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58|回覆: 0

[論史] 一位抗日烈士眷屬的文化傳承

[複製鏈接]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4-13 18: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位抗日烈士的眷屬,在複印收藏1940年的一張【新華日報】時,對水印複製技術產生了興趣,由此成為水墨仿真印刷專家和麻紙製作工藝的傳承者。

一張風化的老報紙

歷史,總是在某一個時刻為我們掀開其中的一頁,讓我們看到精彩的細節。

1984年春天,太原雙塔烈士陵園籌建『革命烈士陳列室』時,徵集到了包括高君宇、續範亭、張友清、郭於鳴等23位山西著名烈士的革命史料。當有關方面通知這些烈士的親屬前往陳列室辨認有關史料文獻時,犧牲時年僅24歲的烈士郭於鳴沒有子女,只能通知他的侄子郭安民前來。當郭安民看到1940年2月27日的一張【新華日報】時,他的眼睛濕潤了。

在這期報紙的第二版上,郭安民看到了伯父郭於鳴的遺容。遺像左側,刊有博古、董必武、凱豐、葉劍英共同署名的悼詞:『新華日報郭於鳴同志以努力抗戰工作和工人階級事業積勞成疾而死,同人致沉痛之弔唁,並向郭同志之家屬,致以親切的慰問……』

在第四段,刊有該報總編輯吳克堅和潘梓年、戈寶權及全體職工的悼詞,還有詩人寫的輓歌。該報用了四分之三的版面來紀念這位傑出的新聞戰士。

經允許,郭安民將這張發黃的【新華日報】複印了一份。他發現,這張珍貴的報紙原件已經開始褪色、失真,已被風化,不能再多次翻閱了。這位烈士眷屬,正好是一位水墨印刷技術創研者,於是萌生了仿真水印複製文獻的念頭。

一位堅強的新聞戰士

郭於鳴1937年畢業於太原國民師範。在校期間,他積極組織、參加青年學生驅逐反動校長的鬥爭。『七七事變』後,郭於鳴入陝北公學和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在此期間,郭於鳴成了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

畢業後,郭於鳴隨周恩來到武漢,成為【新華日報】的一員。據該報記者回憶,郭於鳴在報館中為人忠厚、待人熱誠,人性耿直,有着北方人的豪爽和純樸。

剛到報社時,郭於鳴本來想當編輯,但卻被分配到服務課搞內勤工作。在這個崗位上,他親手整理了從全國各地投寄來的五十多萬份慰問前方將士的信件。

信件整理工作告一段落後,郭於鳴擔任了外勤記者。在保衛武漢中,外勤記者不但要及時反饋保衛武漢的各種動態,而且還要關注和報道如火如荼的抗日群眾運動以及國共合作的動態。在當年的【新華日報】上,有許多郭於鳴寫的精彩報道。

保衛武漢工作告一段落後,【新華日報】社遷址重慶。撤退的空閒時間,郭於鳴除了與同志們探討政治上、軍事上的問題,就是在船艙里讀書。一次,敵人的一顆炮彈打到船上,彈片飛到郭於鳴的頸部。他帶着傷痛堅持工作,【新華日報】重慶版很快面世。後來報社奉命疏散時,郭於鳴留守市區,一個人承擔幾個人的工作。他說,要用辛勤工作來回應敵寇的暴行,要用辛勤工作來紀念死難烈士。

積勞成疾,郭於鳴於1939年夏患上重症。治療休息一個多月後,他又回到報社工作。一個月後,病情復發,失去了抵抗能力的郭於鳴於1940年2月26日14時在重慶病逝,年僅24歲。

郭於鳴去世後,人們發現了他的病中日記。在1940年的元旦日記中寫道:『1939年內,我被病所阻礙,所耽誤的事不知有多少……只要有一個細胞活着,我就要和病魔搏鬥下去!所以,我不能再為病所束縛。我要戰鬥下去,工作下去!』

郭於鳴去世以後,【新華日報】在18集團軍駐渝辦事處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沉痛悼念這位為民族解放事業奮鬥終生的新聞戰士。

延續瀕臨失傳的技藝

郭於鳴的侄子郭安民,為了留住這段光榮歷史,潛心鑽研印刷技術。

6年的探索,郭安民研究的環保水性墨實現了傳統水印技術與現代機器印刷的結合,並於2004年10月正式獲得了國家專利。採用這種墨印刷出來的產品,字跡清晰,墨香常新。可字跡印在宣紙上,保存壽命卻不及傳統麻紙。於是,郭安民再度將精力投入到麻紙的研究和生產中。

多年探索,郭安民發現定襄縣蔣村麻紙歷史悠久,生產工藝成熟,但這些麻紙只是用於裱糊頂棚和窗戶,達不到印刷要求。為了改進蔣村麻紙,郭安民又於2006年成立了定襄蔣村麻紙研究所。經過數年努力,終於使這一瀕臨失傳的傳統工藝得到創新延續。

一個是水墨保真印刷技術,一個是傳統麻紙製造工藝。2010年,當郭安民將這兩項技術擺到上海世博會展台上時,中外專家一片譁然。許多國內外參觀者看到在蔣村麻紙上用水印技術複製印刷的王羲之【蘭亭序】、唐太宗【貞觀寶翰】【絳帖】時都讚不絕口,認為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突破性繼承和創新。

2011年以來,有關部門對郭安民擁有的水墨印刷成果進行了鑑定,認為『該技術』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和推廣潛力。同時,麻紙製作技藝被列為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學大師、國家圖書館老館長任繼愈先生對郭安民的研究給予了充分肯定,並親筆致信山西省相關部門,推薦郭安民的發明創造。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主任、著名作家馮驥才鼓勵郭安民創辦中國最大的水印基地。

一張泛黃的新聞紙,串聯起了一位卓越的新聞記者和一位執着的發明家。他們的故事,令人動容。

(本報通訊員 葛寶慶 本報記者 李建斌)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