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12|回覆: 0

[文化反思] 制硯怪圈越做越大 越雕越繁 硯味漸少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懋基 發表於 2016-4-15 19: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制硯怪圈越做越大 越雕越繁 硯味漸少

制硯怪圈越做越大 越雕越繁 硯味漸少

高鳳翰銘田田端硯。

硯亦稱研,是研墨的工具。作為極具中國特色的傳統文房器用,在中國文化史上意義獨特。青燈黃卷,惟硯作田,古代文人終生與硯相伴,硯田耕耘幾乎是其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之一。

制硯怪圈越做越大 越雕越繁 硯味漸少

制硯怪圈越做越大 越雕越繁 硯味漸少

清丁敬銘二十八宿端硯拓片。

然而在當下,制硯與用硯、賞硯均面臨着越來越多的困境,從巨硯到繁複的硯雕,從老坑石的瀕危到當代書畫家對硯的認識,無不如此。前不久,【東方早報藝術評論】邀請江西婺源龍尾硯研究所所長、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委胡中泰,端硯歙硯收藏大家蔡雪斌、陳佳鳴就此進行了座談。

制硯怪圈越做越大 越雕越繁 硯味漸少

制硯怪圈越做越大 越雕越繁 硯味漸少

北宋張思淨造抄手澄泥硯。

硯要姓硯

蔡雪斌(知名硯台收藏家,下簡稱蔡):我們看過當下的不少硯,有一個感覺,很多硯,本身磨墨的功能越來越少。

胡中泰(硯雕家、婺源龍尾硯研究所所長,下簡稱胡):其實硯的第一功能是實用。

顧村言(【東方早報藝術評論】執行主編,下簡稱顧):首先硯要姓硯,要有硯味,立身之本有了,才有別的東西。

制硯怪圈越做越大 越雕越繁 硯味漸少

制硯怪圈越做越大 越雕越繁 硯味漸少

東漢臥虎蓋三足石硯。

胡中泰:那才是文人的文硯,功能也沒有,叫什麼硯呢?

陳佳鳴(知名硯台收藏家,下簡稱陳):比如我們之前看到的眉紋硯,雕刻太多,怎麼磨墨呢?這就不能稱其為硯了。

顧:我們之前和劉演良、蔡鴻茹老師談到這問題,包括時下流行的大硯、巨硯,還有硯堂開得怎麼樣,跟您的觀點都很相近。主要還是當下社會太過功利性,而且文化素養不缺失,可能再過五十年,或者一百年中國才會好一點。這一百年的巨變弄得人心慌慌,以後社會慢慢沉靜下來,對硯的感覺或許才能真正到位。現在很多書畫家包括文人,首先他們不磨墨,硯的主體市場是送禮,那就成問題了。真正磨墨的人才講究這些,那就不一樣了。

制硯怪圈越做越大 越雕越繁 硯味漸少

制硯怪圈越做越大 越雕越繁 硯味漸少

龔照瑗銘李鴻章小像端硯。

陳:現在是提高檔次和品位的問題。比如說寫字,是否磨墨,有沒有區別,需要探討這個問題。

顧:是否磨墨區別大了去了,除了硯,而且還有墨的品質,墨不到位也不行。

陳:這是從非常專業的角度看,其實這裏有一個社會問題,因為社會廣泛的趨勢是不需要墨了。

顧:還有一點我覺得跟現在的美術教育體系也有關係,因為現在美術教育考試基本上是考素描、速寫、色彩,都是西方那一套,如果是學國畫,線條、書法要過關,墨韻要出來,自然對硯對墨有講究。就藝術教育而言,整個社會背景還是西化、功利化,導致很多問題的產生。

胡:是的,因為是什麼墨,松煙的、油煙的,還是炭黑的,出來的效果不一樣的。

蔡:這個就是要回歸到過去的慢生活,所以節奏放慢,節奏放慢了才能去磨。

6

制硯怪圈越做越大 越雕越繁 硯味漸少

制硯怪圈越做越大 越雕越繁 硯味漸少

清康熙御製雙螭紋松花石硯。

顧:這跟快節奏、功利化的氛圍關係很大。現在很多國畫家,書法不過關,題跋更不敢,內在文化修養不夠。

胡:現在一些畫家畫城市風景的多一點,把現在的山水跟當代人怎麼結合起來,這值得探討。硯台也是一樣,當代硯的作用是什麼,很多工藝美術品都存在這個問題,現在最火的就是【清明上河圖】、刺繡等。

蔡:我們到肇慶,還看到一個【清明上河圖】巨硯。

胡:硯的題材都有很大空間,所以我在書裏講在題材的運用上那是海闊天空、任你想像的,但是在形式上是有約束的,硯就是硯,不可以做成一個石雕,或者做成屏風豎起來,現在很多硯都豎起來了。傳統的要素必須要有,第一要素就是實用,在於其功能性。實用和欣賞其實是不矛盾的。

顧:老子有言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講的就是樸素之美。

胡:在硯台的演變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硯台,其本意是為了什麼只是為了研磨的方便。

顧:同時研磨的時候帶點愉悅感,適當雕飾一下。

陳:你看古人,我們後來看到的蘭亭硯,都刻到邊上淺淺的,古人不會雕,現在有的人把它雕很深,結果完蛋了。現在還有很多雕山水的,如果你懂畫畫,從山水的角度審視它,它就是還沒有入門的一個山水畫。

顧:真正好的是人工越少越好,把天工突出來。

胡:硯台行業發展有點難,剛才說的這些問題都出自硯台行業,但內在的原因也不少,制硯行業現在真正懂美術、懂書法的、有修養的,真的不多。

其次制硯有幾大禁區,硯的下面基本上不能刻東西,但現在有些下面也刻了,這是禁區。上部分最好是在1/3處,不能超過1/3,特殊的例外,這樣才可以很好地突出硯池主體。

制硯怪圈越做越大 越雕越繁 硯味漸少

制硯怪圈越做越大 越雕越繁 硯味漸少

唐龜形澄泥硯。

蔡:比如胡老師是自己懂書法,他有體驗,很多刻硯的,不寫字。很多買硯的人也根本不寫字,總說這個東西漂亮吧,用了多少人工什麼的。

顧:所以這是兩方面的原因,一方是收藏群體,買硯的人十有八九是不懂的,包括書畫創作也是,為什麼很多院長、主席的價格那麼高,還有人追捧,也是看他是主席的職務,那就要買。真正懂的收藏鑑賞家不看這些虛名。

陳:我們說山水畫要可居可游,你這個能游嗎?這個進去全是銅臭氣。

胡:還有一個問題,這種情況下我們(制硯)評審沒有,過去引導硯台發展的是文人。

顧:即使康熙、乾隆也是受文人的影響,比如董其昌那一代文人的影響。

胡:以前就是宮廷的影響,比如這個硯,也叫歙硯,從南唐時就官辦,那時皇帝派出硯務官到這裏來制硯,硯務官是比較專業的,同時他那個時候肯定有很多文人指導,到了宋代就更不用說了。

顧:特別是米芾,硯痴嘛。

胡:他寫【硯史】,記載的東西比較多,但深度挖掘下,還是不多的,因為他條件有限,不像你們一個高鐵或者一個車就到了硯山,那個時候要跑一趟路很費勁的,那樣難免會有偏見。但他們有一種文人思想在支持着硯的走向,這一點我們是缺失的,因為現在文人大多不用硯。也不是說他們不如古人,我們有一些很頂尖的文人還是代表一個時代的,文化修養很深,但對硯可能就沒有那種感覺。包括一些書畫家,他都沒有去跟硯台對話,去研究,過去蘇東坡是枕硯而臥,那種情感就不一樣,他們有很多想法融入進去,這些東西在指導硯台的發展。現在這些文化人不用硯,刻硯的人也不用硯。

顧:現在大多是禮品市場在主導。

胡:刻硯的多不用,買硯的也多不用,這就成了一個畸形。

制硯怪圈越做越大 越雕越繁 硯味漸少

制硯怪圈越做越大 越雕越繁 硯味漸少

陳端友制筍形端硯。

文心與匠心的缺失

陳:現在的賞硯說好聽點是雅玩,說不好聽點就是聾子耳朵擺設。寫字的人也不懂硯,刻硯的人也不寫字。

蔡:偏偏到了我們這個時代,能開採這麼多的石料,這麼豐富的東西出來了,以前沒有過,以後也不會有了。

胡:我們缺少這種文化的支撐,難免會有一些偏頗。

陳:隨着科技發展,硯台在文人生活中的使用率也下降。過去學而優則仕, 考試時,如不發墨,或者是到冬天凍住了,對那些書生的一生產生不可挽回的影響,所以古人有時把硯台看得比生命還重,現在不可能有這樣的事。

蔡:拍賣行的古硯,十塊有九塊是假的,銘文是假的,但有這麼多的人去追捧,買的人是誰呢?他就不懂文化,沒好好研究。

制硯怪圈越做越大 越雕越繁 硯味漸少

制硯怪圈越做越大 越雕越繁 硯味漸少

陳端友制九龜荷葉形端硯。

顧:這個也有拍賣做局。

胡:再從古硯和新硯來說,現在也出現一個問題:喜歡古硯的人往往排斥新硯,收藏新硯的人對古硯沒興趣,這是個怪現象。

陳:我是這樣看的,玩古硯的人玩的不是硯,是古董當中的一個品種;玩新硯的人是在玩硯,因為硯從功能性來講要看重質量,發墨更有效,器用為上。玩古董的人看重銘文,其實玩的不是硯。

胡:現在有些東西是這樣的,拍賣行不保真,那就可以進來很多假東西,甚至看出來的也不說。

顧:有時就是知假賣假,有利可圖嘛,這個確實是很尷尬的。整個社會的文化素質也是存在一個很大的倒退。小孩奶粉都可以放毒品,那你說文化整體素質倒退、道德淪喪,硯也是社會道德品質和文化層次的一個試金石。

胡:古硯和新硯是用時間來劃分的。1840年前是古代的,1840年後的是近代和現代的,這是一個古今現在的分法。第二個從現實來說,確實有一些差別,古硯除了清代有一些個別以外,多數還是圍繞硯在做。

蔡:其實是回歸硯本身的一些東西,當代的很多都往雕刻方面發展。我們說人與人之間有代溝,硯也有代溝,時代的鴻溝。硯的代溝就是形式上的差別,如何拉近形式差別?比如喜歡古硯的要看看新硯,喜歡新硯的要學學古硯,人與人之間是要交流的,這個也要交流。

顧:就像上海博物館去年辦的古硯展覽,對業內還是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硯一定得是什麼樣的呈現狀態,不是說花裏胡哨,變成一個雕刻藝術品。硯還是要回歸自己本身的一些東西。

制硯怪圈越做越大 越雕越繁 硯味漸少

制硯怪圈越做越大 越雕越繁 硯味漸少

陳端友制九龜荷葉形端硯。

胡:是這樣。為什麼要提倡看看新硯呢,因為古代也有造假,你也不了解,你懂得這個,對你了解古硯也有好處。

陳:銘文硯他們說都是假的,我看未必。紀曉嵐、劉墉等都是位高權重、高超之人,如果隨便亂七八糟的石頭在上面反覆題詠,那不是有毛病嗎,所以這個看假不是看假,還要懂得材料。

蔡:不是所有的銘文都貴,有的字刻得很糟糕,不如不刻。

胡:硯台作為一個實用品,工藝和藝術之間都擁有,兼顧,我認為它是一個器皿,第一是工藝。必須把石頭做成一方硯,這是靠工藝去做的。另外是一個創意上的問題,說刻硯就一定是一個藝術家,他自己對藝術怎麼了解的我不知道,因為藝術是一個舶來品,中國沒有藝術這一說,我們過去在沒有引進之前出了多少的真品,你看看博物館,那些都是工匠做出來的。

顧:幾十年前公私合營以及後來的種種運動,讓當下的中國也缺少一種真正的工匠精神。

其實現在大多的情況既少文心,又少匠心,文心和匠心都得要有,但現在這兩個心都沒有了,這實在是一個巨大的悲劇。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