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63|回覆: 0

漲姿勢了!挖一挖中國茶道的儒家精神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3-27 09: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漲姿勢了!挖一挖中國茶道的儒家精神

漲姿勢了!挖一挖中國茶道的儒家精神

鬥茶圖

中國有幾樣寶貝普及全球,其中有茶葉。於咖啡一樣是普世之飲品。絲綢之路,應當稱作茶絲之路。當年,中國的茶葉是歐洲的皇宮裏的稀珍。切莫輕看小小茶葉,它曾經引發了兩場具有重大歷史影響的戰爭,一是鴉片戰爭,一是美國獨立戰爭。

神農氏炎帝是儒家認同的古天子,被認作茶飲的發明人。據傳說,神農嘗百草,一天遇到七十毒,靠吃茶解毒。今人依據唐代陸羽【茶經】的說法,尊神農氏炎帝為茶祖。當然,也有人尊蚩尤為茶祖,因為文獻上說蚩尤也是神農氏炎帝。傳說終歸是傳說,一切已不可考,誰也拿不出確鑿證據。按照後現代主義,我們可以尊重傳說,認同是信史,至少在一些人心目中確實是信史,相信它真實就是真實的。

據一些文獻,如【茶經】,古人相信,儒家的祖師周公為茶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原始儒家典籍中,【詩經】【爾雅】有茶的記載。自漢至隋唐,茶飲勃然大興,從儒家影響到佛教和道教。大量文人雅士寫下了無數的關於茶的詩文歌賦,佛教寺院、道教宮觀也普遍流行吃茶。因為多種遮蔽,受日本茶道的影響,今人偏重於禪茶一味而不知中華茶道的多樣性。

按照多元文化價值體系分類,大致可分為儒茶、道茶、禪茶(佛茶)、俗茶四種類別。就日常生活而言,儒茶、俗茶相對普及於民,這裏並沒有貶低或褒獎某一種茶道的意思,乃是客觀描述歷史事實。畢竟儒家是中國傳統社會的主流,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價值觀念。

儒茶依儒學的核心思想呈現,以茶樂為超凡入聖之機,【詩經】上有飲之食之,教之誨之,道即在倫常日用、工商稼耕之中,所謂以茶行道。茶,這種食物的特性在於內含茶鹼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能提神、有力、解渴、愉悅、去煩惱,使人與外物消除隔閡而成為一個整體,所謂三一同中(天人合一)。最近有外國人研究發現,飲食的時候人體會分泌多巴胺、正腎上腺素,使人產生愉悅感,所以在餐桌上容易達成協議。這是煙、酒、茶、檳榔能在交際場合中被廣泛運用的一大原因。中國的古人早就發現了這一點,一邊飲食一邊進行教育活動,這種快樂教化的效果良好。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卷八【仁義法】中說:【詩】曰: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先飲食而後教誨,謂治人也。所以茶飲興起以後,儒家就注意到了飲茶取樂有助於教化行道。

儒家因仁設禮,以禮顯仁,講究通過喻象(意象)表達思想,所謂君子比德,如以茶利禮仁。也就是說,在儒家看來,茶這種意象能夠在日用倫常之中落實儒學思想。所以茶有德,唐代劉貞亮着有【飲茶十德】,將飲茶的利益歸納為十德: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儒家講中和,以樂養中,在和樂之中體驗生命的春意。【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裴汶【茶述】指出,茶葉其性精清,其味淡潔,其用滌煩,其功致和。參百品而不混,越眾飲而獨高。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說:至若茶之為物,擅甄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沖澹簡潔,韻高致靜,則非追速之時可得而好尚炎。朱熹是論茶的大儒,以和為茶之正道。據【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三十八【雜類】,他說建茶如中庸之為德,江茶如伯夷叔齊:建茶如中庸之為德,江茶如伯夷叔齊。又曰:【南軒集】云:草茶如草澤高人,臘茶如台閣勝士。似他之說,則俗了建茶,卻不如適間之說兩全也。又云:先生因吃茶罷,曰:物之甘者,吃過而酸,苦者吃過卻甘。茶本苦物,吃過卻甘。問:此理何如?曰:也是一個道理,如始於憂勤,終於逸樂,理而後和。蓋理天下至嚴,行之各得其分,則至和。又如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都是此理。

儒家在吃茶取樂之中達成教養。【大學】講教與養,講三綱八目,都在儒家茶道之中。正心誠意,修齊治平,因儒茶的教養而生出光輝。儒家講究有教有養,教,是日新日日新,不斷追求新知識,提升新境界;養,是愛人,自養而養人,在各種生活之中呈現仁愛之道。

儒家講天地人三才,天一、地一、人一,三一同中為王。在【尚書】【史記】中,周公營造洛邑,定為天地之中。只有天地之中,才能具有文化合法性。這一點,我在【周髀算經】【開元占經】等文獻中發現,古人追求天中、地中、人中的三一同中。老子【道德經】裏面反覆強調抱一守中,孔子強調中庸執中時中,孟子強調中道而立 中天下而立 用中,道理從此而出。十多年前,我寫【釋中】的論文,已闡述及這一點。而在【儒學新編序】裏,也從哲學上對中進行了解釋。這也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心理特徵。道家或道教的三一之道,應當出自於此。

這裏,我只簡單地闡述這個問題,天地人三一同中之道,是一個多元闡述的概念。三一,天地人三一,精氣神三一,真善美三一,而【黃帝內經】裏面講精氣神三一非常之多。在【易經】和周敦頤【太極圖說】裏面,講到了儒家要立天極、地極、人極,三級即三中,天在陰陽,地在剛柔,人在仁義,而一切歸之於太和(太極)之一之中之正。三一,也可解釋為多一、萬一,與我以前的提出的萬統同光、萬教同光相似。這裏還預設了後現代主義哲學的命題,暫且不表。

一,是開始,是春,是仁愛,也就是中、正。不僅老子講一,儒家更是講一,有大一統。一,按照公羊春秋學來解釋,是元,是仁,是正確的開端。只有一,才能養成萬物。孔子講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個北辰,就是天中、天一。所以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九章也表達了這個道理: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儒家主張採取大禹治水的疏導方式釋放一部分欲望,而不是鯀治水的堵塞方式。水依據河道而流通,人據正確的規範而生活,這就是儒家的中和。如果堵塞,人會生病,社會會生病,國家會生病。所以大凡禁慾的團體,容易產生性醜聞。一些人說儒家是樂感文化,殊不知樂感是基於達成天地人和諧秩序的目標。欲望是壓抑不住的,只能轉,與弗洛伊德的力比多轉移相似。

中即和,即愛,惟有中,才能和樂,教養出人體、社會、國家的健康,充滿勃勃生機,長壽多福。古人稱患病為違和,也就是不中。【書舜典】云: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 【荀子樂論】云:樂者,天下之大齊也,中和之紀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云:中者,天下之所終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於和,而道莫正於中。中者,天地之美達理也,聖人之所保守也。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養其身者,其壽極命。德莫大於和。醫學家陶弘景曾說:能中和者,必久壽也。宋代大儒司馬光認為,中和愛樂,是養生之本。【司馬文正公傳家書】:中和之美,可以為養生作樂之本。人之有疾也,必自過與不及而得之。陰陽風雨晦明,必有過者焉,饑飽寒燠勞逸喜怒,必有偏者焉,使二者各得其中,無疾也。唐代裴汶【茶述】、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都講到茶之功德致中和,與儒家中和愛樂的修身相契合。

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三一同中。唐代陸羽在【茶經】中就是依據【易經】天地人三一同中來設計煮茶用具風爐和鍑,因水火風而成中茶,體現了儒家天下大同的思想。【茶經】云:風爐:風爐以銅鐵鑄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緣闊九分,令六分虛中,致其圬墁。凡三足,古文書二十一字。一足雲坎上巽下離於中,一足雲體均五行去百疾,一足雲聖唐滅胡明年鑄。其三足之間設三窗,底一窗,以為通飈漏燼之所,上並古文書六字:一窗之上書伊公二字,一窗之上書羹陸二字,一窗之上書氏茶二字,所謂伊公羹陸氏茶也。置墆㙞於其內,設三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畫一卦曰離;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風獸也,畫一卦曰巽;其一格有魚焉,魚者,水蟲也,畫一卦曰坎。巽主風,離主火,坎主水。風能興火,火能熟水,故備其三卦焉。其飾以連葩、垂蔓、曲水、方文之類。其爐或鍛鐵為之,或運泥為之,其灰承作三足,鐵柈台之。鍑:方其耳,以正令也;廣其緣,以務遠也;長其臍,以守中也。臍長則沸中,沸中則末易揚,末易揚則其味淳也。伊公,是指商朝宰相伊尹,善於調製五味,所謂調鼎,即治理天下。體均五行去百疾,是指均衡五行致中和以去百病。守中,意為致中和。個人的中和,自然環境的中和,社會和國家的中和,要同中,才能實現完美的中和,這體現出了陸羽追求三一同中的偉大崇高理想。

儒醫、大醫、聖醫,是古代醫生的最高成就和榮譽。古代醫學深受儒學思想的影響,所以中醫講天地人三一同中,身體健康;不中,導致生病。確實,人生病的原因,不僅僅只是個人的身體原因,還有社會、自然環境、天氣變化等元素。據【黃帝內經】,精氣神三一同中才能養生長壽。【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舉不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吃茶享受和樂,使人消除小我,升華為大我,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可致天地人、精氣神三一同中,生機勃勃,永春於心。【黃帝內經靈樞本藏篇】: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養生而周於性命者也。【淮南子原道訓】:神者,生之制也。【黃帝內經靈樞邪客】: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問六節藏象論】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大學】講正心誠意, 也即一心,精氣神三合一,所以至誠無息,生生不已。

愛即一,也即中。因愛稱儒,愛在樂之中,是三一同中的呈現。最近網上傳播一篇文章,說病毒害怕愛,因被愛而消亡。這涉及到用愛激發人體自身免疫力問題,我不是醫學專家,只能點到為止。這也說明了古今中外的聖哲無不注重闡述愛的重要性有着更為久遠的神秘的原因。

儒家講究人在天地人的和諧互動中實現人的價值。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人與天,人與地,人與人,都是禮尚往來的。 公羊春秋學講通三統通三正,也可以這樣解釋,天地人精氣神三統三正(中),如此才能實現天地人精氣神和諧。如客來敬茶,這是禮,是仁愛、忠(真)誠的呈現,人際秩序在禮儀的互動之中達成和諧狀態,真善美三合一。

儒家講王道樂境,三一為王為愛,王是人之始(春)。堯天舜日,充滿愛意,是孔顏之樂境。吃茶取樂而成人成聖,在於三一同中,以茶行王道。一般而言,儒茶對於人格的教養,形成了儒茶的君子、聖賢人格精神。所謂茶品如人品,儒茶有十德,不像道家(道教)、佛教的茶文化追求出世,而是永春於心,積極入世,修齊治平,拯救天下蒼生,品格超邁豁達,中和美樂。儒家講春,如朱熹的萬紫千紅總是春,陳獻章的尋花傍柳,在於體貼生命的生機(生意、王道),而不是死意。因此,儒家決不是自甘墮落,逃避現實,而是積極向上,不斷創新,奮鬥不息,尋找生生不息的機制。儒者在飲茶之中體驗到天地人三一同中之道,找到孔顏之樂,無憂無懼無惑,從而達成理想,實現君子、聖賢人格。北宋大儒司馬光把茶與墨相比:茶欲白,墨欲黑;茶欲新,墨欲陳;茶欲重,墨欲輕,如君子小人之不同。所以蘇東坡以茶雅志,不會像劉玲醉酒而瘋狂。

孔子講一以貫之,在愛。大舜傳大禹的十六字心法在執中,在仁愛,【書大禹謨】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書】還有協於中和厥中中德。儒茶三一同中,也可用執中(執愛)來表述。

儒茶三一同中,因愛稱儒。以上僅僅是向大眾簡要闡述儒茶三一同中,有待於不斷完善。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