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91|回覆: 0

[文學研究] 【文史哲】【中華讀書報】聯合推出2015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 ...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6-4-23 18: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史哲】【中華讀書報】聯合推出:2015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

 近年來,國內人文學術研究日益繁榮,並正在發生深刻變遷。為及時總結人文學術領域的新進展、新現象、新問題,推動人文學術研究的繁榮與進步,提升公眾對人文學術的認知度和關注度,【文史哲】雜誌與【中華讀書報】聯手開展了『2015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評選活動。這也是我們連續第二年舉行這一評選。

    1世界學術文化重心東移,國際歷史科學大會走進亞洲

近三十年來,伴隨着國力的強盛,中國的文化影響力也在不斷提升,一個顯著的標誌便是中國在國際頂級學術和文化盛事中,開始日趨頻繁地扮演『東道主』的角色。2015年,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在濟南召開,這一被譽為『史學奧林匹克』的大型學術會議首次走進亞洲;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也即將於2018年在北京舉辦。這些無不見證着世界學術文化重心持續東移的進程。

本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由中國史學會和山東大學承辦,2015年8月23日至29日在濟南舉行,共有來自88個國家和地區的2600餘名代表與會。『展示歷史學家們在擺脫歐洲中心主義或稱西方中心主義的研究框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被認為是此次大會最重要的進展。圍繞着大會的第一主題『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14位學者分別就歷史上的中國與世界的相互聯繫和影響、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等作了闡述。近年異軍突起的『情感史』研究,以及現今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歷史學的『數字化轉向』議題,同樣得到了大會的高度重視。國家主席習近平為大會的召開專門發來了賀信,強調『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本次會議的召開和習近平的賀信,將本年度的歷史學研究推到了更加引人矚目的地位。

    2儒學研究呈分化態勢:『宋學』本位,還是回到『漢學』?

在儒學研究領域,漢學重『五經』,宋學崇『四書』。近年來的儒學研究,又呈現出『宋學』與『漢學』的輪迴。『宋學』是數十年來『新儒家』的出發點,以『四書』為核心經典,以心性、倫理為主要關注,致力於本體論的建構,其近現代學脈可追溯至馮友蘭、牟宗三等先哲。稟持『漢學』立場的學者,則以政治、制度為主要關注,試圖為中國的社會變遷提出一套基於儒家立場的治理體系,他們認為宋學由漢學而來,主張回到源頭,偏重與政治制度更為密切的『五經』研究,此一傾向以近年來大陸興起的制度儒學、政治儒學為典型代表。

辛亥革命後,經學退出政治舞台,主要以經學史的形式存在於學術領域,其基本出發點是將經學作為過時的學問,並不重視經典本身所蘊藏的價值。這一現狀引起了部分學者的不滿。2015年,劉夢溪由馬一浮研究切入,認同馬一浮『國學為六藝之學』的主張,旨在引起學界對『六經』的重視;朱漢民提出『重建經學』的主張;干春松、陳壁生主編的【經學研究】第三輯則呼籲『重新開啟經學研究』。『宋學』與『漢學』因此發生激烈碰撞。然而,經學能否對現代政治發生切實的影響,重返現代生活,仍需時間的檢驗。

    3   『一帶一路』國策引起學界熱烈呼應,中外文化交流研究更加深入

2013年,中國政府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這一構想迅速得到人文學界的熱烈呼應,刺激和推動了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進一步研究,歷史學、考古學、語言學乃至文學等研究領域,在東西方文化與文明交流視域下,呈現出諸多新氣象。

絲綢之路起始於古代中國,是連接亞洲、非洲、歐洲的交通大動脈,素有『人類文明運河』『世界史發展的中心』『世界主要文化的母胎』之稱。中國學術界對於絲綢之路的研究,自岑仲勉、馮承鈞、張星烺、黃文弼、湯用彤、向達等起,已有近百年的深厚積累。2015年,葛劍雄的相關論著與演講、榮新江【絲綢之路與東西文化交流】、劉迎勝【絲綢之路】、楊巨平『希臘化文明與絲綢之路』研究、侯楊方對『絲綢之路』的還原等,都是這一領域的最新成果。

4 歷史是如何被書寫的:史料批判衝擊傳統史學研究

史料是古典學術的研究基礎,古典學術的重大突破,往往與新史料的出現或史料處理範式的轉換直接相關。近年以來,在簡牘、碑銘、文書等新史料層出不窮的同時,史料處理範式的革新也初見端倪。『E考據』即在史學考證中運用數字化、網絡化等方法,以求得窮盡掌握和細緻分析相關史料,已經近於成熟。黃一農教授出版於2015年7月的【二重奏:紅學與清史的對話】,就是一個成功運用『E考據』的典範。更為引人矚目、正受到學界越來越多關注的,是『史料批判』研究的異軍突起。

史料批判研究又稱『史料論式的研究』,是一種以正史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史料處理和史學研究範式。該範式遠源古史辨、史源學和後現代史學解構方法,高度重視解析史家的『執筆意圖』,主要探討『史料為什麼會呈現現在的樣式』,即歷史是如何被書寫的。目前以中日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學者運用較多。2015年10月,辛德勇教授【製造漢武帝:由漢武帝晚年政治形象的塑造看〖資治通鑑〗的歷史構建】一書出版,指出【資治通鑑】所記載的漢武帝晚年的政治形象,主要是司馬光出於主觀需要而『塑造』出來的,司馬光所依據的【漢武故事】等史料,存在着嚴重的問題,並由此對田餘慶先生的名篇【論輪台詔】進行了回應,否定了漢武帝晚年政治路線轉變的史學定論。該書出版後立即激起了較大的學術反響,相關論爭正在持續展開之中。

    5 危機與新生:『中國哲學』學科在國際學界的重要變動

近年來,狹義的『中國哲學』學科危機與新生並存。2006年,著名哲學博客LeiterReportBlog貼出『中國哲學博士培養危機』的博文,【美國哲學學會通訊】(APANewsletter)進而於2008年秋推出相關專輯予以全方位評估。多方面信息表明,隨着20世紀七八十年代活躍於斯坦福、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密歇根等美國頂尖哲學系的老一輩中國哲學專家榮休,中國哲學研究開始淡出分析哲學主導的美國哲學界。中國哲學在國際學界的存在遭遇斷層危機。

與此同時,隨着中國整體實力的增強,中國哲學的獨特內涵重新獲得了國際學界的普遍重視,一大批兼具中西哲學素養的學者正在為強化中國哲學的分析品質而努力。2015年9月16日至19日,國際哲學學院2015年院士大會在北京召開,且史無前例地增設了『中國哲學』專場。2018年即將在中國召開的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亦於2015年發布第一、二輪通知,深具儒家底蘊的『學以成人』命題被正式確立為大會主題。一方面是海外優質研究力量的匱乏,一方面是國際學界給予的空前關注,這兩種相反的動向,意味着『中國哲學』學科未來一段時間內勢必會經歷一場重要變動。

    6 堅守啟蒙,還是光大傳統:學界紀念【新青年】創刊一百周年

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1916年9月1日第二卷第一號起更名為【新青年】。為五四運動作了思想上的準備,激烈批判『吃人的禮教』,引介和傳播馬克思主義,倡導新文化新文學,促進人格獨立個性解放等等,是【新青年】雜誌長期以來得到人們普遍認可的意義和價值。而在當今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學全面復興的大潮之下,持續了一個世紀的『反傳統』基調,包括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啟蒙』的合法性,都受到了反思與質疑。

2015年秋,值【新青年】創刊一百周年,北京、上海、廣州、安徽、河南等地紛紛召開學術會議,研討【新青年】和新文化運動對於中國近代史尤其是近代文學、思想、文化的價值與影響,新文化運動此前似已發生問題的傳統和遺產借這一時機得到了新一輪的正面梳理和闡述,形成了對抗儒學復興的另一聲音。如何估量『啟蒙』以及20世紀『反傳統』的歷史進程?在未來的國家和學術文化建構中賦予傳統文化以怎樣的地位與功用?就目前意見分歧的狀況來看,思想界已經進入了一個多元博弈的新時期。

    7  『抗戰文學』研究煥發活力,學術視野更加開闊

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抗戰文學重新引起學界關注。國內舉辦了多場以抗戰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多家期刊辟有專欄,發表了上百篇學術文章,其中既有新的史料發現與整理,如張中良的【〖義勇軍進行曲〗的背景與淵源】和張業松的【戰區『風景』與文本三重性——東平佚書〖向敵人的腹背進軍〗發掘報告】;又有新的理論視角與闡發,如【抗戰文化研究】和【破碎與重建:1937-1945抗戰時期的中國文學研究】兩書中有關抗戰文學的正面戰場與淪陷區殖民研究、大後方與解放區研究,以及李永東的【小說中的南京大屠殺與民族國家表達】。

抗戰文學興起於日寇侵華的民族危亡之際,十數年間繁盛一時。新中國成立後,作為紅色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抗戰文學研究受到了意識形態的雙向影響,盛於斯亦囿於斯。近年來,國內思想環境與研究視野更趨自由和開闊,民族主義、殖民主義等理論被大量引入,抗戰文學研究重新煥發出旺盛的活力,並獲得了許多新的理論突破與學術增長點。2015年作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既是抗戰文學研究獲得突破發展的一個新契機,也是抗戰文學研究成果的一次大檢驗。

    8 宏觀整體研究重回視野,『全球史』取向漸次落地。

     近二十年來,作為國際學界主流知識趨勢的『全球史』(GlobalHistory),在大陸史學界一直多以理論、話題的狀態盤旋於具體史學實踐之上。眼下,這一取向已呈落地之勢。『全球史』所倡導的宏觀、整體的方法和視野,對於目前盛行的注重微觀、細節的碎片化研究,無疑是一種糾偏和克服。

2015年,在山東濟南舉行的第22屆世界歷史科學大會將『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列為會議四大主題之首。在首都師範大學全球史研究中心慶祝成立十周年之時,北京外國語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山東大學的全球史、跨區域文明研究機構也在密集設立或籌建之中。近期在國內持續發酵的『新清史』討論,同樣體現着本國史既有範式與全球史等不同學術視野的對話、碰撞甚或某種緊張。在世界經濟、文化一體化的今天,如何處理這種不斷加強的一體化趨勢與自身國家認同、文化主體性的關係,如何把中國史敘事真正納入到全球比較的框架之中,將是中國史學研究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

    9 楊義還原先秦諸子經典,引起學界廣泛關注

先秦時期是中國思想的『軸心突破』時代,諸子百家各以其思想創造力和穿透力,馳辭騁辯、著書立說,鑄就了中華民族世代延續的文化血脈。研究先秦諸子,就是探索中華文明的原初過程,解碼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然而兩千年來的諸子學和經學研究,一直存在着很多缺陷、盲點和誤區。

楊義數年來通過梳理、分析、闡釋先秦諸子經典文本和多種文獻史料,從發生學的角度對諸子進行了思想溯源。2015年出版的【論語還原】,以及此前的『諸子還原』系列,包括【老子還原】【莊子還原】【墨子還原】和【韓非子還原】,都在試圖剝落後世附加於諸子原典的虛飾,還原經典文獻和史實的初始狀態,探尋傳統思想發生的起點及其當代價值。這一路數在學界引發了普遍關注,可謂是繼1920年代『古史辨』派之後對先秦諸子和經學一次新的清理和解讀。

    10  陳來獲『孔子文化獎』,新生代儒學隆重登場

2015年9月27日,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在第七屆世界儒學大會上獲『孔子文化獎』。『孔子文化獎』2009年由國家文化部牽頭設立,是儒學研究領域的最高獎項,主要表彰獎勵對全球孔子儒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傳播作出突出貢獻的團體和個人。此前獲獎的大陸學者,包括龐朴、湯一介等都是在新中國成立前後接受系統教育的老一代學人,而陳來的獲獎,則標誌着改革開放時代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儒學研究者的隆重登場。

由於時代背景的不同,新生代儒學學者與老一代學人在知識結構、問題意識、關注焦點等方面有着諸多差異。老一代學人大多對於傳統經典幼而習之,古典學修養相對深厚,以此為基礎又接受了西方學術理論的薰陶,在新舊鼎革的時代變遷中,對於儒學,他們經歷了由置疑與反思到回歸與弘揚這樣一個過程。他們既是一代學人,也是一代哲人。改革開放時代成長起來的學者,大多是在分科治學的現代學術分類體系中接受了最初的學術訓練,更多地以知識論的眼光分析古典學術。在中國文化主體性訴求的背景下,他們大都是比較堅定的文化保守主義者,更着意於體系的建構。儒學能否創辟出適應21世紀中國的新局面,端賴於新一代學者的努力。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