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64|回覆: 0

[漢學資訊] ·溫故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複製鏈接]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4-27 14: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溫故: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黑格爾對孔子哲學的態度不很恭敬。他說:『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裡思辨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裡面我們不能獲得什麼特殊的東西。』『為了保住孔子的名聲,假如他的書未曾翻譯過反倒更好些。』本來,十七、十八世紀歐洲知識界對於中國文化和社會是頗有好感的,中國哲學也因此對歐洲啟蒙運動產生了很大影響。但隨着近代歐洲『我思故我在』的理性主體原則的確立,主客對立觀念成為思想界主流。工業革命後生產力的迅猛發展,中國的形象在歐洲的視野中日漸衰落,也使得孔子淪為落後、不開化的象徵。黑格爾對孔子的評價代表了十九世紀歐洲對於中國文化評價態度的轉變。

中國近代之所以落後,單就哲學方面來說,沒有確立主客對立的近代性原則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馮友蘭先生曾經把中國哲學史分為子學和經學兩個階段,並指出中國沒有『近代哲學』,這是很有見地的。『近代』是modern,現在譯為『現代』,也大可玩味。中國哲學沒有把人和自然抽象為主客體範疇,其原則是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用近代哲學範疇來說,是主客體的和諧共存。黑格爾研究中國哲學,還沒有達到可以認識這一原則的深度。他讀過【論語】,就沒有注意到孔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表現的並不是人與人的關係,而是人與自然的關係,而且這種關係和西方近代哲學根本不同。

『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表明,儒家哲學的視野是開闊的,包含對於自然的維度,這促使我們重新認識中國哲學的廣度和深度。作為一種人與自然關係的原則,『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表明了孔子對於自然仁愛的態度。綱是大網,大網所撈必多,對於魚類,進而言之對於自然是多餘的傷害。弋是帶線的箭,宿是歸宿之鳥。宿鳥歸飛,幼鳥盼歸。射殺宿鳥,幼鳥失怙,毀掉兩代生命,斷非仁慈之心所能忍受。直到現在,民間還有『勸君莫打三春鳥,兒在巢中盼母歸』的諺語,可以說是『弋不射宿』思想在百姓生活中的表現。

『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其實只表達了孔子動物觀的冰山一角。打開視野來看孔子的相關文獻,包括近年來真實性逐步得到承認的【孔子家語】【孔叢子】以及新出土的【孔子詩論】等材料,會發現孔子的動物觀是豐富的,其基調是把道德共同體的範圍擴展到動物,要求道德地對待動物,確立人對於自然的倫理關係。仁、恕、孝、義等德目都包括對動植物的關懷。【孔子家語·五帝德】記載宰我請教黃帝的事跡,孔子提到黃帝『仁厚及於鳥獸昆蟲』。此條又見於【大戴禮記·五帝德】。商湯有『網開三面』,給動物逃生機會的事跡。孔子評價說『成湯恭而以恕,是以日隋』。【孝經】【禮記】記載:『曾子曰:「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夫子曰:「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這裡,孔子強調按照時節規定伐木狩獵,把尊重動物的生命和價值、保護動物提高到對於天地之孝的高度。在這種觀點之下,樹木、動物成為和親屬一樣值得道德關懷的對象。在【孔子家語·困誓】【孔叢子·記問】篇中,孔子把『刳胎殺夭』『竭澤而漁』『覆巢破卵』視為『不義』的行為。

對於死亡的動物,孔子抱有哀憫之情。【孔子家語·子貢問】記載,孔子豢養的狗死了,他對子貢說:『吾聞之也,敝帷不棄,為埋馬也;敝蓋不棄,為埋狗也。今吾貧無蓋,於其封也,與之席,無使其首陷於土也。』這一條又見於【禮記·檀弓下】。孔子還有從自然中獲得道德啟示的移情觀點,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稱讚的是松柏固守常青的堅定德性;『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稱讚的是良馬的德性。他把自己比作麟、鳳。他周遊列國,道不行於世,晚年感慨『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麟至魯國國都郊區而亡,他為之流淚說:『予之於人,猶麟之於獸也。麟今出而死,吾道窮矣。』【春秋】即絕筆於『西狩獲麟』。以德性比擬動物,把動物的德性和人的德性一致看待,在這種思維方式之下對動物自然會採取關愛的態度。

孔子的動物觀是他的自然觀的一部分。他的自然觀是『則天』,即效法天地。他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這裡談的便是自然之天。【論語·泰伯】記載:『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中庸】稱讚孔子『上律天時,下襲水土』。朱熹解釋說:『律天時者,法其自然之運。襲水土者,因其一定之理。』則天是農業時代必須順應天時、善待土地才能有所收穫的生產方式在思維中的反映,其極致是與自然審美的和諧相處,成為一種人生的精神境界。『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吾與點也』『孔顏樂處』都是這種境界的表現。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突出強調『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綠色化』等概念,並把『綠色』置於『五大發展理念』之中。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從傳統文化中挖掘綠色發展理念資源。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就主張人與自然和諧,這是其普遍性所在和永恆的生命力所系;也是我們確立文化自信、文明自信的基礎。

(作者系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