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64|回覆: 0

[思想啟蒙] 楊國榮的治學之道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3-25 08: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楊國榮的治學之道

楊國榮的治學之道

楊國榮的治學之道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有 一條清秀靈動的校河,名曰麗娃河。20世紀,馮契先生在麗娃河邊沉思多載,創作了【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中國近代哲學的革命進程】等哲學史著作及 創立『智慧說』哲學體系。馮契先生曾受教於金岳霖、馮友蘭、湯用彤諸名家,而對金岳霖之學體會猶深。在一定意義上,智慧說乃是『順承』金岳霖的邏輯分析方 法、由金岳霖的知識論『逆轉』出的廣義認識論。河水長流,學脈綿延。楊國榮受業於馮契先生,由此,我們在他那裡可以看到金—馮哲學傳統的新氣象:爲人平淡謙和,爲學波瀾壯闊。

延續金馮學脈

『哲意綿密續金馮,心懷世界無中西。出史入論起陽明,思到具體著新篇。』這是說楊國榮治學,繼承金岳霖—馮契學派綿密悠長的邏輯分析方法,以元哲學的運 思爲宗,中西互參,史思相倚。從最初的王陽明研究,到近期的『具體形上學』開放體系,猶如一名不知疲倦的騎士,在哲學史研究和哲學探索的領域不斷開疆辟 土,永不止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楊國榮的研究包括中國哲學史(涉及先秦至現當代的各個歷史時期)、中西哲學比較、倫理學、形上學等多個領域,且研 究成果卓著。

粗線條地看,楊國榮從出版第一本學術著作至今,其治學經歷大概 可以劃分爲三個階段。1998年之前,以哲學史研究爲主,其代表作包括陽明學研究專著【王學通論】(1990)、【心學之思】(1997)和研究儒家道德 哲學歷史衍化的【善的歷程】(1994)。1998年至2013年爲具體形上學沉思時期,哲學創作的標誌性成果包括『具體的形上學』三書(【道論】、【倫 理與存在——道德哲學研究】、【成己與成物——意義世界的生成】)和【人類行動與實踐智慧】(2013年),後者可視爲具體形上學在實踐哲學領域的展開。 2013年之後,爲後具體形上學時期。有人問及,具體形上學的提出是不是意味著創建了一個哲學體系?對此,楊國榮強調,具體形上學不是一個封閉的體系。一 方面,具體形上學這一學說本身不是封閉的,具有不斷展開的潛能;另一方面,楊國榮拒絕將自己拘囿封閉於『具體形上學』之中。

潛心研究具體形上學

2011年,北京大學出版社推出楊國榮『具體的形上學』三書,正式提出『具體形上學』的開放體系。總體上看,『具體的形上學』既基於中國哲學的歷史發 展,又以世界哲學背景下的多重哲學智慧爲理論之源,其內在的旨趣在於從本體論、道德哲學、意義理論、實踐哲學等層面闡釋人與人的世界。與抽象形態的形而上 學或『後形上學』的視域不同,『具體的形上學』以存在問題的本源性、道德的形上向度、成己與成物和意義生成的歷史過程、人類行動與實踐爲指向,多方面地 展現人的存在與世界之『在』的具體性,其理論深度和原創性等得到了海內外學界的高度肯定。

著名漢學家梅勒曾這樣說道:『楊國榮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具創造力、最爲卓越的中國哲學家之一。他是一位真正的「中國」哲學家,並非因其國籍、血統或工作 地,而是因其哲學工作的性質。除了有賴於西方哲學經典,楊國榮充分運用中國哲學傳統豐富的思想資源,而且囊括這一傳統的各個時期和所有流派。……尤爲重要 的是,楊國榮還是一位真正的「哲學家」,因爲他不僅研究哲學史,或具體討論哲學學科內部的專業問題,而且還發展出了自己內容廣博的哲學體系。』他的哲學研 究既紮根歷史,又以未來爲指向。

向道而思

楊國榮之爲師也,溫而厲,啟人以思,不言而化。若無例外,楊國榮每一學期都會開設一兩門碩士、博士研究生課程,或研讀經典,或討論業已成形但尚未發表的 研究成果,曆年的課程內容鮮有重複。學生們每隔兩三年總能讀到先生新著新理,研讀討論之際常常生出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的感嘆。曾有學生問他:『從博士畢業 一直到今天,您的哲學探索不斷地從一個領域到另一個領域,您爲什麼沒有像一些功成名就的學者那樣「歇」下來?不斷探索的動力在哪裡?』他淡淡地回答說: 『我想主要是學術興趣和對現實的理論關切,與此相聯繫的是不務空名,追求實質意義上有建設性的思考成果。對學人而言,如果沒有學術和現實的關切,就容易走 向虛無和玄思。』楊國榮也提到,自己身上有一股『野氣』,不能滿足於拘守某本書或某個領域,而野氣的養成,與早年讀書時很少依循學院式的『規範』或章法的 經歷不無關係。

1978年,楊國榮進入華東師範大學政教系學習,讀到【中國 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的油印本,他的青春便真正『遭遇』了哲學:『在看完之後,我的感受可以用「非常震撼」來形容。當時哲學史雖然看的不少,但在閱讀完那 本書以後,卻有種別開生面的感覺,受到了強烈的思想震撼。其理論的深度,以及邏輯脈絡進展的嚴密性,對我有極爲深刻的影響。我反覆琢磨,看得愛不釋手。』 因爲馮契先生的因緣,楊國榮開始了從裝卸工向哲學家的轉變。他在【王學通論】後記自述從大學至1988年博士畢業的十年寒窗生涯:『其間雖遠未達到董仲舒 那種「三年不窺園」的境界,但獨坐苦思,孤燈命筆卻也是習以爲常之事。作爲人世間的凡夫,當然也難免時有寂寥之感,而此時聊以自慰者,則唯有志於道之「孔 顏之樂」耳。也許是由於心理上的「慣性」,也許是出於某種惰性,我似乎一直是沿著既經選定的路前行,而很少旁擇——過去如此,將來恐怕也是如此。』昔之今 爲今之昔,楊國榮近三十年的哲學探索一直沿著既經選定的道路前行,而前行的深層動力,正是『志於道』。

楊國榮對於『道』情有所鍾,最新出版的論文集的書名便是【向道而思】。2009年,【楊國榮著作集】11種問世,其中的【道論】原書名爲【存在之維—— 後形上學時代的形上學】。關於改名,楊國榮解釋說:中國哲學對形上學問題的討論主要通過對道的思考、追問展開,『道論』展示的便是這一視域。對此,學 生之間曾有討論:這是否透露出某種運思方式的微妙轉變?也就是說,開始轉向以中國傳統話語作爲哲學運思的元語言? 無論如何,楊國榮先生既是向道而思,又是由道而思:道既是探究的對象,又是運思的取徑,更是求索的動力之源。

道何所謂?2014年10月,楊國榮接受訪談,回憶師從馮契先生求學的歲月。言談間的深情厚意,讓訪談者深切感受到,以邏輯思維見長的楊國榮老師還有另 一個精神面向,那就是在言談間、在那些不經意間寫出的性靈文字之中所流露的真性情。2014年11月,楊國榮爲訪談撰寫題記,以紀念馮契先生誕辰100周 年:『史思統一,學無中西。兼容人類文明發展的智慧結晶,上承「智慧說」的哲學傳統,走向以道觀之的智慧之境。』金岳霖先生曾說:『中國思想中最崇高的概 念似乎是道。所謂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爲最終的目標。思想與情感兩方面的最基本的原動力似乎也是道。』(【論道】)中國人對於『道』總有景仰之心, 『這種情感隱微地或強烈地動於中,其結果或者是怡然自得,或者是推己及人,以世道人心爲己任』(【知識論】)。『隱微』意味著習焉而不察,同時意味著瀰漫 性的滲透力。『怡然自得』是精神上的受用,文化上的在家感;『推己及人,以世道人心爲己任』,情感轉化爲行動的動力,它是基本的,也是深沉的。哲意的情感 是宗教式的、精神的,也是推動力或原動力。如果缺乏對於『道』的感覺,恐怕對於中國文化就不會有孔子那般繼續『斯文』的使命感。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