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59|回覆: 0

[論史] 著作者言【唐人軼事匯編】【宋人軼事匯編】的編制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懋基 發表於 2016-4-16 21: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著作者言:【唐人軼事匯編】【宋人軼事匯編】的編制

 

20160415_003

20160415_003

【宋人軼事匯編】,周勛初主編,葛渭君、周子來、王華寶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初版

20160415_004

20160415_004

【唐人軼事匯編】,周勛初主編,嚴傑、武秀成、姚松等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初版(圖為2015年版)

有關歷史人物的奇聞軼事,自【世說新語】等書問世後,一直受到知識階層的重視和喜愛。只是這類隨筆式的著述,內容龐雜,水平良莠不齊,古人一般評價不高,將其歸入小說一類。『小說』也者,道聽途說、街談巷議之謂,勢難據為典要,與正史並列。

傅斯年與陳寅恪於二三十年代分別提出了『正史』『小說』應等量齊觀的觀點。二人都認為私家纂述易流於誣妄,官修之書其病又在多所諱飾,因此他們強調今人治史應『詳辨而慎取之,則庶幾得其真相』。這種觀點的出現,實為史學思想上的一大進步。

清代已有一些學者強調擴展史料範圍的重要性,如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序】中提到,他曾努力搜羅偏霸雜史、稗官野乘、山經地誌、譜牒簿錄、小說筆記等,盡取以供佐證。這是因為清代樸學重考據,首求材料的齊備和態度的客觀,於是軼事類的著作才能提升到重要的地位。清末民初繆荃孫等人注重刻印唐宋筆記小說,繼承並發展了樸學的傳統。

傅斯年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為據點,倡導『歷史學就是史料學』,則自有其西學背景。傅、陳二人於20年代同在德國學習,曾受蘭克(Ranke)學派的影響,該學派以『客觀主義』和『科學方法』為號召,以為歷史學家的治學要像自然科學家的治學一樣,應該最大限度地掌握資料,然後進行精密的考查。這種史學理論,體系更為完整,自比清人之說更為深入。

陳寅恪還提出了『通性之真實』的理論,為史料的活用打開了大門。他舉康軿【劇談錄】中所記載的元稹求見李賀遭到拒絕一事為例,說明唐代重進士輕明經的社會風氣。從這一記載的真實性而言,可以說是荒謬,元稹明經擢第時,李賀才四歲,又怎能發生這一事件?但若把這看作其時特有的社會風氣的反映,則可覘知唐代文人的普遍心態,就得承認這一記載確不失為珍貴之社會史料。

陳氏的這一理論,以及他所提供的例證,可以給人以很大的啟發。唐代文人盡多這類有趣的故事。例如【方輿勝覽】卷五三中有一則軼聞說:『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嫗自言武姓。今溪傍有武氏岩。』【錦繡萬花谷】續集卷十一亦載此事,可征其傳播頗廣。『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成語,顯然出於此一軼聞,但世人大都不知道此說原與詩仙李白有關。

這類事情是否屬實,很難斷言,看來只像是一則寓言。人們可能還會產生疑問:李白天才卓犖,應當咳唾成珠玉,不似苦吟派中人物,學詩之時用不到下鐵杵磨針般的苦功夫。

但【酉陽雜俎】前集卷十有云:『白前後三擬詞選,不如意,悉焚之,唯留【恨】、【別】賦。』傳世的李白集中僅見【擬恨賦】一篇,【擬別賦】則已佚去。但從『三擬詞選』的記載中也可看到李白所下功夫之深。

李白喜作古詩,不喜近體,這自然與他不受繩束的個性有關。只是從他早年的創作來看,如【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尋雍尊師隱居】等五律,工致的當,足征他在詩歌格律上確是下過很大的苦功。【本事詩·高逸】中還記載,唐玄宗嘗因宮人行樂,遂命召李白前來吟詠,『上知其薄聲律,謂非所長,命為【宮中行樂】五言律詩十首。……白取筆抒思,略不停綴,十篇立就,更無加點。筆跡遒利,鳳跱龍孥。律度對屬,無不精絕。』從現存的八首五律來看,可證孟啟的記載不誤。這一軼聞,再一次證明了李白早年曾在近體的格律上下過苦功,才能在需要時一氣呵成,揮灑自如。這樣看,『鐵杵磨成針』之說雖似無稽之談,但不是恰好反映了李白創作上『看似容易卻艱辛』的一面,因而彌足令人嘆服麼?

    二

上述有關歷史人物軼事的著作,近人大都稱為筆記小說。人們如把一代著述集中起來,與正史並讀,不就可以掌握該一歷史階段人物的總體面貌了麼?

【唐詩紀事】【詞林紀事】等書,所記錄者,只是文人的史實與軼聞。有人將記載各類人物的相關著述集中起來,於是有【宋稗類鈔】【清稗類鈔】一類著作行世,只是這類著作一般編得都不理想。原書經改寫後,隨即抹去作者與書名,而且編者任意刪節,甚或歪曲原意。他們本將這類作品視為茶餘酒後的消閒之具,因而大都草率從事。若從學術的角度來看,自不足據為典要。

民國年間,丁傳靖輯成【宋人軼事匯編】二十卷,可以說是這類典籍中的上乘之作,研究宋代文史的人一直把它視作案頭必備之書。但吳梅在金陵大學授課時曾介紹說,丁氏編此書時已在晚年,精力有所不及,他仿白居易輯【六帖】的做法,置備了許多罈子,將抄錄剪裁下的材料分別投入,只是老眼昏花,時常發生錯亂,抄錄時書名亦常有誤,這就影響到了成書的質量。吳、丁二人乃老友,故所說可信。我在寫作有關宋代文學理論的一篇文章時曾吃過苦頭。查【宋人軼事匯編】卷十二引【清波雜誌】曰:『崇寧、大觀間,海外詩盛行,朝廷雖嘗禁止,賞錢增至八十萬,禁愈嚴而其傳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誦坡詩,便自覺氣索,而人或謂之不韻。』這是有關蘇詩風靡朝野的生動記錄。當我將要發表此文而核對材料時,發現原書中無此文字,向人請教,也無結果。大家都很熟悉這一條文字,但大多不記得它的出處。因此文章延擱了很久不能發出。後來我翻馮應騮【蘇文忠公全集箋注】,在後面的附錄中方才找到上述文字的原出處——【風月堂詩話】。【宋人軼事匯編】中這類問題很多,還有前面提到的問題,刪節或改寫時不作任何交待,這些都使當代的研究工作者難以接受。

我從八十年代起應友人之約,整理了【唐語林】一書,朋友們就慫恿我繼續開拓,進行唐人筆記小說的研究和整理。他們認為我為【唐語林校證】一書設計的體例較好,這時我就想到,應該吸取【宋人軼事匯編】的經驗教訓,編一本高質量的【唐人軼事匯編】。

我向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申請立項,得到批准,獲得經費上的支援。我古典文獻研究所內的三位成員——嚴傑、武秀成、姚松負責全書編纂的具體工作。他們花了三四年的時間,先作長編,後作考核,始行定稿。交稿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責任編輯丁如明同志又認真審稿,抓緊時間很快出版了。

如上所言,此書總結了前人的經驗教訓,在內容上有了進一步的考量,在體例上有了很多新的建樹。全書共一百七十餘萬言,分為四十卷,引用唐宋文人所撰的雜史、傳記、故事、小說近三百種,所收人物近二千七百多人,內容可謂宏富。又加體例上有很多長處,讀者使用時,咸稱便利。

【唐人軼事匯編】中每一位人物的事跡,採取編年與分類相結合的方法排列,這樣可以看出人物自幼成長的過程,也可看到他在其他方面的種種表現。材料的擇取,集中於文史類內,排除那些荒誕無稽的記載,但對某一方面的特殊材料,如有關一行、張果等人的某些事跡,涉及宗教與民間信仰,或與自然科學方面的問題有關,故亦謹慎摘取。好些辭條共記一事,則按照著作的先後或記載的完整程度排列,讀者不但可以掌握首出的與完整的材料,還可以了解到這些事件傳播的廣泛程度。有的辭條涉及多人,則用互見法加以解決。但這在工作上卻增加了不少麻煩。總的說來,我們在內容和材料的審辨上下了很多功夫,多方發掘,繼之以考證,每一個環節都可看出編纂者的努力。

此書問世後,頗獲各界好評。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長李國章同志在紀念該社的創辦而撰寫的【四十載辛勤耕耘結碩果】一文中稱【唐人軼事匯編】是『專題性古籍整理的集成性作品』;尚古軒在香港【大公報】上撰文,則稱軼事愛好者讀是書時『似深入寶山,定可滿載而歸去』。

    三

由於此書取得了成功,學術界很多朋友勸我繼續從事這一方面的活動。程千帆先生多次提及丁傳靖的【宋人軼事匯編】亟應改編,這時他更督促我抓緊時間完成這一工作。為此我又約請葛渭君、周子來、王華寶三位同志承擔這一著作的具體編纂任務。

經過討論,我們一致認為:不能在丁氏原書的基礎上修修補補,應該參照【唐人軼事匯編】的體例,擴大著作的規模,預計全書完成後,將達二百三十萬字左右。這一部書,我們仍將命名為【宋人軼事匯編】,俾與【唐人軼事匯編】連接,成為前後相續的姊妹篇。

我在多年摸索之後,加深了對這類古籍整理工作的理解,尤感深切的是,從事大型匯編的編纂,體例問題首應考慮,那種號稱思想內容可統括一切的觀點,實屬不動腦筋的懶漢作風。

古人的成功經驗可供我們借鑑。從事大型編纂工作,必須先製成長編,集納材料,詳辨而慎取之,最後組織成文。編者斟酌擇取的過程,應在書中有所反應,以便讀者考量與覆核。我們編纂這類書籍,應以結構科學、材料可信與方便實用為最高原則。儘管有些人對這類著述不感興趣,認為顯示不出學術水平,實則學者水平的高下在編纂思想與著作體例中不難看出。我相信,誇誇其談的人決然編不出什麼高水平的著作來。

經過長達十六年的努力,【宋人軼事匯編】終告完成。我在該書【前言】中寫道:『【唐人軼事匯編】和【宋人軼事匯編】二書的編纂,前後達二三十年之久,我自上世紀八十年代籌劃這一系列的編纂,今以耄耋之年看到二書之成,有益於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不勝欣慰之至。』

二書得到學界歡迎,前書於1999年獲新聞出版總署頒發的第二屆古籍整理圖書一等獎,後者出版時王水照、侯體健先生評曰:『新編【宋人軼事匯編】,傳續【唐人軼事匯編】的編撰精神,不但注重材料的豐富,也兼顧可靠性,在廣搜博採的基礎上精挑細選,由博返約,展現了一幅姿態萬千,骨肉飽滿的宋代人物書卷,如果要欣賞宋人風度,體味宋人情懷,感受宋人的雅致生活與書卷氣息,此書恐怕比【宋史】更為合適。』為此上海古籍出版社再次精心打造,各出一套精裝本與平裝本,並迅速推向社會。該社編輯遂來邀約,讓我把編纂過程中的一些構思與做法作些介紹,茲乃應命縷陳如上。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