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02|回覆: 1

[氣功] 【二程遺書】對『氣』的闡釋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5-12-25 22: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程顥(1032~1085),宇伯淳,慨然有志於道的研究,歷佛老之學而返本於儒學,着重於透過自己生命活動的體驗,來自覺反省人生奧理。後人稱其為『明道先生』。程頤(1033—1107),字正叔,著有【】、【傳】、【經說】、【文集】及門弟子【語錄】,世稱『伊川先生』。程氏兄弟二人,同為北宋時期理學的奠基人。【二程遺書】系朱子在其死後所編。二程思想的發展,得力於對【易傳】和【中庸】的深入研究,透過【易傳】『生生之謂易』、【】『於穆不已,純亦不已』的思路把宇宙大道視為生成活動,將生生之道解作天理,構成『天人一貫』的精妙思維方式。因而【二程遺書】對『氣』的闡釋,結合了儒、道兩家的認識,在儒學理論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試就二程對『氣』的論述作一歸納,並探討這些論述在養生的指導意義。

氣與道

『生生之謂易,是天之所以為道也。天只是以生為道,繼此生理者,即是善道。』(【二程遺書·第二上】下引該書只注篇數。)這裡,『道』不僅指天或易體,重要的是它還指『生生』的歷程,原則、規律,而且用『理』來指點易體。生機洋溢,永無終止的易道生成活動就是『理』或『天理』。天地生生之理是宇宙萬物之所以產生的根源。『離了陰陽更無道。所以陰陽者,是道也;陰陽,氣也。氣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第十五)這裡,陰陽是形而下的氣;陰陽之理即所以陰陽者,為形而上之道,道與氣相即不離。『一陰一陽之謂道,此理固深,說則無可說。所以陰陽者道,既曰氣,則便是二。言開闔,已是感.既二,則便有感。所以開闔者道,開闔便是陰陽。』(同上)陰陽之氣在更迭不休的開闔作用中交互感應,推動了萬物的種種變化。陰陽所以作用的原則,即其開闔交感的活動規律,就是『道』。『天地間只有,一個感與應而已,更有何事?』(同上)指出天地之間只是形而下的陰陽之氣所行的感與應。在未感未應時,氣機渾然寂然;已感已應時,氣機由隱態轉為粲然着然之顯態。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休竹客 發表於 2015-12-25 23:14 | 顯示全部樓層

【二程遺書】對『氣』的闡釋

氣與性

『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第六)』。這句話表明,『論性』的重要性。『生之謂性,性即氣,氣即性,生之謂也。人生氣稟,理有善惡。然不是性中元有此兩物相對而生也。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惡,是氣稟有然也。善固性也。然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也。蓋「生之謂性,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才說到性時,便已不是性也。凡人說性,只是說「繼之者善也」……夫所謂「繼之者善也」者,尤水流而就下也。皆水也……清濁雖不同,然不可以濁者不為水也。如此,則人不可以不加澄治之功……水之清則性善之謂也。故不是善與惡在性中為兩物相對,各自出來。此理,天命也。順而循之,則道也。循此而修之,各得其分,則教也。』(同上)這裡的『生之謂性』,當指理與氣相結合後,人的生命已生成,已有所貞定」。『性即氣,氣即性」的『即』字指性與氣不相分離,而非等同之意。『人生氣稟,理有善惡,然不是性中元有此兩物相對而生也』,指人與人之間的個體差異,乃因人生氣稟之不齊。

就現實世界的個體存在而言,人若能將與生稟相結合的性理呈顯出來,就是一般所謂的『性善』。然而,由於受氣稟的不良影響,性理未必能夠如實地自然表現。水有清濁,若能對後天污染之水加以澄清治理,則不失為原初的清澈明淨。人若能將氣質之性予以澄清,則能修身養德。這段文字說明了兩個問題:一、人性的修養是生命活動的內容之一,心理活動(性)與生理活動(氣)有相輔相成的關係;二,先天素質(氣稟)的不足,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來補償,這一點在『性出於天,才出於氣。氣清則才清,氣濁則才濁』(第十八)里表現得相當明顯。又因為「才』指人的生命活動所憑藉的資具(如官能、才能、氣力等),所以後天的訓練主要是『氣』的鍛煉、澄清。『氣』的修為不僅是生理上的,而且也是心理上的:『稱性之善謂之道,道與性一也,性之本謂之命,性之自然謂之天,性之有形者謂之心,性之有動者謂之情,凡此數者皆一也。』(第二十二)。

氣與仁

『仁』是儒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儒家養生方法論當然對此予以重視。『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皆仁也。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而已。不須防檢,不須窮索.若心懈,則有防;必苟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須窮索;存久自明,安待窮索?……「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未嘗致纖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第二上)這裡的『仁者渾然與物同體』,指仁者具有靈敏的知覺性和普遍的感通性.它不僅把『義、禮、智、信』等心理內容作為修身項目,而且繼承儒學養生傳統,把『誠敬』作為養生手毆,達到無物我、內外之隔,渾然與萬物同為一體之目的。『所以謂萬物一體者,皆有此理,只為從那裡來。「生生之謂易」,生則一時生,皆完此理。人則能推,物則氣昏,推不得。』(第二)文中的」此理」即天理,遍布一切,人物皆備。由於人有自覺反省能力,故能自發白勵地不斷調節自己並投入實踐。天理是要通過人的生命活動泉顯示的,天與人貫通融合為一,『天人本無二』(同上)。『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只是敬也。敬則無間斷。體物而不可遺者,誠敬而已矣。不誠,則無物也。【詩】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於穆顯,文王之德之純。」純亦不已。純則無間斷。』(第十一)指出唯有對天賦內在之仁,泛起誠敬之意,才能正本清源,護持真摯、沛然之生機。不僅如此,這裡還把『敬、純』作為易體運行的條件,從而突出了『純、敬」在儒家養生方面的地位,闡明了『誠』的內容,改變了儒學養生內容之結構。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