈溫河衛舊【會典】作哈里河、木束河衛、撒兒忽衛、罕答河衛舊【會典】作忽答河、札童衛已上永樂四年置
阿古河衛、喜樂溫河衛、木陽河衛、哈蘭城衛、可令河衛兀的河衛、哥吉河衛、野木河衛、納剌吉河衛、亦里察河衛、野兒定河衛、卜魯丹河衛、好屯河衛、喜剌烏河衛舊【會典】作喜速烏、考郎兀衛、亦速里河衛、阿剌山衛、隨滿河衛、撒禿河衛、忽蘭山衛、古魯渾山衛、阿資河衛、甫里河衛、答剌河衛舊【會典】作納剌河、撒只剌河衛、阿里河衛舊【會典】作阿吉河依木河衛、亦文山衛、木蘭河衛、朵兒必河衛、甫門河衛,已上永樂五年置
納木河衛、童寬山衛、兀魯罕河衛、塔罕山衛、者帖列山衛、木興衛、友帖衛、牙魯衛、益實衛、剌魯衛、乞忽衛、兀里溪山衛、希灘河衛、弗朵禿河衛、阿者迷河衛、撒察河衛、斡蘭河衛、阿真河衛、木忽剌河衛、欽真河衛、克默河衛、察剌禿山衛、嘔罕河衛、阮里河衛、列門河衛、禿都河衛、實山衛、忽里急山衛、莫溫河衛、薛列河衛已上永樂六年置
卜魯兀衛、葛林衛、把城衛、札肥河衛、忽石門衛、札嶺上衛、木里吉衛、忽兒海衛、伏里其衛、乞勒尼衛、愛河衛、把河衛、和屯吉衛、失里木衛、阿倫衛、古里河衛、塔麻速衛,已上永樂七年置
木興河衛、木剌河衛舊【會典】作木束河衛、喜申衛、使防河衛舊【會典】作使方河、甫兒河衛、亦麻河衛、兀應河衛、法因河衛、阿答赤河衛舊【會典】作阿答古、木山衛、葛稱哥衛,已上永樂八年置
督罕河衛、建州左衛、只兒蠻衛、兀剌衛、順民衛、囊哈兒衛、古魯衛舊【會典】作古魯山滿徑衛、哈兒蠻衛、塔亭衛、也孫倫衛、可木河衛、弗思木衛、弗提衛,已上永樂十年置
斡朵倫衛,永樂十一年置
哈兒分衛、阿兒溫河衛、速塔兒河衛、兀屯河衛、玄城衛、和卜羅衛、老哈河衛、失兒兀赤衛、卜魯禿河衛、可河衛、乞塔河衛、兀剌忽衛,已上永樂十二年置
渚冬河衛、札真衛、兀里哈里衛、忽魯愛衛,已上永樂十三年置
吉灘河衛、亦馬忽山衛,已上永樂十四年置
阿真同真衛、亦東河衛、亦迷河衛,已上永樂十五年置
建州右衛、益實左衛、阿答赤衛、塔山左衛舊【會典】作塔山前城、討溫衛舊【會典】作『成』,已上俱正統間置寄住,毛憐衛,
此下正統已後續置:可木衛、失里衛、失木魯河衛、忽魯木衛、塔馬速衛、失烈木衛、吉灘衛、和屯衛、禾屯吉河衛、亦失衛亦力克衛納木衛、弗納河衛、忽失木衛、兀也衛、也速倫衛、巴忽魯衛、兀牙山衛、塔木衛、忽里山衛、罕麻衛、木里吉河衛、引門河衛、亦里察衛、只卜得衛、塔兒河衛、木忽魯衛、木答山衛、立山衛、可吉河衛、忽失河衛、脫倫兀衛、阿的納河衛、兀力衛、阿速衛、速溫河衛、納剌吉衛、撒剌衛、亦實衛、弗朵脫河衛、亦屯河衛、兀討溫河衛、甫河衛、剌山衛、阿者衛、童山寬衛、替里衛、亦里察河衛、哈黑分衛、禿河衛、好屯衛、乞列尼衛、撒里河衛、忽思木衛、兀里河衛、忽魯山衛、弗兒秀河衛、沒脫倫衛、阿魯必河衛、咬里山衛、亦文衛、寫豬洛衛、答里山衛、古木河衛、剌兒衛、兀同河衛、出萬山衛、者屯衛、喜辰衛、海河衛、蘭河衛、朵州山衛、者亦河衛、納速吉河衛、把忽兒衛、鎮真河衛、也速河衛、者剌禿衛、也魯河衛、亦里河衛、失里兀衛、斡朵里衛、禿屯河衛、者林山衛、波羅河衛、朵兒平河衛、散力衛、密剌禿山衛、甫門衛、細木河衛、沒倫河衛、弗禿都河衛、者列帖衛、察札禿河衛、出萬河衛、者帖列衛、兀失衛、忽里河衛、失里綿河衛、兀剌河衛、愛河衛、洽剌察衛、卜忽禿河衛、沒倫衛、卜魯衛、以哈阿哈衛、速江平衛、兀山衛、弗力衛、失郎山衛、亦屯衛、木河衛、竹墩衛、河木衛、哈郎衛、歲班衛、失山衛、考郎衛、築屯衛、黑里河衛、右城衛、弗河衛、文東河衛、阿古衛、弗山衛、兀答里衛、納速河衛、失列河衛、朵兒玉衛、兀魯河衛、弗郎罕河衛、赤卜罕山衛、老河衛、竹里河衛、吉答納河衛、者不登衛、也速脫衛、阿木河衛、顏亦衛
已下添設:山答衛、塔哈衛、弗魯納河衛、行子衛、兀勒阿城衛、阿失衛、吉真納河衛、法衛、薄羅衛、塔麻所衛、布兒哈衛、亦思察河衛、失剌衛、卜忽禿衛、撒里衛、你實衛、平河衛、忽里吉山衛、阿乞衛、台郎衛、塞克衛、拜苦衛、所力衛、巴里衛、塔納衛、木郎衛、額克衛、勒伏衛式木衛、樹哈衛、肥哈答衛、蓋千衛、英禿衛、乞忽衛、阿林衛、哈兒速衛、巴答衛、脫木衛、忽把衛、速哈兒衛、馬失衛、塔賽衛、札里衛、者哈衛、恨克衛、哈失衛、交枝衛、葛衛、艾答衛、亦蠻衛、哈察衛、革出衛、卜答衛、蜀河衛、禿里赤山衛、賽因衛、忙哈衛
所二十四
兀者托溫千戶所、哈魯門山千戶所、兀者揆野木千戶所、兀的罕千戶所、兀者穩免赤千戶所、得的河千戶所、魚失千戶所、五年千戶所、兀者已河千戶所、真河千戶所、兀的千戶所、屯河千戶所、哈三千戶所、兀者屯河千戶所、古賁河千戶所、五音千戶所、鎖郎塔真河千戶所、兀者揆野人千戶所、敷答河千戶所、兀禿河千戶所、可里踢千戶所、哈魯門千戶所、兀討溫河千戶所、兀者撒野人千戶所
站七
別兒真站、黑龍江地方莽亦帖站、弗朵河站、亦罕河衛忽把希站、忽把希站、弗答林站、古代替站
地面七[編輯]
弗孫河地面、木溫河地面、埇坎河地面、撒哈地面、亦馬河咬東地面、可木地面、黑龍江地面
寨一
黑龍江忽里平寨



女真北山野人元、明代,該名詞還包括今黑龍江下游的『野人』、外興安嶺甚至東西伯利亞、 堪察加沿海的居民就是『北山野人 。北山野人說的北山指的奴兒干之山,即外興安嶺及鄂霍次克海北岸山區,次部人乘鹿出入即清處使鹿部之一,亦即清代奇勒爾族,以捕各種海產進貢明『清兩朝。 野人女真是對散居女真人的一種泛稱,並未形成像建州、海西女真那樣的聯盟集團。明末居住黑龍江以南地區的不少氏族和部落,被努爾哈齊和皇太極征服後,南遷到渾河流域,後來成了滿族的一部分;但分布在烏蘇里江流域和黑龍江以北廣大地區的諸部落,大多未納入滿族共同體,於清初形成了今天居住我國和俄羅斯境內的赫哲(俄羅斯境內的稱那乃)、鄂溫克(埃文基)、鄂倫春(鄂羅奇)、費雅克(尼夫赫)等族。 俄羅斯西伯利亞的楚科奇人形成於鄂霍次克海沿岸地區,他們由此向北遷移時,同化了一部分尤卡吉爾人和愛斯基摩人,由此形成了楚科奇族。他們的祖先就是正宗的北山野人女真。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6-5-29 12:00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宣六慰
明代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的三個宣撫使司和六個宣慰使司的總稱。三宣指南甸宣撫司、干崖宣撫司、隴川宣撫司。六慰指車裡軍民宣慰使司、緬甸軍民宣慰使司、木邦軍民宣慰使司、八百大甸軍民宣慰使司、孟養軍民宣慰使司、寮國軍民宣慰使司。其中,孟養宣慰使司、木邦宣慰使司部分在今緬甸境內,八百大甸宣慰使司在今泰國境內,車裡宣慰使司的部分、寮國宣慰使司的全部在今寮國境內,余均在中國雲南境內。明代宣慰使司設宣慰一人,從三品;周知一人,正四品;副使一人,從四品;僉事一人,正五品。宣撫司設宣撫使一人,從四品,同知一人,正五品;副使一人,從五品;僉事一人,正六品。宣慰使、宣撫使管轄司內軍民之政,原屬吏部。後明朝政府因宣撫司、宣慰使司都領有土兵,於洪武末年改由兵部管轄,但實際上沒有全部貫徹。宣撫使、宣慰使定期朝貢,按年交納定額賦稅,稱為差發,戰時聽供朝廷徵調。明代統治者設置宣慰使司、宣撫司等土司制度,以土司治土軍民,是藉助傳統統治權力來達到控制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的目的。



1413年,即永樂十一年,明朝在雲南南部設立十個宣慰司,為:麓川平緬、木邦、孟養、緬甸、八百、車裡、寮國、大古喇、底馬撒、底兀剌。當時擁有幾乎緬甸全境、泰國北部、寮國北部、印度東部一區,毗鄰孟加拉國,可觀印度洋之潮。

但從1531年開始至1606年,緬甸、寮國的地方勢力逐步攻陷了這些宣慰司,在一番長期而艱巨的拉鋸戰和扯皮之後,中國的西南疆域退縮到了和今天相差無幾的地方。只有越南以北、緬甸以東的地方的漢化速度超過獨立速度,成為了延續至今且及其穩固的中國領土。而曾經存在過的印度洋出海口則成為了昨日黃花。

【大明極盛全圖】




——文章:至昊
       出品:昊國學宮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